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完整回收的隕石坑—新聞—科學網

2020-12-08 科學網

 

8月25日下午,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中國首次完整回收隕石坑、首次獲得西雙版納目擊隕石全記錄實證,形成了「火流星目擊視頻-隕石主體-主體隕石坑-科研成果-科普講座-博物館收藏」的完整實證。

會上展示了近日上海科技館工作人員和隕石獵人一同赴雲南回收的西雙版納隕石雨中最大的主體隕石坑(N22°2ˊ6", E100°10ˊ29"),以及一號隕石和二號隕石實物。與此同時,上海科技館也發布了館藏10公斤鐵隕石有科學新發現,將獲新國際命名「尉犁隕石」。上海科技館也因此成為中國首家完整回收隕石坑的博物館。

據悉,西雙版納隕石主體及隕石坑將一同在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開館時與公眾見面。

今年6月1日21時45分左右,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上空突然出現一個火球,由東向西偏北方向飛行划過夜空,發出短暫強光,幾秒後迅速消失。西雙版納隕石雨先後共發現500餘塊石隕石,總重量不超過50公斤,分類為普通球粒隕石L6型,正在向國際隕石學會申請命名為「曼桂隕石」,其中勐遮鎮曼桂村村民玉香懷發現最大的一塊隕石主體達1228克,其隕石坑也首次完整回收,洞口平均直徑13釐米,深度為25釐米,入射角度約70度。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徐偉彪在新聞發布會上首次公布了科研成果,可以確定此次雲南西雙版納火流星事件為一次目擊隕石隕落事件。隕石母體在高速飛行中與大氣層摩擦,表面溫度急劇增高,最終導致母體爆裂解體成數百塊碎片散落在東南-西北方向長約10公裡、寬約1-2公裡的狹長地帶,面積約有20平方公裡,範圍涵蓋勐海縣勐遮鎮十餘個自然村。這次降落的隕石個體表面大多覆蓋了一層厚約0.5毫米的黑色熔殼,熔殼與隕石內部基質分界明顯。隕石中大多數基質重結晶嚴重,球粒輪廓模糊不清晰,直徑一般為0.5毫米左右。隕石斷面上分布有豐富的黑色熔融脈,寬度約0.3毫米,部分熔融脈貫穿整個隕石斷面。這些熔融脈保留了隕石母體小行星在太空中發生的重大撞擊事件信息,是研究太陽系內行星間衝擊碰撞歷史的絕佳樣品。

當天,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綠螺講堂第暨新問題沙龍上,徐偉彪以《隕石——解密太陽系的前世今生》為題,向200餘名現場觀眾解讀了雲南西雙版納隕石雨。他表示,通過隕石坑可以反演隕石降落前的飛行速度、方向等重要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價值。

