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豐度鐵錳結核,古熱液區,冷水珊瑚生態林……不過南海海底的冰山一角罷了

2020-10-22 科技導報

南海是全球最大的邊緣海,也是我國最重要的深海區。201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立項啟動「南海深部計劃」,經過來自全國32家單位、700多人次科學家共同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新發現。

在南海深部計劃的指導下,我國科學家分別運用載人或遙控深潛器,針對南海深海盆中的部分海山開展了4個科學探測航次,在南海首次發現了較大面積的高豐度鐵錳結核分布區、「南溟」古熱液區和驚人的冷水珊瑚生態林。

這些新發現是什麼樣子的?又意味著怎樣的重大突破?周懷陽教授等人作出了解讀。

儘管過往以來,國內外已有大量針對南海海底的調查研究航次,但是由於受到調查手段解析度的限制,人們對南海海山的實際了解相當粗略。

運用載人或遙控深潛器,針對南海海山等科學目標,我國在南海先後開展了7000 m水深載人深潛器「蛟龍號」首個應用性試驗航次、搭載租借加拿大國家科學深潛中心的無人深潛器「ROPOS」的「嘉庚」號科考船遙控深潛航次與兩個4500 m水深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科考航次,對部分南海海山開展了局部的精細調查研究。

南海深部計劃4個下潛航次下潛觀察採樣地點


01南海海山上高豐度大面積分布鐵錳結核的發現及意義


鐵錳結核(也稱多金屬結核)是現代海洋沉積的一種特殊產物,以極度富集鐵和錳的氧化物和氫氧化物為特徵。因為其中含有較高含量的具有潛在經濟價值的銅、鎳、鈷和稀土等有用金屬元素,加上其巨大的資源量,被人們當作陸地同類金屬資源枯竭後潛在的替代性資源

國內外以往針對南海海底的多次調查航次中,有採到過鐵錳結核或結殼,但因數據有限,國內部分專家認為這些樣品與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等世界大洋的海底鐵錳結核不同,甚至不能被稱為普遍意義上的鐵錳結核。

根據對世界大洋鐵錳結核100多年以來的研究,一般認為,在眾多影響鐵錳結核生長或賦存的因素中,沉積速率較低是鐵錳結核出現最主要的影響因素之一,作為大陸邊緣海的南海,其沉積速率比大洋的要高2~3個數量級,在南海怎麼會出現鐵錳結核?如果有的話,鐵錳結核在海底是怎麼樣分布的?

第一次真切地觀測到南海海底的鐵錳結核是在2013年6月中國自主研發的7000 m載人深潛器「蛟龍」號執行「南海深部計劃」任務科考航次期間。這個航次也是「蛟龍」號工程試驗成功之後的首個應用性試驗航次。

在南海海盆眾多的海山中,蛟龍海山算是一個很小的海山,在「蛟龍」號下潛之前尚是一座無名小海山。該海山僅比周圍4000 m左右水深的海盆海底高500~600 m,由呈東北—西南向排列的一高一低兩個小山頭構成,西南方向上較高山頭的水平直徑也只有約5 km。

「蛟龍」號在蛟龍海山及其周圍一共開展了4次下潛,在蛟龍海山3500 m水深的主峰破火山口峽口和3300 m水深的山頂階地及其附近發現了大量成片分布的鐵錳結核

圖 | 蛟龍海山上成片密集分布的鐵錳結核

註:左上插圖是ROPOS遙控機器人的機械手操作網兜進行結核採樣的近照,土黃色部分為海洋正常沉積物


這些鐵錳結核大多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為6~15 cm不等,賦存於沉積物上面,結核表面可見微薄層或零星沉積物。結核覆蓋率高達30%~50%,完全可與太平洋多金屬結核潛在資源區的結核高豐度值相媲美。

