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文化融合,上海自然博物館變流量為「留量」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起源之謎、生命長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生態萬象……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數十個展區陳列了來自七大洲的11000餘件標本模型。新館開館5年來,累計開展教育活動9萬場,受眾152萬人次,平均每年的客流量達200多萬,是中國最受歡迎的自然博物館之一。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代,數字城市正在迅速構成,上海科技館館長王小明表示,場館未來發展要與大數據、共享和高質量這三個關鍵緊密結合,在跨界融合中,用數位技術重構場館的知識體系,即:教育在重構、藏品在重生、研究在重塑、歷史在重現。場館要以新理念、新措施、新突破、新成效,迎接新發展階段。尋求科技與文化融合,在展示教育、學術科研方面創新與轉型,上海自然博物館探索出數位化時代科普場館發展的一條新路。

現代技術賦能「歷史重現」「藏品重生」

漫步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內,不僅會收穫一場視覺盛宴,還會產生多重思考。遷徙、追逐、哺育……非洲象、獅群、長頸鹿和羚羊在1300平方米的步入式復原場景內,逼真再現生機勃勃的非洲大草原。超清動態影像與經典手繪背景畫動靜結合,講述了從旱季到雨季、從晨光到日暮、悲壯而溫情的非洲原野。「增強現實」技術使得觀眾在展區現場靠近陳列標本時,可使用智慧型手機觀賞到馬門溪龍、風神翼龍的「復活」,領略其在移動終端上「動」起來的奇特畫面。南極、北極、青藏高原三個極端環境在博物館內同一個空間裡展現,秦嶺一帶不同海拔分布的動物在對應高低的樹杈上活靈活現……

對於博物館的「精心布局」王小明如數家珍,他介紹,館內的布局策劃前後花費了約8年時間,運用數位化技術給觀眾帶去沉浸式的體驗是博物館不斷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而將不同時空的物種系統化地展現在同一區域內會給觀眾帶來直觀的比較,比較產生問題,產生問題促進解決問題,這是教育流程的具象化體現。王小明強調:「博物館的每一寸空間都應該是質疑的空間。」鯊魚稱霸海洋4億年,如今卻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我們能為它做些什麼呢?「娃娃魚」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兩棲動物,因其叫聲像娃娃啼哭而得名,你知道它的真名嘛?上海自然博物館內,諸如此類的小問題隨處可見。博物館並非枯燥無趣地向參觀者輸送知識,這樣的留白與疑問給觀眾帶去了思考的空間。

「依託於數位化技術,科學和藝術應該在博物館內發起聯動,所有的布局和策劃都基於精巧的構思,這不僅是每一個博物館原創性概念和模式的獨特彰顯,也會給予觀眾不同維度的思考。」王小明說。

融合跨界 構建科普教育集群

並非局限於博物館的空間之內,上海自然博物館還利用遊戲、影片、科普大講壇等模式架起了知識資源與普通大眾的橋梁,致力於將原本割裂的教育空間和受眾群體聚合起來,既變「流量」為「留量」,也進一步延伸了博物館的教育意義。

據悉,上海自然博物館和波克城市聯合研發出了科普遊戲——「拼圖尋鳥之旅」。這款遊戲選取了21個國家的鳥類攝影作品,採用了數字文化創意製作,以拼圖、知識競答和故事穿插的方式將鳥類科普知識進行遊戲化呈現,將趣味性和鳥類科普知識相結合,實現了利用碎片時間進行科學傳播的效果。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與上海自然博物館合作的科普新媒體產品「指尖博物館MuseuM」讓觀眾只需輕點手機,就能在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抖音等多個平臺找到它,同步開啟「雲逛博物館」。此外,上海自然博物館與SMG聯合製作的科普影片也在持續輸出中,並在「一帶一路」許多沿線國家獲得了良好的反響。王小明表示,影片和遊戲的存在之義在於打破學習的特定時空場景,推翻學校教育和博物館教育的壁壘,傳遞終身學習的理念。

除了科普遊戲和作品的傳遞,為促進各地博物館資源的交流,盤活長三角的科普資源,2018年,蘇浙滬皖八家科普場館發起並成立了「長三角科普場館聯盟」。王小明表示,這個聯盟意味著人力資源與專家資源的共享,系統性的科普資源集成也會給觀眾帶去更豐富的知識傳播。與此同時,上海優質科普資源也在逐步輻射西部地區。2020年10月,上海科技館聯合西藏自然博物館、新疆科技館共同舉辦了上海科普大講壇「走進西部」系列暨滬藏疆首場聯播講座,又一次成功地將科普講座向西部地區輸送,為提升西藏、新疆兩地青少年科學素養作出了貢獻。

