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印度洋,這裡的熱液生物不一般

2020-12-04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科技日報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秘超慢速擴張洋脊熱液生物群落年際變化 徜徉西南印度洋

寒冷、高壓、低氧、沒有光照、營養物質匱乏……在黑暗廣袤的深海海底,在零星分布的高溫熱液噴湧的極端環境中,卻出現了生機勃勃的「綠洲」。

自1977年「阿爾文」號深潛器發現深海熱液噴口生態系統以來,熱液生物逐漸進入人們視野,並成為國際海洋研究的熱點和前沿領域。可是,在全球熱液生物地理分布的版圖上,卻有很多「模糊的拼圖」。印度洋就是其一,其認知程度明顯較低。

近日,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王春生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在國際學術期刊《深海研究》(Deep-Sea Research Part I)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一篇論文,系統地描述和總結了西南印度洋熱液生物的物種組成和多樣性特徵,為拼接全球熱液生物地理版圖提供進一步證據。

作為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生物組組長周亞東向科技日報記者透露,目前已記錄西南印度洋熱液區物種39種;16種為該區的第一次報導,有一半尚未命名;10個種可能為該區特有,「這也是目前對超慢速擴張洋脊熱液生物群落年際變化的首次報導」。

顛覆「萬物生長靠太陽」

在周亞東看來,如果說通常意義上的陸地和水生生態系統是太陽能驅動,那麼熱液生態系統則是靠「地熱能」驅動。地球深部的能量經過一系列複雜的物理、化學反應,最後經過微生物的「固定」而進入海洋底棲動物的食物鏈,並支撐形成這個小而精密,且快速演變的系統。

雖然生存壓力巨大,但熱液噴口周圍聚集生長了豐富的生物類群。「熱液生物呈現豐富的多樣性和高生產力,目前人類發現的熱液生物已達700餘種,平均每個月就發現兩個新種。」周亞東說,熱液區中熱液生物密度非常之高,遠超出一般海洋生態系統,一升海水的盲蝦數量最高可達上千隻。

「但這種繁榮是短暫的,熱液生物群落對噴口活動高度依賴。熱液噴口壽命有限,有的只活動幾十年,極端情況如東太平洋海隆一次火山爆發後,熱液噴口生物群落從形成到成熟再到消亡有時只需十年左右。」周亞東說。

印度洋中脊熱液生物認知程度較低

周亞東向記者展示了全球已發現的70餘處發育有典型生物群落的熱液區,主要分布於太平洋周邊和北大西洋,印度洋其次,南大洋有少量發現,北極圈內雖有熱液區但還沒有發現典型的熱液生物。

熱液生物區域特徵顯著。「不同海區熱液噴口生物群落的外觀和物種組成有明顯的差別,形成獨特的地方特色,如東太平洋海隆特有的、最長可達3米的巨型管棲蠕蟲。」周亞東說,科學家據此對全球熱液生物群落進行地理分區。這有點類似行政區的劃分,按照生物組成,全球熱液生物群落最多可被分成東太平洋海隆(南段)、東太平洋海隆(北段)、印度洋、南大洋等11個獨立的「生物省」。

印度洋中脊是現存連接太平洋洋脊系統和大西洋洋脊的唯一洋脊,因此學者普遍推測,它是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熱液生物的現存唯一通道,驗證這一假說成為印度洋熱液生物調查和研究的主要驅動力之一。

首次揭秘三大熱液區的「黑暗生物圈」

這篇論文主要基於中國大洋科學考察2014—2015年兩個航次的積累,描述了西南印度洋「龍旂」「斷橋」「天成」3個熱液生物群落,其中「斷橋」和「天成」為首次描述。

往往一個海區的生物相似性較高,但西南印度洋南北熱液區之間物種組成差異較大,以優勢種而言,「天成」以印度洋深海偏頂蛤和甲冑海葵為優勢種;「龍旂」則以宙斯盾巨佩託螺、茗荷為優勢種。

如果把印度洋當成一個生物省,那麼,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則相當於兩個地級市。而西南印度洋北部的「天成」熱液區與中印度洋更接近,應該屬於「中印度洋市」;南部的「龍旂」和「斷橋」熱液區雖總體仍與中印度洋最接近,但兼具北大西洋脊、東斯科舍脊和中印度洋熱液區的部分特徵,明顯受到來自這三個區的影響,其物種組成顯得更加多元。「這說明生物的相似性與地理位置基本吻合。」周亞東說,「龍旂」和「斷橋」可能是上述三個洋脊之間的過渡區。「這使我們對印度洋熱液生物區系的劃分有更細緻深入的認識。」

