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鑽探發現南海東部次海盆3300萬年前"出生"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目前,大洋鑽探是科學家了解海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去年1月28日,由我國科學家建議、設計並主持的南海第二次大洋鑽探IODP349航次從我國香港起航。32位來自11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家,歷經兩個月的海上研究,349航次在臺灣地區基隆港靠岸,宣告南海新一輪大洋鑽探畫上圓滿句號。

  項目中方首席科學家、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李春峰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歷經近1年探索,該航次的研究工作已取得關鍵進展,最重要的研究內容之一南海年齡問題的解讀獲得突破。這一成果對進一步探究大陸破裂、海洋形成機理等地球科學,以及深海資源勘探都具有重要意義。此外,還有大量相關成果在分析和準備發表過程中。

  用先進方法為南海海盆精確定年

  南海是地球低緯度最大的邊緣海。過去,我們對南海深海盆的基礎研究較弱,對南海的年齡有很大爭議。

  IODP349航次是國際大洋發現計劃(2013—2023)的第一個航次,是中國繼汪品先院士1999年主持的第一次大洋鑽探IODP184航次之後的新十年首航,完成大量的地質、地球化學、微生物等多學科測量和分析工作,實質性地推動了對南海深部過程的科學認識。

  「通過勘探,我們首次獲取了南海中央水深4000米深海海盆的巖芯記錄,這些是確定南海年齡的直接證據。」李春峰介紹,過去南海的形成過程和年齡主要是根據地球物理探測間接推斷的。349航次首次突破軟性的沉積巖,鑽取到了海底擴張形成的硬性玄武巖,在南海東西兩大海盆都獲得了非常新鮮的洋殼玄武巖樣品。由此,可精確確定海盆擴張時代與巖漿活動過程。同時,利用微體古生物化石、海盆磁異常記錄和古地磁測定,將結果疊加比對,為南海海盆定年。

  最新研究結果給出了精確標定:南海東部次海盆「出生」於3300萬年前,「死亡」於1500萬年前;西南部海底「出生」於2360萬年前,「死亡」於1600萬年前。李春峰介紹,此次參與勘探研究的科學家涵蓋了海洋地質、微體古生物、化學等多個學科,同時使用3種先進科學方法測算定年在南海研究領域尚屬首次,在世界其他海洋研究中也不多見。

  聚焦南海的形成與演化

  此次南海大洋鑽探收穫頗豐,對於南海的了解深入了不少。李春峰介紹,研究工作主要著眼南海的形成與演化,通過獲得南海深海沉積記錄和與南海擴張形成的巖漿巖,來直接分析巖石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微體化石等信息,理解地球動力學演化特徵,探討南海形成演化的資源與環境效應。

  除了為南海海盆精確定年,349航次還獲得了多層火山碎屑巖的化學特徵以及沉積巖中的化石,構建較完整的海山演化歷史、探討其成因;揭示了南海中央海盆沉積環境異常和可能的玄武巖—沉積巖界面的流體改造作用,為認識南海深海沉積環境和災害、深部洋流作用與海平面變化等重要課題奠定了基礎;為認識南海深水區油氣資源、南海早期擴張演化等重要課題提供第一手重要資料並開闢了新的研究途徑;鑽探也直接獲得了化學通量、熱流、井下水溫等信息,正在為認識南海極端生物圈、海底下面水熱活動方面作出突出貢獻。

  目前,相關研究仍在繼續。航次結束後,2014年6月出版了初始科學報告,2014年7月在美國開了第一次航次後會議,2014年12月在美國召開了一次專題討論,還將於2015年9月在上海召開航次後第二次國際會議,進一步討論和分享航次的科學成果。一些關於南海年齡和沉積序列的重要成果已經正式發表。2015年3月底將正式出版航次後的總科學報告。

  加強我國深海研究地位

  在李春峰看來,南海大洋鑽探,最重要的意義是確定了南海的年齡和擴張模式,並首次為分析南海深海盆的沉積記錄、環境演變、地球動力學演化提供了直接的奠基性的深海盆資料,在未來多年將引領南海的科學研究。目前在南海大陸巖石圈破裂、南海巖漿巖的地球化學分析、深海盆沉積環境的變化等方面的研究非常值得期待。

  這也是令中國科學家們倍感振奮的。IODP349航次的實施進一步加強了我國在國際深海研究中的地位。航次之後進一步組織國際合作,在我國資助和主持下形成西方國家和南海周邊國家共同參與的國際研究項目,已向世界證明南海最新的基礎研究和科學認識是在以中國為主體,中國科學家主持之下進行的。目前我們還在繼續努力,正在籌備爭取南海的第三次大洋鑽探。

  「作為項目中方首席科學家,最大的感受是隨著中國科技實力的增強,中國科學家能夠有機會按照自己的科學興趣參與、設計並主持圍繞重大科學問題的重大國際科學項目,逐步開始有能力領導國際大軍團的協作科學攻關,使得南海成為國際地球科學研究的熱點區域,這種感覺非常好。」李春峰說。

