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說眾多 新研究探索深海中生命起源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2020-11-23 科學網

 

■本報記者 張文靜

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樣開始出現的?這是人類最關心的問題之一,也是全世界科學家一直致力於研究但仍沒有定論的課題。最近,英國《自然》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稱,科學家發現了在至少37.7億年前深海熱液口及其周圍微生物活動的證據,這可能代表著地球上最早期的生命形式。這一發現為生命起源的探索增加了新的認識。

37.7億年前地球海洋已存在生命

深海熱液附近聚集著大量的生物,被科學家認為很可能是地球上最早支持生命活動的環境之一。

為了在深海熱液環境中搜索早期生命的跡象,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馬修·多德和同事對來自加拿大北部努瓦吉圖克綠巖帶的碧玉巖進行了分析,它們被認為是來自古時的深海熱液。此前的研究已作出預估,努瓦吉圖克綠巖帶具有37.7億年至42.9億年左右的歷史。

在研究中,研究人員觀察了這些巖石中保存的管狀和絲狀結構,它們看起來類似於在其他海底熱液環境中發現的細菌生命的結構。這些巖石中還保留了另一些重要特徵,如氧化鐵顆粒和碳酸鹽巖,它們被認為代表了生物活性。

2016年9月,《自然》雜誌就曾發表研究稱,在格陵蘭島37億年巖石中發現了疊層石,即微生物群落造成的地質結構,這項成果或許創造了地球上最古老生命跡象的新紀錄。而此次研究團隊的新發現,是對這一成果的重要補充。疊層石只形成於有光照的海洋表面水域,而新發現的生命跡象來自深海熱液,這表明在如此早期的地球上,從海洋表面到其深處,都已經有生命存在了。

「對地球生命起源時間的研究有助於我們推測當時地球的環境,進而推測當時出現的生命形態特徵。」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王風平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對早期生命的研究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隨著地球環境的變化,我們只能拿到有機分子作為證據,它們當然不可能有活的,而且很容易被風化、汙染、變質。科學家此前進行了很多研究,有些獲得的證據後來又被推翻了。所以至今在科學界,對於早期生命的形式、出現的時間等問題仍然存在著爭議。

在王風平看來,此次英國研究人員的成果意義在於,他們拿到了重要的樣品,排除了汙染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用精細的工作從不同方面驗證了微生物來源,並取得了較為可靠的數據。從這些微生物的結構上來看,它們與現在深海熱泉口的鐵氧化細菌在特徵上很相似。這為地球生命起源於深海熱液的假說提供了一個佐證。

生命起源假說眾多

對於地球上的生命起源,目前假說眾多。其中,有「原始湯」起源說,認為早期地球的海洋中產生了存在有機分子的「原始湯」,這些有機分子是閃電等能源對原始大氣中的甲烷、氨和氫等的物理化學作用而形成的;有「泥土造物」起源說,認為最早的有機生命體應該起源於泥土,泥土不僅使有機微粒聚在一起,更幫助它們逐步形成我們今天的基因模式;還有「外來星球輸入」假說等。隨著人類對海底熱液噴口及其生態系統研究的深入,科學家發現深海熱液環境與地球早期的環境非常相似,熱液微生物具有不依賴於太陽光、嗜熱等特性。於是,生命起源於深海熱液的假說也逐漸成為科學家的研究重點之一。

「這些假說都有各自的立足點,也不能說就是『相互排斥』,有些還互相補充。」王風平說。

王風平的工作就與探索深海環境中早期生命跡象密切相關。2009年,王風平隨美國阿爾文號深潛器在瓜伊馬斯海盆下潛到2012米深,進行以「深海熱液口的黑暗生命研究」為主題的研究,成為當時下潛最深的中國女科學家。

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生物學家克勞德·左貝爾和同事就證實了海洋沉積物中存在微生物,並推測一些重要的生化過程可能正在沉積物中發生,如水解、氨化、生產甲烷、纖維素和葡萄糖降解等。

此後深海熱液起源假說的發現和進展是伴隨著幾十年來全球海洋地質調查進行的。

1979年,阿爾文號深潛器首次在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洋中脊發現了深海熱液噴口和熱液生態系統。在2500米深處的熱液口環境中,研究人員發現了大量自養微生物。這些微生物不以陽光、氧氣為能量維繫生命,而以環境中大量存在的硫化物為「食物」,並且作為生產者供應著整個熱液生態系統中的約三百多種新型動物物種。隨後,國際大洋鑽探計劃的科學家於1994年在海床下數百米深的沉積物樣品中又發現了具有活性的微生物。

