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稱作"深海活化石",還被捧為暗黑美食!近日在中國南海捕獲

2020-09-22 休閒漁樂資訊

1、新聞!南海捕獲到深海水蝨

近日,正在我國南海進行科考和設備海試應用任務的「向陽紅03」船,成功在水深1500米的神狐海域陸坡深海區獲取了兩隻巨型深海水蝨樣品,個體長度超過10cm。這是我國首次在南海神狐陸坡區通過原位誘捕的方式捕獲到深海水蝨樣品。

深海巨型水蝨

深海水蝨隸屬於節肢動物門甲殼動物等族目,是深海特有的物種,為典型的深海食腐生物,主要以沉降到海底的海洋生物屍體為食,在深海海底生態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

「深水蝨屬在我國南海瓊東南海域有記載,本次發現為南海新分布區,且水深更深。」海洋三所底棲組的牟劍鋒說,下一步,科研人員將會對該樣品深入開展形態分類學、分子生物學、生態學等方面的研究,以確定其具體種類,研究其演化過程和生態地位。

科考人員回收Lander誘捕系統


2、深海水蝨是什麼?

大王具足蟲(Bathynomus giganteus)又稱「巨型深海大蝨」、「巨型等足蟲」,是世界上體積最大的等足目動物。它們大約在1.6億年前就已出現,一直活到了現在,但外形幾乎沒有發生改變,因此人們將其稱為「深海中的活化石」。這種古老的生物長相奇特,像是電影裡《異形》裡的宇宙生物。

你看,它還擁有一對特殊的複眼,這對複眼是由近4000個平面小眼組合而成,分別位於頭部兩側。

它的頭上長著兩對觸鬚,腹部有7對關節肢。其鱗片的鈣質外骨很特別,上方與頭部、下方與尾部都合為一體,就像淡紫色的盾牌一樣。


一般情況下,大王具足蟲主要的食物是海洋生物的屍體。但也有證據表明它們不是純粹的食腐動物,偶爾也會抓活的來吃。儘管食物來源十分豐富,但它們一言不合就會選擇長期絕食,與此同時,大王具足蟲也有暴飲暴食的怪癖。它們會一次性將大型動物的屍體吃掉,甚至會因吃太多而影響運動。也許對它們來說,吃還是不吃全看心情,反正不吃也能活上幾年。

法國動物學家米奈·愛德華是描繪此物種的第一人。他於1879年在墨西哥灣捕獲一隻大王具足蟲的雄性幼崽。這種生物的第一次出現便顛覆了當時的深海無生命論。


3、被端上餐桌的又一暗黑美食


曾經在日本水族館,有一隻大王具足蟲絕食5年零43天後死亡。
為了紀念這位絕食而亡的勇士,還推出許多大王具足蟲的周邊,比如手辦、抱枕、手機殼。

絕食5年零43天後死亡的大王具足蟲「1號」


更意外的是,這次絕食事件也帶火了日本當地「油炸大王具足蟲」的生意。儘管大王具足蟲長得似乎些許恐怖,但它其實是一道獵奇美食,據說肉質像極了龍蝦,味道極佳。

不過擺在餐桌上的卻大多都是「山寨版」的大王具足蟲,另一種生物道氏深水蝨。這兩種外形極其相似的生物都屬於等足目動物,一類正在改變我們對進化進程認識的生物。


日本海鮮市場裡的大王具足蟲


對於日本人,吃它最常見的做法就是油炸,對於日本人來說,「萬物皆可天婦羅」,處理大王具足蟲也是如此。這位日本小哥將大王具足蟲清洗乾淨後,放到廚房用紙上吸乾水分,然後把食材放進油鍋中油炸。

油炸後的大王具足蟲,只需要剝開外面的殼就可以食用。說實話,看起來和皮皮蝦還挺像的,裡面的肉被炸成白色,有一股很香的味道。日本小哥嘗試了一下味道,認為大王具足蟲吃起來味道和螃蟹非常像,裡面的肉很細膩,如果蒙上眼睛吃的話,可能會覺得這就是螃蟹肉。



而更加接地氣的吃法,是將大王具足蟲放到火上燒烤。不需要什麼調料,只用燒烤,將外殼燒到有些發黑,裡面的肉也就被烤熟了。將烤好的大王具足蟲剝開,加上小米椒、青檸檬調出的蘸料,用手抓著吃,烤後的大王具足蟲有一股鮮甜味,肉質較為緊實。



不過不知道日本人為什麼這麼喜歡大王具足蟲,不僅把它當成普通深海食材,做成天婦羅來吃,還開發了大王具足蟲手機殼,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一下。