  (本報上海3月23日電 本報記者 顏維琦 曹繼軍)

相關焦點

  • 諸多「南海之謎」正在揭開神秘面紗
    南海的年齡:3300萬年前開始擴張南海的形成,經歷了海底擴張形成大洋殼、巖漿溢出造成火山鏈、板塊俯衝消減等三個時期。海底擴張的最早年代,是南海的出生年齡。擴張停止板塊俯衝之際,相當於南海的消亡開始。但很長一段時期以來,科學家們對南海的年齡究竟有多大,東西海盆誰的擴張在先等,眾說紛紜難成定論。這是因為南海的年齡難以從周邊陸地剖面取得證據。
  • 深海的秘密:南海是怎樣形成的?
    國際大洋鑽探50年裡, 有22個航次用來探索大西洋的張裂,發現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巖漿從地幔深處上湧導致陸地巖石圈破裂,屬於富巖漿型;另一類是大陸巖石圈拉薄,海水從破裂的地殼滲入地幔頂層,地幔的橄欖巖風化為蛇紋巖,變得容易破裂,然後才是巖漿湧出形成洋殼,屬於貧巖漿型。大西洋建立的模型在全球廣泛應用,是海盆形成的樣板。
  • 國際大洋發現計劃首獲南海形成年齡直接證據—新聞—科學網
    IODP 349航次是為期10年(2013—2023)的國際大洋發現計劃啟動後的第一個科學鑽探航次,共歷時62天,其目的是鑽獲大洋玄武巖和南海海底關鍵沉積層樣品,揭示南海海盆演化過程及其與中生代以來東南亞構造和氣候的關係、相應的深部地幔過程。IODP 349航次採用我國和IODP聯合資助的方式,使用美國「決心號」科學鑽探船實施。
  • 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獲得大洋玄武巖 火山碎屑巖(圖)
    「國際大洋鑽探計劃」(IODP)是地球科學領域裡一個最大的綜合性國際項目,從1968年開始,到現在已經40多年了。它經歷了不同的階段,現階段是「國際大洋發現計劃」(2013年~2023年),我們349航次也非常榮幸地成為新十年的第一個航次。  我們探測的南海這個區域以前是大陸,後來經過地幔深部巖漿活動,洋殼不斷擴張,南海慢慢形成,海水逐步侵入形成海洋。
  • 我國鑽探南海洋殼成功!獲取蘊含南海形成秘密的玄武巖
    從1968年美國船隻在墨西哥灣進行深海鑽探開始,50年來,大洋鑽探的規模和水平不斷提高。截至目前,國際大洋鑽探計劃已在全球各大洋鑽井3700餘口,取芯40多萬米,開闢了探索地球深部的有效途徑,推動了地球科學的革命性發展。 1998年,經國務院批准,中國加入國際大洋鑽探計劃。20年來,我國通過參加這個計劃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
  • 南海的前世今生
    結合地質觀測提出印度與歐亞大陸的碰撞導致印支半島沿哀牢山—紅河左旋斷層往南擠出超過700km從而使得南海海盆張開第一次發生在晚始新世至早漸新世擴張方向為北西-南東向產生了南海西南海盆和西北海盆第二次發生在晚漸新世至早中新世擴張方向為南北向
  • 「決心」號插入南海海底「探海神針」 深度超1500米
    原標題:「決心」號插入南海海底「探海神針」 深度超1500米  我國科學家主導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在南海北部海域順利進行。截至目前,在IODP367航次第二個鑽探站位,「決心」號插入南海海底的「探海神針」已超過1500米,這一鑽井深度在國際大洋鑽探歷史上達到全球第七。
  • 「決心」號插入南海海底的「探海神針」深度達到全球第七
    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我國科學家主導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在南海北部海域順利進行。截至目前,在IODP367航次第二個鑽探站位,「決心」號插入南海海底的「探海神針」已超過1500米,這一鑽井深度在國際大洋鑽探歷史上達到全球第七。
  • 中國在中印度洋海盆發現大面積富稀土沉積物
    原標題:中國在中印度洋海盆發現大面積富稀土沉積物  新華網青島6月18日電(記者張旭東)中國遠洋科考功勳船「大洋一號」18日圓滿完成中國大洋第34航次返回青島,共歷時215天,航程28125海裡。航次中,中國科學家在中印度洋海盆首次發現大面積富稀土沉積物,並初步推斷劃出了兩個富稀土沉積區域。
  • 【中國科學報】南海深拖磁測科考任務完成
    由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同濟大學和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共同參與的南海深拖磁測科考任務日前完成。獲得的南海中央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磁條帶新信息,為重新認識南海擴張的歷史、更好地解決南海演化的時代以及結構等關鍵科學問題奠定了基礎,有力推動了我國海洋調查技術的發展。據介紹,南海擴張、形成和演化的歷史與過程一直備受關注和爭議,缺乏高解析度、高精度的磁條帶信息是制約該問題得以解決的關鍵之一。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巖石圈「脫碳換骨」的秘密
    新華社2月13日報導,通過大洋鑽探,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巖石圈「脫碳換骨」的秘密:南海地幔深部存在一種高度富碳的新型巖漿,可在巖石圈的作用下「脫碳」,連續轉化為鹼性玄武巖。 這是本次「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的新發現。
