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5年試驗性應用航次收官 我國進入世界深潛俱樂部

2020-12-04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國家海洋局「向陽紅09」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23日順利抵達國家深海基地碼頭,為期5年的「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隨之圓滿收官。成熟的「蛟龍」號作業模式、成套的安全保障制度體系及一批新成長起來的專業的潛航員與技術保障隊伍,推動著中國載人深潛事業的快速發展,標誌著我國的載人深潛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進入全球99.8%海域,成我國深海科技發展的裡程碑

「蛟龍」號自2012年試驗性應用以來,先後在南海、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勘探區、西南印度洋脊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區、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區等七大海區開展152次成功下潛,充分驗證了安全性、可靠性、先進性。

在此期間,「蛟龍」號在涵蓋海山、冷泉、熱液、洋中脊、海溝、海盆等典型海底地形區域,完成了95個潛次的有效下潛,實現了100%安全下潛,作業能力覆蓋7000米以淺全球海洋面積的99.8%的海域。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孫書賢說,連續大深度安全下潛,充分發揮了「蛟龍」號全球領先的深度技術優勢,為我國探索國際深淵科學研究前沿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此外,海底煙囪噴口內高溫熱液取樣和連續觀測,證明了「蛟龍」號高精度定點懸停作業能力;先進水聲通信技術和微地形地貌探測技術優勢,在試驗性應用中得到發揮和驗證;「蛟龍」號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時隔一年在6000米以深海底對科學儀器的定點搜尋與回收……

孫書賢說,「蛟龍」號是我國深海科技發展的裡程碑,使我國快速進入了世界「深潛俱樂部」,極大地提振了我國自主研發深海重大裝備的信心和決心,積累了國家重大深海裝備產學研用的成功經驗,輻射了深海推力器、浮力材料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推動了潛水器譜系化的發展步伐,未來將繼續在深海強國、深海安全等國家戰略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培養職業化潛航員隊伍,深海公共平臺作用日益凸顯

剛剛結束的中國大洋38航次,是「蛟龍」號試驗性應用階段的最後一個航次,第二批6名載人潛水器潛航員全面參與本航次下潛,並完成兩輪獨立主駕駛操作,安全順利地完成了既定下潛作業任務,轉為初級潛航員。

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鄔長斌說,這充分說明了我國第二批潛航員已經具備獨立駕駛潛水器的能力,體現了第二批潛航員培訓工作成效顯著,對我國未來潛航員隊伍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據了解,目前,潛水器維護保障隊伍規模逐漸擴大,維護保障和水面支持操作能力逐步提升,關鍵崗位的保障能力得到鍛鍊,形成了一支18人的職業化潛水器維護保障隊伍和兩支獨立完成潛水器布放回收作業的職業化水面支持保障隊伍。

鄔長斌說,深海基地作為國家級深海科考公共服務平臺的作用日益凸顯。除了配置先進的車間、試驗室、大型科考碼頭等硬體設施可以為「蛟龍」號等深海運載器的維護保障提供技術支撐,職業化的潛航員隊伍和技術保障隊伍不斷得到錘鍊,公共平臺安全高效的運行機制已經形成。

深入開展國際海域資源勘察,助力我國深海前沿科研

「蛟龍」號試驗性應用階段參加單位涉及國家海洋局、中國科學院、教育部、中船重工集團等多個部委下屬近40個單位,450餘人次參與下潛,參航人員高達1000人次以上,總計歷時517天,總航程86000多海裡以上,獲得了海量高精度定位調查數據(約計4950GB)和高質量的珍貴地質與生物樣品(約計3860件)。

在我國南海區,初步查明了南海冷泉區和海山區生物群落特徵,獲取了冷泉區的地球化學特徵,發現並報導了6個新種和生物群落的3個優勢種等一系列研究成果,拉開了我國學者在深海大型底棲生物分類學和生物多樣性領域的研究序幕。

