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的秘密:南海是怎樣形成的?

2021-01-08 手機鳳凰網

南海海底地形圖:中央深藍色的深海底表示玄武巖的大洋地殼

撰文 | 國家科學評論

南海平均1200米深,中央深度超過三、四千米的深海盆地底部是玄武巖,這就是大洋地殼,南海形成的歷史就記錄在那裡。為揭示其間的奧秘,科學家們使出了渾身解數。

由於這裡的海水太深,海底玄武巖上還有上千米的沉積物覆蓋,因此深海底的大洋地殼很難採樣,除非用大洋鑽探船打鑽。科學家們一般使用地球物理的間接辦法,從船上測量海底幾千米深處巖層的物理性質,用假設的模型進行推斷。直到兩年前,南海的形成歷史就是這樣間接推測的。

2014年至2018年,國際大洋鑽探在南海深海盆12個站位打井,其中6個鑽到了大洋地殼的玄武巖,結果否定了原先的假設,在直接證據的基礎上,我國科學家提出了南海成因的新認識,發表在最近一期的《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上。這是一組由六篇文章組成的 「南海大洋鑽探」 (「The South China Sea Ocean Drilling」)專題。

南海不是小大西洋

世界上研究深海盆形成,基地在大西洋。所謂海盆形成就是指大陸巖石圈破裂,從深部湧出巖漿形成玄武巖的大洋地殼。國際大洋鑽探50年裡, 有22個航次用來探索大西洋的張裂,發現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巖漿從地幔深處上湧導致陸地巖石圈破裂,屬於富巖漿型;另一類是大陸巖石圈拉薄,海水從破裂的地殼滲入地幔頂層,地幔的橄欖巖風化為蛇紋巖,變得容易破裂,然後才是巖漿湧出形成洋殼,屬於貧巖漿型。大西洋建立的模型在全球廣泛應用,是海盆形成的樣板。

南海的成因,二十多年來一直被認為是屬於大西洋的貧巖漿型,因為從地球物理測量的結果看兩者十分相像,只不過南海的時間短、範圍小,相當於一個小大西洋。但是中國科學家提出要在南海打鑽探索其成因,因為科學家只在大西洋經過大洋鑽探驗證其模型,迄今還是個孤例。大洋鑽探計劃選擇來南海打鑽,就是為了檢驗大西洋模型的普適性。

鑽探的結果出人意料:南海並沒有打到預期中的蛇紋巖化地幔巖,鑽井裡採到的是大洋中脊型的玄武巖巖芯。原來南海的巖漿作用極其活躍,大洋地殼形成前後都有火山活動,大陸巖石圈的破裂相當迅速,非但不屬於 「貧巖漿型」,而且破裂過程與大西洋有根本的不同。一句話: 「南海不是小大西洋」。

海盆形成的兩類機制

這次研究的重要結論,指出南海和大西洋海盆,產生於兩類不同的大陸巖石圈。在空間上,大西洋產生於超級大陸的內部, 巖石圈經過造山運動加固,很不容易破裂;而南海產生在超級大陸的邊緣,經過大洋板塊兩億多年的俯衝,那裡的巖石圈早已變弱, 破裂的難度大為降低。在時間上,大西洋產生於超級大陸的瓦解階段, 南海產生於超級大陸瓦解後的板塊碰撞期。前者屬於 「板內破裂「, 後者屬於 「板緣破裂」。

因此,南海和大西洋代表著海盆形成的兩種類型,把大西洋模型誇大為全球適用,盲目套用到南海來是錯誤的。無論在科研和生產實踐中,都不應當盲目套用大西洋模型來解釋地球物理剖面,造成誤導的推論。

當然,提出 「板緣破裂」 的新概念,不等於已經認識了這種海盆形成的機制。 「板緣破裂」 是西太平洋邊緣海形成的基本途徑,然而其種類繁多,有待開展系統研究,才能對其嚴格定義、形成類型和特徵標識得出全面的認識。

南海張裂的新假說

破裂機制的新認識,也帶來了南海成因的新假說。

三十年來,歐美科學家對於南海成因提出過不同的假說,主要是兩類:法國科學家提出南海的張裂的 「構造逃逸」,成因在西邊;英美科學家提出是靠古南海的 「板塊俯衝」,成因在南邊。

這次大洋鑽探之後發現,南海最有可能是沿著原有的走滑斷層從東邊打開,然後擴張脊向西推進,成因是在東邊。可惜東邊最早形成的洋殼,已經沿馬尼拉海溝俯衝消失,現在的南海海底的大洋地殼只是剩下的一部分。這項新假說,發表在 「國家科學評論」 的專題裡。

深海海底的研究,在世界上只是最近五六十年的事,而中國則主要在於最近的二十年。關於南海的成因,歷來是聽歐美科學家的意見,直到最近五年的大洋鑽探才改變了局面。南海的大洋鑽探,都是在中國科學家為主提議、設計和主持下進行,並且通過航次後的研究,對於南海成因提出了自己新的觀點,標誌著中國在深海研究上跨出了一大步。

