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建築與環境融為一體?看過上海自然歷史博物館,你或許想知道...

2021-01-13 好奇心日報

「當時現場還在施工,我走進大堂,穿行在建築之中……當走到建築中庭,空間突然變得非常開闊,陽光透過細胞牆照進來,那個瞬間真的讓我很震驚。」

時隔兩年,回顧自己主持設計的上海自然歷史博物館時,美國建築設計事務所 Perkins+Will 的全球設計總監 Ralph Johnson 表示最滿意的是建築中庭的設計。那面被稱為「細胞牆」的曲面牆體,像是由無數生命體的細胞結構組成,從天花板一路貫穿到建築底部。整束的陽光通過一個個玻璃塊透進室內,被打散成一塊塊光斑,印在地板、牆面和恐龍的骨架上。建築與自然之間的界線由此模糊了。

Ralph 將這種設計稱作是一種「隱喻」。這種文學修辭還被運用在了別處:博物館東立面用綠色植物鋪成了一道「生命之牆」,代表森林;北立面粗糲的巖石牆體,則與「活動的地殼板塊和被河水侵蝕、衝刷而成的峽谷巖壁」呼應;而整座呈螺形的博物館,因頂部布滿綠植而被稱為」綠螺「,象徵的是鸚鵡螺的螺旋結構。

所有的「隱喻」,都與自然相關。

「整座建築背後的想法就是,人們如何能從這座建築的環境中了解自然。」在接受《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採訪時,Ralph 解釋道,「實現這一點的方法是,構築一座人造的建築,但是使它同時又屬於自然。」

螺旋結構是最先構想而出的。在 Ralph 看來,螺的結構是「自然界中能找到的最理想和最自然的幾何形態之一」。以這種結構為框架,Ralph 加入了綠色的屋頂。從空中俯瞰,靜安雕塑公園的綠草地與建築相接,一路延伸至頂部的露天平臺,「人造的建築」就這樣自然地融入了公園的綠地之中,「像是從中生長出來一樣」。

隨之發生改變的是室內展品的排列以及人們觀展的路線。起點被設置在地面二層,從宇宙的起源開始,線性的敘述順著螺旋結構一路往下,在地下二層畫上句點。這種形式,在 Johnson 看來「與紐約的古根海姆美術館很像」。

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攝影/)David Heald

不過與古根海姆美術館不同的是,上海自然歷史博物館有大約一半的空間被置於地下。為解決室內採光的問題,Johnson 和他的團隊構想出了「細胞牆」以及下沉式的「山水花園」。「就是從一個想法發展出另一個想法,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同時考慮當地的文化背景。」Ralph 在採訪中說。

上海自然歷史博物館(攝影/Steinkamp photography)

對比上海逐漸拔高的天際線,這座佔地約 44517 平方米、樓高只有 18 米的建築,顯得有些另類。

Ralph 將其稱為「水平大廈」(horizontal skyscraper),與在垂直方向上生長的摩天大樓相比,這種建築往往不那麼奪人眼球。而對比大多數只需自顧自精彩的垂直高樓,設計匍匐在地的建築,難點在於如何使其與周圍的環境和諧相融。

Ralph 遵循的原則是使建築不唐突、不打斷周圍環境的延續性,這也被他用到了其它項目的設計中。

位於華盛頓的美國海岸警衛隊總部大樓,被建在一座小山坡前。為了不中斷從山坡上一路綿延下來的綠色,Ralph 將建築排列成了階梯狀,順著山體的坡度,使其一級一級地向下延伸;建築的高度沒有超過周圍的林木線,每一棟建築的頂部,則都種上了綠植。從空中俯瞰,這片建築體像是一座山城,階梯結構搭配頂部的綠植,使其與背後的山體融合在了一起。

United States Coast Guard Headquarters(攝影/Steinkamp Photography)

為美國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設計的 Tinkham Veale University Center,是一座體量較小的建築。這座學生中心位於校園的中部,臨近一片開闊的綠地,並介於校園的三個不同部分之間。整座建築朝著三個不同的方位,伸展出三條軸線,屋頂也被分割出了斜率各不相同的三個部分。

與前文的兩個項目相似,這座建築像是從綠地中生長出來一樣,成為了校園舊有景物的一處延伸,以及校園三塊分區之間的一個連接點。

Tinkham Veale University Center(攝影/Steinkamp Photography)

