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利用射電觀測發現褐矮星—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歐洲低頻率陣列(LOFAR)射電望遠鏡、雙子星天文臺和美國宇航局的紅外望遠鏡(IRTF)合作,首次利用其無線電波長發射直接發現了一顆冷棕矮星。這個結果不僅為未來發現褐矮星鋪平了道路,而且邁出了將射電天文學應用到系外行星領域的重要一步。

天文學家第一次利用這些望遠鏡的觀測結果,發現並描述了一顆冷褐矮星的特徵。這顆被命名為BDR J1750+3809的星體,是第一個通過無線電觀測發現的亞恆星——迄今為止,褐矮星已經在大規模的紅外和光學探測中被發現。通過像LOFAR這樣的射電望遠鏡直接發現這些天體是一個重大突破,因為它證明了天文學家可以探測到在現有的紅外探測中無法發現的過冷、過暗的天體——甚至可能是大型的自由漂浮的系外行星。

研究負責人、荷蘭射電天文學研究所的Harish Vedantham 解釋說:「在這次發現中,雙子星天文臺尤其重要,因為它確定了該物體是一顆褐矮星,並為我們提供了該星體溫度的指示。雙子星天文臺的觀測結果告訴我們,該星體的溫度足夠低,可以在其大氣中形成甲烷——這表明它是太陽系行星如木星的近親。」

褐矮星是位於最大行星和最小恆星之間的亞恆星,偶爾也被稱為「失敗的恆星」,它們的質量不足以引發核心的氫聚變,取而代之的是用其形成時剩餘的熱量發出紅外波長的光。雖然褐矮星缺乏讓太陽發光的聚變反應,但它們可以發射出射電波長的光。此前,它們已經被紅外線設備探測到,並被編入了星體目錄。但該團隊決定改變這一策略,使用靈敏的射電望遠鏡來發現它們寒冷微弱的光源,然後用大型望遠鏡進行後續的紅外觀測,並對它們進行分類。

「我們的最終目標是了解系外行星的磁場,以及它是如何影響其承載生命能力的。」Vedantham總結道。「因為冷褐矮星的磁場現象與在太陽系行星上看到的非常相似,我們希望能為預測系外行星磁場的理論模型提供重要數據。」

