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顆恆星的表面溫度僅為攝氏350度,在已發現的恆星中溫度最低。(圖片來自:網易探索)
科技日報4月14日報導 美國《每日科學》4月10日說,一個由法國和加拿大天文學家組成的國際天文小組最近觀測到了最冷的褐矮星,這一發現為填補恆星與行星之間的空白邁出了新的一步。
這顆褐矮星被命名為CFBDS0059,它的溫度大約為350攝氏度,體積大約是木星的15倍—30倍,而木星是太陽系裡最大的行星。這顆褐矮星距太陽系約40光年,不繞任何恆星運行,是一個孤立的天體。
褐矮星是恆星和巨行星之間的一種天體,體積通常不到木星體積的70倍。與恆星相比,褐矮星的體積不足夠大,所以中心溫度也不夠高,不能支持長時間的高熱原子核反應。太陽等恆星一生的絕大多數時間都在燃燒氫元素,因此能夠長期保持很高的內部溫度,而褐矮星在形成之後就會變得越來越冷。
1995年,人類觀測到第一顆褐矮星,並發現這種星體與巨行星有相同的特質。比如褐矮星和木星、土星的大氣層裡都存在著塵埃、浮質和大量甲烷,但是褐矮星和巨行星仍有兩大不同。一是在褐矮星的大氣層裡,水總是以氣體形式存在;而在巨行星表面,水會凝結成冰。另一個不同是在褐矮星的近紅外光譜裡沒有觀測到氨,氨卻是木星大氣層裡的主要成分。最新發現的這顆褐矮星更像一顆巨行星,而不是通常的褐矮星,因為它的溫度很低,並且它的大氣層裡有氨存在。
到目前為止,褐矮星被分成兩類:L型矮星,溫度在1200攝氏度至2000攝氏度之間,在高空大氣層有塵埃和浮質;T型矮星,溫度低於1200攝氏度,在大氣層裡有甲烷成分。CFBDS0059由於含有氨及溫度遠低於L型和T型矮星,因此很可能是褐矮星裡的另一種星體原型,被稱作「Y型矮星」。這種新的星體類別的發現將有望將最熾熱恆星到巨行星之間的星體次序連接起來,同時對於研究太陽系外行星也具有重要意義。(文/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