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之謎、生命長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生態萬象……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數十個展區陳列了來自七大洲的11000餘件標本模型。新館開館5年來,累計開展教育活動9萬場,受眾152萬人次,平均每年的客流量達200多萬,是中國最受歡迎的自然博物館之一。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代,數字城市正在迅速構成,上海科技館館長王小明表示,場館未來發展要與大數據、共享和高質量這三個關鍵緊密結合,在跨界融合中,用數位技術重構場館的知識體系,即:教育在重構、藏品在重生、研究在重塑、歷史在重現。場館要以新理念、新措施、新突破、新成效,迎接新發展階段。尋求科技與文化融合,在展示教育、學術科研方面創新與轉型,上海自然博物館探索出數位化時代科普場館發展的一條新路。
現代技術賦能「歷史重現」「藏品重生」
漫步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內,不僅會收穫一場視覺盛宴,還會產生多重思考。遷徙、追逐、哺育……非洲象、獅群、長頸鹿和羚羊在1300平方米的步入式復原場景內,逼真再現生機勃勃的非洲大草原。超清動態影像與經典手繪背景畫動靜結合,講述了從旱季到雨季、從晨光到日暮、悲壯而溫情的非洲原野。「增強現實」技術使得觀眾在展區現場靠近陳列標本時,可使用智慧型手機觀賞到馬門溪龍、風神翼龍的「復活」,領略其在移動終端上「動」起來的奇特畫面。南極、北極、青藏高原三個極端環境在博物館內同一個空間裡展現,秦嶺一帶不同海拔分布的動物在對應高低的樹杈上活靈活現……
對於博物館的「精心布局」王小明如數家珍,他介紹,館內的布局策劃前後花費了約8年時間,運用數位化技術給觀眾帶去沉浸式的體驗是博物館不斷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而將不同時空的物種系統化地展現在同一區域內會給觀眾帶來直觀的比較,比較產生問題,產生問題促進解決問題,這是教育流程的具象化體現。王小明強調:「博物館的每一寸空間都應該是質疑的空間。」鯊魚稱霸海洋4億年,如今卻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我們能為它做些什麼呢?「娃娃魚」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兩棲動物,因其叫聲像娃娃啼哭而得名,你知道它的真名嘛?上海自然博物館內,諸如此類的小問題隨處可見。博物館並非枯燥無趣地向參觀者輸送知識,這樣的留白與疑問給觀眾帶去了思考的空間。
「依託於數位化技術,科學和藝術應該在博物館內發起聯動,所有的布局和策劃都基於精巧的構思,這不僅是每一個博物館原創性概念和模式的獨特彰顯,也會給予觀眾不同維度的思考。」王小明說。
融合跨界 構建科普教育集群
並非局限於博物館的空間之內,上海自然博物館還利用遊戲、影片、科普大講壇等模式架起了知識資源與普通大眾的橋梁,致力於將原本割裂的教育空間和受眾群體聚合起來,既變「流量」為「留量」,也進一步延伸了博物館的教育意義。
據悉,上海自然博物館和波克城市聯合研發出了科普遊戲——「拼圖尋鳥之旅」。這款遊戲選取了21個國家的鳥類攝影作品,採用了數字文化創意製作,以拼圖、知識競答和故事穿插的方式將鳥類科普知識進行遊戲化呈現,將趣味性和鳥類科普知識相結合,實現了利用碎片時間進行科學傳播的效果。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與上海自然博物館合作的科普新媒體產品「指尖博物館MuseuM」讓觀眾只需輕點手機,就能在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抖音等多個平臺找到它,同步開啟「雲逛博物館」。此外,上海自然博物館與SMG聯合製作的科普影片也在持續輸出中,並在「一帶一路」許多沿線國家獲得了良好的反響。王小明表示,影片和遊戲的存在之義在於打破學習的特定時空場景,推翻學校教育和博物館教育的壁壘,傳遞終身學習的理念。
除了科普遊戲和作品的傳遞,為促進各地博物館資源的交流,盤活長三角的科普資源,2018年,蘇浙滬皖八家科普場館發起並成立了「長三角科普場館聯盟」。王小明表示,這個聯盟意味著人力資源與專家資源的共享,系統性的科普資源集成也會給觀眾帶去更豐富的知識傳播。與此同時,上海優質科普資源也在逐步輻射西部地區。2020年10月,上海科技館聯合西藏自然博物館、新疆科技館共同舉辦了上海科普大講壇「走進西部」系列暨滬藏疆首場聯播講座,又一次成功地將科普講座向西部地區輸送,為提升西藏、新疆兩地青少年科學素養作出了貢獻。
王小明強調,博物館的公益性始終處於優先地位,而博物館的第一功能就是教育,在城市數位化轉型之際,博物館同樣不能落後。未來,在博物館內,要依託AI、數位化等技術努力讓「歷史重現」「藏品重生」,讓觀眾在沉浸式體驗和精巧的布局中獲取新知,開啟思考;在博物館外,則需要「掀開博物館的屋頂」,重構固有的教育體系,真正實現資源共享,使知識傳播更加公平,這與近日公布的2021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構」不謀而合。(記者 王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