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0-12-01 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宏平、博士研究生李尚穎等人在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美國礦物學家》上。

黏土礦物是一類具有納米結構的含水層狀矽酸鹽礦物,廣泛分布於地球表層系統,不僅對關鍵帶的物質循環具有重要影響,而且很可能是早期生命孕育和演化的催化劑和反應器。高嶺石化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黏土礦物轉變反應,但目前對其反應過程與機制還存在不同認識。

基於對礦物結構與性質的認識,研究人員提出,黏土礦物的納米結構和特殊的物理化學性質是決定其演化途徑的關鍵因素。為此,他們以蒙脫石(膨脹)、累託石(部分膨脹)和伊利石(非膨脹)三種具有不同膨脹性能的2:1型黏土礦物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實驗礦物學方法與譜學、顯微電子技術的結合,系統對比考察了上述黏土礦物的高嶺石化過程,並獲得新進展。

研究顯示,2:1型黏土礦物高嶺石化的反應區域為片層端面而非層間,促進高嶺石化反應的關鍵結構因素為前驅體礦物的破裂端面;2:1型黏土礦物高嶺石化的轉變機制為原位的溶解—再結晶,其間,前驅體礦物的「殘餘」片層起到了「模板」作用,礦物再結晶作用發生在「殘餘」片層構成的局域環境中;通過原位的溶解—再結晶機制形成的高嶺石結構片層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前驅體礦物的片層大小和堆垛有序度。