- End -

文章來源 | 海洋三所、Dizzy in Science、舌尖上的安全、科學網


相關焦點

  • 絕食五年最終死亡,這種深海怪蟲反而被捧為暗黑美食
    於是,人們開始紛紛猜測它選擇絕食的原因,但至今沒有確切的結果。為了紀念這位絕食而亡的勇士,日本人還推出許多大王具足蟲的周邊,比如手辦、抱枕、手機殼。更意外的是,這次絕食事件也帶火了日本當地「油炸大王具足蟲」的生意。儘管大王具足蟲長得似乎些許恐怖,但它其實是一道獵奇美食,據說肉質像極了龍蝦,味道極佳。
  • 南通連興港船民捕獲"神獸" 系"活化石"中華鱟
    啟東連興港船民捕獲「神獸」竟是有「活化石」之稱的中華鱟晚報訊9月14日一早,啟東市連興港邊防派出所的民警就接到轄區漁民打來的電話,對方稱在海裡捕獲一隻看起來樣子十分奇特的「神獸」。民警在諮詢專家後確認,這的確是一隻中華鱟,近幾年在南通海域偶有捕獲,但為數不多。隨後,民警將其帶回派出所,並將其妥善放生。當地漁民推測,之所以捕獲這隻中華鱟,可能與最近的颱風有關。據了解,中國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種之一,被稱為「活化石」。中國鱟體似瓢形,深褐色,由頭胸部、腹部、尾劍三部分組成。血液呈藍色,全體覆以硬殼,背面圓突,腹面凹陷。
  • [視頻]日本海岸驚現「活化石」——深海褶鰓鯊
    [視頻]日本海岸驚現「活化石」——深海褶鰓鯊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24日 17:20 來源:CCTV.com   CCTV.com消息(15點新聞):日本靜岡縣沼津市附近海域24日出現一條十分罕見的鯊魚,這種鯊魚學名叫深海褶腮鯊,一般在600米下深海活動,根據對其化石的研究,這種鯊魚在五千萬年前就存在,被稱為「活化石」。
  • 「向陽紅03船」首次在南海捕獲到了深海水蝨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獲悉,正在我國南海進行科考和設備海試應用任務的「向陽紅03」船,近日成功在水深1500米的神狐陸坡深海區獲取了兩隻巨型深海水蝨樣品,個體長度超過10釐米。這是我國首次在南海神狐陸坡區通過原位誘捕設備捕獲到深海水蝨樣品。
  • 深海中的「活化石」——翁戎螺
    翁戎螺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5.7億年,而且保留了原始的形態,因此被稱為可與大熊貓媲美的深海「活化石」。 翁戎螺為翁戎螺總科的統稱,目前已發現1 000多個化石種和34個現生種。該類群是海洋腹足類中最原始的類群之一。其化石最早發現於古生代時期,距今約5.7億年。
  • 地球上倖存至今的活化石,有些比恐龍還早
    地球上有些生物非常古老,他們會被稱作為活化石,但其實活化石並沒有明確的定義。但現在普遍觀點來說,若一個生物是從很久以前的年代到現在,在構造上並沒有太大轉變,有著原貌並且能適應環境的改變,一直存活到現在就會被稱之為活化石。今天要介紹的是,從恐龍時代就一直存活到現在的。
  • 「龍王魚」被人類捕獲,體長達6米,住在深海可以感知地震
    魚作為人類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而魚也是分為各種各樣的品種。世界上現存已發現的魚類大約有三萬二千種,中國就有兩千五百種,常見的就有黃鱔、鯉魚、鯽魚、鱘魚等等,這些都是比較常用的藥用動物。還有一種魚,更是常常陪伴在人們生活當中,它就是帶魚。帶魚的身體像蛇一樣細長,長度在一米以下,體重在500千克以下,該魚類味道極為鮮美,也是人們比較喜歡吃的一種海鮮美食。在今年11月初,浙江省象山縣一名漁民竟然捕獲了一條「龍王魚」。該魚長3米,最寬處約為40釐米,圍觀者稱其為怪魚。
  • 中國載人深潛新徵程:深海勇士號首獲深海水蝨樣品
    原標題:中國載人深潛新徵程:「深海勇士」號首獲深海水蝨樣品正在我國南海進行南海大計劃深潛航次海馬冷泉科考任務的「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近日在水深1386米的海馬冷泉附近深海海域,成功獲取一隻深海水蝨樣品。
  • 我國首次捕獲白鱘 五問「長江活化石」前世今生
    專家們正在救治受傷的白鱘  我國首次捕獲的活體白鱘傷勢好轉,已能被動進食  近日,南京一漁民在長江下關水域捕獲一條長3.3米、重150公斤左右的特大白鱘專家表示,白鱘有「長江活化石」之稱,已瀕臨滅絕,且我國從未捕獲過活體白鱘。  國家有關部門已指示要不惜代價搶救這條受傷的白鱘。這條白鱘的身世和未來之謎也因此變得引人注目。
  • 5大未滅絕的「史前生物」,被稱作「活化石」,或許是恐龍後代?
    土豚存在已經六千萬年了這種動物生長在非洲,由於它以螞蟻為生,又被稱作「非洲食蟻獸」。所以這種腔棘魚也被人們稱作「活化石」,足以可見它的地位有多麼重要了。科莫多龍除了體型比較巨大外,它的口腔中也含有毒素。在面對一些大型生物的時候,它們會先咬一口這些生物,過幾天這些被咬的生物就會中毒而死,科莫多龍便可以盡情的享受美食了。但由於人們為了它們堅實的皮囊曾經大肆的開展捕殺,到如今科莫多龍已經不到3000隻了。
