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82歲院士深潛1410米南中國海,發現特異冷水珊瑚!

2020-12-04 圖聞天下頭

據媒體消息,近日,82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教授,他搭乘「深海勇士」號下潛至1400多米的海底,並在水下完成了一系列科研任務。

因為他的這一舉動,創造了多個記錄,我們來數一數,向他表示敬意!

富饒美麗的南中國海

1 年齡最大的下潛科研工作者。汪品先搭乘「深海勇士」,成為截至目前我國下潛人員中年齡最大的一位,在世界上也屬罕見。

2 工作時間長!通常「深海勇士」號在水中的滯留時間是8個小時,而汪院士在水中進行了超過8個半小時的觀察研究和採樣工作。相當厲害!

3,發現新的一個生態系統。汪品先說,深潛時發現了一個應該說是新的一個生態系統。在熱帶的珊瑚礁的深處,上面長了一個「冷水珊瑚林」,是一片樹林,它裡面的主角是海綿和冷水珊瑚,那個冷水珊瑚長得沒見過。而這個系統本身告訴我們一種特殊的生態環境,所以非常值得研究。

4,下潛深度深,此次超過1400米,達到1410米!

深海勇士號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汪品先發表深潛感言說,我覺得精神狀態比我想像得還好。非常好。我覺得是像愛麗絲漫遊仙境,我剛從仙境回來。

著名海洋地質學家、「南海深部計劃」指導專家組組長,一個研究海洋這麼多年的專家,能夠在自己高齡之際親自下潛,這是一種大師工匠精神,也是一種為科學奉獻的精神。

而「愛麗絲漫遊仙境」的表達顯示出院士的好奇、探索精神!語言表達能力也是大師級啊!

南中國海蘊藏著我們未曾發現的寶藏,也是留給中國後代子孫的富饒海洋,相信我們前赴後繼,必定能好好利用南海,讓南海成為和平之海,生態之海,繁榮之海!

深海守望者

汪品先:曾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我國著名的海洋地質學家,博士生導師、中科院院士。目前是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地球圈層相互作用中的深海過程和深海記錄」的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學科「海洋地質學」和上海市重點學科「海洋地質」的學科帶頭人

