深海是什麼樣?深海裡有什麼?當前開發深海的國際競爭,我們應當如何應對?近日,海洋地質學家、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新著《深海淺說》,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將為讀者解開關於深海的這一系列疑問。
深海,是新世紀談論的新題目。深海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及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圈資源,深海又是地球系統中關鍵而人對其尚缺乏了解的部分。
「撰寫這本《深海淺說》,就是想提供一份既能獲取深海知識,又能當作消閒讀物看的科普材料。」汪品先介紹,該書是在十多年幹部培訓與科普報告的基礎上,收集新資料加工整理而成。從深海的基礎知識講起,一直講到深海的開發利用,說明海洋既不能當作聚寶盆,也不該用作垃圾桶。在學術方面,此書也力求深入淺出,爭取既能反映國際科研的最新進展,又能追溯歷史,揭示科學發現的過程。
《深海淺說》一書定位是海洋科學的簡明介紹,讓讀者用儘量短的時間,獲得相對深入的了解。全書共有8章31節,8個篇章分別為「初探深海大洋」「發現海底是漏的」「發現第二生物圈」「海底在移動」「解讀深海檔案」「禍從海底來」「深海藏寶」「無風也起浪」。書中附有150幅圖片。
為了集中主題、提高效率,此書對國內深海進展不作介紹,只是通過實例剖析和歷史回顧,介紹海洋科學的認識過程和存在的爭論;也不包括人文科學,介紹的主要是自然科學及相關技術的發展。
「海洋強國夢,要從走近深海大洋起航。真誠希望有更多國人抽時間讀一讀這本小冊子。原因是我國傳統文化裏海洋因素不強,而世界上海洋、尤其是深海的知識近年來發展十分迅速。」汪品先指出,現在華語文獻裏海洋出版物不少,但對當前進展反映滯後,甚至於相互傳抄、以誤傳誤。
汪品先專長古海洋學和微體古生物學,主要研究氣候演變和南海地質。他致力於推進我國深海科技的發展,開拓了我國古海洋學的研究,提出了氣候演變低緯驅動等新觀點。他積極推動深海海底觀測,促進了我國海底觀測大科學工程的設立。同時,他還成功推進我國地球系統科學的發展,提倡強化科學的文化內蘊,並身體力行促進海洋的科普活動。
他一直心繫我國深海事業發展。1999年在南海主持中國海首次大洋鑽探,開我國深海科學鑽探之先河。2011年至2018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南海深海過程演變」,該項目為我國海洋科學第一個大規模的基礎研究計劃,使南海進入國際深海研究前列。2018年5月,82歲高齡的他乘坐國產載人深潛器,深潛南海,發現了深海珊瑚林。
就在本月,汪品先做客中央電視臺《中國經濟大講堂》,作了題為《我們為什麼要挺進深海》的演講。他表示,我們現在正在做一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中國在大洋鑽探當中的積極性,在深網當中、深潛方向的發展,都是引起全世界羨慕的工作。(黃辛)
來源: 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