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附近發現165顆褐矮星

2021-01-15 中國科學院
太陽附近發現165顆褐矮星 有助研究其形成機制與宇宙質量分布

2016-09-13 科技日報 姜靖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褐矮星藝術效果圖

  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日前發現了165顆褐矮星,其大小介於氣態巨行星和小恆星之間,位於距離太陽大約160光年的位置。該發現有助於天文學家更好地量化褐矮星在太陽鄰域以及太陽系外出現的頻率。相關研究成果將發表在《天文物理期刊》上。

  據科學新聞(Sci-News)網站11日報導,褐矮星寒冷而黯淡,很難被發現,也不容易將其進行分類。因為質量太小,褐矮星不能維持內核氫聚變反應,為此有時被稱為「失敗的恆星」,但它們的確具有恆星的屬性。通常情況下,褐矮星是木星質量的13倍—80倍,比行星大,具有類行星的特徵。其溫度區間較大,有些地方像恆星一樣炎熱,有些地方卻像行星一樣寒冷。

  了解褐矮星的數量以及分布情況,將為進一步了解宇宙中質量分布情況和褐矮星形成機制提供關鍵信息,如它們是獨立存在,還是從其他更大的行星系統噴射出來的等問題。

  蒙特婁大學賈思明·羅伯特教授與來自加拿大和美國的同事認為,雖然已經發現了數以百計的超寒褐矮星,但用於發現這些褐矮星的技朮忽略了一些褐矮星的異常成分,而這些異常成分很難被通用的基色測量方法檢測到。為此,科學家們調查了太陽附近28%的區域,進而發現了165顆超寒褐矮星。

  蒙特婁大學太陽系外行星研究所教授喬納森·加涅認為,因為褐矮星常常孤立存在,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排除明亮的行星對儀器設備的蒙蔽,以便獲得褐矮星特性的準確數據。

  他表示:「在太陽系搜索超寒褐矮星的工作遠沒有結束,我們的研究表明,還有很多超寒褐矮星處於未被發現的狀態。」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0.5pt;}褐矮星藝術效果圖  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日前發現了165顆褐矮星,其大小介於氣態巨行星和小恆星之間,位於距離太陽大約160光年的位置。該發現有助於天文學家更好地量化褐矮星在太陽鄰域以及太陽系外出現的頻率。相關研究成果將發表在《天文物理期刊》上。  據科學新聞(Sci-News)網站11日報導,褐矮星寒冷而黯淡,很難被發現,也不容易將其進行分類。因為質量太小,褐矮星不能維持內核氫聚變反應,為此有時被稱為「失敗的恆星」,但它們的確具有恆星的屬性。通常情況下,褐矮星是木星質量的13倍—80倍,比行星大,具有類行星的特徵。其溫度區間較大,有些地方像恆星一樣炎熱,有些地方卻像行星一樣寒冷。  了解褐矮星的數量以及分布情況,將為進一步了解宇宙中質量分布情況和褐矮星形成機制提供關鍵信息,如它們是獨立存在,還是從其他更大的行星系統噴射出來的等問題。  蒙特婁大學賈思明·羅伯特教授與來自加拿大和美國的同事認為,雖然已經發現了數以百計的超寒褐矮星,但用於發現這些褐矮星的技朮忽略了一些褐矮星的異常成分,而這些異常成分很難被通用的基色測量方法檢測到。為此,科學家們調查了太陽附近28%的區域,進而發現了165顆超寒褐矮星。  蒙特婁大學太陽系外行星研究所教授喬納森·加涅認為,因為褐矮星常常孤立存在,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排除明亮的行星對儀器設備的蒙蔽,以便獲得褐矮星特性的準確數據。  他表示:「在太陽系搜索超寒褐矮星的工作遠沒有結束,我們的研究表明,還有很多超寒褐矮星處於未被發現的狀態。」

