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自然博物館開展新問題沙龍和與科學家面對面等活動—新聞...
-
【活動預告】「疫情之下,重新審視人與野生動物的關係」生態科普雲...
從新冠疫情伊始人們對野生動物宿主的恐慌,到反思濫食野生動物的陋習,我們已經意識到並在重新審視人類與野生動物的相互關係。為了探討疫情下的我們如何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生態科普雲沙龍——「疫情之下,重新審視人與野生動物的關係」將於2020年7月2日舉辦。
-
疫情下的野生動物保護立法反思:既是保護野生動物,更是保護人類自己
不得不提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再一次將人們推到這個現實問題面前:食用野生動物「之禍」未曾停止,如何把控野生動物交易與如何保護野生動物等等諸多問題,亟待更多的思考。 野生動物之「禍」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鍾南山院士曾公開表明,病毒極大可能來源於野生動物。
-
疫情之下的動物園世界|斯堪森|露天博物館|羅馬動物園|疫情
今天在朋友圈裡無意間看到條消息,身在瑞典的朋友提到斯德哥爾摩斯堪森露天博物館內的動物園面臨了財政危機。當地居民通過新聞得知這一情況後,有超過一萬人次以購買年卡和捐贈的方式幫助動物們度過難關,大家的熱情使得該博物館的網上商店都差點兒崩潰。
-
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與科學家面對面」科普活動—新聞—科學網
今年活動以「科學與健康同行」為主題,邀請了13家單位共計34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分別以線上微講座和線下科學集市的形式為大家解讀新冠疫情,傳播公共衛生知識,展示為健康生活保駕護航的最新科學技術和科研成果,探討後疫情時代大眾生活方式的轉變。
-
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保護野生動植物親子活動聚焦「人與自然:生命的閃爍」
今天,第六屆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人與自然:生命的閃爍」保護野生動植物親子活動徐匯專場落地正大樂城。35組親子家庭一同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用筆墨描繪心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願景,創作出一盞盞獨具匠心的野生動植物主題燈籠,在中秋佳節來臨之際,用中國人特有的方式守護地球生靈,照亮野生動植物的未來之路。
-
上海科技館和自然博物館恢復開放
3月13日,遊客在上海科技館內參觀關於地殼活動的展區。當日,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恢復對外開放。兩家場館在全面消毒的基礎上,實行瞬時承載量和單日最大承載量均調整為平日30%的限流措施,保障疫情防控和遊客參觀安全。
-
上海自然博物館「2020我的自然百寶箱」活動線上啟動
活動以「人人都是記錄者」的公民科學家為模式,聚焦動物聲音,通過發起公眾進行採集、記錄、上傳野生動物分布信息,最終匯聚至研究者資料庫中,助力城市野生動物科研。希望藉助活動激發公眾對自然生態環境的關愛,讓每個公眾將野生動物的發現和調查變成日常。」在綠螺講堂直播中,來自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林業總站、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及上海科技館自然史研究中心的多位學科及行業專家,圍繞「人人都是記錄者——從隨手拍到公民科學」這一話題進行討論,涉及公民科學對於基礎科學研究的意義、推廣公民科學對於生態文明建設和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的意義等內容。
-
上海自然博物館:馬門溪龍骨架旁添海洋生物標本(圖)
均本報記者 張馳 攝 幽雅的靜安雕塑公園內,坐落著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經常有路過市民詢問:新自博館啥時開放啊?昨天,上海自然博物館啟動內部調試運行,部分專家和小學生成為首批受邀測試者,記者跟隨他們進行了探營。據悉,該館計劃明年第二季度正式向公眾開放。 新館融合經典與時尚 在展示方面,新館與老館相比,究竟有何不同?
-
...8場自由沙龍、 6場工作坊共話「學無邊界」時代的教育熱點問題...
原標題:12位跨界領袖、9大主題論壇、8場自由沙龍、 6場工作坊共話「學無邊界」時代的教育熱點問題 | 直播 第二屆LIFE教育創新峰會,12位跨界領袖、9大主題論壇、8場自由沙龍、 6場工作坊共話「學無邊界」時代的教育熱點問題,探索「學無邊界」時代的教與學!屆時,我們將對本次大會進行全程直播,讓您足不出戶就能學習新知識、洞悉新動態!
