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化能生態系統大型生物起源與演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沙忠利團隊在深海化能生態系統大型生物起源與演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對熱液阿爾文蝦的起源與演化路徑進行了較為全面和系統的分析,為研究深海熱液大型生物起源中心及擴散路徑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深海研究一:海洋學研究論文》。

據介紹,深海熱液區是地球上典型的極端環境,與地球早期環境極為相似。一些生活在深海的類群,如甲殼動物、管狀蠕蟲和雙殼貝類,在全世界海洋的熱液噴口中都有分布,而且已經成功適應熱液口的極端環境。

近年來,隨著各熱液區生物的迅速積累,研究者發現熱液口生物區系通常呈現出獨特的生物多樣性及某些特有種的富集。Bachraty 等(2009)將全球熱液區劃分為了六個熱液生物地理區,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全球熱液生物起源與擴散模型,該模型認為東太平洋海隆區(NEPR,SEPR)是熱液生物的起源中心,並通過7條途徑進行擴散,但該模型還沒有得到分子系統學的支持。阿爾文蝦是熱液生態系統的標誌性物種,在不同的熱液口發現的阿爾文蝦屬種各不相同,為研究深海熱液大型生物的起源與演化機制提供了理想材料。

基於線粒體cox1, 12S, 16S及核糖體18S, H3, NaK等6個基因聯合分析,沙忠利團隊開展了十足目真蝦下目的分子系統演化研究,構建了高準確度的系統發育樹,確定了深海種類在系統樹上的位置。

研究揭示了阿爾文蝦的祖先由淺海入侵到深海,然後入侵到熱液,具有「淺海-深海-熱液」進化模式;闡明阿爾文蝦大約在34.60百萬年(始新世)開始佔據熱液生態系統;明確阿爾文蝦起源於西太平洋的弧後盆地,先後於3.80百萬年和8.84百萬年經由西南印度洋中脊進入大西洋,並於2.85百萬年通過太平洋-南極海嶺進入東太平洋,最終形成目前的分布格局。本研究為揭示深海熱液大型生物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本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計劃、中科院海洋先導專項、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項目以及「科學」號高端用戶等項目資助,孫邵娥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沙忠利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相關焦點

