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歲,我完成了3次海洋深潛」

2020-12-05 上遊新聞

人類作為陸生動物,歷來是在海洋外面開發海洋,從船上或者岸上謀取「漁鹽之利,舟楫之便」。近半個多世紀來,技術發展使人類可以進入深海。

從科學角度,探索深海能夠幫助人類深入了解海洋的奧秘、地球的奧秘。從經濟角度,深海蘊藏著豐富的礦產、油氣和生物資源。

深海藏著很多奧秘

我們為什麼要探索深海?

我國深海裡有什麼?

如何通過海洋研究復興國家?

我國目前深海研究發展到哪一步了?

要回答這些問題,繞不開一個人,他就是汪品先。

汪品先在院士Talk現場

2018年5月,南海西沙海域,一位年逾82歲的長者乘坐「深海勇士」載人深潛器,9天內3次下潛南海1400多米深的海底,每次在海底連續觀測採樣8個多小時,獲得「冷水珊瑚林」等一系列重要科學新發現,被譽為真正的「深海勇士」。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

82歲的汪品先重新追趕逝去的時間,潛入海底

從第一次聽說深潛,到三下深海,幾十年來,汪品先全身心地投入海洋地球科學的研究。從壯盛之年等到白髮老人,他感慨,「實現了多年夙願,真的特別開心,海底的世界就是一個『愛麗絲漫遊仙境』。」

今天,讓我們跟著這位勇士一起探索海洋奧秘。

汪品先 中國科學院院士 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

深海研究這個行業在二戰前是不存在的,因此現在做這方面研究的人大多都是轉行而來。我自己也是,原本在莫斯科大學學古生物,後來則用微體化石研究深海。

50年代,中國科學界的老前輩就提出:上天、入地、下海,是人類拓展視野的三大主要方向。大約60年前,人類終於克服了地心引力進入地外太空,頂住了水柱壓力進入最深海底。但目前為止,人類進入深海的能力還是很落後。

登上世界最高峰——珠峰的人目前已經有三四千人,但下過世界最深海——瑪利亞那海溝的人11月10日之前卻只有四個,其中三個美國人,一個瑞士人。

16世紀以前,人類跟海洋的關係不大。之後歐洲人開始通過海洋,跑到非洲抓奴隸,美洲開礦等,這叫做從平面上進入海洋。

20世紀中期,人類開始意識到海洋有多深,因此加強探索步伐,但這個探索可不是在海邊上、海平面上進行操作,而是要潛到海洋深處。

深海幾乎佔了地球表面的一大半

如果在世界地圖上把超過兩千米的海都塗黑,那你就會發現整個地球的一大半都是黑的,它們幾乎佔了地球表面的3/5,而陸地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另外,這麼深的海,要下去肯定有很大難度。

深潛、深鑽、深網是當今探索深海奧秘的三大手段,即深潛科學考察、國際大洋鑽探和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建設。

目前,我國載人深潛器有三款,「深海勇士號」可以潛到4500m、「蛟龍號」可以潛到6500m、「奮鬥者號」 可以潛到11000m。

深海海底是什麼樣子?

