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在西南印度洋熱液區採集大量生物樣本

2020-12-04 中國政府網

「蛟龍」號在西南印度洋熱液區採集大量生物樣本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1-12 10:19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向陽紅09」船1月12日 電(記者 張旭東)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11日繼續在西南印度洋龍旂熱液區下潛科考,採集到了300多隻螺、49只貽貝以及茗荷、多毛類動物等大量生物,這些樣品對研究這個區域的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據2014-2015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35航次)現場指揮部副總指揮李向陽介紹,本次下潛「蛟龍」號完成了2條測線的海底測深側掃作業,進行了低溫滲漏區原位大體積海水過濾,開展了連續1小時的溫度與氧化還原度測定,並布放了生物定殖架。

    「『蛟龍』號此行還發現了3個低溫滲漏區彌散流,在一熱液噴口區域進行了30分鐘的原位溫度測量,測量到這個熱液噴口的溫度為361.9攝氏度,」李向陽說,「此外,『蛟龍』號在這次下潛中首次利用深海高清攝像機進行了海底視頻拍攝。」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肖湘當日搭乘「蛟龍」號下潛。他說,很難想像一次下潛能取得這麼多海底熱液區生物,不僅有現在能看到的螺、貽貝和茗荷等大型生物,經過進一步提取相信還能發現大量熱液區微生物。這些樣品對研究這個區域的生物多樣性和海底熱液區生物鏈意義重大。

    「更重要的是,『蛟龍』號進行了周圍溫度和環境參數測量,並測量了一熱液噴口溫度,這些基本環境的認識對研究海底微生物非常重要,」肖湘說。

    「蛟龍」號正在執行2014-2015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35航次)第二、三航段科考任務,預計需要120天,3月下旬返回青島。