-
《山西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施行,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共173種
《山西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近日修訂完成並公布施行。名錄中,屬我省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包括果子狸、狼、大白鷺等共173種。野生動物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不可缺少的戰略資源。保護野生動物,既是維護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基礎,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更是確保國家生物安全的必然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第十條和《山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辦法》第三條,我省對《山西省重點保護名錄》進行了調整。參照國家重點野生動物名錄調整的瀕危性、珍貴性、相似性、預防性、兼容性、關注度等原則,本次調整後,《山西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共173種。
-
保護野生動物,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保護野生動物,才能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今年5至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赴廣西、江西、福建、雲南、廣東、貴州等地開展了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和野生動物保護法執法檢查。這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實際行動,也是全國人大常委會今年開展的首個執法檢查。
-
「如果野生黑猩猩不復存在,那將是人類的悲哀」,珍·古道爾在大河講堂開講
楚天都市報記者徐穎 通訊員符冰群10月16日晚,長江文明館(武漢自然博物館)第十九期、2020年首期大河講堂在長江文明館學術報告廳正式開講。著名動物學家珍·古道爾博士(Dr.1960年,26歲的珍·古道爾在著名考古學家路易斯·利基博士的幫助下,走進了坦尚尼亞的岡比叢林,開始了她研究與保護黑猩猩的一生。她開創性地改變了野生動物研究的學術方法,成為一位了不起的動物學家。
-
上海公布一批野生動物保護...
疫情發生以來,上海市場監管部門持續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堅決取締和嚴厲打擊疫情期間野生動物違規交易行為,查辦了一批野生動物保護案件,現向社會予以公布。這些經常被端上餐桌的動物,其實也是國家保護動物!黑斑蛙、豪豬、野鴨、花龜……它們的長相你知道不?
-
琥珀裡真的恐龍,今天,就在上海自然博物館!
就在今天,就是這件琥珀,就是這條尾巴,就在上海自然博物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邢立達博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黎剛博士物種網站長、德煦古生物研究所副所長 冉浩研究員中國臺灣臺北市立大學 曾國維教授這次活動,也是綠螺講堂的全新子系列——「新問題沙龍
-
疫情下的「野生動物禁食令」:鱷魚鴕鳥梅花鹿這些養殖動物,還能吃嗎?
《決定》規定,凡《野生動物保護法》和其他有關法律禁止獵捕、交易、運輸、食用野生動物的,必須嚴格禁止;全面禁止食用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以及其他陸生野生動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全面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獵捕、交易、運輸在野外環境自然生長繁殖的陸生野生動物。
-
山東博物館「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展」免費向社會開放
山東博物館「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展」展現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這一生物界的壯麗史詩(齊魯網記者 白少光 攝)山東博物館「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展」展現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這一生物界的壯麗史詩(齊魯網記者 白少光 攝)山東博物館「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展
-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專家:應全球禁止野生動物交易
(抗擊新冠肺炎)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專家:應全球禁止野生動物交易 中新網北京2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對野生動物最好的保護,就是把它們保留在野外的棲息地」「作為普通民眾,我們應儘量減少與野生動物之間的直接接觸」「飼養異寵會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無論是否處於疫情爆發地區,飼主都要做好對自己和寵物的防護工作」……
-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致歉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18日發布聲明,對《野生動物養殖是人類祖先的偉大創舉》一文致歉。該文稱,「因一次疫情就全面『禁野』將是武斷的,不科學、不理性」「對於人類而言,對野生動物產品的需求從未停止,某種意義上說已經成為『剛性需求』」。
-
嘉賓介紹:「疫情背景下動物保護與動物福利的挑戰」網絡分享會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來全球發生的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全體醫護人員採取科學措施有效控制疫情的同時,這次疫情也為全人類敲響了警鐘,要求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也再一次引發公眾對於野生動物這一病毒傳染源、動物保護及福利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