如果不開燈,海洋深處就是一片漆黑

潛到海底100米以上,如果不把深潛器的燈光打開,那幾乎就是全黑狀態。但是打開燈光後,你可以看到很多想像不到的東西。

海洋深處的景觀:冷泉貽貝群、珊瑚林

我第一次下去看到的就是冷泉貽貝群,可燃冰出口的地方有很多貝殼。

另外還有深水的珊瑚林,三千米的海底,竟然長了那麼多類似樹的生物。還有一種珊瑚,高的像喬木,矮的像灌木,還有的像草一樣,看起倆很像陸地上的園林,非常神奇。

海洋深處的「園林」

「熱液」被稱為黑煙囪,但它實際上並不是煙,而是一種從海底噴出來的三四百度的熱水,質量很輕,裡面含有很多礦物,而且呈黑色。

熱液是深海的另外一個世界,它周圍有很多特殊的生物,比如管狀蠕蟲,沒有嘴巴、肛門、腸胃,它們不像人類,靠太陽、氧氣生存,而是靠地球內部的能量,也就是硫細菌。

海洋深處的「熱液」

再比如海底沉積物裡的生物,它們大多都是細菌類微生物,沒有特別偉大,但它們的年齡都是以萬年計算的,甚至幾千年才會繁殖一次。

這對於人類而言或許也有用,未來說不定我們可以利用它的長壽基因。

海洋微生物群

除了這些深海生物,海洋裡還有石油、天然氣等,佔目前全世界此類資源的1/3~2/5,它可以帶動多個行業發展。

因此,隨著深海資源開發,海洋經濟重心下移,人類從以前的「魚鹽之利,舟楫之便」,變成了以海底油氣佔第一位,從海洋外面深入到海洋內部,從海面的過渡到挖掘海底本身的資源。

汪品先在院士Talk現場

從歷史角度看,世界文明有兩大類,一是從河流流域裡發育出來大陸文明,比如黃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另一個就是海洋裡發育的海洋文明,比如愛琴海文化。

大陸文明和海洋文明各具特色,並無優劣之分,但16世紀之後開始拉開差距,歐洲的海洋文明蓬勃發展,中國則是在多次海戰中失利。

中國海洋科技起步較晚, 深海科技尤為落後。今天,中國的海洋經濟只佔整體海洋經濟的4.3%,雖然在快速發展,但依舊與國際海洋經濟結構有明顯差距。

這不是因為科學家不夠努力,而是我們起步太晚,別人在發展海洋經濟時,我們還在解決國內戰爭問題。

意識到了落後,我們就要給予深海研究重視,加快研究步伐。

作為地球上最大的低緯度邊緣海,南海地處全球最高的珠穆朗瑪峰和全球海洋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之間,位於全球最大的海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全球最大的大陸板塊歐亞板塊以及菲律賓海板塊等多板塊匯聚之處。

汪品先在院士Talk現場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南海研究對氣候變化、板塊構造、地質災害等研究都具有重大意義。

2011年開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立了一個大項目,這是建國以來最大的深海研究計劃,叫做南海深海過程演變,我們簡稱南海深部計劃。

這個項目持續八年(2011~2018)時間,基金會也拿出兩個億來,加上其他方面的投資,總共將近六億。

全國32單位,700多人次,52個重點基金參與,我們在海上組織了一個個有聲有色的科學戰役,進行了多種深部地球物理實驗,化學、生物學、地球科學等多學科的大量觀測與實驗,完成了三個半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鑽探航次、四個深潛航次和每年的共享航次等海上作業,以及大量的實驗室分析和數據處理,最終揭示了南海深部的科學奧秘,獲得了突破性的研究進展。

華夏振興,要從海洋崛起

21世紀,地球科學面臨重大挑戰,而答案就在海底。

因此在這個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希望年輕人可以投入深海研究,讓我們重新贏得海洋的主動權。

