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發現最冷褐矮星 大約350攝氏度

2020-12-06 科學網
天文學家發現最冷褐矮星 大約350攝氏度
這一發現為填補最熾熱恆星與巨行星之間的空白邁出了新的一步

這顆恆星的表面溫度僅為攝氏350度,在已發現的恆星中溫度最低。(圖片來自:網易探索) 

 

美國《每日科學》4月10日說,一個由法國和加拿大天文學家組成的國際天文小組最近觀測到了最冷的褐矮星,這一發現為填補恆星與行星之間的空白邁出了新的一步。

 

這顆褐矮星被命名為CFBDS0059,它的溫度大約為350攝氏度,體積大約是木星的15倍—30倍,而木星是太陽系裡最大的行星。這顆褐矮星距太陽系約40光年,不繞任何恆星運行,是一個孤立的天體。

 

褐矮星是恆星和巨行星之間的一種天體,體積通常不到木星體積的70倍。與恆星相比,褐矮星的體積不足夠大,所以中心溫度也不夠高,不能支持長時間的高熱原子核反應。太陽等恆星一生的絕大多數時間都在燃燒氫氣,因此能夠長期保持很高的內部溫度,而褐矮星在形成之後就會變得越來越冷。

 

1995年,人類觀測到第一顆褐矮星,並發現這種星體與巨行星有相同的特質。比如褐矮星和木星、土星的大氣層裡都存在著塵埃、浮質和大量甲烷,但是褐矮星和巨行星仍有兩大不同。一是在褐矮星的大氣層裡,水總是以氣體形式存在;而在巨行星表面,水會凝結成冰。另一個不同是在褐矮星的近紅外光譜裡沒有觀測到氨,氨卻是木星大氣層裡的主要成分。最新發現的這顆褐矮星更像一顆巨行星,而不是通常的褐矮星,因為它的溫度很低,並且它的大氣層裡有氨存在。

 

