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館,他們的歷史發展比較長,展覽結構比較豐富(馬科長附身)。自從新館建成以來,筆者身為上海本地人,卻因為怕人多、周末偷懶、工作日沒時間等一系列原因一直沒去逛過,未免有些遺憾。昨日趁著工作日人少,終於如願成行。
關於自然博物館的地質類與哺乳類動物展區,網上的攻略已經夠多,筆者在此就不再多敘。而在本次遊覽中,該館頗具特色的活體展區,卻吸引了筆者的目光。
整個兩棲爬行類展區位於自然博物館1F樓,內部可粗略分成蝴蝶房、蜂窩、淡水池、爬行類、兩棲類、甲蟲類、魚類以及海水池等區域,每類動物大概有5—6種代表性品種,勝在總數繁多。
從入口進去,首先開到的是蝴蝶展區,從外觀上來看是一座長方形的玻璃屋。這座屋子平時一般不開放,只會在特定時間開門,接待一定數量的遊客。
玻璃房旁邊是一口淡水生物棲息的小石潭,潭中魚可十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同時,潭底棲息有大量的非洲爪蟾,據說還有東方蠑螈盤踞在亂石堆之間,筆者等待了一會,並未找到。
小石潭的旁邊,有一個密封的玻璃蜂箱,箱中居住著蜜蜂的一家三口(蜂王、工蜂與雄蜂)。隔著玻璃,可以近距離觀察整個蜂窩的內部結構(密集恐懼症患者慎看)。
再往前走,就進入筆者最為期待的爬行與兩棲動物區了。首當其衝的是一條藍舌石龍子,因為一直躲在石頭後面的緣故,筆者未能拍到它的全貌。
在藍舌的旁邊,是日行、沙虎與豹紋等三種守宮,因為在白天的緣故,它們的狀態都不是很活躍。
可能是由於工作人員的疏忽,豹紋守宮的學名(Eublepharis macularius)和中文名(寫成了豹紋避役)都寫錯了。
可
一條來自馬達加斯加的豹變色龍(七彩變色龍)。
綠雨濱蛙(老爺樹蛙)、紅眼樹蛙與一隻鍾角蛙(實質是南美角蛙)組成了兩棲類動物展區。
兩種捕鳥蛛作為節肢類動物的代表,出現在了甲蟲區。
這隻居住在爬行區的紅腿陸龜非常活潑,一刻不停的缸裡爬來爬去,還時常隔著玻璃與參觀者互動。不過筆者在此還是要吐槽一句,這個遮蔽明明比龜的身體還小,你放進缸裡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在淡水缸區,首當其衝的是這個食材缸,其中棲息了四種我國南方的傳統食用動物,分別是中華絨螯蟹(大閘蟹)、河蚌、鰟鮍與中華花鰍。順便吐槽一下,缸裡唯一的河蚌已經掛了。筆者已與工作人員進行反饋,希望能儘早處理不要讓屍體汙染到水質。
美洲地區常見的玉米蛇。
一缸極醜的胭脂魚。
來自馬達加斯加的番茄蛙,但圖中展示的品種為Dyscophus guineti,然而名牌上寫的卻是另一種Dyscophus antongilii。
一條懶洋洋的亞洲雨林蠍。
南太平洋群島R屬守宮的代表:睫角守宮。
海水池區域,有兩隻中華鱟(hòu)在一刻不停的爬來爬去。
參觀完畢後,筆者認為,整體來說上海自然博物館在活體展示領域,是有一定積累的。但是作為面向全國參觀者的大型自然博物館,在介紹與飼養物種時,還是應當提高專業性與嚴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