  • 生物起源和演化的求證者—新聞—科學網
    袁訓來記得自己是上世紀90年代進所工作,「那個年代發工資都有困難,即使是在這般困難的情況下,南古所依然拿出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開放實驗室的實驗用房、科研經費,保證實驗室正常運行。」 「初到研究所,經常在夜晚看到辦公樓還是燈火通明,老一輩科學家在生活都不能保障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工作。」袁訓來認為是興趣支撐了科研,他欽佩這些既能坐得了冷板凳,又能出國際一流成果的前輩。
  • 超對稱唯象學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些年來,該校粒子物理團隊在超對稱唯象學方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該團隊在相關超對稱模型上,系統研究了希格斯物理、夸克物理、中微子物理、暗物質及輕子味道破壞等粒子物理唯象學。 在新的局域規範群拓展下的超對稱模型研究中,該團隊計算了標量中微子作為暗物質候選者的殘留密度及其與核子的散射截面。
  • 一億年前「三叉戟」揭示昆蟲長口器起源—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古所)科研人員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的長口器的起源。相關研究成果3月4日在線發表於《科學》子刊《科學進展》。 據了解,中生蠍蛉廣泛分布於我國侏羅紀燕遼生物群、白堊紀熱河生物群和緬甸琥珀生物群。在中生蠍蛉總科中,阿紐蠍蛉科是已知第一個具長口器的長翅目昆蟲,其口器結構被認為是與跳蚤同源。
  • 早期陸生維管植物起源和演化研究獲進展
    通過與現生植物的根莖比數據的比較,他們發現,這種細小的簇根能夠為相對較大的莖軸系統有效地提供養分,這也表明早期陸生植物具有較強的吸收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說明這種植物可能生活在高溫、高降水量以及水分供應充足的環境之中。
  • 電子束能量損失及能譜演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日前,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太陽物理研究室副研究員唐建飛等人基於耀斑大氣模型,通過討論庫侖碰撞以及感應電場引起的能量損失,研究了電子束沿著耀斑環運動時的能量損失及其對電子束能譜的影響
  • 科學網—翼手龍類起源研究獲進展
    鄭氏鬥戰翼龍生態復原圖   趙闖繪 本報訊
  • 「海洋牧場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站」獲批建設—新聞—科學網
    其中,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獲批兩家工作站:海洋牧場人工生態系統研究團隊的「海洋牧場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站」獲批全國工作站;珊瑚礁生態修復技術研究團隊的「南海區珊瑚礁建設工作站」獲批南海區工作站。 「海洋牧場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站」將主要圍繞海洋牧場漁業資源關鍵功能群構造、海洋牧場生境營造、海洋牧場生態系統設計與海洋牧場規劃、海洋牧場用海諮詢和海洋牧場建設方案設計與效果評估開展技術服務。
  • 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朱永官團隊和美國佛羅裡達國際大學Barry P. Rosen團隊聯合完成。德國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博士後陳松燦和中科院生態中心研究員孫國新為共同第一作者,朱永官和Barry P. Rosen為本文的通訊作者。  重構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過程是地球環境科學和地球生物學研究中最具挑戰的研究課題之一。
  • 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宏平、博士研究生李尚穎等人在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美國礦物學家》上。
  • 十足目對蝦總科分類與系統演化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沙忠利研究團隊在十足目對蝦總科高級階元分類與系統演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動物學領域期刊Zoologica Scripta上。對蝦類是最具經濟價值的蝦類,也是十足目種類最豐富、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類群之一。
  • 藻類演變趨勢及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首次從鞭毛運動和再生能力角度,解析了水體酸化對微藻運動能力的負面影響及機制,闡述了運動能力改變對微藻群體演變的潛在影響,為系統研究氣候變化條件下水域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格局變遷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重要的理論依據。 據了解,評估和預測氣候變化對水生生物群體及其生態系統的影響是極具挑戰性的國際前沿科學問題。
  • 脂肽類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長生團隊在脂肽糖苷類抗生素Totopotensamides(TPMs)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假說眾多 新研究探索深海中生命起源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此後深海熱液起源假說的發現和進展是伴隨著幾十年來全球海洋地質調查進行的。 1979年,阿爾文號深潛器首次在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洋中脊發現了深海熱液噴口和熱液生態系統。在2500米深處的熱液口環境中,研究人員發現了大量自養微生物。這些微生物不以陽光、氧氣為能量維繫生命,而以環境中大量存在的硫化物為「食物」,並且作為生產者供應著整個熱液生態系統中的約三百多種新型動物物種。
  • 牛肝菌生物地理學研究獲進展
    物種的起源、演化及分布格局成因是進化生物學的研究熱點。但由於化石缺乏、物種界定困難和難以完整取樣,對真菌的生物地理學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
  • 曲靖魚化石為中國志留紀生物地層研究提供新證據—新聞—科學網
    他們在雲南曲靖地區的志留系關底組中發現了大量魚化石,相關研究為中國志留紀生物地層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古魚類學證據。 曲靖素有「魚的故鄉」之稱,是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早期魚類棲息和繁衍的天堂,當今世界上已發現的絕大多數古生代魚類,幾乎都能在曲靖找到蹤跡。不僅如此,在曲靖還發現許多獨有屬種,不乏各自門類中最早、最原始的代表。
  • 科學網—捕食性子囊菌起源進化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記者肖潔)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獲悉,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日前在線發表了該所研究員劉杏忠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教授安志強共同領導的團隊在捕食性子囊菌起源與進化方面所取得的新進展 據研究人員介紹,捕食性真菌是一類特殊菌群,通過營養菌絲形成的特化捕食結構來捕獲線蟲、變形蟲等微小生物作為營養源。由於其獨特的生態特性,捕食性真菌的起源與進化引起了科學界的廣泛興趣。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揭示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秘密
    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華北15.6億年前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3月22日,有著88年歷史的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北京發布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我國科學家在古生物學各分支領域取得的科學成果,有力地推動著世人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 早白堊世反鳥類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依據一新的歸入標本,對奇異食魚反鳥的解剖學和系統發育位置進行了釐定。 食魚反鳥由王敏等2016年首次報導,其正型標本保存了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鳥類食團,為復原早期鳥類消化系統的演化提供了關鍵證據。但由於標本保存的原因,食魚反鳥確切的系統發育位置尚不能確定。主要原因是包括食魚反鳥在內的大量中生代(如熱河生物群)鳥類化石多呈二維保存,而多數屬種僅有正型標本,限制了所能觀察到的形態特徵。
  • 成都生物所長江水生態毒理水環境安全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目前已有的PBDEs研究資料主要集中在其環境行為研究,而關於這類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在淡水生態系統生物體內積累的研究資料有限,且缺乏PBDEs毒性複合效應對淡水生物生理和生化指標及生物標誌物影響的相關研究。這為我們探尋PBDEs生態風險,保護長江生態環境, 保衛長江生態安全帶來了困難。
  • 中國農業大學在脈翅總目昆蟲系統演化研究中獲新進展
    基於線粒體基因組數據的脈翅總目系統發育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楊定教授和劉星月教授團隊在脈翅總目昆蟲系統演化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支序系統學》期刊上。該類群不僅具有重要的系統地位,還包括許多重要的捕食性天敵昆蟲和資源昆蟲。長期以來,該類群高級階元間的系統發育關係存在較大爭議。 該研究團隊的王玉玉博士等針對脈翅總目開展了大規模的線粒體基因組學研究,並基於線粒體基因組數據重建了目前最為詳盡的脈翅總目目間以及科間的系統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