  • 中科院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主辦南海構造演化與IODP新進展學術論壇
    11月16日至23日,中國科學院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MSG)主辦的南海構造演化與IODP新進展論壇暨第二屆海洋地質前沿論壇(第1期)如期在廣州召開。法國IFREMER教授Jean-Claude Sibuet、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前執行副總裁Hans Christian Larsen應邀出席「南海構造演化與IODP新進展」並訪問南海海洋研究所,來自中科院廣州地化所、南海海洋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的專家、研究生等近70餘人參會,研究員趙明輝主持系列活動。
  • 鑽探船在南海拍到鯕鰍美到窒息
    2月22日,「決心」號大洋鑽探船在北緯18度、東經115度的南海北部海域,開展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並拍到了美麗的南海鯕鰍。(張建松 攝)鯕鰍是最美麗的海洋魚類之一,屬硬骨魚綱、鱸形目、鯕鰍科,系暖水性大洋中上層魚類,廣泛分布在熱帶及亞熱帶區海域。
  • 全球大洋鑽探平臺僅三個 建造中國自己的鑽探船已提上日程
    &nbsp&nbsp&nbsp&nbsp由中國科學家主導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行動已經結束。中國科學家們此次坐的仍是美國的鑽探船「決心」號。當「決心」號準備離開南海時,一名船上的航次項目經理說:「也許10年後,你們可以用自己的船回到這裡。」
  • 鑽探船在南海拍到鯕鰍 美到窒息(組圖)
    2月22日,「決心」號大洋鑽探船在北緯18度、東經115度的南海北部海域,開展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並拍到了美麗的南海鯕鰍。南海鯕鰍。2月22日,「決心」號大洋鑽探船在北緯18度、東經115度的南海北部海域,開展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並拍到了美麗的南海鯕鰍。(張建松攝)(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騰訊軍事微信公眾號「講武堂」)海明威的名著《老人與海》、李安導演的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都曾出現過這種在海水中散發出幻彩光芒的「斧頭魚」。
  • 我國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
    南海下潛最大深度3850米  「我們首次在南海海底發現了古熱液區,並採集到古熱液煙囪樣品。這是一項具有重要價值的科學發現。」周懷陽介紹,由於海底古熱液區分布有限、標誌不明顯,古熱液區的尋找和發現十分困難,至今在深海發現的古熱液區數量十分有限。
  • 「高解析度磁異常測量研究南海海盆擴張過程及洋殼磁性層結構與...
    1月23日至24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南海深海過程演變」重大研究計劃第一批重點項目「高解析度磁異常測量研究南海海盆擴張過程及洋殼磁性層結構與演化」第一次會議在中科院南海海洋所順利舉行。該項目由同濟大學李春峰教授、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孫珍研究員、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林間教授、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徐行高級工程師聯合牽頭負責。
  • 南海諸島從何而來?
    文章來源:星球科學評論自古以來,中國南方沿海的人們就開始認識並開發南海。在被今人統稱為「更路簿」的若干明代航海志裡,先民們率先給那些遙遠的島礁命名,為南海諸島打上了來自古老中國的烙印[1-2]。02 走向死亡的火山南海其實可以算做中國火山最多的國土,只是它們都隱藏在海水以下。遙遠的歲月裡,大規模的巖漿曾經從南海海底的薄弱處噴出。巖漿活動既幫助南海海盆在大約3400萬年前開始擴張變深,也在1600萬年前擴張結束後,繼續製造數不勝數的大小火山[12-15]。
  • 高豐度鐵錳結核,古熱液區,冷水珊瑚生態林……不過南海海底的冰山一角罷了
    第一次真切地觀測到南海海底的鐵錳結核是在2013年6月中國自主研發的7000 m載人深潛器「蛟龍」號執行「南海深部計劃」任務科考航次期間。這個航次也是「蛟龍」號工程試驗成功之後的首個應用性試驗航次。「蛟龍」號在蛟龍海山及其周圍一共開展了4次下潛,在蛟龍海山3500 m水深的主峰破火山口峽口和3300 m水深的山頂階地及其附近發現了大量成片分布的鐵錳結核。
  • 絢麗多彩3000萬年:有孔蟲講述的「南海神話」
    由我國科學家主導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目前已完成第一個鑽探站位的工作。在南海北部3770米深的海水下,「決心」號順利鑽取海底1081米深的鑽孔巖芯。在這些巖芯樣品中,船上科學家已尋找到3000萬年前生活在南海的有孔蟲。  3000萬年的漫長歲月,有孔蟲講述了怎樣的南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