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捕捉到亞諧波析出呼吸孤子—新聞—科學網

2021-01-08 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詹黎課題組在超快雷射領域獲重要進展,首次在超快雷射器中產生並觀察到亞諧波析出呼吸孤子。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光孤子是一種傳輸過程中波形不發生改變的波包,是色散和非線性共同作用的結果。呼吸孤子和許多非線性現象有內在關聯,有助於理解例如怪波、湍流、颶風、海嘯等極端現象,並在超快雷射產生及雷射穩頻等領域具有直接應用,引起學界廣泛關注。

研究人員研究了超快雷射器中亞諧波析出呼吸孤子現象,發現在呼吸頻率接近腔頻的亞諧波頻率時,系統的兩個本徵頻率會發生耦合,呼吸頻率被鎖定到腔頻的亞諧波,實現亞諧波析出呼吸孤子。因此,研究人員提出異常點耦合模型解釋了這種呼吸孤子超快雷射的產生機制。

要在實驗上驗證呼吸孤子的亞諧波析出效應,就要證明一個呼吸周期裡的所有孤子都被鎖定。然而孤子脈衝寬度一般在百飛秒量級,其單個脈衝形狀及飛行時間難以被精確測定。而基於脈衝強度和重複測量等手段因其測量誤差的影響,不足以說明呼吸孤子的亞諧波效應。 「因此,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套精度達20阿秒(10-18s)的超快時間事件單點測量系統:色散時域幹涉儀,使單點精確測量孤子間相互作用和脈衝形狀成為了可能。」詹黎告訴《中國科學報》,基於此項技術,捕捉到相鄰孤子間的相對時間和相位信息,發現呼吸孤子的相對時間和相位可以被嚴格局域在一些分立的點,從而驗證了呼吸孤子的亞諧波效應。

同時,研究人員還發現亞諧波析出效應可以顯著提高呼吸孤子的穩定性,極大地降低雷射輸出的噪聲水平,從而有效提高呼吸孤子雷射器的性能,對開發雷射穩頻及雷射頻梳應用有重要意義。詹黎表示,利用這種特性,還可在非線性微腔中捕捉亞諧波呼吸孤子,這將有助於超高重複頻率的測量和微腔頻梳的穩頻。