Ralph 喜歡用這種方式開展設計:「水平建築是與大地相連的……如果換成垂直建築,就無法搭建出這種聯繫了。」

這種設計的有趣之處,來自於其與周圍環境互動所產生的生命力。Ralph 用自己學習班卓琴的經歷做了說明:「你可以單純地對照著琴譜彈奏音樂,不帶感情,但是在彈得比較好之後,你就可能可以體會其中一些微妙的東西。我覺得這點和建築很像,建築可以造得非常死板和無聊,但其實你也可以讓它擁有生命。」

Perkins+Will 上海辦公室的員工為 Ralph Johnson 手繪的畫像

還是建築系學生時,Ralph 也想過建造博人眼球的建築。他生長於芝加哥,那裡不乏名噪一時的現代建築,曾超越紐約世貿中心成為世界第一高樓西爾斯大廈(現已更名為威利斯大廈)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座玻璃大樓建成於 1973 年,當時 Ralph Johnson 剛踏入建築行業,而世界各地的高樓競賽還未真正打響。

「隨著不斷地學習加上經驗的積累,你會意識到,一座好的城市,不會是由一棟棟全都非常引人注目的建築組成的。一棟棟獨立的建築相互抗爭,叫囂著,但它們無法聯繫在一起共同創造一個好的環境。」 Ralph 說。

西爾斯大廈(來源:)wikipedia

義大利等地的古老街區很吸引他:「建築看上去很相像,但是很和諧,有社區感。」 1976 年加入創立於芝加哥的建築設計事務所 Perkins+Will 之後,Ralph 開始慢慢探索能與城市和諧相融的建築。

散落在芝加哥各處、由美國著名建築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設計的住宅,給了他一些啟發。他還記得小學的時候,就曾在芝加哥南區見過一棟賴特設計的住宅:「房子與小山結合在一起的方式很迷人。賴特總是擅長將結構與地點相聯繫,使建築與自然融合在一起。我一直帶著這份記憶成長。」

與賴特設計的住宅一樣,Ralph 之後設計的那些水平建築,大多也是非商業類項目。它們不大掙錢,業主的屬性也和商業類項目不同。

「建築是非常有意思的,有些建築完工後,你並不知道誰會去使用,比如一些商業辦公建築,建築師所接觸的業主是開發商,而不是空間最終的使用者。已經遇到過很多次了,你為他們造了樓,兩年後,又被出售給了別人。建築更像是一種商品。」Johnson 在採訪中說。

相比之下,他更喜歡教育、醫療、文化和社會類項目,因為他很清楚這些建築最終是為誰造的,而這一點能幫助他更好地完善設計。

「如果(這棟建築)是用來做實驗的,那麼就得思考如何通過設計,讓在裡面工作的科學家更具創造力。你可能需要增加一些社交的區域,這樣在實驗室之外的非正式場合,科研人員相互交流,碰撞出新的想法。」Johnson 解釋道。

在他看來,建築本身可以配合不同項目的需求,實現更多的功能。

對於博物館而言,建築不是一個用來擺放展品的空殼。「我們知道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任務是什麼,可以通過建築去實現它。當人們進入博物館後,他們就能明白展品和建築之間的關係,它們是如何結合在一起且如何互動的。」Johnson 在採訪中說。

上海自然歷史博物館(攝影/Steinkamp Photography)

而在教學樓的設計中,大廳、走廊以及各個角落,在 Johnson 看來都與教育相關:「教室是正式的教學場所,但是建築師可以將教室以外的場所打造為非正式的教學場所,兩者最終會結合在一起。」

如今,在全球環境逐漸惡化的大背景下,建築還可以變成一種「教學工具」,「來讓人們了解可持續的概念」。在給位於安哥拉共和國首都羅安達的 Agostinho Neto University 設計教學樓時,Ralph 和他的團隊在建築的頂部加了一個凌空的巨大屋頂,風可以拂過起伏狀的結構,並能通過屋頂表面的空隙吹入庭院內,完善建築的通風情況,給房子降溫。對於沒有足夠經費支付製冷設備與能耗的非洲國家,這是一種應對高溫的低成本手段。

Agostinho Neto University(攝影/Steinkamp Photography)

而這些項目的公共屬性,也給予了建築更廣泛的社會影響力:「我加入 Perkins+Will,就是因為當時他們剛好有一個學校的項目。我現在還是喜歡做教育建築。這幾年,文化類項目也做得更多了,這些項目有更大的創作自由,而且它們是公共項目……社會性建築,教育、醫療、文化等,都是對社會發展非常有益的項目。我覺得做這些項目時會讓你對建築產生好感,因為它可以推動教育、醫療、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有助於整個社會的進步。」

