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洋發現計劃首獲南海形成年齡直接證據—新聞—科學網

2021-01-16 科學網

 

科技日報訊 (記者陳磊)記者從科技部獲悉,近日,由我國科學家建議和主導的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349航次在我國南海成功結束,並首次獲得南海形成年齡的直接證據。

 

IODP 349航次是為期10年(2013—2023)的國際大洋發現計劃啟動後的第一個科學鑽探航次,共歷時62天,其目的是鑽獲大洋玄武巖和南海海底關鍵沉積層樣品,揭示南海海盆演化過程及其與中生代以來東南亞構造和氣候的關係、相應的深部地幔過程。IODP 349航次採用我國和IODP聯合資助的方式,使用美國「決心號」科學鑽探船實施。

 

IODP 349航次共進行了5個站位的鑽探取芯和2個站位的地球物理測井工作,鑽探深度共4300米,其中沉積巖取芯約2300米、基底玄武巖取芯約200米,獲得一大批珍貴地質樣品,使今後較全面、深入開展南海科學研究成為可能。來自11個國家和地區的32位科學家(其中我國科學家12位,另有華裔科學家6位)在現場初步完成了大量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微生物等多學科測量和分析工作。

 

截至目前,航次計劃任務已圓滿完成,就初步分析結果,該航次已取得重大發現。如首次獲得南海形成年齡直接證據。本航次首次實現對南海海盆洋殼玄武巖的鑽探,取得海底擴張形成的玄武巖樣品,使精確確定擴張時代與巖漿活動過程成為現實;通過利用微體化石和古地磁測定,初步標定了南海東西兩大海盆年齡。本航次還發現南海形成過程中有多期次的大規模火山噴發。鑽探發現的多層玄武巖和多層火山碎屑巖,說明南海擴張形成的晚期有過多期強烈的火山活動。此項發現為研究海山的形成原因和海底擴張如何停止的歷史過程,提供了全新線索。科學家還發現南海深海盆反覆變化的沉積歷史。鑽探發現了大規模的濁流沉積和多期次的鈣質超微化石沉積交替出現,並在大洋玄武巖基底上發現有數十米厚的黃褐色泥巖。這一結果表明南海形成後有過複雜多變的沉積環境,是研究南海乃至西太平洋演變歷史的寶貴證據。

 

