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豐度鐵錳結核,古熱液區,冷水珊瑚生態林……不過南海海底的冰山一角罷了
在南海深部計劃的指導下,我國科學家分別運用載人或遙控深潛器,針對南海深海盆中的部分海山開展了4個科學探測航次,在南海首次發現了較大面積的高豐度鐵錳結核分布區、「南溟」古熱液區和驚人的冷水珊瑚生態林。運用載人或遙控深潛器,針對南海海山等科學目標,我國在南海先後開展了7000 m水深載人深潛器「蛟龍號」首個應用性試驗航次、搭載租借加拿大國家科學深潛中心的無人深潛器
-
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對潛在金屬資源開發等有重要意義
本文圖片均由同濟大學 提供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對金屬成礦及其後期風化富集過程研究、深部生物圈探索、潛在金屬資源開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5月16日凌晨1時許,伴隨著「嘉庚」號科考船停靠廈門通達碼頭,由同濟大學主導的歷時一月的南海遙控深潛科學考察航次完成了預定的科考任務,畫上圓滿句號。5月16日,科考船停靠廈門碼頭。
-
蛟龍號首次載人深潛印度洋發現海底「黑煙囪」
蛟龍號 資料圖新華社三亞4月6日電(記者劉詩平)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全體科考隊員的「向陽紅09」船5日傍晚抵達三亞鳳凰島碼頭,宣告歷時59天的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任務順利結束。此航段期間,「蛟龍」號11次深潛西北印度洋,成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首次載人深潛西北印度洋 27處海底「黑煙囪」與黑暗生態系統成功發現「在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熱液區實施載人下潛科學考察,在國際上也是頭一回。」
-
「深海勇士」號返航 創造多項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本航次的完成,標誌著我國載人深潛運維能力大幅提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我們已經將深海潛水器這一大國重器的核心技術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手裡,「深海勇士」號在大國重器向大國利器轉變之路上正從容前行。本航次中,「深海勇士」號在高海況、海底地質環境複雜的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熱液區,以一次次下潛,創造了一系列我國載人深潛作業的新紀錄,書寫了中國載人深潛新歷史。本航次的完成,標誌著我國載人深潛運維能力大幅提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我們已經將深海潛水器這一大國重器的核心技術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手裡,「深海勇士」號在大國重器向大國利器轉變之路上正從容前行。
-
82歲院士深潛1410米南中國海,發現特異冷水珊瑚!
汪品先說,深潛時發現了一個應該說是新的一個生態系統。在熱帶的珊瑚礁的深處,上面長了一個「冷水珊瑚林」,是一片樹林,它裡面的主角是海綿和冷水珊瑚,那個冷水珊瑚長得沒見過。而這個系統本身告訴我們一種特殊的生態環境,所以非常值得研究。4,下潛深度深,此次超過1400米,達到1410米!
