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訊 (記者陳磊)記者從科技部獲悉,近日,由我國科學家建議和主導的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349航次在我國南海成功結束,並首次獲得南海形成年齡的直接證據。
IODP 349航次是為期10年(2013—2023)的國際大洋發現計劃啟動後的第一個科學鑽探航次,共歷時62天,其目的是鑽獲大洋玄武巖和南海海底關鍵沉積層樣品,揭示南海海盆演化過程及其與中生代以來東南亞構造和氣候的關係、相應的深部地幔過程。IODP 349航次採用我國和IODP聯合資助的方式,使用美國「決心號」科學鑽探船實施。
IODP 349航次共進行了5個站位的鑽探取芯和2個站位的地球物理測井工作,鑽探深度共4300米,其中沉積巖取芯約2300米、基底玄武巖取芯約200米,獲得一大批珍貴地質樣品,使今後較全面、深入開展南海科學研究成為可能。來自11個國家和地區的32位科學家(其中我國科學家12位,另有華裔科學家6位)在現場初步完成了大量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微生物等多學科測量和分析工作。
截至目前,航次計劃任務已圓滿完成,就初步分析結果,該航次已取得重大發現。如首次獲得南海形成年齡直接證據。本航次首次實現對南海海盆洋殼玄武巖的鑽探,取得海底擴張形成的玄武巖樣品,使精確確定擴張時代與巖漿活動過程成為現實;通過利用微體化石和古地磁測定,初步標定了南海東西兩大海盆年齡。本航次還發現南海形成過程中有多期次的大規模火山噴發。鑽探發現的多層玄武巖和多層火山碎屑巖,說明南海擴張形成的晚期有過多期強烈的火山活動。此項發現為研究海山的形成原因和海底擴張如何停止的歷史過程,提供了全新線索。科學家還發現南海深海盆反覆變化的沉積歷史。鑽探發現了大規模的濁流沉積和多期次的鈣質超微化石沉積交替出現,並在大洋玄武巖基底上發現有數十米厚的黃褐色泥巖。這一結果表明南海形成後有過複雜多變的沉積環境,是研究南海乃至西太平洋演變歷史的寶貴證據。
科技部相關工作人員表示,以我為主,利用國際大洋發現計劃平臺,組織南海科學鑽探航次和基於航次鑽探樣品的後續研究,有望開創我國主導南海科學研究的新局面,在推進我國深海研究快速進步的同時,也有助於維護我國南海主權與權益。(原標題:《國際大洋發現計劃349航次成功結束 首次獲得南海形成年齡直接證據》)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