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東段水系演化與剝露歷史研究獲進展

2020-08-28 嶺南科苑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陳文煌、研究員閆義及其合作者在喜馬拉雅東段水系演化與剝露歷史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

喜馬拉雅東構造結是地球上構造活動最強烈、巖石隆升和剝露速率最快(高達10mm/yr)的地區之一,而且雅魯藏布江在這裡發生了急劇的轉折。關於東構造結的快速剝露,一般認為是由印度大陸東北拐角向北擠入歐亞板塊的構造作用直接造成的。近年來流行的「構造動脈瘤」模型則認為,東構造結的快速剝露是由布拉馬普特拉河對雅魯藏布江的襲奪貫通及伴隨的劇烈侵蝕觸發的。

「目前無論是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的貫通時間,還是東構造結快速剝露的開始時間都存在爭議。」陳文煌表示,位於東北印度洋的孟加拉—尼科巴深海扇體系作為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的最終沉積區,是了解喜馬拉雅東段水系演化和隆升剝露歷史的重要窗口。

據了解,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362航次於2016年8月至10月在尼科巴扇U1480和U1481站位成功鑽取了早中新世(~19Ma)以來的沉積物。陳文煌等研究人員在航次生物地層學和沉積學等工作基礎上,運用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對尼科巴扇沉積物進行了詳細的物源分析。

研究表明,尼科巴扇沉積物Sr-Nd同位素組成類似於布拉馬普特拉河現代沉積物的特徵,指示以大喜馬拉雅結晶巖係為主的源區,同時具有顯著的岡底斯弧來源,說明尼科巴扇沉積物主要經由布拉馬普特拉河搬運自喜馬拉雅東段,受恆河來源沉積物的影響較小;尼科巴扇下部(Unit IIIA)沉積物的地球化學和Sr-Nd同位素特徵顯示岡底斯弧物質的長期連續輸入,說明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最晚在早中新世(~19Ma)就已貫通。

「基於尼科巴扇的沉積速率和源區變化,本研究支持喜馬拉雅東構造結的兩階段快速剝露模式。」陳文煌介紹,伴隨著沉積速率在~9.2Ma的快速增加,尼科巴扇沉積物地球化學和同位素組成在此時也發生了急劇變化,暗示了大喜馬拉雅結晶巖系物質的增加,對應於東構造結及其周邊區域快速剝露的開始。在3.5~1.7Ma,尼科巴扇沉積物具有低εNd值和高87Sr/86Sr比值,同時沉積速率達到頂峰,指示了大喜馬拉雅結晶巖系物質的再次增加,對應於東構造結核部(南迦巴瓦地體)自~3.5Ma起的快速剝露。

「該兩階段剝露模式仍需碎屑礦物熱年代學工作的進一步驗證。」閆義指出,但可以肯定的是,喜馬拉雅東構造結快速剝露的啟動晚於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的貫通至少10Ma。因此,東構造結快速剝露的啟動並不是由布拉馬普特拉河對雅魯藏布江的襲奪造成的,而是由構造抬升直接導致的。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epsl.2020.116472