2018年「ROPOS」遙控深潛航次期間,在蛟龍海山上又開展了2次下潛,基本摸清了鐵錳結核在蛟龍海山主峰破火山口峽口和山頂附近的分布邊界,蛟龍海山上鐵錳結核密集分布的範圍大約有50萬m2。

不僅如此,「ROPOS」還訪問了南海海盆中的其他9 座海山,發現在「蛟龍」海山西面的「玳瑁」海山1700m左右水深的山坡附近約1500 m長的範圍內有大片密集分布的鐵錳結核出現。

總的來說,南海海山上的結核均主要為水成成因結核,即圍繞核心十分緩慢地生長形成結核的成礦物質直接來源於上覆海水。

南海結核的含錳礦物組成主要為水羥錳礦,結核內碎屑物質(Al、Si等組分)含量較高。南海結核主要成礦元素(Fe、Mn、Cu、Co、Ni等)含量介於世界上其他大洋和邊緣海的鐵錳結核含量之間。

值得注意的是,南海結核中Th、Pb、Ce等元素含量明顯高於其他海區,稀土元素含量也高於除菲律賓海外的其他海區。

初步研究還表明,南海海山結核的生長速率也基本接近深海大洋海山基巖上的水成型結殼(1.95~4.41 mm/Ma)。

儘管對鐵錳結核的研究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但有關鐵錳結核的形成機制及其分布等方面的一些根本問題至今仍沒有得到真正解決。

相對東太平洋CC區廣大面積分布的結核或西太平洋海山上的鐵錳結核來說,南海海山結核的存在,除有一定的潛在金屬資源價值和生長環境記錄意義之外,更重要的是,讓人們可以像解剖一隻小小的麻雀一樣,為這些關鍵問題的解決提供一個難得的機會。

同時,本項發現也為中國正在研發中的深海鐵錳結核開採設備提供了離中國本土最近、水深較淺的絕佳海試地點。


02南海龍西海山「南溟」古熱液區的發現及初步研究


以熱液沉澱物(煙囪、丘體等)和熱液羽流等為標誌的現代海底熱液活動的發現和研究是20世紀下半葉海底科學最重要的研究進展之一。海底熱液活動的研究對地球內外能量和物質循環、生命起源和深部生物圈、金屬資源勘探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儘管南海海底已經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火山活動,但因為南海深海盆海底及海山基本上都是由深部巖漿噴發冷凝形成的火山巖構成,在南海海底及海山上應該曾經發生過大量由深部巖漿或其他熱源驅動形成的熱液活動,而且,這些熱液活動也應該是南海海底形成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在2018年南海「ROPOS」遙控深潛航次中,在南海古擴張中心附近的龍西海山的頂部(水深2900~3000 m左右)發現了「南溟」古熱液區

圖 | 南海龍西海山「南溟」熱液區位置、熱液沉澱物丘形態、採樣及樣品照片

(a)龍西海山山頂(水深3019 m)的「南溟」熱液區(長度>700 m)中的熱液丘(黑點),白線為ROV航跡(; b) 龍西海山及其「南溟」熱液區(紅 星)在南海的位置;(c)一個熱液的形態(白黃色為已經採過樣部分);(d)熱液樣品照片;(e)ROV機械手在一個熱液上採樣;(f)ROV機械手採短柱狀熱液沉澱物樣品


在觀察到的長約700 m的範圍內密集出現了至少16個形態多樣的熱液沉澱物丘體。這些丘體都高出海底火山巖基巖或者基巖上薄層沉積物一定的高度,大多數丘體呈圓丘狀或不規則圓丘狀,最大的熱液沉澱物丘體高約1 m、水平直徑有幾十釐米至一米多,少數丘體呈破碎的長條形,像風化倒坍的煙囪。