相關論文信息:http://dx.doi.org/10.3847/2041-8213/abc256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突破: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失敗之星」
    日前,美國休斯敦大學(UH)天文學研究所(IfA)的天文學家Michael Liu和研究生Zhoujian Zhang共同在《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上發文宣布:他們首次利用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冷褐矮星這顆被命名為「BDR J1750+3809」的天體是首顆通過射電觀測技術發現的亞恆星——迄今為止,其他褐矮星主要是通過紅外巡天掃描發現的。雖然褐矮星缺乏讓太陽發光的聚變反應,但它們可以發射射電波長的光。驅動褐矮星發出射電波的潛在過程也發生在太陽系最大的行星上——木星強大的磁場加速了電子等帶電粒子的運動,從而產生輻射(即射電波和極光)。
  • 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失敗之星」
    日前,美國休斯敦大學(UH)天文學研究所(IfA)的天文學家Michael Liu和研究生Zhoujian Zhang共同在《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上發文宣布:他們首次利用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冷褐矮星這顆被命名為「BDR J1750+3809」的天體是首顆通過射電觀測技術發現的亞恆星——迄今為止,其他褐矮星主要是通過紅外巡天掃描發現的。雖然褐矮星缺乏讓太陽發光的聚變反應,但它們可以發射射電波長的光。驅動褐矮星發出射電波的潛在過程也發生在太陽系最大的行星上——木星強大的磁場加速了電子等帶電粒子的運動,從而產生輻射(即射電波和極光)。
  • 天文學家發現最冷褐矮星 大約350攝氏度
    天文學家發現最冷褐矮星
  • 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微弱的「超級行星」
    藝術家對新矮星BDR J1750+3809的想像,或「Elegast」。這個暗淡、寒冷的天體是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觀測到的。 通過低頻率陣列(LOFAR射電望遠鏡)的觀測,我們發現了一顆褐矮星,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BDR J1750+3809,暱稱為Elegast。
  • 科學家「直搗黃龍」治褐飛蝨防水稻病—新聞—科學網
    南京農大在應用共生菌防控稻飛蝨機理上取得新突破治褐飛蝨防水稻病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洪曉月團隊利用生態防控的方法,在應用共生菌防控稻飛蝨機理上取得重要突破。《當代生物學》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 科學家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探測到了褐矮星
    歐洲和夏威夷的科學家們,已經通過射電望遠鏡探測到了一枚「超級行星」(Super-Planet)—— 又稱「冷棕矮星」(Cold Brown Dwarf)或「失敗恆星」(Failed Star)。這顆被命名為 Elegast(BDR J1750+3809)的天體,位於 212 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相關研究或有助於科學家們尋找宜居的外星行星。
  • 藉助微引力透鏡效應 首顆繞褐矮星旋轉的巨行星現身
    圖片來自網絡  科技日報北京3月27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6日報導,藉助微引力透鏡效應,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發現了一顆新的巨行星,圍繞位於銀河系凸起處的一顆褐矮星旋轉。研究人員稱,這顆名為「OGLE-2017-BLG-1522Lb」的系外行星,可能是首顆圍繞褐矮星旋轉的巨行星,新發現有助進一步揭示行星的形成機制。
  • 荷蘭天文學家首次用射電望遠鏡直接探測到一顆褐矮星
    射電天文學研究所的天文學家利用LOFAR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個 "褐矮星",這是一種比木星更巨大,但質量明顯小於太陽的微弱天體。該天體被稱為 "Elegast",它的發現開闢了一條利用射電望遠鏡發現 "褐矮星"系外行星的新途徑。褐矮星發出的無線電波攜帶著它們的磁場強度信息。
  • 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奇特超新星爆炸(圖)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科學家近日首次利用甚大陣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種類似於伽瑪暴的超新星爆炸,但是他們卻沒有從中看到伽瑪射線。科學家認為,這一發現將有助於定位宇宙中更多類似的神秘爆炸。  據了解,這是科學家首次利用射電望遠鏡觀測到這種奇特的超新星爆炸。他們所使用的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甚大陣射電望遠鏡。
  • 繞白矮星旋轉的巨行星首次發現
    2020-09-17 07:28:32 來源:科技日報繞白矮星旋轉的巨行星首次發現證明大質量行星可在恆星塌縮後繼續「生存」科技日報北京9月16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6日公開一項天文學最新發現
  • 科學家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新聞—科學網
    ,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此項研究工作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了新思路。與離子團簇不同,中性水團簇由於缺乏電荷、難於探測而實驗研究甚少,因此,實現質量選擇的中性水團簇的紅外光譜研究是科學家長期以來的夢想。
  • NASA首次測量了褐矮星上的風速
    科學家首次直接測量了褐矮星上的風速。褐矮星比木星(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還要大,但其質量還不足以形成恆星。為了實現這一發現,他們使用了一種新的方法,這種方法也可以用來了解太陽系外以氣體為主的行星的大氣層。
  • 科學家發現獲得高強度金屬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最近,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斌與重慶大學教授黃曉旭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高壓下發現了納米鎳持續強化的現象,以及3納米鎳在高壓下的強度可達到普通商用鎳強度的
  • 科學家發現「新地球」—新聞—科學網
    伊利諾州芝加哥大學天文學家Emily Gilbert和同事利用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 (但是由於TOI 700d處於宜居帶,它的表面或大氣中可能有液態水——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是外星生命存在的先決條件。
  • 繞白矮星旋轉的巨行星首次發現
    英國《自然》雜誌16日公開一項天文學最新發現:美國科學家團隊首次公布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白矮星旋轉的證據。這一發現為一種理論提供了堅實依據,即大質量行星能夠在白矮星形成期間遷移到附近軌道,並繼續「生存」下去。
  • 天文學家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在大力神星座探測到褐矮星Elegast
    天文學家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在大力神星座探測到褐矮星Elegast(BDR J1750+3809)(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歐洲和夏威夷的科學家們,已經通過射電望遠鏡探測到了一枚「超級行星」(Super-Planet)—— 又稱「冷棕矮星」(Cold Brown Dwarf)或「失敗恆星」(Failed Star)。
  • 2020年人類首次觀測到銀河系內快速射電暴有「中國天眼」功勞
    作為2020年《自然》十大科學發現之一,人類首次觀測到銀河系內快速射電暴。這其中,就有「中國天眼」的功勞。  快速射電暴,被科學家形象地稱為宇宙中的「閃光燈」,一些天文愛好者甚至猜測它是「外星來電」。這是因為它雖然僅持續幾個毫秒,卻可以在這麼短時間內,把相當於地球上幾百億年的發電量,完全以不可見的無線電波釋放掉。
  • 首次借射電望遠鏡發現「失敗恆星」
    據美國太空網23日報導,美國和荷蘭科學家攜手,首次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寒冷且黯淡的「超級行星」——藉助傳統的紅外觀測方法無法探測到這顆行星,最新研究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尋找宜居系外行星。研究人員藉助位於荷蘭的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探測到了這顆褐矮星,並將其命名為BDR J1750+3809,綽號為「埃萊格斯特」位於212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褐矮星也被稱為「失敗恆星」或「超級行星」,因為它們的大小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太小而不能被視為恆星,太大又無法被視為行星。
  • 天文學家利用「微引力透鏡」效應發現褐矮星
    斯必澤和雨燕是在得到了地面微引力透鏡觀測儀器的提醒之後才發現了這個微引力透鏡現象,這顆名為OGLE-2015-BLG-1319的褐矮星標誌著首次由兩個太空望遠鏡共同合作觀測到的微引力透鏡現象
  • 《自然》新聞版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快速射電暴中國研究入選
    當地時間12月14日,學術雜誌《自然》(Nature)新聞與觀點欄目評選出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除了影響2020年全球人類健康的新冠肺炎研究外,HIV治療、冷凍電鏡和快速射電暴等領域也受到關注。2.臭氧層修復20世紀80年代中期,科學家發現南極上空在春季出現臭氧層空洞,該發現揭示人造臭氧消耗物質對臭氧層的威脅。南極臭氧層空洞影響了南半球的大氣環流。《蒙特婁議定書》及其後續修正案禁止生產和使用消耗臭氧層的物質。大氣中臭氧消耗物質的濃度隨之下降,臭氧層恢復的初步跡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