本次演講源自於「院士TALK」系列第二期現場。「院士TALK」系列活動是由上海組織部發起並主辦,造就承辦的科普品牌活動,定期邀請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進行沉浸式演講,旨在向廣泛的社會公眾普及最前沿的科學知識和科研成果,展現卓越的科學家精神。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82歲院士深潛1410米南中國海,發現特異冷水珊瑚!
    據媒體消息,近日,82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教授,他搭乘「深海勇士」號下潛至1400多米的海底,並在水下完成了一系列科研任務。因為他的這一舉動,創造了多個記錄,我們來數一數,向他表示敬意!3,發現新的一個生態系統。汪品先說,深潛時發現了一個應該說是新的一個生態系統。在熱帶的珊瑚礁的深處,上面長了一個「冷水珊瑚林」,是一片樹林,它裡面的主角是海綿和冷水珊瑚,那個冷水珊瑚長得沒見過。而這個系統本身告訴我們一種特殊的生態環境,所以非常值得研究。
  • 「深潛限制因子」號潛艇團隊在馬裡亞納海溝中破載人深潛記錄
    Deep)完成四次潛水,並成功打破載人深潛記錄,並將其塑造成具有無與倫比的探索能力的可靠深海「電梯」。他完成了這一壯舉。他曾登頂七大洲的最高峰,併到達到達北極點、南極點。他還會駕駛噴氣式飛機和直升機。在Vescovo第一次駕駛「深潛限制因子」號潛入「挑戰者深淵」時,他在10928米深的深海花了四個小時。這使他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訪問地球上最高點和最低點的人。在潛艇的第三次潛水中,它通過了所有必要的商業認證測試,以及打撈在第二次潛水時卡在底部的科學著陸器。
  • 發揚中國載人深潛精神 挺進世界海洋最深處
    (新華社)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毛主席就提出要「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這寄託了先輩們探知海洋、利用海洋的夢想。但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國載人深潛技術還停留在600米。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中國研製大深度載人潛水器,沒有先例,猶如攀登一座人跡未至的高山。
  • 「奮鬥者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聽82歲高齡仍深潛南海的院士「淺說深海」
    更重要的,海洋是人類未來發展的前景,現在的海洋經濟已經逐漸從表層網海底移動,海洋經濟的中心在下移。國際上對海洋的爭奪也越來越劇烈。我們中國的文化當中,應該加強海洋文化。」從深海提取「檔案」,猶如找到地球的《資治通鑑》海面3000米之下暗流湧動。深海底下兩億年的沉積層,記錄了地球歷史上無數精彩的故事。
  • 「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順利完成萬米深潛試驗
    圖3 「奮鬥者」號完成總裝建造圖4 「奮鬥者」號完成水池試驗「奮鬥者」號海試驗收共分為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海試驗收中,「奮鬥者」號共開展了17次下潛,最大下潛深度達到4548米,對全系統功能進行了測試和驗證,為第二階段開展馬裡亞納海溝海試奠定了基礎。
  • 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入駐抖音 他是中國最大年齡「深潛院士」
    「大家好,我是汪品先,同濟大學教授,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從今天起我就正式入駐抖音。人類對於海底的了解還不如月球的背面,海洋到了200米以下,海水都變成一片漆黑,什麼也看不見,因此它就神秘......。」汪品先,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
  • 關注| 潛入海底3000米 揭秘中國載人深潛技術
    「對載人潛水器而言,聲學系統完成了載人潛水器與水面母船之間的通訊,完成了載人潛水器的定位和對海底地貌地形的探測等工作。」劉燁瑤說,「因為光和無線電在水下傳播的距離非常短,所以我們在水下這些功能的實現都是要通過聲學技術。」「我第一次下潛到海底是在2017年。」劉燁瑤回憶說,最初下潛時還有那麼一點點小興奮,但很快就收拾心情開始工作。
  • 載人深潛 逐夢深海
    近年來,我國載人深潛技術和裝備從無到有、從淺海到深海、從單項到系列,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是這個過程的見證者,也是實踐者。探測、開發深海資源,需要能進入深海的探測裝備。上世紀90年代,在幾代深潛人努力下,我國已成功研製出1000米、6000米潛水器,並具備了600米載人潛水器的使用經驗,積累了研製載人深潛技術所必需的技術和人才儲備。
  • 「南海冷水珊瑚」載人深潛航次取得圓滿成功
    2020年8月14日至9月7日,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翦知湣教授率領8人團隊,搭載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探索二號」科考船及「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組織TS2-1-3航次赴南海東北部峽谷區和中央海盆海山鏈,開展了共計24次載人深潛,其中同濟科學家下潛14次。
