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水族館兩棲爬行動物特展「五一」亮相-守宮,變色龍,兩棲...

2020-12-05 東方網

原標題:上海海洋水族館兩棲爬行動物特展「五一」亮相

圖說:玉米蛇。上海海洋水族館供圖

  東方網4月24日消息:奇形又怪狀的動物在哪裡?在《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在《山海經》裡的遠古時代?記者了解到,這些生物們已在上海海洋水族館中粉墨登場,將與遊客相約過「五一」。

  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上海海洋水族館將推出「奇怪的動物在哪裡」兩棲爬行動物特展。遊客朋友們可以看到包括傘蜥、睫角守宮、高冠變色龍等在內的多種兩棲爬行生物,這些「怪咖」們將以奇形怪狀的外貌、獨特的生活習性,向遊客朋友展示兩棲爬行生物奇妙的「怪異之處」。

  兩棲生物是第一種呼吸空氣的陸生脊椎動物,出現在三億七千萬年前的泥盆紀後期,在某種意義上是恐龍的親戚,由魚類演化而來,在脊椎動物演化史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兩棲生物的出現代表了從水生到陸生的過渡期:在它們的生命初期有鰓,後伴隨著成長逐漸演變為肺。

  此次上海海洋水族館兩棲爬行生物特展,除讓大家感受「怪咖」的獨特魅力外,還特別策劃了兩棲爬行生物科普知識展和豐富的趣味科普活動,目的是讓遊客朋友們在觀賞生物千奇百怪的形態之餘,還能對其生物特性和生存現狀有更深的了解和認知。

  特展生物介紹

  高冠變色龍(Veiled Chameleon)

  高冠變色龍主要分布於葉門和沙烏地阿拉伯的阿拉伯半島,因其頭上長有一個高高隆起的頭冠而得名,該頭冠隨著生物的成熟逐漸長大。變色龍受到應激時會變色,雌性變色龍在生殖周期也會變色。高冠變色龍多生活在樹上及其他植被上,以各種昆蟲為食,偶爾也會進食植物,屬於雜食動物。變色龍的一個普遍現象是雄性較雌性更為長壽,雌性一般可存活5年,而雄性則為8年。

  傘蜥(Frilled Lizard)

  傘蜥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北部和紐幾內亞南部,名字來源於頸部周圍巨大的、像傘邊一樣的褶皺,這種褶皺通常摺疊在一起,貼在身上。在自然界,傘蜥大部分時間待在樹上,主要以昆蟲和小型脊椎動物為食,一般可長至85釐米(含尾巴)。

  睫角守宮(Crested Gecko)

  睫角守宮是生活在新喀裡多尼亞島上的一種壁虎,主要吃食昆蟲和水果。它的眼睛上方長著像睫毛一樣的突起物,為了嚇唬捕食者,它的尾巴可以自行斷掉。不同於其他壁虎的是,睫角守宮的尾巴一旦斷落無法再長出。因此在自然界,多數成年睫角守宮都沒有尾巴,白天它們通常躲在高高的樹枝裡的某個安全形落呼呼大睡,是一種夜行性的守宮。

  三角枯葉蛙(Long-nosed Horned Frog)

  三角枯葉蛙是一種巨型蛙類,一般可長到10至12釐米,生活在泰國南部、馬來西亞半島至新加坡、蘇門答臘島及婆羅洲的雨林中。因為頭上長著長長的、三角形的突起,類似犄角而得名。在自然界,主要吃食蜘蛛、小型嚙齒類動物、蜥蜴和其他蛙類。

  牛奶蛙(Amazon Milk Frog)

  牛奶蛙的名字來源它在受到威脅時能分泌出一種乳白色的液體,以嚇唬掠食者。這種大型的樹棲蛙類主要生活在南美的亞馬遜雨林中,一般體長為6至10釐米。成年牛奶蛙呈淡灰色,身上分布有棕色或黑色斑紋,幼年時斑紋色彩更鮮明。

  玉米蛇(Corn Snake)

  玉米蛇是北美的一種食鼠蛇,體長一般為61—182釐米,在自然界通常可以活6到8年。它因腹部的花紋類似雜色的玉米而得名,這個名字也與它常出沒於糧倉,捕食偷吃玉米的老鼠有關。玉米蛇無毒,幫助人類控制野生嚙齒類動物的數量,從而減少它們破壞莊稼、傳播疾病。

  藍舌蜥(Blue-tongued Skink)

  藍舌蜥分布於澳大利亞大陸,因長著藍色的大舌頭而得名,它用這個顏色詭異的舌頭虛張聲勢,嚇唬「敵人」。在自然界,藍舌蜥以昆蟲、花朵和水果等為食,一般可長到45釐米。和其他蜥蜴相比,藍舌蜥個性羞澀,四肢較短,行動緩慢。

