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淺說》解開關於深海的疑問

2020-10-30 光明網

深海是什麼樣?深海裡有什麼?當前開發深海的國際競爭,我們應當如何應對?近日,海洋地質學家、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新著《深海淺說》,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將為讀者解開關於深海的這一系列疑問。

深海,是新世紀談論的新題目。深海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及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圈資源,深海又是地球系統中關鍵而人對其尚缺乏了解的部分。

「撰寫這本《深海淺說》,就是想提供一份既能獲取深海知識,又能當作消閒讀物看的科普材料。」汪品先介紹,該書是在十多年幹部培訓與科普報告的基礎上,收集新資料加工整理而成。從深海的基礎知識講起,一直講到深海的開發利用,說明海洋既不能當作聚寶盆,也不該用作垃圾桶。在學術方面,此書也力求深入淺出,爭取既能反映國際科研的最新進展,又能追溯歷史,揭示科學發現的過程。

《深海淺說》一書定位是海洋科學的簡明介紹,讓讀者用儘量短的時間,獲得相對深入的了解。全書共有8章31節,8個篇章分別為「初探深海大洋」「發現海底是漏的」「發現第二生物圈」「海底在移動」「解讀深海檔案」「禍從海底來」「深海藏寶」「無風也起浪」。書中附有150幅圖片。

為了集中主題、提高效率,此書對國內深海進展不作介紹,只是通過實例剖析和歷史回顧,介紹海洋科學的認識過程和存在的爭論;也不包括人文科學,介紹的主要是自然科學及相關技術的發展。

「海洋強國夢,要從走近深海大洋起航。真誠希望有更多國人抽時間讀一讀這本小冊子。原因是我國傳統文化裏海洋因素不強,而世界上海洋、尤其是深海的知識近年來發展十分迅速。」汪品先指出,現在華語文獻裏海洋出版物不少,但對當前進展反映滯後,甚至於相互傳抄、以誤傳誤。

汪品先專長古海洋學和微體古生物學,主要研究氣候演變和南海地質。他致力於推進我國深海科技的發展,開拓了我國古海洋學的研究,提出了氣候演變低緯驅動等新觀點。他積極推動深海海底觀測,促進了我國海底觀測大科學工程的設立。同時,他還成功推進我國地球系統科學的發展,提倡強化科學的文化內蘊,並身體力行促進海洋的科普活動。

他一直心繫我國深海事業發展。1999年在南海主持中國海首次大洋鑽探,開我國深海科學鑽探之先河。2011年至2018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南海深海過程演變」,該項目為我國海洋科學第一個大規模的基礎研究計劃,使南海進入國際深海研究前列。2018年5月,82歲高齡的他乘坐國產載人深潛器,深潛南海,發現了深海珊瑚林。

就在本月,汪品先做客中央電視臺《中國經濟大講堂》,作了題為《我們為什麼要挺進深海》的演講。他表示,我們現在正在做一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中國在大洋鑽探當中的積極性,在深網當中、深潛方向的發展,都是引起全世界羨慕的工作。(黃辛)