與2011年相比,2015年「龍旂」的噴口活動狀態以及生物群落結構總體穩定,但仍發現極個別煙囪體的噴發減弱並伴隨生物群落的劇烈變化。如1號煙囪體上,在2015年,一些「高溫種」消失,同時一些「低溫種」卻大量出現,如貽貝和茗荷。「這一變化很可能與熱液活動強度的顯著衰減有關。」 (記者 陳磊)

相關焦點

  • 「蛟龍」號在西南印度洋熱液區採集大量生物樣本
    「蛟龍」號在西南印度洋熱液區採集大量生物樣本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1-12 10:19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向陽紅09」船1月12日 電(記者 張旭東)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11日繼續在西南印度洋龍旂熱液區下潛科考,採集到了300多隻螺、49只貽貝以及茗荷、多毛類動物等大量生物,這些樣品對研究這個區域的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 西南印度洋海底尋寶記
    馬達加斯加以南9000海裡外的西南印度洋,遠離大陸、島嶼和所有航線,水深2000至3000米,最深處可達5000米——這裡,正是中國大洋34航次、35航次科考的目的地。  西南印度洋究竟蘊藏著什麼奧秘?我國探秘深海海底,近年來又緣何頻頻鎖定西南印度洋?  神秘的海底「黑煙囪」  熱液噴口,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海洋科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這種噴溢黑色熱液的煙囪狀黑色「巖石」,熱液測溫高達350℃至400℃。
  • 深海熱液生物,你還藏著什麼秘密?
    直到1977年美國科學家搭載「阿爾文」號深潛器在太平洋加拉帕戈斯海底首次發現活動的熱液噴口和豐富的熱液生物群。此後,深海熱液新物種不斷被發現,這裡的微生物以一種之前不為人熟知的方式獲得能量,太陽對它們並不重要。   這裡被看作是研究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極佳場所。30多年來,人類對這一特殊環境下生物的研究從未間斷,我國科學家也在這一領域取得一些進展。
  • 探秘印度洋海底熱液區生物(組圖)
    1月4日,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在西南印度洋長白山熱液區下潛,採集熱液區生物、碳酸鹽巖、富鈷結殼和沉積物樣品等。新華社記者張旭東攝1月4日,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在西南印度洋長白山熱液區下潛,採集熱液區生物、碳酸鹽巖、富鈷結殼和沉積物樣品等。
  • 「蛟龍」號首赴西南印度洋開展深海海底「黑煙囪」精細科學考察
    「蛟龍」號載人深潛器     中國網11月25日訊(記者 孫潔) 今日, 我國7000米級載人深潛器「蛟龍」號2014—2015年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二、三航段從江陰起航,將在我國西南印度洋一萬平方公裡的多金屬硫化物礦區開展
  • 中國大洋科考在西南印度洋新發現硫化物礦化區
    大洋科考新發現硫化物礦化區徜徉西南印度洋科技日報路易港5月1日電 (記者劉園園)從大海深處歸來的「向陽紅10」科考船5月1日傳來好消息:中國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在西南印度洋新發現一處多金屬硫化物礦化區
  • 科學家在印度洋中發現自帶磁性的「金屬生物」,外殼堅硬到能防彈
    蝸牛殼的硬度是相當高的,質地和貝殼相似,小型蝸牛的殼比較薄,所以比較易碎,個頭比較大的蝸牛的殼是很硬的,已知外殼最硬的生物就是鱗角腹足蝸牛,它是一種生活在印度洋深海海底熱液噴口附近的軟體動物,殼子硬到連子彈都打不透。
  • 深海中的黑暗生物群落——熱液生物
    ◎李 筱/文熱液生物是指生活於海底熱液口,與化能自養細菌共生,利用硫化物和其他還原物通過化學合成作用進行初級生產,製造有機物的海洋生物群落。熱液生物不依賴來自太陽的光能,但卻需要海水中的氧氣參與,這些氧氣最初也是由光合作用形成,所以某種程度上說熱液生態系統不能完全脫離光合作用。
  • 大洋40航次「潛龍二號」龍旂首潛成功 首在印度洋下潛3000米
    中國網訊(特派記者 舒珺)當地時間昨天上午10點,我國自主研發的4500米級深海資源自主勘查系統「潛龍二號」(4500米級AUV)在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區最複雜的地形環境區之一的龍旂熱液區進行試驗潛次,至3000米進行水下作業,我國自主研究的AUV在西南印度洋海域刷新深度記錄。
  • 蛟龍號首次載人深潛印度洋發現海底「黑煙囪」
    此航段期間,「蛟龍」號11次深潛西北印度洋,成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首次載人深潛西北印度洋 27處海底「黑煙囪」與黑暗生態系統成功發現「在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熱液區實施載人下潛科學考察,在國際上也是頭一回。」