相關論文信息: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5.163901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捕捉到亞諧波析出呼吸孤子
    本報訊(記者黃辛)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詹黎課題組在超快雷射領域獲得重要進展,首次在超快雷射器中產生並觀察到亞諧波析出呼吸孤子。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光孤子是一種傳輸過程中波形不發生改變的波包,是色散和非線性共同作用的結果。
  • 上海交大詹黎課題組首次捕捉到亞諧波析出呼吸孤子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詹黎課題組在超快雷射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首次捕捉到具有亞諧波析出呼吸孤子。研究成果以「Subharmonic Entrainment Breather Solitons in Ultrafast Lasers」為題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
  • 科學家首次利用射電觀測發現褐矮星—新聞—科學網
    歐洲低頻率陣列(LOFAR)射電望遠鏡、雙子星天文臺和美國宇航局的紅外望遠鏡(IRTF)合作,首次利用其無線電波長發射直接發現了一顆冷棕矮星這個結果不僅為未來發現褐矮星鋪平了道路,而且邁出了將射電天文學應用到系外行星領域的重要一步。 天文學家第一次利用這些望遠鏡的觀測結果,發現並描述了一顆冷褐矮星的特徵。這顆被命名為BDR J1750+3809的星體,是第一個通過無線電觀測發現的亞恆星——迄今為止,褐矮星已經在大規模的紅外和光學探測中被發現。
  • 科學家首次證實拓撲表面態貢獻高次諧波輻射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強雷射電場與拓撲新物態相互作用新現象和新物理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實驗上首次證實了拓撲表面態貢獻的高次諧波輻射並揭示了其物理機制,為拓撲強場物理和強場與物質相互作用領域的研究帶來了新的推動力。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物理》。
  • 中外科學家首次解析小麥適應性進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3月3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山東農業大學與電子科技大學、以色列海法大學等團隊在小麥物種進化領域的重要突破,闡明了同域情況下野生二粒小麥生態適應性進化機制,首次搭建了生物脅迫和非生物脅迫下植物同域物種形成機制模型,同時為小麥野生種質資源的發掘利用提供了理論參考。
  • 科學家捕捉到捲雲形成過程
    現在,科學家通過改良環境掃描電子顯微鏡(ESEM,可放大氣態環境中的物體),捕捉到了捲雲的形成過程。 研究人員給ESTM添加了一個新倉,使該設備擁有準確產生具體溫度、壓力和相對溼度條件的能力,這些是雲朵形成的條件。為了了解捲雲如何形成,科學家將生成捲雲的物質置於改進的ESEM倉內:包括礦物粒子和水蒸氣。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一串網址,點擊,探索學術爭鳴,交匯知識之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全球華人科學家前進的點點滴滴。 讓科學家發聲,為科教事業服務,《中國科學報》憑著這份堅守走過了一甲子。回首來時路,我們奮力架起一座橋,讓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科學家在這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展望夢歸處,我們願盡全力點亮一盞燈,為天南海北、世界各地關心中國科教事業發展的人們送去微光。
  • 我國首次發現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化石—新聞—科學網
    昨天(3月2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我國科學家倪喜軍和同事在最近一次野外科考時,於中國和哈薩克斯坦邊境的沙漠中發現兩塊珍貴鳥類化石,並最終證明是早已滅絕的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化石。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破譯了老鼠在追逐、打鬥等社交行為中發出的這些超聲波。相關成果2月17日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老鼠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與同伴交流。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腦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新聞—科學網
    對於神經科學中重要的模型動物斑馬魚以及小鼠的腦圖譜解析,中國的科學家做出了世界前列的工作。以目前的技術,完成一隻鼠腦的成像通常需要幾天的時間。 由畢國強團隊歷時數年自主研發的VISoR高分辨全腦三維顯微成像技術,實現了無模糊的連續運動成像方法,避免了傳統成像方式反覆切換視野的時間,因此極大提高了成像速度,能在兩小時內完成亞微米解析度的鼠腦全腦成像,是其他成像方法的十倍到百倍。「速度的提升讓我們可以用這項技術可以對大批量的模型動物進行全腦三維成像分析,也可以使得對獼猴腦乃至人腦的精細腦解析成為可能。」畢國強道。
  • 科學家發現測定地球古老地層年齡有效「標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首次全面系統從巖石磁學角度對比研究了雲南始新世地層中的火山巖、火山凝灰巖和沉積巖。
  • 冷凍電鏡首次觀察到單個原子—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Paul Emsley/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冷凍電鏡產生了迄今為止最清晰的圖像,並且首次識別出了蛋白質中的單個原子。據《自然》報導,兩個實驗室5月底報告的這一突破,鞏固了冷凍電鏡作為繪製蛋白質3D形狀的主要工具的地位。 「這是一個裡程碑,這是肯定的。真的沒有什麼可以突破了,這是最後的解析度屏障。」
  • 科學家首次成功製備新型半導體異質結材料—新聞—科學網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於奕課題組與美國普渡大學研究團隊合作,在新型半導體異質結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成功製備並表徵了二維滷化物鈣鈦礦橫向外延異質結
  • 科學家首次發現鐵磁量子臨界點確鑿證據—新聞—科學網
    近日,浙江大學關聯物質研究中心/物理學系教授袁輝球團隊等首次在純淨的重費米子化合物中發現鐵磁量子臨界點,並且觀察到奇異金屬行為。
  • 科學家發現獲得高強度金屬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但是,科學家通過計算發現,當晶粒細化到大約15~10納米以下時,納米金屬的強度不再增加,反而減小——表現出軟化現象。對於晶粒更細(小於15納米)的納米金屬,伴隨尺寸是否會變軟或更強一直是一個謎題。這是因為傳統實驗手段對如此細小材料強度的測量面臨極大的挑戰。 該研究團隊率先將一種用於地學礦物研究的技術引入到納米材料的壓縮變形研究。
  • 科學家首次發現昆蟲礦物盔甲—新聞—科學網
    他們觀察到,有生物礦物外骨骼的切葉蟻工蟻在遇到體型更大的巨首芭切葉蟻兵蟻時,存活的可能性比沒有這種外骨骼的工蟻更大。此外,這種盔甲還有助於保護它們不被金龜子綠僵菌等致病真菌感染。 作者表示,在一種研究較為透徹的昆蟲物種中發現這種盔甲,說明它比之前認為的更加普遍。
  • 富硒豬肉或將問世—新聞—科學網
    該團隊首次開發了豬肉中硒形態分析新方法,建立了豬肉富硒技術,發現優質硒源「硒代蛋氨酸」在豬肉中富集效率較高,對於改善我國居民膳食硒營養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食品化學》。 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攝入不足容易導致機體免疫低下、死亡風險增加、肌肉功能障礙等問題。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在上述關於中微子實驗相關新聞的科普傳播基礎上,科學網於2012年10月24日匯集並編輯整理了中微子相關的新聞事件、科學網上大批優秀的中微子科普博文,隆重推出專題《聚焦中微子》。
  • 科學家首次發現莫爾角調節下的空間光孤子—新聞—科學網
    傅其棟(左)、 葉芳偉 (中)、王鵬在交流工作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葉芳偉課題組的一項最新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將莫爾晶格的研究推進到非線性光學範疇 葉芳偉課題組首次發現了莫爾晶格這類準周期晶格中的空間光孤子。研究人員發現,在絕大部分莫爾角度(此時莫爾晶格呈現「不可約」相)下,激發莫爾晶格中的空間光孤子所需的閾值功率幾近為零。這是由於莫爾晶格中存在著大量平帶(這些帶並不會引起衍射效應),只有極高階能帶才具有非零曲率所致。因此,莫爾晶格為極低功率條件下光孤子的激發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平臺,為光孤子走向實際應用突破了功率條件上的限制。
  • 科學家闡明一種離子通道蛋白結構—新聞—科學網
    Tim23通道蛋白自身或在其他相關亞基的幫助下,可以特異性識別細胞質前體蛋白,並轉運至線粒體基質內不同區域。解析Tim23 通道蛋白的三維結構,可明確與其功能至關重要的胺基酸位點,但該蛋白的三維空間結構一直未被闡明。安徽醫科大學聯合團隊在研究中解析了Tim23-pCoxIV複合物結構,發現一系列獨特的空間結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