深海之下,可能隱藏著地球生命起源的秘密。

還需繼續探索

在對深海早期生命形式的研究中,對古菌的發現和研究近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進展。

1990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微生物系教授卡爾·烏斯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上發表了研究成果,他發現了一種能產生甲烷的微生物,它從外形上看是與大腸桿菌一樣的「細菌」,但核糖體RNA序列上卻顯示它與大腸桿菌並不是「近親」,反而與那些在高濃度鹽水中生長或者在沸騰熱泉中生長的微生物關係非常親密。

產生甲烷、害怕氧氣、高鹽、高溫,這些條件讓卡爾·烏斯聯想到地球早期的環境。他據此推斷,這些微生物「很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卡爾·烏斯把這類微生物稱為「古菌」,將其與細菌、真核生物並列組成了「三域系統」。

2015年,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研究人員泰斯·艾特瑪在《自然》上在線發表文章,論述了其發現的一種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新古菌——洛基古菌。儘管屬古菌域,洛基古菌卻與真核生物共有許多基因,比如從前只在真核生物中被發現過的構成細胞骨架的蛋白質。泰斯·艾特瑪認為,洛基古菌的發現填補了古菌如何演化成真核細胞的空白,這也是從簡單細胞到複雜細胞的進化過程中缺失的一環。

「泰斯·艾特瑪剛剛又在《自然》上發表一篇文章,將洛基古菌的範圍擴大了。」王風平介紹說。

2013年,王風平帶領的研究小組發現MCG古菌在系統發育上處於一個新分支,顯著不同於目前分類已確定的所有古菌門類。因此,他們提議將MCG古菌歸類於一個全新的門類,命名為「深古菌門」。這項成果發表在《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會刊》,是目前首個由中國學者提議的古菌門分類,被認為是中國在古菌和生命起源及演化研究的重要貢獻之一。此後,王風平團隊首次發現和證實了古菌具有自養產乙酸的代謝方式,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的子刊《自然—微生物》上。

「深古菌門提出後,又有很多新的研究跟上去,得到了不少有趣的發現。」王風平說,「比如在深古菌門內發現了一種與甲烷代謝密切相關的關鍵的酶,具有這個酶就可以產生甲烷或者吸收甲烷。在這個酶被發現之前,人們認為只有全古菌門能代謝甲烷,現在擴展到了深古菌門。因為甲烷的代謝途徑被認為是非常古老的,所以這個發現與生命起源很有關係。」

如今,在生命起源領域,科學家們正在做著抽絲剝繭般的研究。「我們也要特別小心,因為現在的工作很可能是盲人摸象,我們只摸到了一個部分。未來我們會更注重較為整體和全面的視角,包括提出微生物組學等,因為很多時候生物起作用也是需要合作的,而不是孤立的。對於生命起源的研究,還有很多未知領域值得去挖掘。」王風平說。

《中國科學報》 (2017-03-24 第4版 自然)

 

 