科技部相關工作人員表示,以我為主,利用國際大洋發現計劃平臺,組織南海科學鑽探航次和基於航次鑽探樣品的後續研究,有望開創我國主導南海科學研究的新局面,在推進我國深海研究快速進步的同時,也有助於維護我國南海主權與權益。(原標題:《國際大洋發現計劃349航次成功結束 首次獲得南海形成年齡直接證據》)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獲得大洋玄武巖 火山碎屑巖(圖)
    「國際大洋鑽探計劃」(IODP)是地球科學領域裡一個最大的綜合性國際項目,從1968年開始,到現在已經40多年了。它經歷了不同的階段,現階段是「國際大洋發現計劃」(2013年~2023年),我們349航次也非常榮幸地成為新十年的第一個航次。  我們探測的南海這個區域以前是大陸,後來經過地幔深部巖漿活動,洋殼不斷擴張,南海慢慢形成,海水逐步侵入形成海洋。
  • 深海的秘密:南海是怎樣形成的?
    2014年至2018年,國際大洋鑽探在南海深海盆12個站位打井,其中6個鑽到了大洋地殼的玄武巖,結果否定了原先的假設,在直接證據的基礎上,我國科學家提出了南海成因的新認識,發表在最近一期的《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上。這是一組由六篇文章組成的 「南海大洋鑽探」 (「The South China Sea Ocean Drilling」)專題。
  • 我國鑽探南海洋殼成功!獲取蘊含南海形成秘密的玄武巖
    大洋鑽探是深海研究乃至整個地球科學研究歷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久的國際合作項目。從1968年美國船隻在墨西哥灣進行深海鑽探開始,50年來,大洋鑽探的規模和水平不斷提高。截至目前,國際大洋鑽探計劃已在全球各大洋鑽井3700餘口,取芯40多萬米,開闢了探索地球深部的有效途徑,推動了地球科學的革命性發展。 1998年,經國務院批准,中國加入國際大洋鑽探計劃。20年來,我國通過參加這個計劃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
  • 中國鑽探發現南海東部次海盆3300萬年前"出生"
    目前,大洋鑽探是科學家了解海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去年1月28日,由我國科學家建議、設計並主持的南海第二次大洋鑽探IODP349航次從我國香港起航。32位來自11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家,歷經兩個月的海上研究,349航次在臺灣地區基隆港靠岸,宣告南海新一輪大洋鑽探畫上圓滿句號。
  • 科學家揭示地球大洋巖石圈形成於25億年前—新聞—科學網
    地幔深處源源不斷上湧的巖漿從洋中脊噴發,向兩側增生,形成對稱的磁性異常帶,構成不斷增長的大洋地殼,與下伏的巖石圈地幔一道構成大洋巖石圈板塊。 但是,該理論仍然在板塊起源、板塊動力、板塊上陸三大難題上面臨挑戰。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巖石圈「脫碳換骨」的秘密
    目標:揭示南海形成之謎 「桑田」如何變「滄海」 另據「科學網」2月11日報導,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的主要目的,是揭示南海形成之謎。 時隔三年,隨著中、美、法、意等國的科學家登上「決心號」大洋鑽探船,由中國科學家主導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正式拉開了序幕。 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包括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367和368兩個航次,共有來自13個國家的66名科學家參加,時間長達四個月。 「兩個航次是一個主題,即聚焦於南海擴張之前的大陸破裂,回答『為什麼陸地會變為海洋』的根本性科學問題。」
  • 諸多「南海之謎」正在揭開神秘面紗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怎麼形成、年齡多少……汪品先院士在「南海深部計劃」成果匯報會上解「謎」南海——全球最大的邊緣海、我國最重要的深海區,浩瀚無際的海水之下,深藏了多少科學之謎?歷時8年,來自全國32個單位、700多人次科學家參與,我國海洋科學第一個大規模的基礎研究計劃——「南海深海過程演變」(簡稱「南海深部計劃」),取得豐碩成果。
  • 第四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舉行—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7月4日上海訊(記者黃辛通訊員黃艾嬌)現代地球科學經過兩三百年的發展,正在整體地進入轉折期。
  • 獻給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新聞—科學網
    在我國海洋科學發展史刻下烙印,為國家海洋主權、權益與社會經濟建設作出重大貢獻。 熱帶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的利用技術。分離鑑定了119個新結構化合物,篩選出約72個生物活性化合物,研發了珍珠貝氨基甙定重製取技術、海洋生物柱—膜聯用脫腥脫毒技術、甲殼素氨基寡糖定長製備技術和熱帶海洋活性化合物利用技術,開發1個抗動脈粥樣硬化的新藥產品、2種保健品、多個功能食品、5個系列化妝品和1個新生物農藥,完成了1個滴眼液的技術改造。
  • 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偉領銜的海底地貌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團隊,聯合英國卡迪夫大學、義大利國家海洋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南海東北部深水重力流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科學家在南海東北部陸架水域發現特大鯕鰍群—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
  • 探脈海洋,解碼波流奧秘—新聞—科學網
    他與日本海洋學家吉田耕造合作於1957年發表的上升流理論模式迄今仍被廣泛採用。 1958至1960年,海洋所全程參加了首次全國海洋綜合調查這一裡程碑事件。毛漢禮擔任這次調查專家組組長,他帶領物理海洋研究室和其他單位開展了中國近海溫度、鹽度和密度等相關調查研究,揭示了黃海冷水團的成因、變化規律和中國海海流系統的結構及其與外海流系相互關係等,奠定了我國物理海洋學的學科基礎。
  • 南海西部中建南盆地發現海底大型圓丘—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獲悉,該實驗室「南海深海盆區莫霍面地震反射空間分布研究」團隊在南海西部首次發現了42個與巖漿侵入相關的海底大型圓丘
  • 南海海洋所榮獲「全國文明單位」稱號—新聞—科學網
    會上,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被授予第六屆「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這是該所繼2005年獲得「廣東省文明單位」殊榮後,首次獲評「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標誌著南海海洋所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邁上了新臺階。 近年來,南海海洋所堅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紮實開展文明單位創建,將精神文明建設融入科技創新發展全過程。
  • 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影響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鑫團隊聯合俄羅斯科學院希爾紹夫海洋研究所和中山大學的科學家在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的影響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中科院南海所首次測得水下熱通量數據—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尚曉東團隊在海洋熱通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海洋學報》英文版。
  • 西太平洋大塔穆火山形成機制的新認識—新聞—科學網
    記者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間團隊張錦昌副研究員與多國科學家合作,通過詳細分析最新採集的海洋磁測數據,獲得了西太平洋大塔穆火山形成機制的新認識
  • 國際首本極端科技專業期刊獲第一個影響因子—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創辦的國際首本極端科技專業學術期刊《極端條件下的物質與輻射》(簡稱MRE) 獲得自2016年創刊以來的第一個影響因子——2.931,在SCIE收錄的
  • 「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科學考察」完成—新聞—科學網
    CTD採樣                  獲取的樣品   近日,隨著「向陽紅18」科考船安全停靠國家深海基地碼頭,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組織實施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
  • 傳統發酵魚露特徵風味是如何形成的?—新聞—科學網
    在發酵過程中眾多微生物代謝活動產生種類複雜的風味代謝產物,明確傳統魚露發酵過程中核心微生物菌群代謝調控對風味形成的作用是實現產業升級的重要環節。 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對傳統魚露發酵過程中風味量化表徵與調控機制的研究取得新進展,為傳統發酵魚露的靶向工藝調控、優質品質創造和健康綠色發酵食品開發提供了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