相關焦點

  • 上海海洋水族館兩棲爬行動物特展「五一」亮相
    上海海洋水族館供圖【新民網·最新報導】奇形又怪狀的動物在哪裡?在《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在《山海經》裡的遠古時代?新民晚報新民網記者了解到,這些生物們已在上海海洋水族館中粉墨登場,將與遊客相約過「五一」。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上海海洋水族館將推出「奇怪的動物在哪裡」兩棲爬行動物特展。
  • ...守宮,變色龍,兩棲,藍舌蜥,水族館,上海,嚙齒類動物,蛙,自然界...
    圖說:玉米蛇。上海海洋水族館供圖  東方網4月24日消息:奇形又怪狀的動物在哪裡?在《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在《山海經》裡的遠古時代?記者了解到,這些生物們已在上海海洋水族館中粉墨登場,將與遊客相約過「五一」。  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上海海洋水族館將推出「奇怪的動物在哪裡」兩棲爬行動物特展。
  • 奇妙的動物在這裡——兩棲「怪咖」與您相約「五一」
    人民網上海4月29日電(軒召強)  奇形又怪狀的動物在哪裡?在《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在《山海經》裡的遠古時代?現在,奇怪的生物們已在上海海洋水族館中粉墨登場。「五一」期間,快來與「怪咖」生物「親密約會」吧! 「五一」小長假期間,上海海洋水族館將推出「奇怪的動物在哪裡」兩棲爬行動物特展。
  • 遊記|逛上海自然博物館兩棲爬行類展區有感——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整個兩棲爬行類展區位於自然博物館1F樓,內部可粗略分成蝴蝶房、蜂窩、淡水池、爬行類、兩棲類、甲蟲類、魚類以及海水池等區域,每類動物大概有5—6種代表性品種,勝在總數繁多。從入口進去,首先開到的是蝴蝶展區,從外觀上來看是一座長方形的玻璃屋。
  • 上海海洋水族館鼠年新春推出「鼠魚」特展
    人民網上海1月17日電  你的2020新春,將有「鼠魚」相伴!鼠年新春將近,上海海洋水族館已為大家集齊九款「吉運小鼠」——九種體貌奇特、習性迥異的鼠魚將在春節亮相,和遊客朋友們共度佳節。 鼠是一種常見的陸生動物,它們機靈、頑強卻也四處「搗蛋」。
  • 匠志萌寵樂園之兩棲爬行類之蜥蜴目普法介紹
    爬寵我們分類來講吧,畢竟兩棲爬行動物作為寵物涉及的物種實在是太多了,今天我們先來講關於「蜥蜴」的那些事,即使是「蜥蜴」,博主也只能講一些常見的。 首先我們來看看,爬寵裡最流行的物種之一,豹紋守宮(Eublepharismacularius)。
  • 「一衣帶水,青島—衝繩美之海」海洋生物主題展,五一亮相青島海底...
    大眾網青島·海報新聞4月26日訊(記者 黃煜婷 通訊員 項路軍)迎五一,青島海底世界在負一層主題展廳舉辦「一衣帶水,青島--衝繩美之海」海洋生物主題展,來自日本衝繩美之海水族館及其周邊海域的20多種新奇特的海洋生物將集體亮相。
  • 原水蠍螈,不一樣的兩棲類動物
    原水蠍螈是石炭蜥類的一種,生活在石炭紀時期的沼澤從來裡,作為早期的兩棲類動物之一,原水蠍螈在石炭紀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大約在3.2億年前左右的晚石炭紀時間,陸地和海洋中都生活著一批大型動物,它們霸佔著一方土地,支配著其他生物的命運。
  • 新民動物園|上海海洋水族館舉辦海龍海馬特展 吉祥物「海馬迪迪...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新民晚報·新民網】9月25日至10月31日,上海海洋水族館將舉辦海龍海馬特展。24日,新民晚報記者提前探營,隨著特展的揭幕,上海海洋水族館迎來了吉祥物「海馬迪迪」的誕生。此次海龍、海馬特展將主要展出線紋海馬、細吻海龍、草海龍、膨腹海馬4種形態特別的海龍和海馬屬生物,此外還將展示橫帶花園鰻和花園鰻兩種海馬、海龍的資深鄰居。
  • 今年北京動物園兩棲爬行館重開時,重溫與冷血動物們的記憶
    今年特殊的年份,帶來了很多不便,比如動物園成為了謹慎的單位,當時所有室內場館都關閉了,當防控等級下調到三級後的半個月,北京動物園的室內場館終於陸續重新開放了,最喜歡去的兩棲爬行館便是我期望已久的目的地。
  • 世界唯一兩棲「蠑螈」機器人Ⅱ亮相
    圖為世界唯一可水陸兩棲「蠑螈」機器人Ⅱ。   第三隻眼   科技日報訊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在法國裡昂舉行的歐洲最大服務性機器人展上,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和波爾多大學的研究人員展示了目前世界上唯一既可在陸地爬行又可在水中遊弋的兩棲機器人「蠑螈」Ⅱ。   「蠑螈」機器人的設計靈感源於大自然。作為兩棲類動物,蠑螈非常類似於地球上第一個陸地棲息的脊椎動物。
  • 中國超三成兩棲爬行動物受到物種威脅 華南西南最多