然而這些新觀點的意義遠遠超過南海本身。從南海提出的「板緣破裂」,是邊緣海形成的基本機制,而世界上75%的邊緣海盆地集中在西太平洋,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南海深部的研究,正是為西太平洋邊緣海系統,提供了解開成因之謎的鑰匙。

南海深部探索與大洋鑽探

這次《國家科學評論》發表的專題,是 「南海深部計劃」 的成果之一。這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重大計劃,從2011年到2018年執行了8年,32個單位七百多人次參加研究,是我國深海探索第一個大規模的基礎研究計劃。高新技術是深海探索的必要條件,包括海底的長期現場觀測,載人和不載人的深潛航次,而其中最大的 「重武器」 就是大洋鑽探。這次關於南海成因的專題,主要來自大洋鑽探的發現。

大洋鑽探由於技術要求和經費投入都很高,直到今天還是全世界共享一個國際計劃,各國拿出最強的科技力量,在大洋鑽探船同舟共濟,可以說是深海研究的奧林匹克。大洋鑽探計劃從1968年開始,至少是地球科學裡歷時最久、貢獻最大的國際合作計劃。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到1998年方才參加,但是二十年來突飛猛進,在南海實現了5次大洋鑽探,從撰寫建議書到航次的執行和航次後的研究,都是以中國科學家為主體。

現在,南海深部的研究程度已經進入世界前列,而中國科學界也已經掌握了南海深部探索的主導權。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南海正在成為海洋科學的天然實驗室,我國學術界必將再接再厲,進一步推進南海的深入研究和國際合作,爭取在深海科學領域裡,振興華夏、為國爭光!