在東太平洋我國多金屬結核勘探區,調查發現在水深較深且比較平坦的海盆結核覆蓋率稍低,為37.5%,在海丘斜坡上結核覆蓋率有增高的趨勢,最高達60%,基本查明我國多金屬結核合同區的結核分布特徵。

在西太平洋深淵海溝區,初步查明雅浦海溝北段西側生物群落結構,認識了其微生物、細菌、古菌和真菌的多樣性,揭示了食腐端足類在近底層的分布規律;認識了馬裡亞納海溝生態系統基本特徵,獲取了大批量馬裡亞納海溝深淵底部保壓海水樣品……

孫書賢說,「蛟龍」號深入開展了我國所申請海底勘探合同區的礦產分布、生物多樣性特徵等精細化勘查與相關調查研究,大幅提高了我國國際海域資源勘察的質量,表明我國忠實履行勘探合同義務,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下一步,「蛟龍」號將在未來一年多的時間裡進行大修和技術升級改造,2019年邁入業務化運行階段,計劃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執行環球科考任務。在全球航次中,「蛟龍」號將在世界主要海區都執行下潛任務,沿途將停靠「一帶一路」的主要國家。

新華社記者 董瑞豐 劉詩平 張旭東

(新華社青島6月23日電)

解讀

38航次取得5大科學成果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孫書賢介紹,本航次獲得大量珍貴樣品與數據,取得5大科學成果:

【成果一】實施大洋調查研究計劃「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成礦潛力與環境評價」項目,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在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熱液區成功發現了海底「黑煙囪」和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明確了海底熱液活動的精確位置、特徵與範圍,為後續深入開展調查區巖漿作用及其演化、沉積作用、構造作用、硫化物成礦作用、硫化物資源和微生物基因資源潛力及生物連通性等方面的研究搶得了先機,為相關科學研究的認識水平的提高提供了重要基礎。

【成果二】圍繞我國2017年重點研發計劃「1000米級多金屬結核採礦試驗工程」項目的海上試驗選址及評價工作,本航次第二航段利用「蛟龍」號技術優勢基本圈定了我國1000米級多金屬結核試採試驗目標靶區,掌握了南海典型區域多金屬結核分布特徵,開展了海洋地質、海洋化學、物理海洋等多專業海洋環境基線調查,獲得的高精度定位數據、高質量原位研究樣品,為開展1000米級採礦試驗環境影響評價奠定了基礎。

【成果三】國家實驗室科技創新項目「『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38航次)南海潛次調查與研究」的下潛作業中,利用「蛟龍」號先進的技術優勢獲得了南海中部海山鏈珍貝海山一典型斷面的玄武巖樣品,直接觀察到臺灣峽谷現代濁流的地貌和沉積證據,極大地推進了南海中部海山巖石學及南海北部海底峽谷濁流的科學研究。

【成果四】作為國內超深淵海域研究的重點,中科院先導項目「海鬥深淵前沿科技問題研究與攻關」在馬裡亞納海溝開展5次作業。採集了不同深度的氣密海水樣品,成功回收了1年前在6300米海溝底部布放的氣密採樣器,在海溝南坡發現了兩處新的海底麻坑發育點,進一步認識了馬裡亞納海溝特徵性物種分布、基巖蝕變和沉積環境特徵。

【成果五】973計劃「超深淵生物群落及其與關鍵環境要素的相互作用機制研究」在雅浦海溝開展5次作業,採集到大量巨型生物樣品,首次獲得2條雅浦海溝獅子魚樣品和2隻未知物種,初步查明了雅浦海溝南段巨型底棲生物分布特點,發現雅浦海溝水體和沉積物中微生物具有較高的豐度和多樣性,對下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新華社記者 董瑞豐 劉詩平 張旭東

(據新華社青島6月23日電)