有人從 Ralph 的這些作品中,總結出了一些相似處,比如風格簡潔,在功能上強調可持續,並將這些稱為他的風格:「有人會和我說,能看出某座建築就是我的作品,或者說我的作品之間有一種連貫性,我有自己的風格之類的。我其實沒有想去打造什麼風格,我不是太喜歡籤名化的作品,看上去永遠一樣。」

不過他不否認其中的連貫性。他會不時地回訪自己完成的建築,並從中發展出新的想法:「有的時候回訪你建成的建築,能學到一些東西。因為在設計的時候,你的想法可能是它會被這樣使用,但可能真正的使用者不一定是那樣用它的,這些方面你再回去看,可以學到新的東西。」

而與事務所內的不同成員一起回顧完成的項目,也成了他的一項工作內容。作為 Perkins+Will 的全球設計總監,在主持設計自己的項目之外,他會定期飛到全球的各個辦公室,與當地的團隊一起討論不同的項目。

全球各大辦公室中,不乏年輕的建築師。他們早已跨過了 Ralph 用紙和筆做設計的「原始」年代,借用電腦技術來開展設計。「但是沒有變的是,你仍然需要一個大的想法,電腦只是讓實現的過程變得更高效了,但是思考的過程沒有發生改變。只是工具變了,本質的東西沒有什麼變化。」

在 Perkins+Will 供職已有 40 年,Ralph 已超過了退休的年齡。不過他沒有打算過退休,因為他還有不少想要去嘗試的項目,比如從未涉足過的宗教建築:「除非是健康原因,對於我來說建築師是永遠不會退休的。我覺得如果在掌握著這麼多知識,並還擁有創造力的時候退休,是很遺憾的事情。」

