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稱為失敗的恆星!公民科學家新發現95個褐矮星
8月19日,據外媒報導,一個由公民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在太陽附近新發現了95個褐矮星。報導稱,宇宙是十分廣闊的,由於研究人員有限,因此會有許多東西都會被忽略。為此,科學家們成立了由業餘愛好者組成的公民科學家團隊,幫助發現宇宙中的新事物。
-
公民科學家幫助發現潛伏在太陽系附近的95顆新褐矮星
據外媒BGR報導,公民科學家正在幫助搜尋美國宇航局(NASA)和其他團體收集的數據,以找到褐矮星潛伏在我們太陽系附近的證據。褐矮星的體積還不足以成為恆星,但它們比行星的體積大得多。正如NASA在一篇新的博客文章中所解釋的那樣,一個由普通公眾組成的團隊已經幫助發現了我們宇宙後院中的近100顆新天體。
-
科學家在太陽系附近發現95顆褐矮星,比行星大但比恆星輕!
宇宙浩瀚無垠,如果僅靠科學家去探索的話,估計會有很多東西被忽略掉。比如太陽系邊緣是否有一顆大行星等待發現?為此美國宇航局(NASA)在2017年資助一個由公民科學家組成的「後院世界(Backyard Worlds:Planet 9)」的項目計劃,讓他們也去探索太陽系尋找「第九大行星」和褐矮星(brown dwarf)等天體。
-
科學家發現95顆褐矮星,2顆為木星的75倍,年齡100億歲
宇宙浩瀚無垠,如果僅靠科學家去探索的話,估計會有很多東西被忽略掉。比如太陽系邊緣是否有一顆大行星等待發現?最新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一篇研究報告稱,該項目團隊在太陽系附近發現了1500顆「褐矮星」,其中已識別了95顆。
-
褐矮星被稱為「失敗的恆星」,質量介於恆星和行星之間的一種存在
從恆星在赫羅圖中的分布來看,我們發現恆星不是均勻分布的,而是在某些區域集中分布的。恆星和行星之間的褐矮星恆星之間的光度差別很大,光度是指恆星每秒鐘輻射出的總能量,科學家把光度大的恆星稱為「巨星」,光度比巨星還要強的稱為「超巨星」,光度較小的稱為「矮星」。
-
在靠近太陽的銀河系中發現95個「冷世界」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一群公民科學家在太陽附近發現了95個「冷世界」,這些天體比行星大得多,但比恆星輕得多,被稱為褐矮星。這項研究計劃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可以在arXiv.org網站「預印本伺服器」指出,這些「以前未被認可的太陽子恆星鄰居」是由一個名為「後院世界:行星9」的公民科學家項目發現的。
-
發現了太陽系周圍有幾十個褐矮星,原來這裡是如此的熱鬧
浩瀚的宇宙中,恆星間的距離都很大。若將我們的太陽比作一個一元硬幣,那麼距離太陽最近的比鄰恆星就在700公裡之外。而在另一邊,太陽系周圍的星際空間卻並不像以前那樣空曠。近日,科學家們在離我們100光年範圍內的太陽系內一口氣發現了95顆褐矮星,使這個區域變得稍微「熱鬧」了一點。
-
「失敗」的恆星褐矮星:和恆星的性質完全一樣,只是不會「燃燒」
「失敗」的恆星褐矮星:和恆星的性質完全一樣,只是不會「燃燒」我們知道宇宙當中的星球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恆星,而另外一種是行星。至於恆星和行星的區別,那就是恆星能夠發光放熱,向外釋放能量,但是行星卻不行。
-
就在太陽系周圍,數十顆褐矮星被發現,原來這裡這麼熱鬧
最近,科學家們一口氣在太陽系周圍100光年以內的區域發現了95顆褐矮星,讓這片區域稍微「熱鬧」了一點點。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OIR實驗室的助理科學家Aaron Meisner是「後庭世界」的主要研究人員,他和同事們將這一次發現的95顆褐矮星以論文的形式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進行了介紹,該論文的共同作者中還有20位來自10個不同國家的公民科學家。除了NEOWISE之外,這個項目的數據來源還有NASA已經退役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後者同樣在紅外波段具有極強的觀測能力。
-
褐矮星是失敗的恆星還是超級行星?
