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館「2020我的自然百寶箱」活動線上啟動

2020-08-28 財經新媒體

作為上海科技節特色活動之一,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品牌教育活動「聽·見萬物——2020我的自然百寶箱」8月15日正式啟動,發布「聽見萬物」公民科學小程序。活動以「人人都是記錄者」的公民科學家為模式,聚焦動物聲音,通過發起公眾進行採集、記錄、上傳野生動物分布信息,最終匯聚至研究者資料庫中,助力城市野生動物科研。

在視頻啟動會上,上海科技館副館長、上海自然博物館管委會主任顧慶生介紹:「上海自然博物館繼鳴蟲聲音識別程序『聽有蟲』之後,今年再次與華東師範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合作推出『聽見萬物』小程序,將人工智慧識別動物聲音的技術擴展至兩棲類、鳥類等動物類群中。希望藉助活動激發公眾對自然生態環境的關愛,讓每個公眾將野生動物的發現和調查變成日常。」

在綠螺講堂直播中,來自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林業總站、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及上海科技館自然史研究中心的多位學科及行業專家,圍繞「人人都是記錄者——從隨手拍到公民科學」這一話題進行討論,涉及公民科學對於基礎科學研究的意義、推廣公民科學對於生態文明建設和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的意義等內容。本次活動全程在上海自然博物館Bilibili官方直播間及沃視頻、鬥魚、虎牙平臺同步直播。

據悉,「我的自然百寶箱」是上海自然博物館每年開展的教育拓展類公眾活動,旨在鼓勵公眾走進自然、記錄自然、收藏自然。自2016年開始已經連續舉辦4年,共有超過10萬名觀眾參與。今年,活動以「聽見萬物」微信小程序為核心,以「野生動物隨身尋」挑戰賽、「野生動物月月談」話題和「城市自然尋蹤」臨時展覽三個版塊開展。作為活動核心的小程序中包含「聽有蟲」、「你好蛙」、「遇見鳥」、「鱗甲靈」、「獸蹤覓」五個版塊,既能通過聲音識別動物,又有生物數據採集上傳功能。在11月份,活動將把公眾記錄及科學家們的相關成果,收錄進「上海野生動物——城市自然尋蹤」臨時展覽素材中,作為2020年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的一部分進行呈現。未來,該活動將持續陪伴熱愛自然的市民朋友,讓更多人有機會在家門口嘗試開展有趣的科學探究。

「聽·見萬物——2020我的自然百寶箱」活動由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組委會指導,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主辦,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市林業總站等單位共同合作。