該研究為其他學者此前提出的「礦物表/界面是發生溶解—再結晶耦合反應的重要場所」這一觀點提供了重要的礦物學證據。但與三維結構礦物不同的是,2:1型黏土礦物的溶解發生在片層端面,而高嶺石的沉澱則發生在前驅體礦物的基面。該研究還為理解自然界廣泛存在的2:1型黏土礦物層間複合物的成因提供了新機制。(來源:中國科學報 朱漢斌 鄧土連)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2138/am-2020-7339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青島農業大學馬東博士課題組在環境黏土礦物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0年非金屬礦領域綠色礦山科學技術獎申報開始,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粉體技術網」近日,青島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馬東博士課題組在環境黏土礦物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該研究揭示了鐵礦物表面的錳氧化還原循環與天然有機物分解的耦合過程,證實了土壤和沉積物中的高價錳礦物對天然有機物的非生物氧化可能是一種重要的天然有機物分解途徑。
  • 黏土礦物材料在含鈾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1、高嶺土類材料  作為自然環境中最重要的黏土礦物之一,高嶺土在固定和延緩汙染轉移中起著關鍵作用。近年來,高嶺土對有關鈾醯離子的吸附研究出發點都是基於高嶺土表面存在著能夠與鈾醯離子發生配合反應的功能基團,通過高嶺土改性獲得具有更優良吸附性能的材料是鈾吸附材料的未來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 人才強校 | 商建英教授團隊在蛋白質類物質與黏土礦物膠體相互作用...
    土壤中含量豐富的黏土礦物膠體是土壤礦物質中最活躍的部分,可以作為許多有機和無機汙染物的載體在地下介質中進行遷移。因此,明確黏土膠體的穩定性和移動性對汙染物在土壤和地下水中遷移的過程和地下水質量的管控具有重要意義。黏土礦物膠體在地下水中的穩定性和移動性受溶解性有機物(DOM)的強烈影響,蛋白質類物質是一種重要的DOM成分,在天然水、再生水和土壤溶液中廣泛存在。然而,黏土礦物膠體和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方面仍未得到充分研究。
  • GCA:黏土膨脹/收縮與離子分配的耦合機制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註:文末有研究團隊簡介及本文科研思路分析富含黏土的地層(如泥巖、頁巖)與沉積物被視為「地質過濾膜」,因為黏土礦物具有對離子的選擇性吸附和分離作用這種元素分配的差異主要受控於海洋沉積物的黏土礦物。蒙脫石(圖1)是常見黏土沉積物的主要組成礦物,其層間域具有水化和脫水的能力,在宏觀上反映為黏土的膨脹與收縮。該層間域是離子交換的主要載體。傳統的雙電層理論可以較好地描述離子在礦物表面的吸附與分配;但蒙脫石的層間域空間為納米尺度,該尺度不符合雙電層理論的基本假設。過往研究表明不同離子(如Na+、K+、Ca2+等)造成蒙脫石層間域水合狀態的差異。
  •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首頁 » 人物 »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來源: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
  • 8大類環境礦物材料及最新研究進展
    環境礦物材料近十年來取得了極大的進展,其研究應用範圍越來越大,除了在常見的水、氣、聲、土壤等領域的應用外,在荒漠治理、海上重油處理、核輻射處理等方面的應用研究還得到了加強。    1、水汙染治理材料  水汙染治理礦物材料是環境礦物材料最主要的部分,也是研究最活躍、成果最集中的部分。
  • 黏土礦物中水存在的5種形式及特點
    水在地下的分布非常廣泛,一些水甚至參與了礦物的形成過程,成為了礦物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這些水雖然都在礦物裡面,但是存在形式卻各有不同,正是這些不同,很大的影響了黏土礦物的性質。  黏土礦物中的水按存在形態可分為5種類型:1、結構水又稱化合水,以(OH)形態存在於膠體結構中,具有固定的配位位置和含量比。結構水並不是真正的水分子,而是以OH-和H3O+的形式參與組成晶體結構,並具有固定的配位位置和確定的含量比。
  • 內陸架沉積動力演化特徵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黃海軍研究組在人類活動與極端天氣作用下的內陸架沉積動力演化研究中獲進展。該研究通過綜合對比分析多年尺度的水文氣候及沉積記錄,結合水文泥沙模擬和遙感手段,揭示人類活動及颱風事件對水文泥沙運動和沉積記錄的影響特徵。近幾十年來,頻繁的人類活動改變了內陸架沿海環境的自然演化過程。
  • 中科院蘭州化物所牟斌:從「黏土礦物」到「高值利用」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王愛勤研究員團隊,攻克了凹凸棒石棒晶束無損解離這一世界性難題,實現了礦物材料到納米材料的「華麗轉身」,讓凹凸棒石高值化利用成為可能。牟斌就是團隊中的重要一員,相關成果已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和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均排名第三。
  • 喜馬拉雅東段水系演化與剝露歷史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陳文煌、研究員閆義及其合作者在喜馬拉雅東段水系演化與剝露歷史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陳文煌表示,位於東北印度洋的孟加拉—尼科巴深海扇體系作為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的最終沉積區,是了解喜馬拉雅東段水系演化和隆升剝露歷史的重要窗口。據了解,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362航次於2016年8月至10月在尼科巴扇U1480和U1481站位成功鑽取了早中新世(~19Ma)以來的沉積物。
  • 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獲進展
    4月29日,國際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關於生命耐砷機制起源的研究論文"The Great Oxidation Event expanded the genetic repertoire of arsenic metabolism and cycling",揭示了地球砷環境演變與微生物抗砷分子機制進化的因果關係
  •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0-11-11 海洋研究所 【字體該研究從基因組水平揭示魚類快速適應淡水生境的遺傳學基礎,為生物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制提供新認知,並對預測生物應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進化策略具有理論價值。  環境變化背景下生物的適應性進化是生物多樣性產生的重要機制。儘管生物表型為應對環境改變可以發生快速適應性進化,但是對於複雜性狀快速適應的遺傳機制的理解目前仍較為匱乏。
  • 礦物表面結構和性能調控研究獲新進展
    礦物的表面結構和親和性能是制約其應用的關鍵問題。水滑石是自然界唯一一種陰離子型礦物,具有獨特的微觀結構和理化特性。
  • 深海化能生態系統大型生物起源與演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沙忠利團隊在深海化能生態系統大型生物起源與演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對熱液阿爾文蝦的起源與演化路徑進行了較為全面和系統的分析
  • 華南植物園老齡林固碳時空變異驅動機制研究獲進展
    目前已有的研究證實了我國熱帶與亞熱帶老齡林能夠固碳,但固碳能力強弱、季節動態、年際變異及其這些時空格局的驅動機制有待深入研究。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生態與環境中心閆俊華研究員等利用西雙版納(熱帶)和鼎湖山(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通量觀測數據,分析了我國熱帶與亞熱帶老齡林固碳的差異及其驅動因子,發現亞熱帶老齡林固碳能力是熱帶的2.4倍;熱帶老齡林在乾季是碳匯而溼季是碳源,亞熱帶老齡林乾濕季都是碳匯;熱帶老齡林固碳的季節動態由呼吸作用驅動(單因子 ),而亞熱帶的季節動態由呼吸和光合作用共同驅動(雙因子);熱帶與亞熱帶老齡林固碳的年際變異都由年降水量驅動,但驅動的機制完全不同
  • 《自然-生態與演化》報導我校超深淵生物適應機制研究重要進展
    西工大新聞網4月16日電(記者 趙媛媛)西北工業大學與中國科學院聯合攻關,對生活在馬裡亞納海溝7000米以下的獅子魚開展了多方面深入研究,釐清其分類地位,首次發現了獅子魚為適應超深淵而產生的形態變化,並在多組學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揭示了適應超深淵的遺傳基礎,解析了脊椎動物適應深海極端環境的機制,標誌著我國深海工程與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 西班牙河流階地土壤時序序列的環境磁學研究獲進展
    研究這些磁性礦物的演化過程及土壤磁性增強的機制,是進一步揭示土壤的發生機理和相關的環境過程的前提。關於土壤磁性增強的機制,目前有兩種主流觀點:1)在磁細菌的參與下,生成納米磁鐵礦(magnetite),而後由於低溫氧化作用,最終形成磁赤鐵礦( Maghemite);2)粘土中的鐵離子析出後,首先形成水合氧化鐵(Ferrihydrite),之後再微氧環境下逐漸老化,形成強磁性的磁赤鐵礦。當磁性礦物的粒徑超過一定限度後,最終會轉化為赤鐵礦(Hematite)。
  • 對黏土礦物的研究,或許可助人類進一步發現火星上是否有生物存在
    通過分析DNA,研究團隊識別出了生活在粘土填充的裂縫中不同種類的細菌。這些研究樣本包含的細菌種類相似但不完全一致的。當研究團隊終於在這些裂縫中找到生命存在的證據時,Suzuki感到十分驚訝。從海底122米深處採集的固體巖石樣本中發現,需氧細菌密集地聚集在其黏土礦物的隧道中。圖像B的放大倍率是圖像A的1000倍。
  • 花瓣平行丟失的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已有研究表明,花瓣由苞片或雄蕊多次獨立演化而來,但在不同分支中發生了丟失,導致多個無花瓣類群的獨立起源。然而,到目前為止,導致花瓣平行丟失和無花瓣類群獨立起源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孔宏智研究組長期從事花和花器官起源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研究。
  • 葉綠體核糖體RNA加工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植物所葉綠體核糖體RNA加工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 RNA操作是目前研究的熱點之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盧從明研究組日前在相關領域取得進展,相關論文2月6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盧從明研究組通過一系列生化實驗發現,PPR-SMR蛋白家族成員SOT1能夠在體外特異且高效地剪切其RNA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