到目前為止,褐矮星被分成兩類:L型矮星,溫度在1200攝氏度至2000攝氏度之間,在高空大氣層有塵埃和浮質;T型矮星,溫度低於1200攝氏度,在大氣層裡有甲烷成分。CFBDS0059由於含有氨及溫度遠低於L型和T型矮星,因此很可能是褐矮星裡的另一種星體原型,被稱作「Y型矮星」。這種新的星體類別的發現將有望將最熾熱恆星到巨行星之間的星體次序連接起來,同時對於研究太陽系外行星也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最「冷酷」褐矮星(圖)
    度,在已發現的恆星中溫度最低。(圖片來自:網易探索)科技日報4月14日報導  美國《每日科學》4月10日說,一個由法國和加拿大天文學家組成的國際天文小組最近觀測到了最冷的褐矮星,這一發現為填補恆星與行星之間的空白邁出了新的一步。 這顆褐矮星被命名為CFBDS0059,它的溫度大約為350攝氏度,體積大約是木星的15倍—30倍,而木星是太陽系裡最大的行星。
  • 科學家發現最冷褐矮星 溫度僅100多攝氏度(圖)
    據美國探索頻道報導,科學家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一顆最冷的褐矮星,溫度只有一百多攝氏度,距離地球40光年中,其大小如同木星,但密度是木星的20-30倍。這顆褐矮星名為Wolf 940B,是由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的天文學家克里斯多福·迪尼及其同事發現的。迪尼說:"它肯定是至今發現的最冷的一顆天體。"
  • 大開眼界----宇宙發現之最
    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步伐從未停止,在探索宇宙的過程中有很多新奇的發現。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那些宇宙發現之最吧!其中位於天琴星座的褐矮星WISE1828+2650是最冷褐矮星紀錄的保持者。據估測,其地表溫度與室溫接近,約為25攝氏度。
  • 英天文學家發現太陽系外最寒冷褐矮星
    天文學家發現太陽系外最寒冷的褐矮星。
  • 藉助微引力透鏡效應 首顆繞褐矮星旋轉的巨行星現身
    圖片來自網絡  科技日報北京3月27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6日報導,藉助微引力透鏡效應,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發現了一顆新的巨行星,圍繞位於銀河系凸起處的一顆褐矮星旋轉。研究人員稱,這顆名為「OGLE-2017-BLG-1522Lb」的系外行星,可能是首顆圍繞褐矮星旋轉的巨行星,新發現有助進一步揭示行星的形成機制。
  • 科學家首次利用射電觀測發現褐矮星—新聞—科學網
    歐洲低頻率陣列(LOFAR)射電望遠鏡、雙子星天文臺和美國宇航局的紅外望遠鏡(IRTF)合作,首次利用其無線電波長發射直接發現了一顆冷棕矮星這個結果不僅為未來發現褐矮星鋪平了道路,而且邁出了將射電天文學應用到系外行星領域的重要一步。 天文學家第一次利用這些望遠鏡的觀測結果,發現並描述了一顆冷褐矮星的特徵。這顆被命名為BDR J1750+3809的星體,是第一個通過無線電觀測發現的亞恆星——迄今為止,褐矮星已經在大規模的紅外和光學探測中被發現。
  • 一顆微小的超冷矮星釋放了10000倍太陽耀斑的超級耀斑
    翻閱星表,很快就發現恆星SDSSJ013333在大約490光年外獨自悶悶不樂,如此黑暗和遙遠,天文學家們很難確定它到底有多遠。SDSSJ013333不是一顆你會想到會爆炸出這麼亮光的恆星。SDSSJ013333屬於一類被稱為超冷矮星的恆星天體。通常是太陽質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它們的有效溫度只有太陽的一半,而緩慢燃燒的熔爐可以維持數千億年。
  • 觀測證實:在22.17光年之外,舒爾茨星擁有一顆巨大的T矮星
    通過將高精度天體測量和自適應光學分辨成像相結合,天文學家發現了雙星系統WISE J0720−0846,即更廣為人知的舒爾茨星,擁有一顆T矮星,證實了之前的研究假設,這一發現發表在《arxiv》上。褐矮星是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的中間天體,天文學家們普遍同意,它質量範圍在13到80個木星質量範圍內的亞星體。
  • 天文學家首次測到棕矮星風速,發現還能測量系外行星的風
    棕矮星是大小介於木星與太陽之間的星體,由於質量太小核心無法維持氫融合反應,也稱為失敗的恆星。4月發布於《Science》期刊的論文,天文學家首次通過紅外波段和無線電的自轉周期測得大氣風速。天文學家表示,先前研究木星在無線電與可見光和紅外波長的自轉周期不同,是因為木星的無線電輻射是電子與行星內部深處的磁場相互作用,而紅外線則是來自大氣層的頂部,所測到大氣層的旋轉速度比行星內部快,相應速度差則是大氣風引起,因此團隊期望棕矮星也能測到同樣現象。