採集到的熱液丘樣品都呈現出低溫(<120℃)熱液沉積的特徵,主要為Fe-Si氧化物和氫氧化物組合的無定形礦物或礦物集合體。

圖 | 「南溟」熱液區低溫熱液沉澱物的SEM及EDS分析結果


一般認為,這些Fe-Si組合構成的絲縷狀結構形態與不同習性的熱液鐵氧化物菌的代謝活動有關。此外,局部樣品還含有較多的10Å 錳酸鹽礦物(鋇鎂錳礦)和以 Fe-Si 為主要成分呈小薄片狀的熱液成因綠脫石。通過U-Th(3個樣品)和14C(4個樣品)兩種方法,獲得「南溟」熱液沉澱物的年齡大致為 5200-14300a。

「南溟」熱液丘上很薄的水成型鐵錳結殼蓋層以及局部熱液沉澱物中非常高的磷含量似乎也支持這個測年結果,即「南溟」熱液區的熱液活動較為年輕、熱液活動歷時也較長

在南海針對洋殼的大洋鑽探已經證實,約16 Ma之前,南海巖漿活動形成的洋殼已停止擴張,在「南溟」熱液區這麼年輕的熱液活動同位素年齡、這麼大範圍分布的熱液沉澱物丘,不僅說明在古擴張中心的龍西海山的形成年齡可能比較年輕,而且意味著,此處有比較長時間的巖漿活動、或者海底深部的異常熱供應維持了相當長的時間。

在龍西海山的發現,可能只是南海熱液活動的冰山一角

不僅在龍西海山上,可能還有因為本次航次時間限制或者已被沉積物掩埋原因,我們沒能觀測到的其它更多熱液丘、熱液煙囪甚至高溫的熱液硫化物的存在,而且,在南海的其他海山上,也應該能夠發現更多不同特徵和活動時間的熱液活動產物。

對南海熱液活動的持續調查與研究,將為全面認識南海海盆的形成歷史和物質循環機制、認識邊緣海深部生物圈和地幔性質等揭開新的華章。


03南海冷水珊瑚林生態系統的發現


冷水珊瑚不僅是一個重要的深海生態系統,還是中-深層海水環境變遷良好的記錄載體。

2018年,利用「ROPOS」遙控深潛器和「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首次在南海發現成規模生長的冷水珊瑚生態系。

圖 | 「ROPOS」遙控潛器和「深海勇士」號載人潛器拍攝的南海冷水珊瑚種屬


2019年,「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航次又在西沙海域的冷水珊瑚林開展了系統的研究。

南海冷水珊瑚主要發育在800~1800 m上下的中深水區,在3000~3700 m水深的海山上也有發現。

觀測發現,南海珊瑚林生長密度較高,100 m2面積內發現的珊瑚有20~140株,部分站位甚至可以達到180株。南海的冷水珊瑚以軟珊瑚目中的竹節柳珊瑚、醜柳珊瑚和花柳珊瑚為主,也包括部分石珊瑚目品種。珊瑚林為遊泳和爬行的海洋動物包括章魚、海星等提供了棲居地。

南海冷水珊瑚生態系統的研究將為人們深入認識海洋生物泵和深海碳循環及其歷史演化開闢一個嶄新的領域。

受航次時間和深潛器行進速度的限制,在深潛器已到過的大多數海山上,實際觀測和採樣的路線一般只有不到10 km的一條。在完全黑暗的深海中,海水對可見光的吸收十分強烈,現有深潛器上的燈光僅能看清深潛器前方和左右一二十米遠的物體。

也就是說,科學家至今的發現僅僅揭開了南海神秘面紗的一隅,還有許多的海山和地方等待著人類目光的觸及。運用深潛器等新技術對南海海底的新發現再次證謬了「對南海海底的了解已差不多」的論調。