相關焦點

  • Cell:地球生命起源新假說?
    也就是說,在核酸生命出現之前,地球上就已經出現了代謝反應。來自波士頓大學以及MIT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系列不需要磷元素參與的生化代謝通路。這一發現無疑填補了我們對引發地球生命起源的複雜生化反應的認知。在RNA假說中,RNA鏈應該是最早的生命的前體。這一多聚物不僅包含了豐富的信息,而且本身就是一個化學機器。但這一假說的問題在於,RNA本身並不具有能量,它需要藉助外部的力量才能完成代謝反應。不僅如此,RNA分子中含有磷元素,而這一分子通常情況下難以進入有機世界中。
  • 生命起源:深海巖壁——在冰與火的夾縫中繁盛
    了解生命歷史,認識生命本質,探索生活真諦。大家好,我是小二,現在我們繼續來了解生命的起源。#生命#「阿爾文號」的深海探索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米勒的「原始湯理論」再也站不住腳,而人們對於生命起源的探索卻並沒有停下腳步。
  • 深海熱液生物,你還藏著什麼秘密?
    此後,深海熱液新物種不斷被發現,這裡的微生物以一種之前不為人熟知的方式獲得能量,太陽對它們並不重要。   這裡被看作是研究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極佳場所。30多年來,人類對這一特殊環境下生物的研究從未間斷,我國科學家也在這一領域取得一些進展。大洋34航次科考中也專門設立了「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合同區」熱液生物及環境的調查項目。
  • 淺談生命起源、研究思路和假說 古人原來這麼中二
    關於生命起源最重要的幾個假說:1.神造說不得不佩服古人的阿Q精神,古人一定有很多人得強迫症。摳破頭皮都找不到答案的事情(也許是摳腳),總能編些故事自圓其說……哈哈。什麼盤古創世紀、什么女媧造人、什麼神說要有光。
  • 生命起源研究新裡程碑:Science刊文前生命化學自催化網絡
    從6種簡單分子構建成的前生命化學網絡。圖中淺藍色節點代表非生物分子,深藍色節點代表新發現的前反應物(如檸檬酸和尿酸),紅色節點代表其他生物分子。 研究者用Allchemy軟體構建的前生命化學網絡中,使用了已知的614條化學反應規則,涉及到C、O、N、S等元素。由於加入 P 之後會引起網絡規模暴增,所以這項研究暫未用到 P 元素相關的化學反應。
  • 《生命的躍升》:生命演化的十個精彩故事—新聞—科學網
    生命是怎樣從無到有,又是怎樣跨過關鍵演化步驟的呢?在《生命的躍升:40億年演化史上的十大發明》一書中,生物化學家尼克·萊恩對此進行了深入而又精妙的闡述。 作者以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結合生物化學、古生物學、發育生物學、神經生物學、結構生物學、比較基因組學等多個學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從最初在深海熱泉中生命的起源到人類意識的誕生,從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生到動物運動能力的獲得,從在微小細菌中脫穎而出的真核細胞到出現於中生代並最終在新生代大放異彩的熱血動物,講述了一個個精彩的故事。
  • 我科學家在熱液體系中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為生命起源提供新啟示
    此次觀測到的超臨界二氧化碳中含有大量氮氣和有機組分,為生命起源以及初始有機質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啟示。  據介紹,在我國大科學工程「科學」號科考船2016年的深海熱液航次中,研究人員利用「發現」號深海ROV機器人上搭載的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RiP),在深海熱液區發現了具有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噴發的熱液噴口,利用自主研發的深海熱液溫度探針測定了超臨界二氧化碳噴口溫度約為95℃,進而使用RiP探針直接在深海原位探測了噴發狀態的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發現深海超臨界二氧化碳拉曼譜峰在頻移
  • [趣味生物]關於生命起源的幾個假說
    這一假說認為,現在地球上的各種生物都是由神創造出來的,生命是上帝或神按照一定的目的,一次性地創造出來的。這一假說極為簡單地把生命的起源推到了一個不可知、也無法證明的上帝和神的身上,這是在有科學之前,由於人類的愚昧無知而提出的。這一假說把生命起源的問題,劃歸神學的範圍,因而是極不科學的。  2.自生論(或自然發生說)。
  • 重大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的發現為生命起源提供了新啟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的一項科研成果刊發在《科學通報》的封面文章上:我國科學家在西太平洋一處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該研究揭示了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深海熱液區觀測到自然狀態下超臨界二氧化然流體的噴發,並為研究生命起源提供了新啟示。
  • 重大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的發現為生命起源提供了新啟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的一項科研成果刊發在《科學通報》的封面文章上:我國科學家在西太平洋一處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該研究揭示了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深海熱液區觀測到自然狀態下超臨界二氧化然流體的噴發,並為研究生命起源提供了新啟示。此外,這是全球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 生命起源研究的新裡程碑:Science刊文揭示前生命化學自催化網絡
