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底地形圖:中央深藍色的深海底表示玄武巖的大洋地殼
撰文 | 國家科學評論
南海平均1200米深,中央深度超過三、四千米的深海盆地底部是玄武巖,這就是大洋地殼,南海形成的歷史就記錄在那裡。為揭示其間的奧秘,科學家們使出了渾身解數。
由於這裡的海水太深,海底玄武巖上還有上千米的沉積物覆蓋,因此深海底的大洋地殼很難採樣,除非用大洋鑽探船打鑽。科學家們一般使用地球物理的間接辦法,從船上測量海底幾千米深處巖層的物理性質,用假設的模型進行推斷。直到兩年前,南海的形成歷史就是這樣間接推測的。
2014年至2018年,國際大洋鑽探在南海深海盆12個站位打井,其中6個鑽到了大洋地殼的玄武巖,結果否定了原先的假設,在直接證據的基礎上,我國科學家提出了南海成因的新認識,發表在最近一期的《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上。這是一組由六篇文章組成的 「南海大洋鑽探」 (「The South China Sea Ocean Drilling」)專題。
南海不是小大西洋
世界上研究深海盆形成,基地在大西洋。所謂海盆形成就是指大陸巖石圈破裂,從深部湧出巖漿形成玄武巖的大洋地殼。國際大洋鑽探50年裡, 有22個航次用來探索大西洋的張裂,發現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巖漿從地幔深處上湧導致陸地巖石圈破裂,屬於富巖漿型;另一類是大陸巖石圈拉薄,海水從破裂的地殼滲入地幔頂層,地幔的橄欖巖風化為蛇紋巖,變得容易破裂,然後才是巖漿湧出形成洋殼,屬於貧巖漿型。大西洋建立的模型在全球廣泛應用,是海盆形成的樣板。
南海的成因,二十多年來一直被認為是屬於大西洋的貧巖漿型,因為從地球物理測量的結果看兩者十分相像,只不過南海的時間短、範圍小,相當於一個小大西洋。但是中國科學家提出要在南海打鑽探索其成因,因為科學家只在大西洋經過大洋鑽探驗證其模型,迄今還是個孤例。大洋鑽探計劃選擇來南海打鑽,就是為了檢驗大西洋模型的普適性。
鑽探的結果出人意料:南海並沒有打到預期中的蛇紋巖化地幔巖,鑽井裡採到的是大洋中脊型的玄武巖巖芯。原來南海的巖漿作用極其活躍,大洋地殼形成前後都有火山活動,大陸巖石圈的破裂相當迅速,非但不屬於 「貧巖漿型」,而且破裂過程與大西洋有根本的不同。一句話: 「南海不是小大西洋」。
海盆形成的兩類機制
這次研究的重要結論,指出南海和大西洋海盆,產生於兩類不同的大陸巖石圈。在空間上,大西洋產生於超級大陸的內部, 巖石圈經過造山運動加固,很不容易破裂;而南海產生在超級大陸的邊緣,經過大洋板塊兩億多年的俯衝,那裡的巖石圈早已變弱, 破裂的難度大為降低。在時間上,大西洋產生於超級大陸的瓦解階段, 南海產生於超級大陸瓦解後的板塊碰撞期。前者屬於 「板內破裂「, 後者屬於 「板緣破裂」。
因此,南海和大西洋代表著海盆形成的兩種類型,把大西洋模型誇大為全球適用,盲目套用到南海來是錯誤的。無論在科研和生產實踐中,都不應當盲目套用大西洋模型來解釋地球物理剖面,造成誤導的推論。
當然,提出 「板緣破裂」 的新概念,不等於已經認識了這種海盆形成的機制。 「板緣破裂」 是西太平洋邊緣海形成的基本途徑,然而其種類繁多,有待開展系統研究,才能對其嚴格定義、形成類型和特徵標識得出全面的認識。
南海張裂的新假說
破裂機制的新認識,也帶來了南海成因的新假說。
三十年來,歐美科學家對於南海成因提出過不同的假說,主要是兩類:法國科學家提出南海的張裂的 「構造逃逸」,成因在西邊;英美科學家提出是靠古南海的 「板塊俯衝」,成因在南邊。
這次大洋鑽探之後發現,南海最有可能是沿著原有的走滑斷層從東邊打開,然後擴張脊向西推進,成因是在東邊。可惜東邊最早形成的洋殼,已經沿馬尼拉海溝俯衝消失,現在的南海海底的大洋地殼只是剩下的一部分。這項新假說,發表在 「國家科學評論」 的專題裡。
深海海底的研究,在世界上只是最近五六十年的事,而中國則主要在於最近的二十年。關於南海的成因,歷來是聽歐美科學家的意見,直到最近五年的大洋鑽探才改變了局面。南海的大洋鑽探,都是在中國科學家為主提議、設計和主持下進行,並且通過航次後的研究,對於南海成因提出了自己新的觀點,標誌著中國在深海研究上跨出了一大步。
然而這些新觀點的意義遠遠超過南海本身。從南海提出的「板緣破裂」,是邊緣海形成的基本機制,而世界上75%的邊緣海盆地集中在西太平洋,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南海深部的研究,正是為西太平洋邊緣海系統,提供了解開成因之謎的鑰匙。
南海深部探索與大洋鑽探
這次《國家科學評論》發表的專題,是 「南海深部計劃」 的成果之一。這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重大計劃,從2011年到2018年執行了8年,32個單位七百多人次參加研究,是我國深海探索第一個大規模的基礎研究計劃。高新技術是深海探索的必要條件,包括海底的長期現場觀測,載人和不載人的深潛航次,而其中最大的 「重武器」 就是大洋鑽探。這次關於南海成因的專題,主要來自大洋鑽探的發現。
大洋鑽探由於技術要求和經費投入都很高,直到今天還是全世界共享一個國際計劃,各國拿出最強的科技力量,在大洋鑽探船同舟共濟,可以說是深海研究的奧林匹克。大洋鑽探計劃從1968年開始,至少是地球科學裡歷時最久、貢獻最大的國際合作計劃。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到1998年方才參加,但是二十年來突飛猛進,在南海實現了5次大洋鑽探,從撰寫建議書到航次的執行和航次後的研究,都是以中國科學家為主體。
現在,南海深部的研究程度已經進入世界前列,而中國科學界也已經掌握了南海深部探索的主導權。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南海正在成為海洋科學的天然實驗室,我國學術界必將再接再厲,進一步推進南海的深入研究和國際合作,爭取在深海科學領域裡,振興華夏、為國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