相關焦點

  • 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朱永官團隊和美國佛羅裡達國際大學Barry P. Rosen團隊聯合完成。德國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博士後陳松燦和中科院生態中心研究員孫國新為共同第一作者,朱永官和Barry P. Rosen為本文的通訊作者。  重構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過程是地球環境科學和地球生物學研究中最具挑戰的研究課題之一。
  • 昆明動物所等通過現生兩棲爬行動物區系演化歷史揭示喜馬拉雅山脈...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車靜團隊基於對喜馬拉雅地區的長期考察研究,重建該地區現生大部分兩棲爬行動物類群的時空演化動態歷史,探討喜馬拉雅山脈隆升及南亞季風發育等重要地質歷史事件的假說,揭示這些事件對生物分化、遷移的影響。
  • 內陸架沉積動力演化特徵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黃海軍研究組在人類活動與極端天氣作用下的內陸架沉積動力演化研究中獲進展。該研究通過綜合對比分析多年尺度的水文氣候及沉積記錄,結合水文泥沙模擬和遙感手段,揭示人類活動及颱風事件對水文泥沙運動和沉積記錄的影響特徵。近幾十年來,頻繁的人類活動改變了內陸架沿海環境的自然演化過程。
  • 青藏高原遠古奧秘 從地貌演化中找答案
    有研究已經嘗試回答碰撞之後,喜馬拉雅山脈和岡底斯山脈作為青藏高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何時達到現今高度的。但碰撞前板塊的古地貌如何?海拔到底是高還是低?目前學界還沒有共識。「例如青藏高原中部羌塘地塊、拉薩地塊的古高度,國內外研究就有爭議,有人認為碰撞前就不低,有人認為是碰撞後才抬升的。」張會平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碰撞前的古地貌對理解和認識青藏高原不同部位的隆升過程和歷史非常重要。
  • 研究揭示喜馬拉雅山脈隆升過程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車靜團隊基於對喜馬拉雅地區的長期考察研究,重建該地區現生大部分兩棲爬行動物類群的時空演化動態歷史,探討喜馬拉雅山脈隆升及南亞季風發育等重要地質歷史事件的假說,揭示這些事件對生物分化、遷移的影響。
  • 進展| 水系鉀離子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水系鹼金屬離子(Li+/Na+/K+)電池由於其固有的安全性,而成為電網儲能的新興候選體系之一,在早期的研究中我們針對該電池體系做了一些初步探索(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5, 6, 6401;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15, 5, 1501005;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17
  • 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宏平、博士研究生李尚穎等人在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美國礦物學家》上。
  • 朱永官院士團隊在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朱永官院士團隊在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2020年4月29日,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USA)在線發表了關於生命耐砷機制起源的研究論文"The Great
  •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0-11-11 海洋研究所 【字體部分海洋魚類在演化的過程中進入淡水生境,形成淡水定居型的種群,為解析複雜表型適應性進化的遺傳機制提供契機。  該研究以刀鱭的洄遊種群及其淡水定居種群為研究對象,採用群體基因組學的研究方法,通過比較長江水系不同的淡水定居型種群與長江口的洄遊型種群之間的基因組差異,探討海洋魚類淡水定居種群的淡水適應這一複雜性狀的遺傳學機制。
  • 科學研究揭示,喜馬拉雅山脈確為「漸進隆升」
    中新網昆明10月30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30日發布消息:該所車靜課題組通過重建喜馬拉雅地區現生兩棲爬行動物類群的時空演化動態歷史,揭示喜馬拉雅山脈隆升過程確為「漸進式」。相關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上。
  • 揭秘生命演化 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 題:揭秘生命演化,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董瑞豐  冰河時期歐洲人的皮膚和眼睛長什麼樣?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15.6億年前華北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 材料學院在水系鋅基電池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本站訊(通訊員 徐福聖)相比於傳統的有機體系電池,水系電池有著極高的安全性、較低的成本和高的能量密度,受到國內外的高度關注,成為儲能和電池領域研究開發的熱點。鋅基電池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在於缺乏高效的雙功能催化劑電極材料,氧還原和析出反應緩慢;電解質穩定性較差;充放電過程中容易產生鋅枝晶等。
  • 進展|水系鈉離子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水系鈉離子電池兼具鈉資源儲量豐富和水系電解液本質安全的雙重優勢被視為一種理想的大規模靜態儲能技術。目前水系鈉離子電池主要受到水系電解液電壓窗口窄(小於2 V)的制約,進而限制了水系鈉離子電池的輸出電壓、能量密度和循環壽命等關鍵電化學性能指標提升,因此如何開發出寬電壓窗口水系電解液是實現高性能的水系鈉離子電池關鍵核心技術。
  • 十足目對蝦總科分類與系統演化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沙忠利研究團隊在十足目對蝦總科高級階元分類與系統演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動物學領域期刊Zoologica Scripta上。對蝦類是最具經濟價值的蝦類,也是十足目種類最豐富、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類群之一。
  • 地質地球所在新生代沿阿爾金斷裂帶山脈的穿時性隆升研究中取得進展
    因此,研究阿爾金斷裂帶山脈的隆升過程對青藏高原隆升有重要意義。  低溫熱年代學能夠揭示巖體在近地表(<3 km)的剝露過程,為研究山脈的隆升歷史提供了直接的年代學證據,近年來受到青睞。前人在青藏高原周緣包括阿爾金走滑斷裂帶積累了大量數據,前人研究顯示阿爾金斷裂帶自新生代以來至少存在4期快速冷卻,較年輕的記錄均出現在斷裂帶附近。
  • 我國科學家在水系鋅離子電池電鍍動力學研究方面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籌)光子信息與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陸子恆與香港理工大學助理教授張標協作,對有機配位小分子對水系鋅離子電池電化學電鍍過程的調控機制進行研究,實現了高效穩定的鋅負極電鍍過程。
  • 兩棲類棘蛙族研究獲新進展
    8月3日國際著名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以封面文章「Tracing tectonic activity with frogs」發表了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關於棘蛙族類群揭示喜馬拉雅和東南亞地區重要地質歷史事件的研究成果
  • 尋獲生命和地球歷史演化的密碼
    全文共963字,閱讀約需3分鐘 編者按 4月18日,「北大教授給中學生雲開講」系列學科講座第十講開講,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江大勇老師做客直播間,通過恐龍的歷史為你揭開古生物學的神秘面紗
  • 星系形成與演化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康熙、博士生王亮所在的中德馬普青年夥伴小組和德國馬普天文所安德裡亞·馬西奧率領的團組,在星系形成的流體數值模擬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