  • 深潛海底10909
    從10月10日起,劉燁瑤和其他上百名科研試驗人員一起,分兩批乘坐科考船前往已知地球海洋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在那裡,他們坐進「奮鬥者」號潛水器,13次下潛大海深淵,其中8次突破1萬米,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 蛟龍號潛航員:深潛7000米就像坐3小時電梯(圖)
    18日,「中國載人深潛英雄」、「蛟龍號」首席潛航員葉聰做客重慶圖書館,揭秘神秘的深海潛水,他用幽默的話語講解專業的技術,引發現場陣陣喝彩。  蛟龍號怎麼工作?   像坐電梯3小時潛入深海7000米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是國人多年的夢想,2012年6月30日,經過51次下潛,「蛟龍號」浮出水面,完成了7000米級海試的全部試驗,也讓這一夢想變為了現實。  潛入深海7000米是個什麼概念?
  • 載人深潛技術的發展與應用
    彼時雖然人類已經能到達海洋的絕大部分深度,但這距離認識深海、利用深海尚有較大距離。隨著計算機、材料、水聲、圖像等技術的發展,以法國、蘇聯 / 俄羅斯、日本、美國為代表,海洋大國從 20 世紀 80 年代起,完成了多艘 6000 m 級深海載人潛水器的研製(見圖 1) [3~6]。
  • ——「奮鬥者」號標註中國載人深潛新坐標
    ——「奮鬥者」號標註中國載人深潛新坐標新華社記者張泉、董瑞豐、趙穎全、陳凱姿海南三亞,南山港。28日8時30分許,一陣汽笛聲響,創造了10909米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的「奮鬥者」號,完成第二階段海試,勝利返航。1個多月時間,累計完成13次下潛,其中8次突破萬米。10909米的紀錄,讓人類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有了新坐標。
  • 海洋深潛和太空翱翔,哪個科技更硬核
    中國「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搭載著三名潛航員,到達馬裡亞納海溝深度10909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很多人可能會問:海洋開發為什麼這麼難,現在的人類科技都能探測幾千萬公裡外的火星了,為什麼下潛萬米就這麼難實現?
  • 「深海勇士」號返航 創造多項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科考船於去年11月10日前往西南印度洋,歷時121天,航行17000餘海裡,「深海勇士」號在高海況、海底地質環境複雜的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熱液區,以一次次下潛,創造了一系列我國載人深潛作業的新紀錄,書寫了中國載人深潛新歷史。
  • 「海燕」、「潛龍」、「深海勇士」……這幾天中國深潛很忙
    21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船隊成員「向陽紅18」科學考察船在國家海洋局深海基地靠港,圓滿完成30天的共享航次任務。△視頻《我國深海水下滑翔機 首潛8213米》「向陽紅18」搭載31套我國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海燕-4000」級水下滑翔機和「海燕-10000」米級水下滑翔機等設備奔赴馬裡亞納海溝,此次共完成了18個剖面的下潛觀測,其中超過4000米深度的觀測剖面3個,最大工作深度達到8213米,刷新了下潛深度的最新世界紀錄
  • ——「奮鬥者」號標註中國載人深潛新坐標
    28日8時30分許,一陣汽笛聲響,創造了10909米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的「奮鬥者」號,完成第二階段海試,勝利返航。1個多月時間,累計完成13次下潛,其中8次突破萬米。10909米的紀錄,讓人類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有了新坐標。海底1萬米的世界,有多大魅力?中國的深潛勇士們,經歷了怎樣的艱險?載人深潛精神又將如何助力中國勇攀深海科技高峰?
  • 大深度作業11次深潛超6500米
    大深度作業:11次深潛超過6500米  「蛟龍」號大深度作業能力人所皆知,海試時曾經深潛7062米海底,創造了世界作業型載人潛水器最深紀錄。  試驗性應用階段,「蛟龍」號先後在中國南海、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區下潛,作業地形涵蓋了海山、冷泉、熱液、洋中脊、海溝、海盆等典型海底地形區域。
  • ——「奮鬥者」號標註中國載人深潛新坐標
    28日8時30分許,一陣汽笛聲響,創造了10909米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的「奮鬥者」號,完成第二階段海試,勝利返航。  1個多月時間,累計完成13次下潛,其中8次突破萬米。10909米的紀錄,讓人類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有了新坐標。
  • 「奮鬥者」深潛超萬米 「全海深」中國今夢圓
    突破抗超大壓核心技術  自立自強  「奮鬥者」號與「蛟龍號」相比,最大的區別當然是深潛能力,從7000米級大幅躍升3000多米至萬米級。7000米級意味著,「蛟龍號」最大下潛深度和作業深度可達約7000米,可以進入99.8%的全球海洋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