列印 責任編輯:陳丹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太陽系附近發現95顆褐矮星,比行星大但比恆星輕!
    比如太陽系邊緣是否有一顆大行星等待發現?為此美國宇航局(NASA)在2017年資助一個由公民科學家組成的「後院世界(Backyard Worlds:Planet 9)」的項目計劃,讓他們也去探索太陽系尋找「第九大行星」和褐矮星(brown dwarf)等天體。最新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一篇研究報告稱,該項目團隊在太陽系附近發現了1500顆「褐矮星」,其中已識別了95顆。
  • 公民科學家幫助發現潛伏在太陽系附近的95顆新褐矮星
    據外媒BGR報導,公民科學家正在幫助搜尋美國宇航局(NASA)和其他團體收集的數據,以找到褐矮星潛伏在我們太陽系附近的證據。褐矮星的體積還不足以成為恆星,但它們比行星的體積大得多。正如NASA在一篇新的博客文章中所解釋的那樣,一個由普通公眾組成的團隊已經幫助發現了我們宇宙後院中的近100顆新天體。
  • 科學家發現95顆褐矮星,2顆為木星的75倍,年齡100億歲
    最新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一篇研究報告稱,該項目團隊在太陽系附近發現了1500顆「褐矮星」,其中已識別了95顆。結果發現了1500多顆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的天體,已初步識別出了95顆是褐矮星。  其中新發現的褐矮星中最接近地球的距離僅23光年,其他都在30-60光年之間。此外部分褐矮星的溫度接近地球,可能會存在水雲。
  • 就在太陽系周圍,數十顆褐矮星被發現,原來這裡這麼熱鬧
    如果把我們的太陽比喻為一枚一元錢硬幣,那麼距離太陽最近的比鄰星則遠在700公裡以外。星際空間就是這麼空曠,但是另一方面,太陽系周圍的區域也並沒有那麼荒蕪。最近,科學家們一口氣在太陽系周圍100光年以內的區域發現了95顆褐矮星,讓這片區域稍微「熱鬧」了一點點。
  • 奇聞:在太陽附近發現100個酷世界,褐矮星為什麼是紅色的呢?
    小的白色球體代表白矮星(類似太陽的恆星的殘留物),而棕/橙色前景物體是新發現的棕矮星伴星。這個淡淡的棕色矮星以前一直被人們忽略,直到被科學家發現為止,因為它正好位於銀河系的平面內。天文學家和一組從事數據搜集工作的志願者參與了觀察世界:第9號行星,這是一項科學項目,已經在太陽附近發現了大約100個這樣的行星,這些物體比行星重,但比恆星輕,這就是所謂的棕矮星。在夏威夷毛努阿卡的WM凱克天文臺的幫助下,研究小組發現其中一些新發現的最適宜溫度的行星,其中一些接近地球的溫度,足以容納水。
  • 天文學家利用「微引力透鏡」效應發現褐矮星
    斯必澤和雨燕是在得到了地面微引力透鏡觀測儀器的提醒之後才發現了這個微引力透鏡現象,這顆名為OGLE-2015-BLG-1319的褐矮星標誌著首次由兩個太空望遠鏡共同合作觀測到的微引力透鏡現象
  • 新發現太陽系附近有近百顆大型星體,其內部有核聚變,卻並非恆星
    褐矮星的氘核聚變所能產生的能量也不高,一般認為星球表面所能達到的溫度不超過1000℃,2017年時美國天文學家新發現的褐矮星的溫度在250~600攝氏度之間,甚至還發現了0℃以下的褐矮星,說明褐矮星的表面溫度要比恆星低的多(先前認為不超過3000開爾文溫度)。
  • 科學家發現最「冷酷」褐矮星(圖)
    350度,在已發現的恆星中溫度最低。(圖片來自:網易探索)科技日報4月14日報導  美國《每日科學》4月10日說,一個由法國和加拿大天文學家組成的國際天文小組最近觀測到了最冷的褐矮星,這一發現為填補恆星與行星之間的空白邁出了新的一步。 這顆褐矮星被命名為CFBDS0059,它的溫度大約為350攝氏度,體積大約是木星的15倍—30倍,而木星是太陽系裡最大的行星。
  • 在民間科學家的幫助下,天文學家發現了兩顆奇異的褐矮星
    科學家稱這些新發現的物體為「第一個極端的t型亞矮星」。「它們的質量大約是木星的75倍,大約有100億年的歷史。這兩個物體是迄今為止在銀河系最古老的恆星群中所看到的最像行星的褐矮星。一顆典型的褐矮星所含的鐵和其他金屬要比這些新發現的物體多30倍。其中一顆褐矮星的鐵含量似乎只有我們太陽的3%。科學家們預計,非常古老的系外行星的金屬含量也很低。庫奇納說:「褐矮星和系外行星研究的一個中心問題是,行星的形成在多大程度上依賴於鐵等金屬的存在,以及由早幾代恆星形成的其他元素。」
  • 發現了太陽系周圍有幾十個褐矮星,原來這裡是如此的熱鬧
    若將我們的太陽比作一個一元硬幣,那麼距離太陽最近的比鄰恆星就在700公裡之外。而在另一邊,太陽系周圍的星際空間卻並不像以前那樣空曠。近日,科學家們在離我們100光年範圍內的太陽系內一口氣發現了95顆褐矮星,使這個區域變得稍微「熱鬧」了一點。