  • 銀河系發現最暗恆星 亮度為太陽百萬分之一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天文學家伯加瑟爾負責此項研究,據他介紹稱,「這兩兩顆恆星是我們所知道的所有恆星中光線最弱的兩顆。通過這種微弱的特徵,我們希望能夠發現其他更多的褐矮星。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兩顆應該算是這些最『常見』褐矮星中最早被發現的,而其他的褐矮星暫時還沒有被發現,僅僅是因為它們的光線實在是太弱了。
  • 零下272攝氏度 天文學家捕捉到宇宙中最冷的角落
    回力棒星雲內部充滿著灰塵和電離氣體,目前最新一項研究表明,回力棒星雲或許是宇宙中最寒冷的地方,溫度僅有零下272攝氏度,這是天文學家通過阿塔卡馬大型毫米
  • 科學家發現最"冷酷"恆星 表面溫度僅350攝氏度
    科學家發現最"冷酷"恆星 表面溫度僅350攝氏度 2008年04月15日 09:07 來源:錢江晚報 發表評論   近日,來自加拿大和法國的科學家宣布,他們在離地球僅40光年的宇宙空間發現一顆最「冷酷的」恆星,這顆恆星是迄今為止表面溫度最低的恆星,打破了人類所知的恆星最低溫度紀錄,這顆新發現的恆星被編號為CFBDS0059。
  • 奇聞:在太陽附近發現100個酷世界,褐矮星為什麼是紅色的呢?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最古老的廣分離白矮星加上冷褐矮星。小的白色球體代表白矮星(類似太陽的恆星的殘留物),而棕/橙色前景物體是新發現的棕矮星伴星。這個淡淡的棕色矮星以前一直被人們忽略,直到被科學家發現為止,因為它正好位於銀河系的平面內。
  • 發現最古怪的M矮星雙星,互相發生日食,距離我們才390光年!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新的M-矮星雙星系統,這也是下一代凌日觀測(NGTS)任務的一部分。新發現的M-矮星雙星系統,被命名為NGTJ214358.5-380102,是迄今為止已知最古怪的M-矮星雙星,其研究發現發表在《arxiv》上。M矮星,尤其是食雙星,對於提高我們對低質量恆星的基本恆星參數的理解至關重要。
  • 科學家發現宇宙中最冷的星雲,只比絕對零度高半攝氏度!
    地球上只所以有適益的溫度得益於太陽這顆恆星帶來的熱量,地球距離太陽只有1.5億公裡溫度保持在27℃左右,而太陽系的冥王星距離太陽達到了59億公裡,其表面溫度只有零下200℃足以讓液氮凍結,但是冥王星依然不是人類已知最冷的地方,天文學家在距離地球僅5000光年的地方發現了已知溫度最低的地方
  • 比太陽溫度還高4.4萬度,天文學家發現一種新型脈動恆星
    天文學家可以通過一顆恆星發出的光來了解很多情況。例如,顏色可以顯示恆星表面溫度以及恆星內部和周圍的元素。亮度與恆星的質量有關,對許多恆星來說,亮度波動,有點像閃爍的蠟燭。通過詳細研究脈動,天文學家可以了解這些恆星的內部特性。起初,庫普弗和加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在Zwicky瞬態觀測設施(帕洛瑪天文臺)的觀測中尋找脈動周期不到一小時的雙星。其中四顆因為亮度在短短幾分鐘內發生了巨大變化而脫穎而出。後續數據很快證實,它們確實是脈動發生器。
  • 3萬顆M型矮星的基本參數被推測出!天文學家是如何推導的?
    就好比利用天空大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觀測得到的數據,天文學家首次推導出近3萬顆M型矮星的基本參數。這份研究成果被發表在《arxiv》上,M型矮星算是銀河系中最常見的恆星,也是人類尋找系外行星的絕佳目標。至於為什麼要尋找這些系外行星,那當然就是為了對這些恆星進行觀測從而利用徑向速度或是凌日光度技術來識別新行星和超過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
  • 一次「巧合」,科學家發現第三例罕見褐矮星系統
    這也就導致它們難以被發現,到目前為止,我們只發現了三個褐矮星食雙星系統。 「這次發現的褐矮星食雙星系統是這三者中最特別的。」張曾華說,首先是因為兩顆伴星的光譜吸收線都可以直接觀測到,進而可以分別測量兩者的徑向速度,所以能更準確地直接測量它們的質量和半徑;其次,在這個褐矮星食雙星系統250個天文單位(一個天文單位為日地平均距離,約為1.5億千米)外,還有一個已知的褐矮星伴星,也就是說,這是一個三褐矮星系統。
  • 太陽系附近,又發現100個星球,比行星還大,還有多少沒被發現?
    天文學家和參與公民科學項目「後院世界:第9行星」的數據探測志願者團隊在太陽附近新發現了大約100個星球,這些天體比行星更大,但比恆星更輕,被稱為棕矮星。在夏威夷Maunakea的W.M.Keck天文臺幫助下,研究小組發現,這些新發現的星球中有幾個是已知最冷星球之一,其中一些接近地球溫度,足夠涼爽,足以容納水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