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館開展新問題沙龍和與科學家面對面等活動—新聞...

2020-11-29 科學網
上海自然博物館開展新問題沙龍和與科學家面對面等活動
推進「館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科普化

 

科學網11月4日上海訊(記者黃辛通訊員黃怡靜)今天,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 科普教育品牌——「與科學家面對面」首次亮相,同時還舉行以「西太平洋深海探秘——冷泉與海山」為題的綠螺講堂「新問題沙龍」。當天有來自全國各地共11家科研機構的24名中青年科學家匯集上海自然博物館,近10萬人次現場及線上觀眾參與活動。

據介紹,「與科學家面對面」活動邀請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復旦大學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上海交通大學、上海海洋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上海園林科學規劃研究院、上海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深圳市華大基因學院等10家科研單位,11月4-5日兩天共有26位科研人員與公眾交流20個不同主題的科研成果和科學新知。

其中的「螺俚螺說」是上海自然博物館創設的一個「揭秘類」教育欄目,旨在通過可視化的手段,直觀地向公眾展示發生在自然博物館內的故事,直播館內專業人員的科研動態和最新發現。首期節目精選了上海科技館自然史研究中心的5個研究專題,結合館內已有的展品展項,從科學家的科研工作與日常生活的相關性角度製作紀實視頻,挖掘科學領域裡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刻畫了科學工作者的理性追索,展示科學探索過程。此次活動現場,這5個專題的科研人員也將在現場展示他們的最新研究:《城市鳥類「民生大調查」》、《微體化石帶你「穿越」古氣候》、《環境監測員——土壤動物》、《有魚自遠方來,不「宜」樂乎》、《美與危並存——加拿大一枝黃花》。

由於活動是由科學家親自面向公眾做科普傳播,需要他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科研成果和科學前沿進展等內容。為此,上海自然博物館特意邀請富有經驗的科普傳播專家提前為參展的青年科學家進行了2次科學詮釋技巧的培訓。今後,「與科學家面對面」擬每年舉辦一次,期望通過館方的努力與科研機構建立長期合作,將這一品牌打造成上海科技館與科學家直接合作面向公眾進行科技成果科普轉化的核心品牌。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徐奎棟、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深海中心高級工程師欒振東,在本期沙龍中以「西太平洋深海探秘——冷泉與海山」為題,介紹今年9月30號返回青島的中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的最新科考成果,活動由新華社上海分社調研部主任張建松主持。

卡羅琳海山」航次首席科學家徐奎棟向聽眾介紹了人類首次對地球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的「卡羅琳海山」進行科學考察的過程,講述了深海及海山探索的科學意義和科考獲得的重大發現。「南海冷泉」航次首席科學家欒振東則帶領觀眾跟隨遙控水下機器人(ROV)進行「實地考察」,通過影像資料展現了深海底部的真實場景,與觀眾分享在南海採集到大量冷泉生物等科考趣聞軼事。

據介紹,2017年上海自然博物館共舉辦了綠螺講堂32期,其中的「新問題沙龍」系列聚焦科學新看法、新觀點、新發現,為科學家與公眾提供一起探討、思辨的平臺,館方歡迎各方科研人員前來進行成果發布和學術交流。「新問題沙龍」從去年12月開始以來,共舉辦了「世界首例琥珀中的雛鳥」「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組計劃」和「發現上海昆蟲新物種背後的故事」等7期專題發布活動,邀請主講嘉賓共19人,現場受眾近1000人,視頻網絡點擊量近58萬次。

據悉,「館研合作」項目是上海科技館「十三五」教育戰略子規劃的一部分,旨在通過與科研機構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共建關係,打造碩博及科研人員課題成果科普展示項目,構建常態化的科技成果科普轉化機制,將上海科技館三館(科技館、自博館、天文館)打造成為最新的科學技術研究成果和社會熱點交流發布的平臺。