相關焦點

  • 「南海冷水珊瑚」載人深潛航次取得圓滿成功
    TS2-1-3載人深潛航次由中科院深海所丁抗研究員(所長)擔任領隊,深海所彭曉彤研究員(副所長)和同濟大學翦知湣教授(院長)擔任聯合首席科學家,來自國內9家單位的60位船員、潛航員、工程師和科學家合作執行。TS2-1-3航次是今年初剛剛交付的「探索二號」母船的首次合作科考航次、也是「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首次搭載「探索二號」母船進行聯合科考作業。
  • 「82歲,我完成了3次海洋深潛」
    汪品先在院士Talk現場2018年5月,南海西沙海域,一位年逾82歲的長者乘坐「深海勇士」載人深潛器,9天內3次下潛南海1400多米深的海底,每次在海底連續觀測採樣8個多小時,獲得「冷水珊瑚林」等一系列重要科學新發現,被譽為真正的「深海勇士」。
  • 「深海勇士」探秘海底世界:發現海底「珊瑚墳場」
    這是他第二次隨「深海勇士」號下潛,收穫令科學家們驚喜:一片此前從未見過的「珊瑚墳場」。「在潛器經過的一個海底高地的頂部,直徑約200米左右的範圍內,有大片的死亡珊瑚骨骼堆積,而在那處水深之下的冷水珊瑚都生長得很茂盛。不知道那裡曾經發生過什麼,導致如此多的冷水珊瑚死亡。」李建如說。
  • 10909米!「奮鬥者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聽82歲高齡仍深潛南海的院士「淺說深海」
    刷新我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經過五六十年的發展,深潛技術早已今非昔比,萬米深潛不再那樣艱難,馬裡亞納海溝的萬米深度也不再那樣神秘。然而,科學探索對深潛器的要求不同於探險,需要有高超的觀測與採樣能力。2012年,「蛟龍號」載人深潛器下潛至7062米,創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2017年,4500米型的「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正式投入使用,國產自主率超過95%。此次「奮鬥者號」坐底深度10909米,代表我國邁向國際深潛設施製造前列。東西方海洋文化存在差異,中國深海科普迫在眉睫我國傳統文化裏海洋因素不強。
  • 「深海勇士」號首次發現海底「珊瑚墳場」
    這是他第二次隨「深海勇士」號下潛,收穫令科學家們驚喜:一片此前從未見過的「珊瑚墳場」。據李建如介紹,在潛器經過的一個海底高地的頂部、直徑約200米左右的範圍內,有大片的死亡珊瑚骨骼堆積,而在那處水深之下的冷水珊瑚都生長得很茂盛。不知道那裡曾經發生過什麼,導致如此多的冷水珊瑚死亡。
  • 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入駐抖音 他是中國最大年齡「深潛院士」
    「大家好,我是汪品先,同濟大學教授,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從今天起我就正式入駐抖音。人類對於海底的了解還不如月球的背面,海洋到了200米以下,海水都變成一片漆黑,什麼也看不見,因此它就神秘......。」汪品先,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
  • 科普也能很時尚~院士團隊打造「深海奇遇」,就在五角場!
    深潛的科考人員是怎樣在海底開展作業的?這裡提供了模型展示;想知道蛟龍號和深海勇士號的部件構成嗎?快來一睹「無價」之寶這場展覽中最「大牌」的實體展品,當屬這株冷水珊瑚~2018年,82歲的汪院士搭載「深海勇士」號4500米載人深潛器,
  • 深潛10909米 「奮鬥者」號已經到了馬裡亞納海溝最底部?
    日前,中國「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有人疑惑,這是馬裡亞納海溝最底部嗎?為什麼不派機器人去探測?「奮鬥者」號如何在萬米深淵採集海底樣品呢?記者為此採訪了幾位專家。
  • 「奮鬥者」號深潛的10909米是馬裡亞納海溝最底部嗎?為什麼不派...
    「奮鬥者」號如何在萬米深淵採集海底樣品呢?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為此採訪了幾位專家。  【兩種測深方法不太會受地貌影響】  「10909米差不多就是馬裡亞納海溝最底部了。我的理解,如果是聲波測深,10920米正負10米,如果是深潛測深,10910米正負幾米,都是可以的。」
  • 八旬院士汪品先 深海「勇士」的慷慨和小氣
    這是第一次由中國人設計和主持的大洋鑽探航次,也是在中國海的第一次大洋鑽探。他是該航次兩位首席科學家之一,也是在國際大洋鑽探歷史上,第一位來自中國的首席科學家。  今年已83歲高齡的汪品先,知識淵博、德高望重、大氣謙和。每次採訪他或參加他主持的學術會議,從他講話的語氣中,都能感受到他對地球科學的滿腔熱情。
  • 乘「電梯」人工深潛三百米探「龍宮」海底遨遊數小時
    乘「電梯」人工深潛三百米探「龍宮」海底遨遊數小時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4.01.13 星期一     1月12日,北緯20度18分、東經115度09分的南中國海海域
  • 關注| 潛入海底3000米 揭秘中國載人深潛技術
    深潛到海底3000多米,是急速深入,還是緩慢潛入?他說,潛水器以一分鐘大約40米左右的速度勻速下潛,海洋生物從四周掠過,但都無法分散劉燁瑤的注意力。「有趣的生物還是很多的。因為在海底,生物的生活環境導致它的身體構造和代謝方式都與水面及陸地上的生物是完全不同的。」
  • 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正式業務化運行
    據介紹,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將為南中國海周邊中國、汶萊、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等9個國家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同時,由日本承建的西北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終止向南中國海區域提供臨時性海嘯預警服務。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出席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業務化正式運行發布會並講話。
  • 深潛海底10909
    在那裡,他們坐進「奮鬥者」號潛水器,13次下潛大海深淵,其中8次突破1萬米,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這標誌著我國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劉燁瑤說:「這再次證明了我國載人深潛器有能力挑戰萬米深淵,在逐夢深藍的道路上,我國又『潛』進了一大步。」
  • 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對潛在金屬資源開發等有重要意義
    此次在南海2座海山上各發現1處古熱液區,分別命名為「南溟」熱液區和「樓蘭」熱液區,其中,由富集古熱液煙囪或熱液沉澱物丘構成的「南溟」熱液區範圍至少有700米長。 「相對於現代大洋擴張中心較新的熱液活動,這次南海海底古熱液區的發現和研究,對金屬成礦及其後期風化富集過程研究、深部生物圈探索、潛在金屬資源開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周懷陽教授說。
  • 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開展業務化試運行 為南海周邊國家提供...
    南中國海區域:國際公認的海嘯潛在發生源地  「這個中心的國際預警服務區域,包括南海、蘇祿海和蘇拉威西海,覆蓋了該區域主要的地震俯衝帶,為南中國海周邊的中國、汶萊、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以及我國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
  • 中國科學院院士:長壽基因的秘密或許就藏在深海裡
    汪品先在院士Talk現場  2018年5月,南海西沙海域,一位年逾82歲的長者乘坐「深海勇士」載人深潛器,9天內3次下潛南海1400多米深的海底,每次在海底連續觀測採樣8個多小時,獲得「冷水珊瑚林」等一系列重要科學新發現,被譽為真正的「深海勇士」。
  • 南中國海海嘯預警國際培訓班21日在杭州開班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侯英珊):10月21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主辦、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承辦的南中國海區域地震海嘯監測預警能力和數據共享國際培訓班在浙江杭州開班。目前,南中國海區域的水位和地震數據共享數量不足,本次國際培訓班的培訓對象以南中國海周邊各個國家的水位和地震臺站管理和數據使用業務人員為主,旨在推動南中國海區域水文和地震數據共享,使得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能夠更高質量運行,為南中國海區域提供更高質量的海嘯預警信息服務。
  • 我國承建的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今起正式運行
    在我國和馬來西亞等國的積極倡導下,2009年召開的太平洋海嘯預警與減災系統政府間協調組(以下簡稱ICG/PTWS)第23次會議(薩摩亞)決定建立南中國海區域工作組,通過加強區域協作開展南中國海海嘯預警與減災系統建設,這也是南中國區域海嘯預警與減災系統建設的起點。2011年,我國在ICG/PTWS 第24次會議(中國,北京)上提交了《南中國海海嘯預警與減災系統建設框架方案》。
  • 廣東南澎列島發現造礁珊瑚群落
    本報訊(記者 盧 晨)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鄭新慶博士帶隊在廣東南澎海域開展了造礁珊瑚群落摸底調查,首次在南澎列島發現了呈斑塊狀分布的造礁珊瑚群落。經調查,南澎列島區域造礁珊瑚種類豐富(此次發現有15種),遠高於目前造礁珊瑚分布的最北緣——東山-古雷區(5種),部分區域還發現了較大面積以鹿角珊瑚和薔薇珊瑚為主的珊瑚群落。據鄭新慶介紹,南澎列島離大陸較遠,受人類活動幹擾較少,加之南澎列島保護區保護管理工作到位,或為該區域存在大量造礁珊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