責任編輯: 傅義洲

相關焦點

  • 探秘印度洋海底熱液區生物(組圖)
    1月4日,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在西南印度洋長白山熱液區下潛,採集熱液區生物、碳酸鹽巖、富鈷結殼和沉積物樣品等。新華社記者張旭東攝1月4日,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在西南印度洋長白山熱液區下潛,採集熱液區生物、碳酸鹽巖、富鈷結殼和沉積物樣品等。
  • 「蛟龍」號首赴西南印度洋開展深海海底「黑煙囪」精細科學考察
    「蛟龍」號載人深潛器     中國網11月25日訊(記者 孫潔) 今日, 我國7000米級載人深潛器「蛟龍」號2014—2015年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二、三航段從江陰起航,將在我國西南印度洋一萬平方公裡的多金屬硫化物礦區開展20個下潛的精細科學考察,同時我國首批女潛航員待命下潛。
  • 西南印度洋,這裡的熱液生物不一般
    自1977年「阿爾文」號深潛器發現深海熱液噴口生態系統以來,熱液生物逐漸進入人們視野,並成為國際海洋研究的熱點和前沿領域。可是,在全球熱液生物地理分布的版圖上,卻有很多「模糊的拼圖」。印度洋就是其一,其認知程度明顯較低。
  • 「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號在西北印度洋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與黑暗生態系統  中新社北京4月6日電 (記者 阮煜琳)「向陽紅09」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其全體科考隊員4月5日傍晚順利抵達三亞鳳凰島碼頭,標誌著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任務順利結束。
  • 「蛟龍」號有多牛? 大深度作業11次深潛超6500米
    從2013年至今,「蛟龍」號先後在我國南海、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勘探區、西太平洋海山結殼勘探區、西南印度洋脊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區、西太平洋海溝深淵區、西北印度洋脊多金屬硫化物調查區等6大海區深潛,乘坐「蛟龍」號下潛者達300多人次。其中,「蛟龍」號在試驗性應用階段呈現的以下6大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 西南印度洋海底尋寶記
    我國大洋科考主力船「大洋一號」執行大洋34航次任務,搭載我國首個載人深潛器「蛟龍號」的「向陽紅9號」執行大洋35航次任務,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兩條船共同在這片海域進行科學考察,這是我國大洋科考史上首次出現的景象。  西南印度洋究竟蘊藏著什麼奧秘?我國探秘深海海底,近年來又緣何頻頻鎖定西南印度洋?
  • 「蛟龍」號首次從海底取回布放科學儀器
    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1月10日在西南印度洋龍旂熱液區下潛,取回了8天前在一熱液噴口布放的自容式高溫溫度計和硫化物生長儀。這是「蛟龍」號首次從海底取回此前布放的科學儀器,體現了其定點精細作業的巨大優勢。海底有特殊的溫度、壓力和酸鹼環境,特別是海底熱液區的高溫熱液噴口溫度高達約300℃,其環境和生態系統更為特殊。
  • 「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調查區域發現「黑煙囪群」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記者劉詩平)「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當地時間3月4日和7日分別在西北印度洋進行了中國大洋科考38航次的第3次下潛和第4次下潛,在調查區域觀察到大面積的硫化物煙囪群,同時獲取了豐富的硫化物樣品。
  • 「蛟龍」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59天裡,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在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熱液區實施載人下潛科學考察,新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和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黑煙囪」為熱液噴口,它的名字源自其噴湧而出的含有高濃度礦物的黑煙。2012年以來,我國在該海域發現了臥蠶1號、臥蠶2號、天休與大糦4個熱液區。
  • 蛟龍號首次載人深潛印度洋發現海底「黑煙囪」
    此航段期間,「蛟龍」號11次深潛西北印度洋,成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首次載人深潛西北印度洋 27處海底「黑煙囪」與黑暗生態系統成功發現「在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熱液區實施載人下潛科學考察,在國際上也是頭一回。」
  • 深海熱液生物,你還藏著什麼秘密?
    直到1977年美國科學家搭載「阿爾文」號深潛器在太平洋加拉帕戈斯海底首次發現活動的熱液噴口和豐富的熱液生物群。此後,深海熱液新物種不斷被發現,這裡的微生物以一種之前不為人熟知的方式獲得能量,太陽對它們並不重要。   這裡被看作是研究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極佳場所。30多年來,人類對這一特殊環境下生物的研究從未間斷,我國科學家也在這一領域取得一些進展。
  • "蛟龍"號5年試驗性應用航次收官 我國進入世界深潛俱樂部
    進入全球99.8%海域,成我國深海科技發展的裡程碑「蛟龍」號自2012年試驗性應用以來,先後在南海、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勘探區、西南印度洋脊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區、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區等七大海區開展152次成功下潛,充分驗證了安全性、可靠性、先進性。
  • 「深海勇士」號返航 創造多項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02 獲得了一批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深海熱液科考成果TS10航次是中國載人深潛器第一次覆蓋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深潛科考航次,完成了共5個熱液區(天成、龍旂、斷橋、Kairei和Edmond)及2個異常區(德純和純熙)的深海水下實地勘察,獲得了大量高質量、高解析度的海底熱液活動視像資料,採集了豐富的熱液流體、硫化物、基巖以及熱液大生物樣品
  • 「蛟龍」號138天航行1.83萬海裡 中國大洋38航次取得5大科學成果
    新華社青島6月23日電 題:「蛟龍」號138天航行1.83萬海裡中國大洋38航次取得5大科學成果  新華社記者董瑞豐、劉詩平、張旭東  向陽紅09號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全體科考隊員23日順利返回青島,這標誌著2017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38航次)順利結束。
  • 中國大洋科考在西南印度洋新發現硫化物礦化區
    大洋科考新發現硫化物礦化區徜徉西南印度洋科技日報路易港5月1日電 (記者劉園園)從大海深處歸來的「向陽紅10」科考船5月1日傳來好消息:中國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在西南印度洋新發現一處多金屬硫化物礦化區
  • 高豐度鐵錳結核,古熱液區,冷水珊瑚生態林……不過南海海底的冰山一角罷了
    第一次真切地觀測到南海海底的鐵錳結核是在2013年6月中國自主研發的7000 m載人深潛器「蛟龍」號執行「南海深部計劃」任務科考航次期間。這個航次也是「蛟龍」號工程試驗成功之後的首個應用性試驗航次。在南海海盆眾多的海山中,蛟龍海山算是一個很小的海山,在「蛟龍」號下潛之前尚是一座無名小海山。該海山僅比周圍4000 m左右水深的海盆海底高500~600 m,由呈東北—西南向排列的一高一低兩個小山頭構成,西南方向上較高山頭的水平直徑也只有約5 km。
  • 大洋40航次「潛龍二號」龍旂首潛成功 首在印度洋下潛3000米
    中國網訊(特派記者 舒珺)當地時間昨天上午10點,我國自主研發的4500米級深海資源自主勘查系統「潛龍二號」(4500米級AUV)在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區最複雜的地形環境區之一的龍旂熱液區進行試驗潛次,至3000米進行水下作業,我國自主研究的AUV在西南印度洋海域刷新深度記錄。
  • 5潛印度洋:我國"潛龍二號"自主潛水器獲大量海底精細三維地形數據
    「潛龍二號」是「十二五」國家863計劃深海潛水器裝備與技術重大項目的課題之一,由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組織實施,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作為技術總體單位,與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單位共同研製。這是一套集成熱液異常探測、微地形地貌探測、海底照相和磁力探測等技術的實用化深海探測系統,主要用於多金屬硫化物等深海礦產資源的勘探作業。
  • 中國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2個活躍海底熱液噴口
    我國最先進海洋科學考察船「科學」號12日完成首個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在這個航次中我國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了兩個「黑煙囪」,即活躍的海底熱液噴口。「黑煙囪」周邊生物群落旺盛,在這個區域採集到了貽貝、潛鎧蝦、阿爾文蝦和冒貝等大量生物樣本。  科學』號探測區域的南部雖沒有探測到『黑煙囪』,但探測到了熱液溢流區,生物同樣豐富,科考隊員採集到了海綿、管狀蠕蟲等生物樣品。此外,這個航次獲得了大量高清海底視頻,國際同行給予高度評價。」李超倫說。
  • 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2個黑煙囪 即海底熱液噴口
    新華社青島5月12日電(記者張旭東)我國最先進海洋科學考察船「科學」號12日完成首個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在這個航次中我國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了兩個「黑煙囪」,即活躍的海底熱液噴口。航次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超倫告訴記者,「科學」號首先在衝繩海槽獲得了一個50公裡×50公裡的高解析度海底地形圖,科考隊員參考以往資料,取得了熱液區的位置,再用水下纜控潛水器(ROV)下潛作業,探測到了2個「黑煙囪」和4個熱液溢流區。李超倫介紹,2個「黑煙囪」位於「科學」號探測區域的北部、衝繩海槽的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