相關焦點

  • 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與科學家面對面」科普活動—新聞—科學網
    (上海科技館分館)精心策劃打造的品牌科普活動「與科學家面對面」在自博館地下二層中庭火熱開展。 當天的「與科學家面對面」科學集市共設12個展位,29位醫學健康、自然生態、公共衛生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和青年學者齊聚一堂,為公眾帶來了一道道乾貨滿滿的科普饕餮大餐。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同濟大學醫學院的科研人員為大家展示最新的醫學研究成果:利用小小的果蠅研究人類疾病、利用肺幹細胞拯救生命等。
  • 琥珀裡真的恐龍,今天,就在上海自然博物館!
    就在今天,就是這件琥珀,就是這條尾巴,就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它的發現者們——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博士等四位科學家將介紹他們發現的這枚琥珀中的恐龍標本,並詳細解釋它的發現及研究成果!,也是綠螺講堂的全新子系列——「新問題沙龍」的首期講座!
  • 上海自然博物館「2020我的自然百寶箱」活動線上啟動
    作為上海科技節特色活動之一,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品牌教育活動「聽·見萬物——2020我的自然百寶箱」8月15日正式啟動,發布「聽見萬物」公民科學小程序。本次活動全程在上海自然博物館Bilibili官方直播間及沃視頻、鬥魚、虎牙平臺同步直播。
  • 今明兩天,墨子沙龍 活動直播 + 線上互動
    前沿科學進展、開放的科學思想、與頂尖科學家面對面,與大家闊別半年之後,墨子沙龍線下活動終於回歸!7月25日(今天)和7月26日(明天),墨子沙龍連續推出兩場重磅活動。中國科學院藥物所陳凱先院士和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執行院長汪毓明教授將分別與大家面對面。
  • ...鳴聲,百寶箱,昆蟲,上海,鳴,蟲,採集,博物館,聲譜,戶外,-上海...
    東方網記者解敏、曹磊8月3日報導:今天上海自然博物館「夜聽蟲吟」——2019 年「我的自然百寶箱」啟動,發布了「聽有蟲」小程序,這是人工智慧在「鳴蟲聲音識別」方面的首次嘗試。  「我的自然百寶箱」活動是首次通過博物館發起的「鳴蟲識別」的公民科學項目。上海自然博物館聯合華東師範大學昆蟲研究團隊,試圖繪製「鳴蟲聲譜資料庫」,解決科學家採集鳴聲樣本的難題。並鼓勵公眾「像科學家一樣」觀察自然、記錄自然。錄下自然界蟲鳴的聲音並上傳,通過上海自然博物館的平臺收集並分享給鳴蟲研究的科學家,推動昆蟲鳴聲研究。
  • 上海自然博物館「新問題沙龍」開講 共話「疫情之下的野生動物保護...
    上海自然博物館「新問題沙龍」開講 共話「疫情之下的野生動物保護觀察」 2020-05-23 21:50:00來源:央廣網
  • 上海昆蟲博物館開展「走進昆蟲博物館」實踐活動
    上海昆蟲博物館開展「走進昆蟲博物館」實踐活動 2016-12-14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12月8日,來自於上海市徐匯區建襄小學的200餘位小朋友帶著對昆蟲世界的嚮往和疑問來到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昆蟲博物館
  • 「與科學家面對面」為公眾送來科普大餐
    2020-11-14 上海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郭穎/文 吳愷/圖、視頻穿上防護服,戴上防護面罩,面罩上還連接了一根「辮子」,通到腰上綁著的一臺形似三個鏡頭單眼相機的「過濾裝置」上——這款由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帶來的防疫用空氣過濾裝備今天亮相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的
  • 上海科技館和自然博物館恢復開放
    3月13日,遊客在上海科技館內參觀關於地殼活動的展區。當日,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恢復對外開放。兩家場館在全面消毒的基礎上,實行瞬時承載量和單日最大承載量均調整為平日30%的限流措施,保障疫情防控和遊客參觀安全。
  • 「四史」學習教育‖他們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了一堂課
    2020-07-03 02:23 來源: 澎湃新聞 上海靜安 近期,石門二路街道在上海自然博物館開設「四史」學習教育系列黨課之「專家學者講」課程,邀請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市委「四史」專家宣講團成員彭勃作《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治理變遷與經驗總結》主題講座。
  • 世界博物館日,讓我們乘坐上海地鐵去參加這些博物館活動吧!