本文作者:周懷陽,朱啟寬,季福武,楊群慧

作者簡介:周懷陽,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海洋地質地球化學。


論文全文發表於《科技導報》第18期

本文有刪減,歡迎訂閱查看

相關焦點

  • 我國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
    南海下潛最大深度3850米  「我們首次在南海海底發現了古熱液區,並採集到古熱液煙囪樣品。這是一項具有重要價值的科學發現。」周懷陽介紹,由於海底古熱液區分布有限、標誌不明顯,古熱液區的尋找和發現十分困難,至今在深海發現的古熱液區數量十分有限。
  • 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對潛在金屬資源開發等有重要意義
    本文圖片均由同濟大學 提供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對金屬成礦及其後期風化富集過程研究、深部生物圈探索、潛在金屬資源開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5月16日凌晨1時許,伴隨著「嘉庚」號科考船停靠廈門通達碼頭,由同濟大學主導的歷時一月的南海遙控深潛科學考察航次完成了預定的科考任務,畫上圓滿句號。5月16日,科考船停靠廈門碼頭。
  • 蛟龍號在南海發現結核區 帶回珍貴生物樣品—新聞—科學網
    5月5日,「蛟龍」號在南海浦元海山下潛
  • 全球首次聲波顯示南鳥島周邊錳結核分布
    其中,作為以南鳥島周邊的專屬經濟區(EEZ: Exclusive Economic Zone)分布的錳結核為對象的研究成果,通過大範圍的綜合調查,在地圖上標出了錳結核密集分布的區域(錳結核密集區),並全球首次確立了準確計算其面積的方法。
  • 海洋寶藏——錳結核
    1873年2月18日,英國調查船「挑戰者」號在非洲西北加那利群島的外洋,從海底採上來一些土豆大小深褐色的物體,還有些連體的「石塊」形同「生薑」。後經初步化驗分析,這種沉甸甸的團塊是由錳、鐵、鎳、銅、鈷等多金屬的化合物組成的,而其中以氧化錳為最多。
  • 中國南海的自然資源
    南海珊瑚礁海域所記錄的魚類物種數目相對較多的是西、中沙群島,有632種,隸屬於26目,99科,303屬;其次南沙群島記錄548種,隸屬於19目,74科,223屬;東沙群島記錄514種,隸屬於21目,69科,214屬。主要種類隸屬於鱸形目、鮋形目、燈籠魚目、魨形目、鰈形目,大部分種類屬印度-西太平洋熱帶魚類區系,已發現經濟魚類約300種。
  • 深海礦產資源之最——中國南海
    南海諸島磷礦厚度10~100釐米,總儲量約200萬噸。除去東沙群島儲量60萬噸外,西南中沙群島儲量約140萬噸,其中西沙群島儲量高達100萬噸,南沙群島儲量30多萬噸,其他各島嶼約在10萬噸左右。西南中沙群島海底蘊藏著大量包括鐵、錳、銅、鎳、鈷、鉛、鋅等數十種金屬元素和沸石、珊瑚貝殼灰巖等非金屬礦產,及熱液礦床。1986年和1988年南海調查資料顯示,在水深1500~1900米的憲北海山、珍貝海山和雙峰海山地區發現鈷結核資源。鈷結殼厚度一般為1~3釐米,最厚達4~5釐米。
  • 分分鐘了解6大類海底礦石資源!
    (4)多金屬結核和富鈷錳結殼。多金屬結核含有錳、鐵、鎳、鈷、銅等幾十種元素。世界海洋3 500^~ ^6 000 米深的洋底儲藏的多金屬結核約有3萬億噸。其中錳的產量可供世界用18000年,鎳可用25000年。中國已在太平洋調查了200多萬平方公裡的面積,其中有30多萬平方公裡為有開採價值的遠景礦區,聯合國已批准其中15萬平方公裡的區域分配給中國作為開闢區。
  • 中國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出徵 赴南海作業科考