相關焦點

  • 我國鑽探南海洋殼成功!獲取蘊含南海形成秘密的玄武巖
    大洋鑽探是深海研究乃至整個地球科學研究歷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久的國際合作項目。特別是在南海深海探索上,我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得到世界矚目。「在大洋鑽探的國際隊伍裡,中國是個新兵,」汪品先說,「但是我們趕在20世紀結束前加入隊伍,近年來在南海深水區實現了4個鑽探航次,使南海一舉成為海底深部研究程度最高的邊緣海。中國也因而成為國際大洋鑽探最為活躍的國家之一。」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巖石圈「脫碳換骨」的秘密
    【觀察者網綜合】面積350萬平方公裡、水深卻可達5500米,從地質演變上講,南海是一個絕佳標本,大洋「板塊學說」裡的整套過程,南海幾乎都有。目前,大洋鑽探是了解深海海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而我國已晉級為這一領域的主要「玩家」。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鯨落
    「當鯨在海洋中死去,它的屍體最終會沉入海底,並在此過程中形成一個獨特的深海生態系統,生物學家稱這一過程為鯨落(Whale fall)。」李松海說,在研究中,鯨落是個統稱,鯨的屍體、屍體墜落的過程,以及形成的海洋生態系統等統稱為鯨落。如果把深海海底比作荒漠,與深海熱液、冷泉一樣,鯨落如同荒漠中的「綠洲」,也好似一個「移動中轉站」,為海底生物提供補給。
  • 微生物介導是深海冷泉形成單質硫的新途徑
    近日,國際生物學權威期刊ISME J刊發文章,報導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孫超岷課題組關於深海冷泉環境細菌氧化硫代硫酸鈉形成單質硫新型途徑的研究成果,為解釋我國南海冷泉噴口廣泛分布硫單質的成因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 鯨落:一頭鯨的死亡,形成了一個深海生態系統
    」號載人潛水器 連續執行了22個潛次,圓滿的完成了各項科考任務 作為航次重要成果之一 科研人員在南海發現了一個約3米長的鯨落 什 麼 是 鯨 落 ?
  • 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關注漯河氣象,了解官宣天氣  洋藍洞是地球罕見的自然地理現象,從海面上看藍洞呈現出與周邊水域不同的深藍色,並在海底形成巨大的深洞,被科學家譽為「地球給人類保留宇宙秘密的最後遺產」。  「三沙永樂龍洞」有著悠久的傳說,海南 漁民稱此處是定海神針所在,孫悟空拔去定海神針做如意金箍棒,留下深不可測的龍洞;也有 漁民說龍洞是南海的眼,藏有南海的鎮海之寶。
  • 諸多「南海之謎」正在揭開神秘面紗
    14日在滬召開的「南海深部計劃」成果匯報會上,「南海深部計劃」指導專家組組長、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揭開了諸多「南海之謎」的神秘面紗。南海的形成:或將改寫教科書在地球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海洋與陸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南海是地球歷史書上的一個精彩篇章。這個篇章的第一節,南海是怎樣形成的,是困擾科學家的最大謎題。
  • 海洋所提出微生物介導深海冷泉形成單質硫新途徑
    ,為解釋我國南海冷泉噴口廣泛分布硫單質的成因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在前期科考調查中,海洋所張鑫研究組基於拉曼光譜觀測到我國南海冷泉環境中單質硫含量豐富,但是形成原因不清晰。而微生物是硫循環的主要驅動者,對深海硫循環有重要貢獻,但限於採樣困難、微生物難於分離培養等因素,基於深海微生物參與硫循環形成單質硫的機制知之甚少。
  • 科學網—提出微生物介導深海冷泉形成單質硫新途徑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 深讀|鯨落萬物生——揭秘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鯨落
    這是一份來自深海的浪漫。4月2日下午,「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完成2020年度第一個科考航次(TS16航次),返回三亞。60名科考隊員帶回了本航次一個重要成果——在南海1600米深處發現了鯨落,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現代自然鯨落不足50個。何為鯨落?它的存在有什麼意義?
  • 國際大洋發現計劃首獲南海形成年齡直接證據—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訊 (記者陳磊)記者從科技部獲悉,近日,由我國科學家建議和主導的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349航次在我國南海成功結束,並首次獲得南海形成年齡的直接證據
  • 我國「深海勇士號」極為罕見的鯨落,這種現象是如何形成的?
    根據前段時間國內的消息報導,我國的「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探測器成功抵達南海地區,並且在深海地區進行了多達22個探測項目。在探索的過程中,科考人員在一塊深海區域發現了長約3米的鯨落,這是我國首次在南海地區發現鯨落。該消息一發出立即引起了公眾的關注,人們紛紛被「鯨落」這個優美的名字所吸引。那麼到底什麼是「鯨落」呢?
  • 亞洲最大深海油氣平臺「荔灣3-1」在青島起航赴南海
    5日,我國自主研製的亞洲最大深海油氣平臺「荔灣3-1」天然氣綜合處理平臺登上世界最大無動力駁船「海洋石油229號」,被運往南海安裝現場。該平臺浮託重量約3.2萬噸,歷時21個月在青島建造完成,建造規模為國內最大,是具有世界級建造難度的超大型海洋鋼結構物。該平臺上船調試後將於5月底在南海完成組塊浮託,預計9月投入生產。
  • 科普也能很時尚~院士團隊打造「深海奇遇」,就在五角場!
    深海奇遇——遇見千米之下的「黑暗叢林」》主題科普火熱開展!展示內容為團隊執行的南海科考成果。環顧周圍由一個個數字顯示屏組成的「深潛器窗戶」,便可欣賞到搖曳多姿、奇形怪狀的深海生物,似乎它們就在大家身邊遊動。深海的「奧秘」也被團隊生動還原,比如被稱為海底「黑煙囪」的「深海熱液」是如何噴發的?
  • 潛入深海!海軍潛水員南海大深度訓練
    31856572,.潛入深海!
  • 中國科學院院士:長壽基因的秘密或許就藏在深海裡
    近半個多世紀來,技術發展使人類可以進入深海。  從科學角度,探索深海能夠幫助人類深入了解海洋的奧秘、地球的奧秘。從經濟角度,深海蘊藏著豐富的礦產、油氣和生物資源。  深海藏著很多奧秘  我們為什麼要探索深海?  我國深海裡有什麼?  如何通過海洋研究復興國家?  我國目前深海研究發展到哪一步了?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我國南海發現鯨落,深海綠洲之一——鯨落
    近期,我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人間最美,不過鯨落。這是鯨給大海最後的溫柔,鯨落是鯨將生命用另一種形式綻放,鯨落於海,星沉於圭。但是在深海地區,水溫較低,水壓也大,低水溫能夠提高鯨魚屍體的保質期,好水壓可以增高氣體的溶解度,於是浮力下降,鯨魚屍體可以保證更完好的形態,鯨沉到海底變成鯨落。
  • 它被稱作"深海活化石",還被捧為暗黑美食!近日在中國南海捕獲
    南海捕獲到深海水蝨近日,正在我國南海進行科考和設備海試應用任務的「向陽紅03」船,成功在水深1500米的這是我國首次在南海神狐陸坡區通過原位誘捕的方式捕獲到深海水蝨樣品。是深海特有的物種,為典型的深海食腐生物,主要以沉降到海底的海洋生物屍體為食,在深海海底生態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
  • 潛入深海!海軍潛水員南海大深度潛水訓練
    原標題:潛入深海!海軍潛水員在南海某海域進行大深度潛水訓練近日南部戰區海軍某防救支隊組織潛水員在南海某海域進行大深度潛水訓練訓練中他們針對大深度潛水訓練難度大危險係數高
  • 南海尋鯨人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副研究員張培君和同事們,就是為你揭開中國南海鯨魚秘密的那群人。  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瑞氏海豚……今年8月,張培君和同事們順利完成了「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全部科考任務返回海南三亞。經初步分析,本航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至少包含11個物種,其中深潛鯨類物種7種,其它遠海鯨類物種4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