    原標題:世界博物館日,讓我們乘坐上海地鐵去參加這些博物館活動吧!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館日。我們整理了一些乘坐上海地鐵就可以抵達的博物館活動,希望大家可以輕鬆地參與其中。展覽分為「紅色文化」「科技創新」「藝術鑑賞」「非遺傳承」「人物傳記」五大版塊,全面展示並介紹了寶山區內30餘家博物館(紀念館)的風貌和相關文化活動。市民在乘坐地鐵之餘,可在10分鐘內感受寶山的文化元素。
  • 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明天恢復開放
    圖說:今天下午,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發布恢復開館公告 科技館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馬亞寧)明天上午,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恢復對外開放。在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兩館客流將實行嚴格的限流措施,瞬時承載量和單日最大承載量均調整為原定的30%。
  • 國際交流X線上沙龍丨 2020華東師大-海法大學MBA線上商業沙龍活動...
    2020年12月18日下午,該系列沙龍活動第一場,與以色列海法大學管理學院IMBA項目共同合作的線上商業沙龍活動課題匯報會在地理館235教室成功舉辦。以色列海法大學Chalom Schirman 副教授及17名海法大學IMBA學生雖無法線下與華東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師生面對面交流,但全程通過線上平臺跨越時差在線參與。
  • 山東省青年科學家沙龍成功啟動
    新華社客戶端濟南9月12日電(蕭海川、宋東曉)2020年山東省青年科學家沙龍11日在山東省農科院正式啟動,並成功舉辦首期沙龍活動。來自山東大學等20餘位青年科學家,圍繞「植物高光效實現方式及途徑探討」開展現場研討。
  • 雙牌:開展「共青團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面對面」活動
    紅網時刻永州11月26日訊(通訊員 周君 曹靜)日前,共青團雙牌縣委組織開展「共青團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面對面」活動座談會,旨在更好地發揮共青團橋梁紐帶作用,引導青少年了解並有序參與民主政治實踐。「共青團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面對面」活動是各級共青團組織為暢通青少年訴求表達、引導青少年有序參與社會事務、維護青少年權益搭建了一個有效平臺。今年來,共青團雙牌縣委立足本縣實際,緊扣時代脈搏選題,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同與支持。
  • 科技與文化融合,上海自然博物館變流量為「留量」
    起源之謎、生命長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生態萬象……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數十個展區陳列了來自七大洲的11000餘件標本模型。新館開館5年來,累計開展教育活動9萬場,受眾152萬人次,平均每年的客流量達200多萬,是中國最受歡迎的自然博物館之一。
  • 西安市舉行「院士·青少年面對面」第二期活動—新聞—科學網
    西安市舉行「院士·青少年面對面」第二期活動中科院院士郭烈錦走進西安市二十六中學作科普報告
  • 中國首次完整回收的隕石坑—新聞—科學網
    (上海科技館分館)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中國首次完整回收隕石坑、首次獲得西雙版納目擊隕石全記錄實證,形成了「火流星目擊視頻-隕石主體-主體隕石坑-科研成果-科普講座-博物館收藏」的完整實證。 會上展示了近日上海科技館工作人員和隕石獵人一同赴雲南回收的西雙版納隕石雨中最大的主體隕石坑(N22°2ˊ6", E100°10ˊ29"),以及一號隕石和二號隕石實物。與此同時,上海科技館也發布了館藏10公斤鐵隕石有科學新發現,將獲新國際命名「尉犁隕石」。上海科技館也因此成為中國首家完整回收隕石坑的博物館。
  • 【博物學史密森尼博物館】史密森尼自然歷史海洋廳博物館
    (Sant Ocean Hall)正式開展。自然歷史博物館在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的支持下,花了5年的時間和8千萬美元,進行了博物館自1910年開館以來最大的一次增添和改建。在那之前的近100年裡,該區域展出的是非西方的人類發展史,幫助了美國人特別是青少年和兒童了解世界,認識人類社會的複雜多樣性。
  • 上海需要配一座頂尖的自然博物館-自然博物館 紫羚羊 自然之美...
    從外灘到靜安雕塑公園,上海自然博物館在150歲生日將近之際,悄然完成了從古老樸實到趣味時尚的轉變。本周日,自然博物館新館將正式對公眾開放,對於期待已久的市民、遊客來說,這不僅僅代表著一座新館的落成,更意味著上海這座城市又有了一處全新的歷史、文化地標;為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提供了一架動力十足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