  • 5大未滅絕的「史前生物」,被稱作「活化石」,或許是恐龍後代?
    土豚存在已經六千萬年了這種動物生長在非洲,由於它以螞蟻為生,又被稱作「非洲食蟻獸」。根據專家的資料顯示,一隻土豚一頓大概就可以吃掉五萬隻螞蟻。它的外形和袋鼠非常相似,耳朵又長又尖,因此它的聽覺是非常靈敏的。
  • 泰國街頭特色美食,烤比恐龍還古老的活化石鱟(馬蹄蟹、屍蟞)
    鱟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或者進化、或者滅絕,而惟獨只有鱟從4 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最具特點的就是鱟的血是藍色的。
  • 深海的秘密:南海是怎樣形成的?
    南海的成因,二十多年來一直被認為是屬於大西洋的貧巖漿型,因為從地球物理測量的結果看兩者十分相像,只不過南海的時間短、範圍小,相當於一個小大西洋。但是中國科學家提出要在南海打鑽探索其成因,因為科學家只在大西洋經過大洋鑽探驗證其模型,迄今還是個孤例。大洋鑽探計劃選擇來南海打鑽,就是為了檢驗大西洋模型的普適性。
  • 能1800天不吃不喝的「深海怪蟲」,如今成了日本人青睞的美食
    ↓成年的大王具足蟲能長到貓咪大小 圖丨日本綜藝據化石考據,大王具足蟲出現在距今約1.6億年前,並且憑藉著自身強悍的生存能力,不僅一直活到現在,而且外形也是幾乎沒有變化過,所以生物學家們又將大王具足蟲稱為"深海生物活化石"。
  • 它被稱為魚中「活化石」,逃過了大滅絕,卻沒逃過中國吃貨的嘴!
    可以說中國的廚子堪比天上的食神呀。就像之前,日本泛濫的小龍蝦,德國長瘋了的生蠔,還有非洲的大蝸牛,這些在國外泛濫成災的物種到了我們中國廚師的手裡都變成了人間美味。所以現在也導致了,生物泛濫的第一反應就是讓中國人去吃。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非常的驚訝,我以前以為我們只對小龍蝦生蠔這樣的生物感興趣。沒想到,我們的國民吃貨如此強大。
  • 深海奇魚?男子捕獲後切開魚肉竟是藍綠色:很好吃
    深海奇魚? 【PConline 資訊】眾所周知,由於人類目前還無法大規模地開發海洋的資源,因此在深海中生活很多目前人類都不知道的生物,而這些生物長得也是奇形怪狀,什麼類型都有,甚至有的身懷絕技,但有一些卻很好吃!
  • [視頻]深海皺腮鯊 罕見「活化石」
    [視頻]深海皺腮鯊 罕見「活化石」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25日 18:54 來源:CCTV.com     這種鯊魚學名叫深海皺腮鯊,是鯊魚中最原始的一種,牙齒呈「山」字形,有6對褶皺的鰓孔,因此被稱為「皺腮鯊」。由於生物學家曾在距今八千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過它的化石,因此皺腮鯊又有「活化石」之稱。通常,皺腮鯊生活在水下600至1300米的深海區,普通人難得一見。但是21號日本靜岡縣的一名漁夫卻在沼津市附近海域意外發現了它。
  • 漁民捕獲罕見鱘鰉 有水中活化石之稱!
    漁民捕獲罕見鱘鰉 有水中活化石之稱!時間:2017-05-11 18:50   來源: 重慶晨報上遊新聞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漁民捕獲罕見鱘鰉 有水中活化石之稱!中新網消息,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公安邊防支隊10日發布消息,當日12時許,黑龍江撫遠市漁民在中俄界江(撫遠市境內)捕魚作業時意外捕獲一條重達450斤的雌性鱘鰉魚。 據了解,10日中午當地邊防派出所接到漁民周某、張某報警稱   原標題:漁民捕獲罕見鱘鰉 有水中活化石之稱!
  • 科學網—紐西蘭深海捕獲巨型甲殼類動物
    相比之下,其它海域發現的片腳類一般僅有2~3釐米長 北京時間2月3日消息,科學家們近日在紐西蘭海域7000米深的海底發現一種新的甲殼類動物。這種動物屬於片腳類,它被戲稱為「超級大個子」(Supergiant),因為一般常見的片腳類生物體長不過2~3釐米。但是這種在科馬德克海溝發現的物種卻比它的其它同類要大上10倍以上,其中最大的一隻體長竟然達到34釐米。 阿蘭·傑米森(Alan Jamieson)來自英國阿伯丁大學海洋實驗室,他說:「這就像是發現一隻1英尺長的蟑螂那樣讓人驚訝。」
  • 盤點世界上還存活著的動物活化石
    2,鴨嘴獸作為相對罕見的哺乳動物活化石之一,鴨嘴獸在1.1億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被披上了神秘面紗:除了獨特的嘴部外,它們還孵卵,後足有毒刺,可刺傷攻擊者,毒液與蛇毒相近。早期博物學家將鴨嘴獸當作一種「惡作劇」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