    中國超三成兩棲爬行動物受到物種威脅 華南西南最多 2016-06-15 20:48:13王傑 攝  中新網成都6月15日電 (記者 胡敏)137種爬行動物和176種兩棲動物受到威脅,兩者相加約佔所評估的中國兩棲爬行動物869種總數的36%。1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獲悉,該所對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瀕危狀況經過3年的全面評估,從而得出了上述數據。
  • 邀你徜徉「海底花園」 上海海洋水族館開啟國慶特展
    2020年國慶中秋長假期間,「海底花園」主題生物特展將在上海海洋水族館登場,邀請市民遊客一起徜徉「海底花園」,感受來自海洋的絢麗繽紛。十種形態特別,顏色絢麗的海洋生物代表著十種美麗的海中之「花」。地毯海葵是巨大而柔美的海中「葵花」,溫柔無害的外表下卻暗藏毒素;飄逸輕靈的千手佛是令人熟悉而又陌生的「彼岸花」,搖曳的柔美觸手仿佛石蒜科生物纖細的花瓣,隨波蕩漾時盡顯優美體態;古老的海百合是綻放在寒武紀的海中「百合花」,歷經4.5億年的時代變遷;藍頭蝶是水中靈動的小「雛菊」,靚麗的黃色使它們在海洋中極為醒目。
  • 著名兩棲爬行類動物學家、中科院趙爾宓院士因病逝世
    四川新聞網成都12月26日訊(記者 陳淋)12月26日,據四川大學消息,我國著名的兩棲爬行類動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趙爾宓教授因患多種疾病,醫治無效,於2016年12月24日13時44分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與世長辭,享年87歲。
  • 致敬海洋光榮老爸 海洋水族館五一舉辦海馬、海龍特展
    圖片說明:在海洋中生活著種類繁多的海馬、海龍科生物。  東方網記者曹磊4月23日報導:在海洋中生活著種類繁多的海馬、海龍科生物。它們樣貌特別,習性有趣,充分展現著同科異屬生物之間奇妙的共性和差異。  今年五一勞動節期間,上海海洋水族館將向海洋中的光榮爸爸致敬——雄性海馬、海龍科生物擔負著撫養後代的重任,是海洋中公認的模範爸爸。在我們的生命中,父親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拳拳親情,無以言表。
  • 兩棲爬行類動物學家趙爾宓院士逝世 享年87歲—新聞—科學網
    著名兩棲爬行類動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趙爾宓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北京時間
  • 「魨魨圓圓」賀雙節 海洋水族館國慶中秋舉辦魨類魚特展-水族館...
    今年十一黃金周,上海海洋水族館為遊客們找到了十餘種體貌渾圓可愛的魨類魚。魨類魚面容可愛且身懷「自我膨脹」的特性,具有團圓美好的寓意,與它們一起共度國慶、中秋佳節,欣喜有趣之餘,還能討到一個團團圓圓的好彩頭。  說到魨類魚,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河魨。其實,魨類家族中可不止河魨一種,它們種類繁多、各具特色。
  • 尷尬的兩棲爬行動物,該何去何從?
    在此緊要關頭,農業農村部緊急印發《關於貫徹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革除濫食野生動物決定的通知》(以下簡稱《決定》),明確中華鱉、烏龜等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物種和農業農村部公告的水產新品種兩棲爬行類動物,按照水生物種管理,給產業從業者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山東大學海洋學院教授王亞民表示,蛙類種類非常多,屬於兩棲動物。
  • @吃貨們,中華鱉、牛蛙等兩棲爬行類動物可以養殖、食用
    《廣東省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已經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修訂通過,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3月31日下午,省人大常委會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廣東省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修訂情況和主要內容。發布會現場。
  • 昆明動物所等通過現生兩棲爬行動物區系演化歷史揭示喜馬拉雅山脈...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車靜團隊基於對喜馬拉雅地區的長期考察研究,重建該地區現生大部分兩棲爬行動物類群的時空演化動態歷史,探討喜馬拉雅山脈隆升及南亞季風發育等重要地質歷史事件的假說,揭示這些事件對生物分化、遷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