  • 「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2017-04-06「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首次實施了載人深潛精細調查,成功發現了27處海底「黑煙囪」和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  本航段是「蛟龍」號首次在西北印度洋複雜地形環境的熱液區開展下潛作業,也是國際上首次在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熱液區實施載人下潛科學考察。
  • 深海熱液生物挑戰「萬物生長靠太陽」鐵律
    新華網江蘇頻道南京11月25日電(記者 劉巍巍)隨著近30年來人類對深海熱液生物群科研的不斷深入,千百年來不容置疑的「萬物生長靠太陽」定律正在逐漸被顛覆。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學系教授汪品先近日表示,深海熱液生物群的發現為人類揭示生命起源奧秘開拓了新思路。  人類對深海生物的認識主要在最近30年中形成。
  • 深海化能生態系統大型生物起源與演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為研究深海熱液大型生物起源中心及擴散路徑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深海研究一:海洋學研究論文》。 近年來,隨著各熱液區生物的迅速積累,研究者發現熱液口生物區系通常呈現出獨特的生物多樣性及某些特有種的富集。Bachraty 等(2009)將全球熱液區劃分為了六個熱液生物地理區,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全球熱液生物起源與擴散模型,該模型認為東太平洋海隆區(NEPR,SEPR)是熱液生物的起源中心,並通過7條途徑進行擴散,但該模型還沒有得到分子系統學的支持。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揭示氣候變化對西南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的影響
    科研人員在西南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科研成果又雙叒叕刊發國際頂級期刊!贊!西南印度洋區域衛星影像地圖(上圖) 南半球夏季降水異常分布圖(乾旱年份減去溼潤年份,下圖)關於晚全新世馬達加斯加巨型動物滅絕的原因一直是當地古氣候和古生物學的研究熱點
  • 南亞印度河流域的塔爾沙漠,為什麼西南季風難以影響到這裡?
    地球表面的陸地自然帶可以分為森林自然帶、草原自然帶和荒漠自然帶三大類,森林自然帶一般分布在溼潤和半溼潤地區,草原自然帶一般分布在半溼潤和半乾旱地區,荒漠自然帶一般分布在乾旱地區。印度河是南亞地區的一條大河,發源於我國的青藏高原,主要流經巴基斯坦,總體流向從東北向西南流動,注入阿拉伯海。印度河的下遊地區分布著南亞地區最主要的沙漠「塔爾沙漠」,塔爾沙漠的總面積約為20萬平方千米,分布在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國家。很明顯這裡形成沙漠的主要原因就是氣候十分乾旱,降水稀少,但是我們知道南亞地區夏季受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影響,從而形成了熱帶季風氣候。
  • 位於我國西南地區的雲南省,降水主要是來自太平洋還是印度洋呢?
    我國的青藏地區,由於海拔高度很高,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很難進入青藏高原,不過雅魯藏布江谷地成為了一個水汽的通道,源源不斷的把來自印度洋的水汽,通過西南季風送進來。我國降水量分布圖很明顯,來自太平洋的水汽是我國降水的主要來源,所以我國降水的總體分布特徵是:「從東南往西北遞減」。
  • 「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調查區域發現「黑煙囪群」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記者劉詩平)「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當地時間3月4日和7日分別在西北印度洋進行了中國大洋科考38航次的第3次下潛和第4次下潛,在調查區域觀察到大面積的硫化物煙囪群,同時獲取了豐富的硫化物樣品。
  • 中國神龍潛入印度洋4500米海底 聯合國宣布此地礦產歸中國所有
    近日,中國在西南印度洋成功完成了第49次大洋科考,4500米級無人無纜自主潛水器「潛龍二號」立下大功。今天,利刃軍事就來和大家說說「潛龍二號」這條「黃胖魚」。眾做周知,地球上70%都是海洋,在浩瀚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資源,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錳結核、深海油氣,還有熱液礦床,以及當前炙手可熱的可燃冰。可燃冰的儲量非常之巨大,據估計,把地球上的煤、石油、天然氣加在一起,還趕不上可燃冰中有機碳總含量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