相關焦點

  • ...鳴聲,百寶箱,昆蟲,上海,鳴,蟲,採集,博物館,聲譜,戶外,-上海...
    東方網記者解敏、曹磊8月3日報導:今天上海自然博物館「夜聽蟲吟」——2019 年「我的自然百寶箱」啟動,發布了「聽有蟲」小程序,這是人工智慧在「鳴蟲聲音識別」方面的首次嘗試。  「我的自然百寶箱」活動是首次通過博物館發起的「鳴蟲識別」的公民科學項目。上海自然博物館聯合華東師範大學昆蟲研究團隊,試圖繪製「鳴蟲聲譜資料庫」,解決科學家採集鳴聲樣本的難題。並鼓勵公眾「像科學家一樣」觀察自然、記錄自然。錄下自然界蟲鳴的聲音並上傳,通過上海自然博物館的平臺收集並分享給鳴蟲研究的科學家,推動昆蟲鳴聲研究。
  • 「四史」學習教育‖他們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了一堂課
    2020-07-03 02:23 來源: 澎湃新聞 上海靜安 近期,石門二路街道在上海自然博物館開設「四史」學習教育系列黨課之「專家學者講」課程,邀請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市委「四史」專家宣講團成員彭勃作《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治理變遷與經驗總結》主題講座。
  • 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與科學家面對面」科普活動—新聞—科學網
    (上海科技館分館)精心策劃打造的品牌科普活動「與科學家面對面」在自博館地下二層中庭火熱開展。今年活動以「科學與健康同行」為主題,邀請了13家單位共計34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分別以線上微講座和線下科學集市的形式為大家解讀新冠疫情,傳播公共衛生知識,展示為健康生活保駕護航的最新科學技術和科研成果,探討後疫情時代大眾生活方式的轉變。
  • 上海自然博物館開展新問題沙龍和與科學家面對面等活動—新聞...
  • 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明起恢復對外開放
    人民網上海3月12日電(葛俊俊)記者今日從上海市科委獲悉,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自2020年3月13日起恢復對外開放。相關公告如下:1、開放時間為9:00-17:00(16:00停止入館),每周一閉館(除國定假日外)。
  • 上海需要配一座頂尖的自然博物館-自然博物館 紫羚羊 自然之美...
    從外灘到靜安雕塑公園,上海自然博物館在150歲生日將近之際,悄然完成了從古老樸實到趣味時尚的轉變。本周日,自然博物館新館將正式對公眾開放,對於期待已久的市民、遊客來說,這不僅僅代表著一座新館的落成,更意味著上海這座城市又有了一處全新的歷史、文化地標;為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提供了一架動力十足的引擎。
  • 自然博物館設計平面圖_2020年自然博物館設計平面圖資料下載_築龍...
    實景照片位置:瑞士設計公司:Michael Meier Marius Hug Architekten AG 為聖加倫自然歷史博物館修建的新建築體量繼續了聖瑪利亞伊諾多夫教堂周圍的公共建築體量和設施的風格,博物館的植物園就坐落在市中心的東邊。
  • 上海科技館和自然博物館恢復開放
    3月13日,遊客在上海科技館內參觀關於地殼活動的展區。當日,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恢復對外開放。兩家場館在全面消毒的基礎上,實行瞬時承載量和單日最大承載量均調整為平日30%的限流措施,保障疫情防控和遊客參觀安全。
  • 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明天恢復開放
    圖說:今天下午,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發布恢復開館公告 科技館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馬亞寧)明天上午,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恢復對外開放。在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兩館客流將實行嚴格的限流措施,瞬時承載量和單日最大承載量均調整為原定的30%。
  • 上海自然博物館全樂高版
    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2009年,我帶著5歲大的娃遊歷了一遍上海自然博物館。門票依舊是5元,整體布置還是和十幾年前一樣。出了館,我女兒問了我一句:「爸爸,到晚上它們是不是都會活過來呢?」我還沒回答。其實上海自然博物館自身的歷史已經超過百年,最早可追溯到1868年法國天主教神父韓德創立的徐家匯博物院。2012年位於靜安雕塑公園內的新館落成,整體給人帶來的是明亮、寬敞的感覺。
  • 上海自然博物館:馬門溪龍骨架旁添海洋生物標本(圖)
    均本報記者 張馳 攝  幽雅的靜安雕塑公園內,坐落著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經常有路過市民詢問:新自博館啥時開放啊?昨天,上海自然博物館啟動內部調試運行,部分專家和小學生成為首批受邀測試者,記者跟隨他們進行了探營。據悉,該館計劃明年第二季度正式向公眾開放。  新館融合經典與時尚  在展示方面,新館與老館相比,究竟有何不同?
  • 科技與文化融合,上海自然博物館變流量為「留量」
    起源之謎、生命長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生態萬象……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數十個展區陳列了來自七大洲的11000餘件標本模型。新館開館5年來,累計開展教育活動9萬場,受眾152萬人次,平均每年的客流量達200多萬,是中國最受歡迎的自然博物館之一。
  • 世界博物館日,讓我們乘坐上海地鐵去參加這些博物館活動吧!
    原標題:世界博物館日,讓我們乘坐上海地鐵去參加這些博物館活動吧!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館日。我們整理了一些乘坐上海地鐵就可以抵達的博物館活動,希望大家可以輕鬆地參與其中。  一、海派銀器彰顯上海工藝  地點:2號線人民廣場站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時間:5月18日-8月19日
  • 琥珀裡真的恐龍,今天,就在上海自然博物館!
    就在今天,就是這件琥珀,就是這條尾巴,就在上海自然博物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邢立達博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黎剛博士物種網站長、德煦古生物研究所副所長  冉浩研究員中國臺灣臺北市立大學 曾國維教授這次活動
  • 【布瓜自然活動看板】
    小長假過完,可以安排大長假了,當中還有中秋假,知道麼,這周末旅遊節還開幕了,一禮拜活動滿滿,還有海量半價門票,慢慢計劃吧。2015上海旅遊節時間:9月12-18日 主辦:上海市旅遊局內容:2015年上海旅遊節將於12日本周六拉開帷幕,全市各區縣將舉辦大大小小活動近百項,絕大多數活動是可以免費參與的,因為旅遊局說了,宗旨是「人民大眾的節日」。
  • 上海自然博物館百餘只綠尾大蠶蛾陸續羽化
    近日,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蝴蝶房內出現了大片綠尾大蠶蛾繭綠裙飛舞的壯觀景象。上周,約160多顆綠尾大蠶蛾繭從雲南送至上海自然博物館,由於它們的「蟲齡」相近,在近期適宜的溫度下開始陸續羽化。上海自然博物館蝴蝶房的新寵——綠尾大蠶蛾,屬於大蠶蛾家族的一員。大蠶蛾科昆蟲(學名:Saturniidae)是蛾類當中體型最大的一類,此類蛾子色彩繽紛,有人曾譽為「鳳凰蛾」。綠尾大蠶蛾身披綠色鱗片,後綴美麗飄帶,所以常常被誤認為是蝴蝶,但其實出現在蝴蝶房的它只是能算是「走親戚」,因為蝴蝶和蛾子都屬於鱗翅目昆蟲大家族。
  • 華盛頓自然歷史博物館 自然愛好者天堂
    不過對於喜歡野生動物和自然生態的我來說,華盛頓這個政治中心也有有趣的元素,比如華盛頓街道花園裡的松鼠,就算是大都市一大特色;還有就是華盛頓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了。雖然這家博物館在規模上比紐約自然博物館略小,不過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體系史密森尼博物館所屬的十六所博物館之一。於是我在那裡一逛就是一下午,走走拍拍看看,意猶未盡。
  • 看過上海自然歷史博物館,你或許想知道...
    「當時現場還在施工,我走進大堂,穿行在建築之中……當走到建築中庭,空間突然變得非常開闊,陽光透過細胞牆照進來,那個瞬間真的讓我很震驚。」時隔兩年,回顧自己主持設計的上海自然歷史博物館時,美國建築設計事務所 Perkins+Will 的全球設計總監 Ralph Johnson 表示最滿意的是建築中庭的設計。
  • 重慶自然博物館迎建館90周年
    圖為重慶自然博物館建館90周年活動啟動儀式現場。 王龍 攝中新網重慶12月25日電(記者 鍾旖)重慶歷史上第一座博物館——重慶自然博物館25日舉行建館90周年慶。之後,歷經「西南人民科學館」「西南博物院自然博物館」「重慶市博物館自然部」演變,成為現如今的重慶自然博物館。圖為「科學魂強國夢——中國西部科學院舊址歷史陳列」展覽引眾人參觀。 王龍 攝當天,「科學魂強國夢——中國西部科學院舊址歷史陳列」展覽開幕儀式在重慶自然博物館(文星灣館區)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