    這為尋找生命誕生伊始的早期化學反應網絡提供了研究線索。生命怎樣起源?從化學網絡中找線索生命起源問題的關鍵挑戰,是追蹤少數幾種原始的基底反應物怎樣構建起重要的生命組件並湧現出自生成主體。來自波蘭科學院的Bartosz A. Grzybowski等學者,於2020年9月25日在Science發表文章,介紹了他們對生命的化學起源途徑的最新研究。
  • 生命起源在哪裡?Science 研究告訴你,在海底
    不過,關於這一難題的研究近期有了新進展。科學家們發現,在海底熱液噴口的位置,周圍有三種金屬化合物,能使氫氣和二氧化碳發生反應,形成對細胞生長至關重要的高能量有機化合物。由此,研究小組認為,高溫高壓的海底熱液噴口處,很可能是地球生命的開始。
  • 科學家發現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一新屬兩新種—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海洋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海洋貝類分類與系統演化研究組利用整合分類學方法發現了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2個新種,並為此建立了一新屬、新亞科。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深海研究》。 研究團隊對海洋所歷次海山航次採集的腹足類標本進行整理分類時發現了這兩種形態特徵獨特的馬蹄螺,標本分別採自馬裡亞納海山(水深865m)和卡羅琳海山(水深1332m)。研究發現,兩者無論是在貝殼形態、齒舌特徵以及軟體部分的解剖特徵方面,均與已知的馬蹄螺科種類存在明顯差別。
  • 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生命來自海底「黑煙囪」又有新證據
    我研究人員利用自主設備在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生命來自海底「黑煙囪」又有了新證據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RiP)在深海熱液區原位探測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 受訪者供圖近日,我國科學家在全球的熱液區主要分布在洋中脊和弧後盆擴張中心,是海洋生命的起源之一。據孫衛東介紹,西太平洋弧後盆深海熱液區噴發的熱液流體中通常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氣體組分,這主要源於巖漿的脫氣作用。
  • 一億年前「三叉戟」揭示昆蟲長口器起源—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古所)科研人員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的長口器的起源。相關研究成果3月4日在線發表於《科學》子刊《科學進展》。 據了解,中生蠍蛉廣泛分布於我國侏羅紀燕遼生物群、白堊紀熱河生物群和緬甸琥珀生物群。在中生蠍蛉總科中,阿紐蠍蛉科是已知第一個具長口器的長翅目昆蟲,其口器結構被認為是與跳蚤同源。
  • 生命的起源來自海洋or陸地.......
    生命起源假說,由奧巴林和霍爾丹提出,這一假說認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溫度逐步下降以後,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內,由非生命物質經過極其複雜的化學過程,逐漸地演變而成的。而達爾文絕對想不到,他這封信件的內容,在現在動搖了深海熱泉創造生命理論的主導地位。科學家以前從深海熱泉發現有機物,認為這裡具有生命起源的環境因素。
  • 生命的起源來自海洋or陸地……
    是人們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說,由奧巴林和霍爾丹提出,這一假說認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溫度逐步下降以後,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內,由非生命物質經過極其複雜的化學過程,逐漸地演變而成的。 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在寫給英國植物學家約瑟夫-胡克(Joseph Dalton Hooker)的一封信中談到了生命起源的問題
  • 大洋鑽探:到地球深處探尋生命極限—新聞—科學網
    為了研究地殼、地幔的構造,揭示地球系統演化歷史,多國科學家正在實施為期十年(2013年至2023年)的新一輪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現階段科考的主要方式是用美國「決心」號鑽探船,鑽取深海海底的巖芯和沉積層樣品。 本航次大洋鑽探的一個重要科學目標,就是通過研究巖芯中的微生物,探尋下地殼和含水的地幔中是否存在生命,生命的極限形式是什麼。
  • 墜落地球的隕石有新發現 有助於研究生命起源
    2017年,一塊約6英尺(約1.8米)高的太空隕石以30000mph(約48000千米/小時)的速度進入地球,最終在距離地面20英裡(約32千米)的地方碎裂,墜入到美國密西根州的一個冰湖中。據外媒報導,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對該隕石的最新研究發現,它或將成為揭示地球生命起源的關鍵。報導稱,該隕石在進入地球大氣層後,科學家們利用氣象雷達準確定位了這塊隕石,僅用了兩天的時間就在密西根州一個結冰的湖中發現了隕石碎片,並送到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進行研究。
  • 《千面地球》:生命是巖石開出的花朵—新聞—科學網
    他在《千面地球》一書中提出的觀點,就具有十足的顛覆性。 他之前的生物學家和礦物學家都基本在各自的領域獨立探索,好像兩條平行的隧道。黑森砸破了兩者之間的壁壘,提出了一個非常激進的觀點,地球的獨特性體現在其豐富的礦物種類上,生命是地球的礦物如此豐富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