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動物所等通過現生兩棲爬行動物區系演化歷史揭示喜馬拉雅山脈...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車靜團隊基於對喜馬拉雅地區的長期考察研究,重建該地區現生大部分兩棲爬行動物類群的時空演化動態歷史,探討喜馬拉雅山脈隆升及南亞季風發育等重要地質歷史事件的假說,揭示這些事件對生物分化、遷移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以Herpetological Phylogeographic Analyses Support a Miocene Focal Point of Himalayan Uplift and Biological Diversification為題,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上。

  喜山兩棲爬行動物的演化史

  喜馬拉雅山脈位於青藏高原南部,是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山脈,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0座,其中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43米。喜馬拉雅也是全球34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其特殊的環境、巨大的海拔落差,孕育豐富的植被梯度和獨一無二的動物類群。

  基於該團隊收集的一手數據,並整合GenBank上已發表的物種序列數據,收集到14個科、1628個兩棲爬行動物的多基因序列片段數據,涉及182個喜馬拉雅山區物種,佔該地區記錄物種的60%左右。研究通過構建物種演化樹,結合時間校正點以及物種分布信息,探討喜馬拉雅地區分布的兩棲爬行動物的時空動態演化格局。

  喜馬拉雅地區現生兩棲爬行動物的多樣性最早從古新世(Paleocene)已開始積累。總體上就地成種事件和區域間擴散事件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在早期較為緩慢,而在漸新世(Oligocene)末到中新世(Miocene)早期,物種累積速率加快。大約在中新世中期,約1500萬年前左右,喜馬拉雅地區物種累積速率達到最高峰,之後開始呈現下降趨勢。

  動物演化支持「漸進式隆升假說」

  作為地球上最年輕、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度次大陸與歐亞板塊碰撞形成的。然而,對於喜馬拉雅山的隆升歷史及機制,仍存在爭議。早期研究曾將喜馬拉雅山和高原面作為一個整體,提出「喜馬拉雅早期隆升假說」,即喜馬拉雅在新生代早期便已形成。然而,考慮到高原面與喜馬拉雅山在地質隆升歷史上的明顯不同,目前的地質學證據已普遍拒絕該假說。

  目前,關於喜馬拉雅山脈隆升歷史的有兩個假說:一是近期隆升假說(Late Orogeny Hypothesis),該假說得到水文學和熱學證據的支持,認為喜馬拉雅直到上新世(Pliocene)中期才達到現有高度;二是漸進式隆升假說(Stepwise Hypothesis),該假說認為喜馬拉雅山在古新世晚期就已經開始隆升,但是前期抬升較為緩慢,直到中新世(Miocene)才開始快速隆升繼而達到現在的高度。

  一個地區生物區系的演變過程和地質氣候變化緊密相關,在山脈隆升期間,地貌的異質性增加會產生大量的地理隔離機會和生態位分化,從而促進本地物種的大量形成。對應這兩種地質假說,可以預測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物演化模式:(1)如果近期隆升假說成立,喜馬拉雅地區兩棲爬行動物物種的累積加速時間會在上新世中期或之後發生。(2)如果漸進式隆升假說成立,將看到當地物種累積從古新世晚期開始,並在中新世加速。

  該研究重建的喜山地區兩棲爬行動物的演化動態模式更支持「漸進式隆升假說」。研究首次整合和解析喜馬拉雅山區兩棲爬行動物區系的演化歷史,並探討不同的地質假說。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角度,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其結果支持喜馬拉雅山地區是重要的物種形成、分化搖籃。喜馬拉雅山脈在面積如此小的地區集中如此多的特有物種,是世界級的生物基因寶庫。應加強對該地區生態環境及棲息地的保護,從而保護這些珍貴而獨特的生物資源。

  昆明動物所博士研究生徐偉為論文第一作者,車靜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David M. Hillis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專項、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動物分庫(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專項)的支持。車靜得到中科院公派出國留學計劃支持,David M. Hillis得到中科院國際訪問學者計劃資助。

  論文連結 

喜馬拉雅山區及代表兩棲爬行動物示意圖

喜馬拉雅地區兩棲爬行動物的演化過程。總體演化模式(a),喜馬拉雅和其它地區的擴散模式(b)

