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發現莫爾角調節下的空間光孤子—新聞—科學網

2020-11-22 科學網

 

傅其棟(左)、 葉芳偉 (中)、王鵬在交流工作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葉芳偉課題組的一項最新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將莫爾晶格的研究推進到非線性光學範疇,發現莫爾角調節下的空間光孤子,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光子學》。

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在其提出的物質波假設中指出,粒子具有波動性。因此,如果你拿實物粒子(如電子)做楊氏雙縫實驗,也能在衍射屏上看到明暗相間的幹涉條紋。那麼,反過來,波是否也具有粒子性?答案是肯定的,最能生動體現這一點的恐怕要屬光孤子。光孤子是指非線性效應平衡光的散開效應,從而在演化過程中始終保持波形不變的一束光或一個光脈衝。與經典粒子一樣,光孤子之間也可以發生碰撞,並能呈現出一切可能的碰撞形式:彈性碰撞、完全非彈性碰撞、碰撞後湮滅或分裂等。光孤子具有的粒子性使其在攜帶光信息、實現光控光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因此,光孤子一直是非線性光學領域最為前沿的研究方向之一。

光孤子的研究始終和材料的發展與結構的設計緊密聯繫在一起。藉助於能帶設計,人們可以調控衍射和色散的強度,從而降低形成光孤子的閾值功率,但即便如此,閾值功率依然處於較高的水平上。

葉芳偉課題組首次發現了莫爾晶格這類準周期晶格中的空間光孤子。研究人員發現,在絕大部分莫爾角度(此時莫爾晶格呈現「不可約」相)下,激發莫爾晶格中的空間光孤子所需的閾值功率幾近為零。這是由於莫爾晶格中存在著大量平帶(這些帶並不會引起衍射效應),只有極高階能帶才具有非零曲率所致。因此,莫爾晶格為極低功率條件下光孤子的激發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平臺,為光孤子走向實際應用突破了功率條件上的限制。

葉芳偉表示,受課題組實驗條件的限制,在本次研究中,莫爾晶格是「刻寫」在一種名叫鈮酸鍶鋇的光折變材料上,這種材料自身具有較高的非線性效應,因此在其中激發孤子的功率要求本來就較低。但必須提及的是,莫爾晶格中超低功率閾值光孤子的存在並非歸因於材料本身較高的非線性效應,而是莫爾晶格中存在大量平帶所致。因此,若將莫爾晶格「刻寫」到其他非線性材料中,依然不影響極低功率孤子的存在。

極低功率條件下觀察到的空間光孤子為莫爾晶格中大量平帶的存在提供了一個光學上的直接證據。

同時,課題組在實驗上產生的莫爾晶格具有高度可調特性。當莫爾角連續調節時,對應的莫爾晶格經歷了從準周期晶格到周期晶格之間的連續「相變」,這使得可以在同一個平臺上直接比較周期與準周期系統中的光孤子。研究人員發現,對於由兩個方形晶格構成的莫爾晶格,這些特殊角其實是勾股角,而此時對應的莫爾晶格則回歸為周期晶格(「可約」相),能帶結構的曲率達到最大,因此形成孤子所需的閾值功率也達到最大。有趣的是,進一步研究發現,孤子的功率閾值隨著勾股角(或者廣義勾股角)級次的升高急劇降低,意味著高階勾股角下的莫爾晶格也支持極低功率條件下的光孤子。