相關焦點

  • 「蛟龍」號有多牛? 大深度作業11次深潛超6500米
    新華社「向陽紅09」船6月13日電 題:「蛟龍」號有多牛?6大能力在試驗性應用中呈現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13日在西太平洋雅浦海溝完成中國大洋38航次最後一潛,這也是「蛟龍」號自2013年開展試驗性應用航次以來的第101潛和「收官之潛」。
  • 「蛟龍」號138天航行1.83萬海裡 中國大洋38航次取得5大科學成果
    新華社青島6月23日電 題:「蛟龍」號138天航行1.83萬海裡中國大洋38航次取得5大科學成果  新華社記者董瑞豐、劉詩平、張旭東  向陽紅09號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全體科考隊員23日順利返回青島,這標誌著2017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38航次)順利結束。
  • 「蛟龍」號在西南印度洋熱液區採集大量生物樣本
    「蛟龍」號在西南印度洋熱液區採集大量生物樣本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1-12 10:19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向陽紅09」船1月12日 電(記者 張旭東)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11日繼續在西南印度洋龍旂熱液區下潛科考,採集到了300多隻螺、49只貽貝以及茗荷、多毛類動物等大量生物,這些樣品對研究這個區域的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 「蛟龍」號首赴西南印度洋開展深海海底「黑煙囪」精細科學考察
    月25日訊(記者 孫潔) 今日, 我國7000米級載人深潛器「蛟龍」號2014—2015年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二、三航段從江陰起航,將在我國西南印度洋一萬平方公裡的多金屬硫化物礦區開展20個下潛的精細科學考察,同時我國首批女潛航員待命下潛。
  • 「蛟龍」號長江試水 即將遠航
    」號載人潛水器在江蘇省江陰市蘇南國際碼頭進行長江試水演練,為出航做準備。據介紹,6月25日,「向陽紅09」船將搭載「蛟龍」號正式起航,前往西北太平洋執行2014-2015年「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試驗性應用航次。
  • 「蛟龍」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向陽紅09」船圓滿完成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任務,5日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科考隊員抵達三亞。
  • 「蛟龍號」首次拍到大量深海奇異生物-蛟龍,首次,拍攝,深海,奇異...
    當地時間8月9日7時(北京時間8月10日凌晨1時),「蛟龍」號在我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詳細勘查區,開展了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第31航次)第二航段首次應用下潛。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學家王春生隨「蛟龍」號下潛至最大深度5268米,成為我國第一位在大洋乘坐「蛟龍」號下潛的科學家。
  • 「向陽紅09號」攜「蛟龍」起航赴西北太平洋科考
    「向陽紅09號」攜「蛟龍」起航赴西北太平洋科考 (1/9) "← →"翻頁
  • 「蛟龍」號探尋海底世界發現多種新生物
    採集到的竹節珊瑚、海蛇尾等樣品海底拍攝的海綿中國網9月9日訊 據國家海洋局網站消息,當地時間9月6日、7日,「蛟龍」號在西北太平洋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富鈷結殼勘探合同區採薇海山區,連續進行了兩次下潛,拍攝到多種高清海底生物和富鈷結殼視像資料,採集了大量海底生物樣品。
  • 我國首艘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創造「中國深度」新紀錄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是我國第一艘深海載人潛水器。它由我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是目前世界上下潛能力最深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當前最大下潛深度7062米,最大工作設計深度為7000米,工作範圍可覆蓋全球99.8%的海洋區域。
  • 我國四大探海「神器」首次同步聚首青島 將構建「七龍探海」立體...
    本報青島訊 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臺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現階段最先進的自主無人潛水器「潛龍三號」、能夠深入4000米海底鑽巖取樣的「深龍」號、萬米級深海無人遙控潛水器「海龍11000」……近日,「西北太平洋三角區富鈷結殼區域環境管理計劃」國際研討會在青島召開,我國四大探海「神器」首次同步聚首於即墨鰲山灣畔的國家深海基地,向來自全球十幾個國家的上百名海洋專家學者展示我國強大的深海科研和勘探實力
  • 「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號在西北印度洋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與黑暗生態系統  中新社北京4月6日電 (記者 阮煜琳)「向陽紅09」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其全體科考隊員4月5日傍晚順利抵達三亞鳳凰島碼頭,標誌著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任務順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