來源: 中國科學報

相關焦點

  • 《深海淺說》:品深海之妙 賞科學之美
    《深海淺說》:汪品先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直到今天,隨著深海研究的深入,原核生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評價。深海大洋的研究不僅是地球科學,也是生命科學的突破口。  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地質學家汪品先新近出版《深海淺說》。這本關於深海的科普書籍,滿足了讀者對於海洋知識尤其是深海知識的渴求。汪院士長期致力於推進我國深海科技的發展,有力推動了中國地球系統科學研究。
  • 品深海之妙 賞科學之美
    從「蛟龍號」到「深海勇士號」再到「奮鬥者號」,以載人深潛為代表的中國海洋研究一步步走進深海。深海是地球系統中十分關鍵的部分,深海研究能夠使人類對地球的認知視野在空間和時間上不斷拓展。例如,在深海發現的黑暗食物鏈和深部生物圈,大大擴展了生物圈的概念,也改變了地球科學與生命科學的關係。
  • 我們為何要研究深海?人類是如何一步步徵服深海的?
    為什麼這些年我國不斷研發深海深潛器呢?海洋科學頂尖專家、「深海勇士」汪院士這樣回答:「因為深海是人類在地球上了解最少的區域,深海地下更是一片未知世界。」汪品先院士在十餘年深海科普工作的基礎上,收集最新資料創作了《深海淺說》一書,為大眾普及深海知識。
  • 「奮鬥者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聽82歲高齡仍深潛南海的院士「淺說深海」
    從深海提取「檔案」,猶如找到地球的《資治通鑑》海面3000米之下暗流湧動。深海底下兩億年的沉積層,記錄了地球歷史上無數精彩的故事。從深海提取「檔案」,追溯大洋水圈和巖石圈的變化歷史,經過分析解讀,猶如是找到了地球的《資治通鑑》。深海還隱藏著更多的人類發展寶藏,由內而外影響著我們的環境、我們的生活。
  • 「奮鬥者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人類如何一步步潛入深海
    他被譽為「中國深海研究發起人」「深海勇士」,於1999年在南海主持中國海首次大洋鑽探,開我國深海科學鑽探之先河;2011至2018年,他主持了我國海洋科學第一個大規模的基礎研究計劃「南海深海過程演變」,使南海進入國際深海研究前列;2018年,他又以82歲高齡深潛南海,發現深水珊瑚林。
  • 深海水壓可以達到1000倍的標準大氣壓,為何深海魚不會受影響
    可是就算是這樣,在水底這樣的超級高壓鍋內,卻依然活躍著許多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除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微生物以外,甚至還有許多體型不小的魚類等動物,它們卻可以活躍在6km以下的深海之中,在如此高的氣壓之下,它們依然可以行動自如。那麼深海魚為什麼不會被高壓壓死呢?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惑,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為什麼深海魚不會受到超高氣壓的影響。
  • 深海探險一部國外的關於深海探險的真實紀錄,讓我們來看一下吧!
    深海探險一部國外的,關於深海探險的真實紀錄片,講述科學家卡梅隆在青海探險過程的所見所聞。關於探險的故事有很多。大家也特別喜歡看。像我們中國最有名的就是盜墓筆記。生活中常見的探險片兒好像多半都是屬於那種叢林探險或者是,去鬼屋探險這樣的恐怖片,所以說深海探險這部電影就變得,比較新奇起來,記得以前看過一篇文章,名字叫做魯濱松漂流記,這篇講的也就是魯濱孫在一個荒島上的求生的事情。這個文章特別火,也是一個外國的人寫的。最近讓我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做深海探險。是美國的一個導演卡梅隆寫的。
  • 科學家:深海並非「生命禁區」,也許龍就在深海「龍宮」裡
    隨著科技的發展,很多科學家也是將目光投向了很多以前所沒有解開的謎題。因為科技的發展讓他們有了底氣去揭開這些謎題。那麼如果龍是真實存在的,那麼從未有人在陸地上面見過龍,那麼龍很有可能就躲在海洋裡,而且還不是一般的淺海,而是深海裡,只有深海,才是人類一直以來都無法踏足的地方。
  •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打造深海研發基地 加快發展深海...
    南海是開展深海研發和試驗的最佳天然場所,一定要把這個優勢資源利用好,加強創新協作,加快打造深海研發基地,加快發展深海科技事業,推動我國海洋科技全面發展。——習近平 「這一年我們更拼了!」近日,在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深海所)資深潛航員李保生和三亞中科遙感研究所所長楊天梁都難掩激動。
  • 深海奧秘:人類在深海世界,所發現的5大奇異生物