相關焦點

  • 中國首次完整回收隕石坑 獲得西雙版納目擊隕石全記錄
    孫樂琦 攝中新網上海8月25日電(鄭瑩瑩)上海科技館25日宣布在中國首次完整回收隕石坑、首次獲得西雙版納目擊隕石全記錄實證,形成了「火流星目擊視頻-隕石主體-主體隕石坑-科研成果-科普講座-博物館收藏」的完整實證。
  • 中國首次完整回收隕石坑,上海天文館發表相關研究成果
    中國首次完整回收隕石坑,上海天文館發表相關研究成果 澎湃新聞記者 周航 2018-08-25 14:49 來源:澎湃新聞
  • 我國首次完整回收隕石坑
    李治國 攝近日,建設中的世界最大天文館——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宣布,中國首次完整回收隕石坑,並首次獲得西雙版納目擊隕石全記錄實證,形成了「火流星目擊視頻-隕石主體-主體隕石坑-科研成果-科普講座-博物館收藏」的完整實證。通過隕石坑可以反演隕石降落前的飛行速度、方向等重要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價值。
  • 中國首次完整回收隕石坑 2020年在上海天文館展出
    近日(25日),上海天文館宣布在我國首次完整回收隕石坑,並展示了從雲南回收的隕石實物和主體隕石坑。  在上海,這枚珍貴的「天外來客」,終於揭開了神秘的面紗。主體隕石重1228克,表面的一層黑色,是經過大氣層燃燒後留下的印記,這種特質只有在最新鮮的隕石上才能發現。  隕石的切面,展現了隕石內部的結構。
  • 中國首次完整回收隕石坑 全過程展品在2020年展出
    原標題:中國首次完整回收隕石坑 全過程展品將在2020年展出近日(25日),上海天文館宣布在我國首次完整回收隕石坑,並展示了從雲南回收的隕石實物和主體隕石坑。△圖/隕石坑隕石坑洞口平均直徑13釐米,深25釐米,入射角約70度。這就是這顆隕石,在地球上留下的最初痕跡。能夠被完整保留的隕石坑十分罕見,特別是有目擊墜落過程的隕石坑,這也是我國首次完整回收隕石坑。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院 徐偉彪:可以反推隕石撞擊之前飛行的方向和飛行的速度。
  • 中國首次完整回收隕石及隕石坑標本
    新華網太原7月27日電(記者 王飛航)記者從運城市文物局獲悉,近日有群眾發現一顆新近墜落的隕石及保存完整的隕石坑。專家鑑定認為,這是國內首次完整收集到的隕石及隕石坑。  6月15日18時45分,隕石從天而降,落在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泓芝驛鎮北古村的一片玉米地裡。
  • 北京天文館首次回收隕石坑 泥土呈放射狀(圖)
    北京天文館首次回收隕石坑 泥土呈放射狀(圖) ,隕石和隕石坑能如此及時完整地收集到一起,這在國內還是第一次。」  隕石摸上去還是熱的  「按照測算,全國範圍內有人目擊且獲得回收的隕石平均每年有一次,今年的幸運地是山西。」
  • 高質量中國李基因組圖譜首次發布—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何業華帶領的李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研究團隊首次正式發布了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中國李基因組圖譜,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Gigascience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薛隨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 及時的新聞報導、權威的專家解讀、深度的熱點追蹤,關注科技工作者的喜怒哀樂,搭建跨學科交流的橋梁。 ◆吳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科學報》是中國的科學事業和公眾的橋梁。
  • 冷凍電鏡首次觀察到單個原子—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Paul Emsley/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冷凍電鏡產生了迄今為止最清晰的圖像,並且首次識別出了蛋白質中的單個原子。據《自然》報導,兩個實驗室5月底報告的這一突破,鞏固了冷凍電鏡作為繪製蛋白質3D形狀的主要工具的地位。 「這是一個裡程碑,這是肯定的。真的沒有什麼可以突破了,這是最後的解析度屏障。」
  • 中國翎客航天成功進行首次自由飛行回收試驗
    中國翎客航天成功進行首次自由飛行回收試驗 2019-04-03 15: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月球環形山記錄8億年前「流星雨」—新聞—科學網
    但從地球表面探尋這段歷史是困難的,因為侵蝕和生命的影響會覆蓋所有隕石坑,但人們可以從月球上尋找線索。「它是太陽系歷史的見證。」日本大阪大學的Kentaro Terada說,任何接近月球的物體也可能撞到地球,所以它可以給我們一些關於地球過去的線索。 「月球表面沒有侵蝕,所以它保存了地月系統的撞擊歷史。」Terada說。
  • 中國第二個被發現的隕石坑—黑龍江依蘭隕石坑
    2019年12月24日,國內知名的科學期刊《科學通報》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陳鳴研究員等人的論文:依蘭隕石坑:我國東北部一個新發現的撞擊構造此文一出,雖然新聞媒體有過廣泛報導,但總體感覺大眾好像對此關注不多。
  • 華東師大首次實現燃料燃燒高精度計算機模擬—新聞—科學網
    該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之一的朱通副研究員告訴《中國科學報》,這項研究專門為燃燒反應設計了資料庫構建方案,採用人工神經網絡模型在0.1飛秒的解析度下對甲烷燃燒過程進行了長達1納秒的反應分子動力學模擬。 據介紹,在該團隊近期開發的ReacNetGenerator軟體的幫助下,該工作不僅復現了多年來積累的甲烷燃燒骨架反應機理,還發現了數百個中間反應路徑,揭示了甲烷燃燒的完整反應網絡。
  • 「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科學考察」完成—新聞—科學網
    獲取的樣品   近日,隨著「向陽紅18」科考船安全停靠國家深海基地碼頭,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組織實施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2019年度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科學考察實驗研究」圓滿完成,這也是該所首次在南海執行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
  • 科學家首次成功製備新型半導體異質結材料—新聞—科學網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於奕課題組與美國普渡大學研究團隊合作,在新型半導體異質結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成功製備並表徵了二維滷化物鈣鈦礦橫向外延異質結
  • 科學家首次捕捉到亞諧波析出呼吸孤子—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詹黎課題組在超快雷射領域獲重要進展,首次在超快雷射器中產生並觀察到亞諧波析出呼吸孤子。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 中國的隕石坑—岫巖隕石坑
    因多年來一直關注隕石坑地質學的研究進展,2018年4月專程前往參觀了巴林傑隕石坑,了卻心中多年願望。為此將歷年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而成就本文,期望能有助於相關知識的普及。2018年5月22日於新疆克拉瑪依    在世界上領土面積超過700萬平方千米的國家中,隕石坑的分布為:加拿大31個,美國28個,澳大利亞27個,俄羅斯19個,巴西7個,中國只有1個,即岫巖隕石坑。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此次發現加速了中微子物理理論研究的進展,成為了中國物理學史上新的裡程碑式發現,可以說為中微子研究開啟了新的時代。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
  • 中科院南海所首次測得水下熱通量數據—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利用海洋熱通量儀在三亞近海岸和南海北部進行了觀測,在國際上首次測量得到水下熱通量數據,發表的論文分析了風浪區海洋湍流渦旋對熱通量輸運的作用,並研究了垂向湍流通量(熱通量與動量通量)與潮汐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