    中廣網北京6月11日消息(記者郭淼 王偉)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搭載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向陽紅9」試驗母船昨天從江蘇江陰蘇南國際碼頭起航,遠赴南海和太平洋開展為期113天的試驗性應用航次任務,14位科學家將首次搭載下潛。
  • 熱液硫化物
    熱液硫化物是以下礦物之一大來源:銅、鋅、鉛、金與銀礦,且副產物(co- or by-products)有 鈷Co、錫Sn、Ba、硫S、硒Se、 Mn、Cd、銦In、Bi、Te、鎵Ga 與鍺Ge。據初步估算,僅紅海中的熱液硫化物中就有鐵2400萬噸、銅106萬噸、鋅以及伴生的鉛、銀和金290萬噸。「熱液硫化物」是日益受到國際關注的海底礦藏。
  • 南海資源豐富成各國關注熱點 油氣儲備南北不均
    編者按 南海是世界「四大海底儲油區之一」。據估計,這裡的石油天然氣地質儲量超過200億噸油當量;這裡還有豐富的礦物資源,含有錳、鐵、銅、鈷等35種金屬和稀有金屬錳結核;盛產各種海產品,有海洋生物2850多種,正因如此,南海也成為周邊各國關注的熱點。  南海到底有多少資源?它為何會吸引眾多目光?
  • 海底侏羅紀《巨齒鯊》史前深海巨獸:顯露恐怖海底的冰山一角
    這個被稱為「海底侏羅紀」的驚險故事正式拉開帷幕,史前深海巨獸巨齒鯊也露出了它真容的「冰山一角」。電影由《變形金剛》製片人洛倫佐·迪·博納文圖拉、《在魔鬼知道你死前》的製片人貝拉·艾弗裡等製片,《國家寶藏》導演喬·德特杜巴執導,傑森·斯坦森、李冰冰、魯比·羅絲、趙文瑄、蔡書雅等共同出演。
  • 「海洋四號」海底探寶船返航 取得4項成果
    十五"期間,我國制定的《國際海底區域研究開發計劃》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圈定一塊滿足商業開發規模所需資源量要求的富鈷結殼區。目前,"海洋四號"、"大洋一號"船正抓緊時機開展富鈷結殼的較詳細調查,為圈定具有遠景的國際海底區域富鈷結殼礦區,適時向國際海底管理局提出我國的申請礦區提供可靠和有利的調查資料。
  • 諸多「南海之謎」正在揭開神秘面紗
    專家們認為,我國關於南海形成之謎的研究,指出了國際文獻和產業部門實踐中將兩者混淆的錯誤,提出西太平洋邊緣海是「板緣裂谷」形成的系列,有待採用新視角、新技術加以重新認識,而這將改寫教科書。南海的年齡:3300萬年前開始擴張南海的形成,經歷了海底擴張形成大洋殼、巖漿溢出造成火山鏈、板塊俯衝消減等三個時期。海底擴張的最早年代,是南海的出生年齡。
  • 「南海冷水珊瑚」載人深潛航次取得圓滿成功
    2020年8月14日至9月7日,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翦知湣教授率領8人團隊,搭載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探索二號」科考船及「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組織TS2-1-3航次赴南海東北部峽谷區和中央海盆海山鏈,開展了共計24次載人深潛,其中同濟科學家下潛14次。
  • 「Nature封面故事 4」結節系統:或為深海錳結核的形成機制
    NatureCover_583_7816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可能存在可以從錳的氧化中獲取能量的微生物在本期雜誌中,Hang Yu和Jared Leadbetter提出了兩種細菌的共培養物,它們可以利用錳氧化作用產生的自由能來驅動其生長以及將無機碳固定為生物質。 這樣,細菌會產生蓋子上顯示的離散的,宏觀的錳氧化物結核。
  • 冰山一角
    所以,英國這麼幹,總要有一個理由,這個理由就是:「冰山一角」。他們認為,目前新冠患者的20%是重症,2%到4%的死亡率,實際上都是大大高估的。他們認為,每個確診患者都對應著多得多的無症狀或低症狀並自愈的患者。那麼,實際感染60%的英國國民,並不會製造出那麼多重症患者和那麼高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