題圖及文內圖(如無註明)均由 Perkins+Will 提供

相關焦點

  • 上海需要配一座頂尖的自然博物館-自然博物館 紫羚羊 自然之美...
    從外灘到靜安雕塑公園,上海自然博物館在150歲生日將近之際,悄然完成了從古老樸實到趣味時尚的轉變。本周日,自然博物館新館將正式對公眾開放,對於期待已久的市民、遊客來說,這不僅僅代表著一座新館的落成,更意味著上海這座城市又有了一處全新的歷史、文化地標;為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提供了一架動力十足的引擎。
  • 猶他州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鹽湖城)
    項目概況項目名稱 :美國猶他州自然歷史博物館新館項目地點 :美國猶他州鹽湖城項目功能 :博物館基地面積 :22 900㎡建築面積 :15 000㎡建成時間 :2011建築設計 :意艾德建築設計公司項目設計合伙人 :託德 ·謝裡曼項目管理合伙人 :唐
  • 哈佛的自然歷史博物館
    哈佛不僅圖書館多,博物館也不少。除了幾個富有特色的藝術博物館之外,哈佛最出名的要數其自然歷史博物館了。由於該館對本校師生優惠,不僅他們免費,還可以免費帶一位朋友,於是,在6月一個晴朗的日子裡,我和一位朋友就來到了位於牛津街上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參觀。
  • 紐約旅遊之「自然歷史博物館」——博物館奇妙夜
    紐約旅遊之「自然歷史博物館」——博物館奇妙夜如果你曾經看過《博物館奇妙夜》,那麼一定會對其拍攝地十分嚮往,狂暴的史前生物,野蠻的古代戰士,被時間的流沙埋掉的原始部落,非洲的草原動物以及改變了歷史的傳奇英雄。
  • 上海自然博物館全樂高版
    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2009年,我帶著5歲大的娃遊歷了一遍上海自然博物館。門票依舊是5元,整體布置還是和十幾年前一樣。出了館,我女兒問了我一句:「爸爸,到晚上它們是不是都會活過來呢?」我還沒回答。其實上海自然博物館自身的歷史已經超過百年,最早可追溯到1868年法國天主教神父韓德創立的徐家匯博物院。2012年位於靜安雕塑公園內的新館落成,整體給人帶來的是明亮、寬敞的感覺。
  • 倫敦-奇妙的自然歷史博物館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本身是一棟非常華麗的維多利亞風格建築,它坐落在倫敦南肯辛頓地區,形似中世紀大教堂。總建築面積為 4萬多平方米,稱其為一座宮殿也毫不為過。
  • 自然博物館設計平面圖_2020年自然博物館設計平面圖資料下載_築龍...
    北京西路、石門二路地塊,基地面積12029 m2,地下用地範圍16000 m2(地下用地範圍包括利用雕塑公園地下部分),總建築面積約45086 m2,其中地上建築面積12128m2,地下建築面積32958 m2。
  • 【視野】探秘美國霍奇基斯生物質發電廠 建築與自然風光融為一體
    【視野】探秘美國霍奇基斯生物質發電廠 建築與自然風光融為一體北極星固廢網訊:美國霍奇基斯生物質發電廠本案的外觀設計體現了一組看似矛盾的任務:創建引人注目的建築物吸引來訪者,同時不影響項目周邊這座獨立校園的原生態風光。
  • 華盛頓自然歷史博物館 自然愛好者天堂
    在美國東部華盛頓遊覽,大部分人是衝著首都的紀念標誌或者政府建築而去,比如白宮、二戰紀念碑、林肯紀念堂之類的,的確頗有看頭。不過對於喜歡野生動物和自然生態的我來說,華盛頓這個政治中心也有有趣的元素,比如華盛頓街道花園裡的松鼠,就算是大都市一大特色;還有就是華盛頓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了。
  • 章明作品: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章明、張姿、丁闊 建築以一種歷史敘事的方式結束了其輝煌的工業時代的使命,六年的艱辛設計歷程見證了一個昔日能源輸出的龐大機器如何轉變為推動文化與藝術發展的強大引擎。
  • 展示生之快慰和死之平靜,老上海自然博物館小史
    【編者按】       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開館之際,延安路上那幢新古典主義建築還烙在人們腦海,老自然博物館以呈現自然的幽暗、神秘和美的獨特方式,成為幾代人的集體記憶。這篇報導,回溯了上海自然博物館的歷史,探訪了隱在幕後的老自博人。
  • 去紐約必去景點,自然歷史博物館,強烈推薦!
    美國自然史博物館,我完全是衝著 《博物館驚魂夜》(Night at the Museum)的場景,想去看看實際什麼樣子的。博物館的主題是「自然史」,包括了天文、地球科學、古生物、人類學、生物學等自然學科,裡面有許多動物標本、星球球體及科學相關的儀器與互動展出,非常適合帶小朋友來參觀。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疫情後首展:躍入歷史的「海浪」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二樓的大平臺,澎湃新聞看到了一排排長長的陳列桌,手稿、書籍、照片、私人物件並排放著,陳列桌的一側有一面以60倍速度高速運轉的鐘,和桌上的這些物品一起,帶著人們穿過上海雙年展24年的歷史。
  • 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探營:10大展區震撼亮相
  • 科技與文化融合,上海自然博物館變流量為「留量」
    起源之謎、生命長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生態萬象……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數十個展區陳列了來自七大洲的11000餘件標本模型。新館開館5年來,累計開展教育活動9萬場,受眾152萬人次,平均每年的客流量達200多萬,是中國最受歡迎的自然博物館之一。
  • 很值得走馬觀花:探索世界六大著名自然歷史博物館
    但博物館所提供的「穿越時空」般的體驗及其包含的探索精神是無法取代的。今天介紹的就是世界範圍內、六大非常值得一去的自然歷史博物館。等2020年農曆新年前夕至今,禁足在家的日子過去,大家可以挑選其中幾家去走馬觀花,都是很大開眼界的那種。
  • 哈佛自然歷史博物館如何整理收納
    如果你還在抱怨家裡的雜物太多很不方便收納,好吧,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還要不要活了?!記得鈴木老師講過,整理收納的難點在於很多小東西,一是「很多」二是「小東西」。所以,我們去世界著名的哈佛自然歷史博物館,看看他們如何玩很多小東西。
  • 美國西部最大自然歷史博物館 恐龍展驚豔!
    前不久,因為工作關係,在美國西海岸兩個重要城市——洛杉磯、舊金山短暫參訪考察,中途抽空看了美國西部最大的博物館——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實話說,近年來也走過不少國內自然歷史博物館和科技館,但在展覽成列和展示、以及引導參觀者思考及探索上,不得不佩服他們的高明之處。
  • 展館欣賞丨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世界一流自然歷史類博物館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位於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創立於1906年,這座巨大的世界級博物館裡
  •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將移除前總統雕像
    位於紐約市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將移除正門外的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雕像。羅斯福的曾孫支持這一決定,美國總統唐納·川普22日表達反對。  這座青銅雕像名為「西奧多·羅斯福騎馬像」,1940年樹立,刻畫羅斯福騎在馬背上,兩側分別有一名印第安男子和一名非洲裔男子緊靠馬身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