喜馬拉雅地區兩種隆升假說:漸進式隆升假說(a)和近期隆升假說(b),以及相對應的生物演化過程預測(c、d)。圖c與實際演化過程更加相符

相關焦點

  • 昆明動物所等揭示喜馬拉雅山脈隆升過程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車靜團隊基於對喜馬拉雅地區的長期考察研究,重建該地區現生大部分兩棲爬行動物類群的時空演化動態歷史,探討喜馬拉雅山脈隆升及南亞季風發育等重要地質歷史事件的假說,揭示這些事件對生物分化、遷移的影響。
  • 研究揭示喜馬拉雅山脈隆升過程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車靜團隊基於對喜馬拉雅地區的長期考察研究,重建該地區現生大部分兩棲爬行動物類群的時空演化動態歷史,探討喜馬拉雅山脈隆升及南亞季風發育等重要地質歷史事件的假說,揭示這些事件對生物分化、遷移的影響。
  • 科學研究揭示,喜馬拉雅山脈確為「漸進隆升」
    中新網昆明10月30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30日發布消息:該所車靜課題組通過重建喜馬拉雅地區現生兩棲爬行動物類群的時空演化動態歷史,揭示喜馬拉雅山脈隆升過程確為「漸進式」。相關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上。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揭示蛙超科起源及擴散進程
    實驗結果揭示,蛙超科起源於非洲,在75.6–72.8 Ma左右通過印度板塊擴散到了亞洲,隨後(約62.4–47.2 Ma)經歷了一次從亞洲通過印度板塊至馬達加斯加的擴散事件,演化出了現今馬達加斯加主要的樹棲型蛙類(曼蛙科Mantellidae)。
  • 中外科學家在雲南發現最古老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化石記錄
    中新社昆明6月11日電 雲南大學11日發布消息:由該校及英國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大學、布裡斯託大學組成的國際科學家團隊,在雲南省東部的寒武紀地層裡發現了一個新的多毛類動物——丹尼多毛蟲的化石記錄,這是目前已知的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最早化石記錄。
  • 現生環節動物支系化石記錄首次出現
    研究表明,它屬於現生多毛類環節動物中的長手沙蟲科,具有一個典型的鐵鍬狀頭部和一對細長的觸鬚。這是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最早化石記錄,表明丹尼多毛蟲和現生環節動物由同一個最近共同祖先演化而來,統稱為環節動物冠群。而此前已報導的寒武紀環節動物則均為環節動物的原始遠祖。
  • 紅豆杉起源於早白堊紀_歷史_雲南頻道_雲南網
    原標題:紅豆杉起源於早白堊紀 最新研究揭示:紅豆杉是如何擴散到全球的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揭示了紅豆杉屬植物全球地裡分布格局形成的時空過程。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多樣性演化和生態適應團隊的高連明團隊和植物多樣性與基因組學團隊李德銖團隊,近20年來一直致力於紅豆杉屬植物多樣性演化和保護的研究。經過多年研究,科研人員發現,全球紅豆杉屬包括16個物種,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溫帶和亞熱帶,歐洲、喜馬拉雅山脈、中國西南部、美洲落基山脈、墨西哥,南半球在蘇門答臘島有零星分布。
  • 動物所等在嚙齒類動物演化歷史的相關研究中取得系列成果
    長期以來,在生物演化研究領域,化石和現生物種的研究常各為陣營,形成不同的理論和方法體系,從而割裂了物種「進化」的自然歷史。將化石在不同地質歷史時期的演替序列結合現生種的分子系統學、分化時間以及歷史生物地理學進行整合推斷,無疑將更科學並完整地重現相關類群的演化歷史。
  • 別再誤解爬行動物了,這個叫法本就是不科學的
    02經典爬行動物的範圍眾多現生和史前動物被歸入爬行綱,科學家根據顳顬孔的數量和位置,將爬行綱分為幾個亞綱肺呼吸、羊膜卵是爬行類和鳥類、哺乳類的共有特徵。而有鱗甲、三腔心和冷血只是部分爬行類與魚類或兩棲類的共有特徵,而恐龍和翼龍與鳥類一樣是溫血的和四腔心的,部分恐龍有羽毛,鱷魚也是四腔心。其他類群都有一眼能看出來,而且不會與其他動物混淆的關鍵特徵,如哺乳類的胎生和哺乳,兩棲類的水陸兩棲和變態發育,為什麼爬行類不存在這樣的特徵?
  • 上海海洋水族館兩棲爬行動物特展「五一」亮相-守宮,變色龍,兩棲...
    原標題:上海海洋水族館兩棲爬行動物特展「五一」亮相圖說:玉米蛇。上海海洋水族館供圖  東方網4月24日消息:奇形又怪狀的動物在哪裡?在《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在《山海經》裡的遠古時代?記者了解到,這些生物們已在上海海洋水族館中粉墨登場,將與遊客相約過「五一」。  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上海海洋水族館將推出「奇怪的動物在哪裡」兩棲爬行動物特展。
  • 昆明植物所 揭示雲南被子植物區系形成原因