  • 一顆與眾不同的褐矮星
    這顆褐矮星展示了它的極光。什麼時候會有太小而不能成為恆星,又太大而不能成為行星的東西呢?當它是一顆褐矮星時,也就是眾所周知的「失敗星」。但是,如果你認為失敗的恆星這個綽號有點悲觀,你會很興奮地聽到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特殊的褐矮星,它比我們想像中的褐矮星更像恆星。人們認為它們的質量大約在13到80木星之間,它們既不能被定義為大質量行星,也不能被定義為小行星;它們是完全不同的星下奇觀,兼具兩者的特性。
  • 利用引力透鏡效應,發現褐矮星雙星!
    博科園:本文為天文學類褐矮星是質量小於太陽的恆星當一顆恆星發出的光經過一顆充當透鏡的褐矮星時,它就會被放大成一幅扭曲的圖像,就像透過酒杯柄看到的物體一樣,這樣就可以檢測和表徵透鏡中的物體。到目前為止,已經用引力透鏡探測到32顆棕矮星。其中五個是孤立的,但大多數是在雙星系統中,它們是微弱m矮星的伴星。它們為棕矮星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約束條件。
  • 公民科學家新發現95個褐矮星
    來源:快科技8月19日,據外媒報導,一個由公民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在太陽附近新發現了95個褐矮星。報導稱,宇宙是十分廣闊的,由於研究人員有限,因此會有許多東西都會被忽略。為此,科學家們成立了由業餘愛好者組成的公民科學家團隊,幫助發現宇宙中的新事物。這些公民科學家團隊利用廣域紅外線巡天望遠鏡、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等,在太陽系附近發現了95個之前未發現的天體,它們被稱為褐矮星。
  • 公民科學家新發現95個褐矮星
    8月19日,據外媒報導,一個由公民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在太陽附近新發現了95個褐矮星。報導稱,宇宙是十分廣闊的,由於研究人員有限,因此會有許多東西都會被忽略。為此,科學家們成立了由業餘愛好者組成的公民科學家團隊,幫助發現宇宙中的新事物。
  • 低調神秘的褐矮星
    天文學家迪迪埃-奎洛茲與米歇爾-麥耶宣布,他們在太陽系外發現了一顆行星,這顆名為飛馬座51b 行星的出現飛馬座51b就此揭開了人類太空探索新的篇章。時至今日天文學家已經在廣袤的宇宙中,發現了3000 餘顆系外行星,這其中有氣態巨行星,有類地行星,有些行星呈粉紅色,有的則由鑽石構成,我們還發現了10 餘顆處於宜居帶的行星,但是所有這些非凡的成就,卻遮蔽了另一個更具顛覆性意義的發現。
  • 太陽系附近新發現近百個大型星體,內部是核聚變,而不是恆星
    褐矮星的氘核聚變產生的能量也不高,通常認為地球表面的溫度不超過1000℃,2017年美國天文學家新發現的褐矮星的溫度在250~600攝氏度之間,甚至還發現了0℃以下的褐矮星,這表明褐矮星的表面溫度比以前認為的低得多(3000開爾文溫度)。那褐矮星到底在哪裡呢?
  • 太陽系附近,又發現100個星球,比行星還大,還有多少沒被發現?
    人類對太陽近鄰的普查有多完整?天文學家和參與公民科學項目「後院世界:第9行星」的數據探測志願者團隊在太陽附近新發現了大約100個星球,這些天體比行星更大,但比恆星更輕,被稱為棕矮星。發現和描述太陽附近的天文物體,是理解我們在宇宙中位置和歷史的基礎。然而,天文學家們仍在發掘太陽附近的新居民。新的後院世界發現彌補了低溫褐矮星範圍內以前的空白,確定了棕矮星種群中長期尋找的缺失一環。
  • 在太陽系附近,又發現100個星球,比行星還大,還有多少沒被發現?
    人類對太陽近鄰的普查有多完整?天文學家和參與公民科學項目「後院世界:第9行星」的數據探測志願者團隊在太陽附近新發現了大約100個星球,這些天體比行星更大,但比恆星更輕,被稱為棕矮星。
  • 英天文學家發現太陽系外最寒冷褐矮星
    天文學家發現太陽系外最寒冷的褐矮星。
  • 偶然發現罕見食雙星褐矮星,而且褐矮星無法維持氫到氦的聚變過程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天文學家偶然發現了一個罕見的食雙星褐矮星系統,其研究發現發表在《自然天文學》期刊上,是由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領導的,其中包括伯明罕大學的科學家,他們正在進行Speculoos(尋找超冷恆星周圍的宜居行星)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