王小明強調,博物館的公益性始終處於優先地位,而博物館的第一功能就是教育,在城市數位化轉型之際,博物館同樣不能落後。未來,在博物館內,要依託AI、數位化等技術努力讓「歷史重現」「藏品重生」,讓觀眾在沉浸式體驗和精巧的布局中獲取新知,開啟思考;在博物館外,則需要「掀開博物館的屋頂」,重構固有的教育體系,真正實現資源共享,使知識傳播更加公平,這與近日公布的2021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構」不謀而合。(記者 王 春)

相關焦點

  • 流量變「留量」,智齒套電機器人全新上線!
    業務高峰期流量流失?夜間無人接待流量浪費?訪客來源分散、數據難追溯?如何通過有效的獲客方式,獲取有價值線索並分配給銷售,成為眾多企業關注的重中之重。在強烈的市場訴求推動下,智齒科技套電機器人應運而生。
  • 上海需要配一座頂尖的自然博物館-自然博物館 紫羚羊 自然之美...
    從外灘到靜安雕塑公園,上海自然博物館在150歲生日將近之際,悄然完成了從古老樸實到趣味時尚的轉變。本周日,自然博物館新館將正式對公眾開放,對於期待已久的市民、遊客來說,這不僅僅代表著一座新館的落成,更意味著上海這座城市又有了一處全新的歷史、文化地標;為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提供了一架動力十足的引擎。
  • 自然博物館設計平面圖_2020年自然博物館設計平面圖資料下載_築龍...
    建築細胞壁鋼結構施工組織設計 細胞壁鋼結構 北京西路、石門二路地塊,基地面積12029 m2,地下用地範圍16000 m2(地下用地範圍包括利用雕塑公園地下部分),總建築面積約45086 m2,其中地上建築面積12128m2,地下建築面積32958 m2。
  • 在文化科技融合中鍛造新增長極
    在整個展覽會場,共有一百多家南京企業以這樣科技感十足的方式展示南京獨特的文化科技融合魅力。    「文化與科技融合」是時下的產業熱詞。在最新發布的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十強榜單中,南京基地榜上有名。作為首個在全國打造文化科技融合服務平臺和成果展覽交易平臺的城市,多年來,南京不斷把文化科技融合引向深入。
  • 上海科技館和自然博物館恢復開放
    3月13日,遊客在上海科技館內參觀關於地殼活動的展區。當日,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恢復對外開放。兩家場館在全面消毒的基礎上,實行瞬時承載量和單日最大承載量均調整為平日30%的限流措施,保障疫情防控和遊客參觀安全。
  • 看過上海自然歷史博物館,你或許想知道...
    時隔兩年,回顧自己主持設計的上海自然歷史博物館時,美國建築設計事務所 Perkins+Will 的全球設計總監 Ralph Johnson 表示最滿意的是建築中庭的設計。那面被稱為「細胞牆」的曲面牆體,像是由無數生命體的細胞結構組成,從天花板一路貫穿到建築底部。整束的陽光通過一個個玻璃塊透進室內,被打散成一塊塊光斑,印在地板、牆面和恐龍的骨架上。建築與自然之間的界線由此模糊了。
  • 探索科技與文化的極限融合 盛趣遊戲在變與不變中進化
    熟悉的產品與團隊,生疏的標識與外觀……被中國遊戲玩家牢記了20年的遊戲大廠變了。全新的品牌標識,全新的科技文化定位,盛趣遊戲董事長王佶宣布啟用新標識的那一刻,也明確了這家企業下一個20年的發展方向。盛趣遊戲顯然,這一變化出乎市場預料。
  • 上海自然博物館:馬門溪龍骨架旁添海洋生物標本(圖)
    均本報記者 張馳 攝  幽雅的靜安雕塑公園內,坐落著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經常有路過市民詢問:新自博館啥時開放啊?昨天,上海自然博物館啟動內部調試運行,部分專家和小學生成為首批受邀測試者,記者跟隨他們進行了探營。據悉,該館計劃明年第二季度正式向公眾開放。  新館融合經典與時尚  在展示方面,新館與老館相比,究竟有何不同?
  • 滿載藝術和愛,簡一自然之美移動博物館上海盛大發車
    11月30日,「簡一大理石瓷磚」自然之美移動博物館愛家專列首發儀式在上海虹橋站圓滿舉行,「享受自然之美」和「讓家人住得更好」兩組專列就此駛向全國,藉助高鐵速度,向更多人傳遞簡一的品牌理念。
  • 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明天恢復開放
    圖說:今天下午,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發布恢復開館公告 科技館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馬亞寧)明天上午,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恢復對外開放。在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兩館客流將實行嚴格的限流措施,瞬時承載量和單日最大承載量均調整為原定的30%。
  • 為博物館募集到400多件珍稀標本