    本報訊(記者 季徵)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經典分類與植物多樣性團隊李嶸課題組通過區域野生被子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其系統發育關係研究,並融合歷史生物地理學信息,揭示了雲南被子植物區系的形成原因。該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植物學主流期刊上。    植物區系是某一特定地區生長著的全部植物種類,它是人類衣、食、住、行的源泉,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發表東亞植物區系形成新觀點
    然而,由於東亞植物區系殘存大量的新生代孑遺植物,長期以來許多植物學家認為該區系是古老的植物區系,甚至很可能是現存被子植物的起源或分化中心。此外,由於古特有或孑遺植物集中分布於中國-日本森林亞區,而眾多新特有植物則集中分布於中國-喜馬拉雅森林亞區,據此學者們認為前者遠比後者古老。那麼,東亞植物區系是何時形成的?有多古老?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是否比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更古老?
  • 跨越1.8億年構建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 Nature發表論文...
    作為最早與其他哺乳動物分歧的物種,單孔目處在哺乳動物的演化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我們了解哺乳動物演化歷史的關鍵分支。這些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和演化地位一直吸引著科學家對它們的性狀特徵、起源進行研究。對於現生哺乳動物的共同祖先,科學家們已經能通過化石證據還原它們的一部分外觀特徵,但其染色體數目尚不清楚。
  • 雲南大學古生物團隊發現最古老的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化石記錄
    對早期多毛類動物的研究一直是揭示環節動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研究熱點之一。北京時間2020年6月11日17:00,Nature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在中國雲南省東部富含軟軀體化石保存的寒武紀地層裡發現了一個新的多毛類動物,距今約5.14億年前。
  • 上海海洋水族館兩棲爬行動物特展「五一」亮相
    上海海洋水族館供圖【新民網·最新報導】奇形又怪狀的動物在哪裡?在《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在《山海經》裡的遠古時代?新民晚報新民網記者了解到,這些生物們已在上海海洋水族館中粉墨登場,將與遊客相約過「五一」。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上海海洋水族館將推出「奇怪的動物在哪裡」兩棲爬行動物特展。
  • 中國超三成兩棲爬行動物受到物種威脅 華南西南最多
    中國超三成兩棲爬行動物受到物種威脅 華南西南最多 2016-06-15 20:48:13王傑 攝  中新網成都6月15日電 (記者 胡敏)137種爬行動物和176種兩棲動物受到威脅,兩者相加約佔所評估的中國兩棲爬行動物869種總數的36%。1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獲悉,該所對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瀕危狀況經過3年的全面評估,從而得出了上述數據。
  • 科學家揭示我國一級保護動物朱䴉群體演化歷程
    新華社昆明2月7日電(記者嶽冉冉)科學家揭示了我國一級保護動物朱䴉的群體演化歷程,該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當代生物學》上。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捷介紹,朱䴉是世界瀕危鳥類保護的旗艦物種,也是人工保育最成功的物種之一。
  • PLoS One等雜誌:揭示嚙齒類動物演化歷史的相關研究中取得的系列成果
    長期以來,在生物演化研究領域,化石和現生物種的研究常各為陣營,形成不同的理論和方法體系,從而割裂了物種「進化」的自然歷史。將化石在不同地質歷史時期的演替序列結合現生種的分子系統學、分化時間以及歷史生物地理學進行整合推斷,無疑將更科學並完整地重現相關類群的演化歷史。
  • 00-GCB | 氣候及土地利用變化將會導致熱帶雨林動物區系 「薩王納化」
    這些變化預計會帶來大尺度的物種組成變遷,進而使得溼潤森林被季節性森林和草地所替代。亞馬遜降水減少了至少30%,溫度上升4℃以上或者森林砍伐面積也超過了40%,這些均可能成為森林轉化為物種貧瘠、林窗開闊植被類型的「臨界點」。農業生產擴展、森林伐木等其他土地利用也會加快森林喪失以及增加林下火災頻率,耦合上述現象進一步促進密集森林轉化為易於起火且地上生物量較少的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