相關論文信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6-020-0679-9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發現莫爾角調節下的空間光孤子【圖】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葉芳偉課題組的一項最新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將莫爾晶格的研究推進到非線性光學範疇,發現莫爾角調節下的空間光孤子,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光子學》。
  • 科學家首次發現莫爾角調節下的空間光孤子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葉芳偉課題組發表一項最新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將莫爾晶格的研究推進到非線性光學範疇,發現莫爾角調節下的空間光孤子。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光子學》。葉芳偉課題組首次發現了莫爾晶格這類準周期晶格中的空間光孤子。研究人員發現,在絕大部分莫爾角度(此時莫爾晶格呈現「不可約」相)下,激發莫爾晶格中的空間光孤子所需閾值功率幾近為零。因此,莫爾晶格為極低功率條件下光孤子的激發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平臺,為光孤子走向實際應用突破了功率條件上的限制。
  • ...與天文學院葉芳偉團隊發表最新成果「莫爾角調節下的空間光孤子」
    圖1:(a)三個不同莫爾角下的莫爾晶格。(b)當高斯光垂直入射至該三莫爾晶格前表面時,在不同功率條件下莫爾晶格後表面的輸出光斑圖樣。可以看到,當莫爾角為一般角度時(如葉芳偉課題組在空間光孤子方向上有長期的工作經驗,在均勻材料(非局域非線性材料)和周期結構(金屬納米線周期陣列)中均對光孤子有過深入的研究,此次工作屬首次發現了莫爾晶格這類準周期晶格中的空間光孤子。研究發現,在絕大部分莫爾角度(此時莫爾晶格呈現「不可約」相)下,激發莫爾晶格中的空間光孤子所需的閾值功率幾近為零(圖1)。
  • 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新聞—科學網
    FAM171A2基因參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機制示意圖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鬱金泰教授、董強教授臨床科研團隊與青島大學附屬青島市立醫院譚蘭教授團隊、哈佛大學麻省總院張燦教授和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王延江教授等合作,首次發現一個全新的基因
  • 科學家發現獲得高強度金屬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最近,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斌與重慶大學教授黃曉旭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高壓下發現了納米鎳持續強化的現象,以及3納米鎳在高壓下的強度可達到普通商用鎳強度的
  • 基因是如何被調節的?—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基因型—組織表達項目 15項研究講述了科學家10年的努力
  • 科學家首次發現鐵磁量子臨界點確鑿證據—新聞—科學網
    近日,浙江大學關聯物質研究中心/物理學系教授袁輝球團隊等首次在純淨的重費米子化合物中發現鐵磁量子臨界點,並且觀察到奇異金屬行為。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值此《中國科學報》成立60周年之際,向一直致力於傳播科學理念、弘揚科學精神的報社新聞工作者們表示敬意。沒有你們,公眾不可能像如今這樣熟知「悟空」「墨子」「實踐十號」和「慧眼」這些科學衛星計劃。通過你們,公眾從這些計劃中又進一步了解了宇宙、量子、暗物質、黑洞、微重力和空間生命科學這些深奧的科學名詞和基本道理。感謝你們!願你們繼承60年的光榮傳統,將這座橋梁建設得更加寬闊和暢通。
  • 科學家首次利用射電觀測發現褐矮星—新聞—科學網
    歐洲低頻率陣列(LOFAR)射電望遠鏡、雙子星天文臺和美國宇航局的紅外望遠鏡(IRTF)合作,首次利用其無線電波長發射直接發現了一顆冷棕矮星這個結果不僅為未來發現褐矮星鋪平了道路,而且邁出了將射電天文學應用到系外行星領域的重要一步。 天文學家第一次利用這些望遠鏡的觀測結果,發現並描述了一顆冷褐矮星的特徵。這顆被命名為BDR J1750+3809的星體,是第一個通過無線電觀測發現的亞恆星——迄今為止,褐矮星已經在大規模的紅外和光學探測中被發現。
  • 科學家首次發現昆蟲礦物盔甲—新聞—科學網
    Carlson    寧波大學植物病毒學領域研究員李鴻傑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者合作,在一種中美洲切葉蟻的外骨骼上發現了首個昆蟲生物礦物盔甲。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生物礦物骨骼的演化從距今5.5億年前就開始了,許多動物的骨骼和牙齒都有含鈣的礦物質,螃蟹和龍蝦等甲殼類動物的外殼和其他身體部位也有礦化的成分。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它們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形式,由於沒有宿主就無法生存和繁殖,一些科學家質疑它們是否應該被視作生物。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沒有可識別基因的病毒,使其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同時,另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幾十種動物的組織中發現了數千種新病毒。
  • 研究發現番茄果實中葉綠素代謝調節基因—新聞—科學網
    來自重慶大學的科研團隊在研究中發現,SlMYB72基因在調節葉綠素、類胡蘿蔔素和類黃酮代謝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為園藝作物改善果實營養提供了潛在的靶點。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植物生理學》雜誌。 番茄基因SlMYB72屬於轉錄因子R2R3-MYB亞家族,位於細胞核內,具有轉錄激活活性。
  • 科學家發現「新地球」—新聞—科學網
    迄今為止,它已經用這種方法發現了1500多個候選行星。但是由於TOI 700d處於宜居帶,它的表面或大氣中可能有液態水——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是外星生命存在的先決條件。 此外,天文學家在會議上報告說,TESS還發現了其他有趣的行星。其中一顆不是圍繞一顆而是圍繞一對恆星旋轉,第一顆這樣的環雙星運轉行星是宇宙飛船發現的。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破譯了老鼠在追逐、打鬥等社交行為中發出的這些超聲波。相關成果2月17日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老鼠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與同伴交流。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
  • 科學家發現核內肌動蛋白調控轉錄機制—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首先通過高通量轉錄組測序確定了在血清刺激條件下差異表達的一類基因—血清響應基因,發現核內肌動蛋白對細胞維持以血清響應基因為特徵的轉錄譜不可或缺。 研究人員用免疫螢光原位雜交和多色超分辨成像觀察到血清刺激下,轉錄工廠在血清響應基因位點上原位形成,進行活躍轉錄。
  • 科學家完成最長線性聚糖化學全合成—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所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俞飈課題組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最長線性聚糖——128聚糖分子的化學全合成。
  • 中外科學家首次解析小麥適應性進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3月3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山東農業大學與電子科技大學、以色列海法大學等團隊在小麥物種進化領域的重要突破,闡明了同域情況下野生二粒小麥生態適應性進化機制,首次搭建了生物脅迫和非生物脅迫下植物同域物種形成機制模型,同時為小麥野生種質資源的發掘利用提供了理論參考。
  • 科學家首次在實物中發現磁單極子的存在
    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在德國德勒斯登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拉普拉塔大學及英國牛津大學同事的協作下,首次觀測到了磁單極子的存在,以及這些磁單極子在一種實際材料中出現的過程。
  • 科學家首次成功製備新型半導體異質結材料—新聞—科學網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於奕課題組與美國普渡大學研究團隊合作,在新型半導體異質結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成功製備並表徵了二維滷化物鈣鈦礦橫向外延異質結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條件下藻類演變趨勢—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首次從鞭毛運動和再生能力角度,解析了水體酸化對微藻運動能力的負面影響及機制,闡述了運動能力改變對微藻群體演變的潛在影響,為系統研究氣候變化條件下水域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格局變遷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重要的理論依據。評估和預測氣候變化對水生生物群體及其生態系統的影響是極具挑戰性的國際前沿科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