    在這兩大熱點的背後,都有一家社會組織在運作——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而她的「掌門人」就是左煥琛教授。  14年多來,左煥琛教授領銜的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累計募集資金和實物價值2.5億元,特別是從國外募集了總數500多件世界珍稀野生標本展示在上海科技館和新自然博物館,填補了上海乃至全國的收藏空白,極大推動了公眾科學文化素養,助推上海科創中心建設。
  • 上海昆蟲博物館獲「2014年上海科技活動周先進集體」稱號
    8月26日,上海昆蟲博物館憑藉館內「鳴蟲文化」主題展和館外「世界名蝶展」獲得「2014年上海科技節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上海昆蟲博物館隸屬於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今年5月的上海科技活動周期間,結合中科院公眾科學日「科技創新助力圓夢」的主題,博物館舉辦館內「鳴蟲文化」主題展和館外「世界名蝶展」,共接待各類遊客2萬餘人次,深受遊客的好評。科技周期間的體驗活動主要分為館內活動和館外活動。館內活動以「鳴蟲文化」主題展覽為主,並輔以專題科普報告,增加了互動性。
  • 上海自然博物館全樂高版
    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2009年,我帶著5歲大的娃遊歷了一遍上海自然博物館。門票依舊是5元,整體布置還是和十幾年前一樣。出了館,我女兒問了我一句:「爸爸,到晚上它們是不是都會活過來呢?」我還沒回答。其實上海自然博物館自身的歷史已經超過百年,最早可追溯到1868年法國天主教神父韓德創立的徐家匯博物院。2012年位於靜安雕塑公園內的新館落成,整體給人帶來的是明亮、寬敞的感覺。
  • 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丨鼎立世界再創輝煌 上海博物館挖掘建設文化品牌...
    看到什麼,你會聯想到上海博物館?看到上海博物館,你又會想到什麼?經過為期半年在全球範圍的徵集,上博新館標雲年問世, 同時精心定製了新館標的徽章、標籤貼,以及量身定製了源於新館標圖案的絲巾和紙拎袋等衍生品。「擦亮這塊上海文化招牌,就要強化上海博物館的品牌影響力。」
  • 上海自然博物館開展新問題沙龍和與科學家面對面等活動—新聞...
  • 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與科學家面對面」科普活動—新聞—科學網
    11月14日,上海自然博物館今年活動以「科學與健康同行」為主題,邀請了13家單位共計34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分別以線上微講座和線下科學集市的形式為大家解讀新冠疫情,傳播公共衛生知識,展示為健康生活保駕護航的最新科學技術和科研成果,探討後疫情時代大眾生活方式的轉變。
  • 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探營:10大展區震撼亮相
    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位於上海市靜安區石門二路128號靜安雕塑公園地塊內,建築面積45257平方米、展覽教育面積32200平方米、常設展區淨面積16050平方米。新自然博物館將分為起源之謎、生命長河、恐龍盛世、演化之道等10個展區,將展示來自七大洲 1 萬多件展品,其中既有首次在上海亮相的展品,也有精選的老館藏品,如老館中高大逼真的恐龍化石馬門溪龍等。
  • 重慶自然博物館迎建館90周年
    圖為重慶自然博物館建館90周年活動啟動儀式現場。 王龍 攝中新網重慶12月25日電(記者 鍾旖)重慶歷史上第一座博物館——重慶自然博物館25日舉行建館90周年慶。重慶自然博物館由北碚金華路館區和北碚文星灣館區兩大片區組成,總用地面積近246畝,總建築面積36000餘平方米,是全國具有較大規模的自然博物館,其前身為中國西部科學院。
  • 上海自然博物館「2020我的自然百寶箱」活動線上啟動
    作為上海科技節特色活動之一,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品牌教育活動「聽·見萬物——2020我的自然百寶箱」8月15日正式啟動,發布「聽見萬物」公民科學小程序。在視頻啟動會上,上海科技館副館長、上海自然博物館管委會主任顧慶生介紹:「上海自然博物館繼鳴蟲聲音識別程序『聽有蟲』
  • 琥珀裡真的恐龍,今天,就在上海自然博物館!
    就在今天,就是這件琥珀,就是這條尾巴,就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官方微信頁面,回復 綠螺報名+57期+你的答案+人數+年齡講座地點:上海自然博物館二樓報告廳講座時間:12月9日(周五)16: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