-
中國載人深潛: 向海底一萬米進發
日前,「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靠港三亞,圓滿完成了我國首次覆蓋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TS10深潛科考航次。本航次中,「深海勇士」號在高海況、海底地質環境複雜的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熱液區,創造了一系列中國載人深潛作業的新紀錄。
-
我國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
如,新發現一處在南海迄今規模最大的海底鐵錳結核區,並基本確定了2013年發現的蛟龍海山鐵錳結核區的分布範圍和分布特徵,將為南海鐵錳結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奠定基礎。 西沙載人深潛發現冷泉生物群 在此次科考中,科學家們還對南海北坡一處活動冷泉的大型生物群落及其冷泉碳酸鹽的發育進行了系統的基線調查和環境原位觀測,基本摸清了該活動冷泉的發育區域以及分布特徵;對多座海山的大型生物進行了探索性現場觀察及採樣,初步掌握了它們的分布特徵,為深入研究與保護南海海山生物多樣性提供重要的第一手資料;對南海沉木進行了現場觀察與採樣
-
中國載人深潛新徵程:深海勇士號首獲深海水蝨樣品
原標題:中國載人深潛新徵程:「深海勇士」號首獲深海水蝨樣品正在我國南海進行南海大計劃深潛航次海馬冷泉科考任務的「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近日在水深1386米的海馬冷泉附近深海海域,成功獲取一隻深海水蝨樣品。
-
「奮鬥者」萬米深潛海試:中科院發揮核心關鍵作用
中科院 供圖中新網北京11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圓滿完成萬米深潛海試任務的「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28日返回三亞。記者當天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所屬10餘家單位全面參與「奮鬥者」號研製和海試工作,是研製任務的核心單位,海試任務的牽頭組織單位,「奮鬥者」號的業主單位,為「奮鬥者」號研製和海試發揮核心關鍵作用。——中科院是「奮鬥者」號研製任務的攻堅隊。
-
"蛟龍"號5年試驗性應用航次收官 我國進入世界深潛俱樂部
國家海洋局「向陽紅09」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23日順利抵達國家深海基地碼頭,為期5年的「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隨之圓滿收官。成熟的「蛟龍」號作業模式、成套的安全保障制度體系及一批新成長起來的專業的潛航員與技術保障隊伍,推動著中國載人深潛事業的快速發展,標誌著我國的載人深潛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
載人深潛 逐夢深海
近年來,我國載人深潛技術和裝備從無到有、從淺海到深海、從單項到系列,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是這個過程的見證者,也是實踐者。探測、開發深海資源,需要能進入深海的探測裝備。上世紀90年代,在幾代深潛人努力下,我國已成功研製出1000米、6000米潛水器,並具備了600米載人潛水器的使用經驗,積累了研製載人深潛技術所必需的技術和人才儲備。
-
「82歲,我完成了3次海洋深潛」
汪品先在院士Talk現場2018年5月,南海西沙海域,一位年逾82歲的長者乘坐「深海勇士」載人深潛器,9天內3次下潛南海1400多米深的海底,每次在海底連續觀測採樣8個多小時,獲得「冷水珊瑚林」等一系列重要科學新發現,被譽為真正的「深海勇士」。
-
「海燕」、「潛龍」、「深海勇士」……這幾天中國深潛很忙
21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船隊成員「向陽紅18」科學考察船在國家海洋局深海基地靠港,圓滿完成30天的共享航次任務。最大潛深達到8213米,這是我國深海觀測歷史性的一步,近萬米的水下滑翔機的研製成功,會帶動輻射我們國家在深海無人裝備的發展。20日早晨,正在我國南海西沙群島北礁海域執行深海考古作業的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迎來首次下潛。
-
南海深部計劃取得成果:在海盆成因等兩大問題上提出新假說
南海深部計劃取得成果:在海盆成因等兩大問題上提出新假說 來自全國32家單位、700多人次科學家,經過長達8年的共同努力,我國海洋科學第一個大規模的基礎研究計劃——「南海深海過程演變」(「南海深部計劃」)取得豐碩成果
-
大深度作業11次深潛超6500米
6大能力在試驗性應用中呈現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13日在西太平洋雅浦海溝完成中國大洋38航次最後一潛,這也是「蛟龍」號自2013年開展試驗性應用航次以來的第101潛和「收官之潛」。
-
載人深潛技術的發展與應用
2013 年,7000 m 載人潛水器開始投入應用,在中國南海、東太平洋錳結核區、西太平洋富鈷結殼區、馬裡亞納海溝、西南印度洋、西北印度洋等海區完成了百餘次下潛,取得了大量生物、礦物、沉積物、巖石等樣品,拍攝了高清晰海底影像資料,為開展深海資源和環境評價提供了重要依據 [8]。2019 年,完成大修與技術升級後的第一個測試下潛。
-
中國載人深潛「奮鬥者」徵服馬裡亞納海溝
中國載人深潛「奮鬥者」徵服馬裡亞納海溝 中國智造第12期 11月10日8時12分 中國載人深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