    這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個需要解開的挑戰,因為光是到達那裡就會帶來許多生物學和工程學上的挑戰。因此,幾乎任何從黑暗深處被發現的東西對我們來說都是奇異和幾乎是陌生的。在本文中,小編準備了,人類在深海世界,所發現的5大奇異生物。
  • 300米深海潛入釋疑:什麼是深海飽和潛水?
    原標題:300米深海潛入釋疑:什麼是深海飽和潛水?   新華社電(記者 林紅梅 樊曦)1月12日,北緯20度18分、東經115度09分的南中國海海域。  釋疑  什麼是深海飽和潛水?  深海的巨大壓力使人類生命無法承受,成為人類進入的「禁區」。科學家發明了「飽和潛水」技術,讓潛水員體內各組織體液中所溶解的惰性氣體達到完全飽和的程度,來適應高壓環境。
  • 深海的秘密:南海是怎樣形成的?
    南海不是小大西洋世界上研究深海盆形成,基地在大西洋。所謂海盆形成就是指大陸巖石圈破裂,從深部湧出巖漿形成玄武巖的大洋地殼。深海海底的研究,在世界上只是最近五六十年的事,而中國則主要在於最近的二十年。關於南海的成因,歷來是聽歐美科學家的意見,直到最近五年的大洋鑽探才改變了局面。南海的大洋鑽探,都是在中國科學家為主提議、設計和主持下進行,並且通過航次後的研究,對於南海成因提出了自己新的觀點,標誌著中國在深海研究上跨出了一大步。然而這些新觀點的意義遠遠超過南海本身。
  • 深海發現|一度消失百餘年的「無臉魚」,重現深海海底
    人類對於大海的了解隨著科技的進步在一點一點的增多,但就有很多是沒有能力或機會解開的。比如我們今天將要講到的「無臉魚」,一種傳說中的物種。消失一百多年的罕見「無臉魚」,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2017年澳大利亞博物館與聯邦科學魚研究組織在一次深海探索考察中,無意間發現了一種「無臉」的魚類,這種魚沒有眼睛,也沒有鼻子。在人類的記載中也實在極少有記錄可言,於是科學家們將它定性為「新物種」。
  • 國內第一本深海探索譯著《深海探險簡史》問世
    5月20日晚,由上海海洋大學深淵中心團隊傾情翻譯的《深海探險簡史》亮相上海科技節。這是國內第一本講述深海探索過程的譯著,它將帶領讀者「重走」深海探索之路。該書的原著為羅伯特·D·巴拉德,他是美國海洋科學家,「鐵達尼號」殘骸發現者,世界上最偉大的海底探險家之一。
  • 極端恐怖的深海怪物,以劇毒水母為食,人類卻覺得憨態可掬
    人類對最深的海洋探索得並不多,很多海洋生物身上的秘密還沒有解開。而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個「極端恐怖」的深海怪物,來看看你們認不認識吧。看到下面這張圖片,很多人都會本能的感到非常的恐怖、嚇人,而很多人在受到驚嚇之餘,同樣有一個疑問,這個「怪物」到底是什麼呢
  • 深海帶給我們關於外星生命的啟示
    在這篇文章中,供職於美國國家進化綜合研究中心,為《深海新聞》 撰稿的克雷格•麥克萊恩博士 為我們講述了,深海生物對我們研究天體生物學中可能存在的生命有著什麼樣的啟示。作為人類,我們一直有三個終極問題: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往哪裡去?在宇宙中人類是否孤獨?這三個問題的答案拷問著人性的核心,也凸顯著人類的孤獨。通過科學,我們正在不斷地追尋著這些問詢的答案。
  • 中科院深海所:創新海洋科技 扛起深海科研的海南重責
    位於三亞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深海所)內,像「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這樣的深海科研「神器」不在少數。工程實驗室內,「海鬥」號無人潛水器、「海翼」號深海滑翔機、「天涯」號深淵著陸器等深海科考設備依序排列,展示著我國在深海科技事業中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坐擁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海南在開展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等活動方面頗具優勢。
  • 生命起源:深海巖壁——在冰與火的夾縫中繁盛
    #生命#「阿爾文號」的深海探索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米勒的「原始湯理論」再也站不住腳,而人們對於生命起源的探索卻並沒有停下腳步。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的深海探測器「阿爾文號」對加拉帕格斯海底的裂谷展開了一系列的探索。眾所周知深海因為缺少陽光直射,水溫很低環境惡劣,但在這些海底裂谷處湧出的卻是溫暖的海流。
  • 連線「深海一號」能源站:瑞雪送出徵!
    連線「深海一號」能源站:瑞雪送出徵!1月13日,夜色中,「深海一號」能源站靜矗港口等待啟航。作業人員正逐漸將固定平臺的系泊纜解開,為拖航做準備。現場飄起小雪,為現場作業增加了難度,也為「深海一號」的建設者們平添幾分離愁別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