他們發現恆星ν蛇夫座在銀河系中被兩個棕矮星,環繞在所有概率隨著恆星的氣體和塵埃形成磁碟,就像行星一樣。 褐矮星要麼圍繞一顆恆星運行,要麼在浩瀚的銀河系中獨自運行。它們的質量——至少是木星的13倍——足以通過核聚變在其核心產生能量,至少暫時如此。然而,它們的質量還不夠大,不足以點燃內核中的氫,從而產生它們自己的光。
-
一支由100,000名志願平民科學家組成的軍隊剛剛發現了95個天體
一支由100,000名志願公民科學家組成的軍隊剛剛發現了95個天體,這些天體叫做「棕矮星」,漂浮在我們太陽系附近。其中一些非常奇怪。棕矮星已經佔據了一個怪異的領域:它們太小而不能成為恆星,太大而不能成為行星,它們類似於湍流的天然氣巨人。
-
首次借射電望遠鏡發現「失敗恆星」
據美國太空網23日報導,美國和荷蘭科學家攜手,首次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寒冷且黯淡的「超級行星」——藉助傳統的紅外觀測方法無法探測到這顆行星,最新研究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尋找宜居系外行星。研究人員藉助位於荷蘭的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探測到了這顆褐矮星,並將其命名為BDR J1750+3809,綽號為「埃萊格斯特」位於212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褐矮星也被稱為「失敗恆星」或「超級行星」,因為它們的大小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太小而不能被視為恆星,太大又無法被視為行星。
-
科學新發現,物質形成恆星失敗的褐矮星後與巨型行星並不一樣
根據國外一組研究小組針對巨型行星和褐矮星的研究發現,巨大的系外行星的形成過程和棕矮星的形成過程不一樣,因為它們並不屬於一個天體類別。褐矮星沒有足夠的氫氦物質來點燃劇烈的核聚變讓其成為恆星,所以宇宙中所存在的褐矮星的規模比巨行星的規模更大。
-
失敗的恆星?宇宙「棄兒」?沒錯,這些都是不發光褐矮星
在行星與恆星之間,存在著一種特殊的天體,那就是「褐矮星」。褐矮星被認為是一種失敗的恆星。由於褐矮星的構成類似於太陽,是一顆氣態天體,但質量不夠大,中心溫度不夠高,不足以產生核聚變反應,於是被認為是演化恆星過程中失敗的宇宙「棄兒」。
-
一次「巧合」,科學家發現第三例罕見褐矮星系統
近日,天文學家偶然發現了一個罕見的褐矮星食雙星系統,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天文學》期刊上。 失敗的恆星 「褐矮星也被稱作『失敗的恆星』,它們內部沒有像恆星那樣穩定的氫核聚變反應,所以它們的光度和溫度會隨著時間不斷降低,是一種非常獨特的天體。」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學院副教授張曾華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
距地212光年,望遠鏡發現奇怪星球,科學家稱之為「失敗恆星」
據報導,近日,來自美國和荷蘭的科學家團隊,聯合在距地球212光年之外的地方,發現了一顆「失敗恆星」,這顆恆星被命名為BDR J1750+3809,暱稱「埃萊格斯特」,那麼,它究竟是有哪些失敗之處呢?既然被稱作「失敗恆星」,那麼,褐矮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自從上世紀90年代初,科學家們第一次在太空中發現褐矮星,就已經在研究它們,截止到目前,有關褐矮星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第一個假說:褐矮星可能是某一顆恆星的恆星核,當恆星進入生命尾聲的時候,由於某種原因,導致恆星核被保留,但是卻因為質量不足沒有辦法點燃,所以,只能形成一顆暗淡的「偽恆星」。
-
美荷借射電望遠鏡探測到「失敗恆星」
據美國太空網日前報導,美國和荷蘭科學家攜手,首次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寒冷且黯淡的「超級行星」(藉助傳統紅外觀測方法無法探測到這顆行星),這一發現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尋找宜居系外行星。褐矮星也被稱為「失敗恆星」或「超級行星」,因為它們的大小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太小而不能被視為恆星,太大又無法被視為行星。褐矮星的大氣成分與太陽系中的氣態巨行星類似,但質量要大得多(最高可達木星的80倍)。
-
褐矮星能阻止恆星演化?
對於漫不經心的觀察者來說,這些系統看起來像一顆恆星,但實際上是由兩顆圍繞在一起的恆星組成的。對這些系統的研究為天文學家提供了一個直接測量這些系統的基本屬性(即質量和半徑)的機會。一組巴西科學家觀察到一個由白矮星和褐矮星伴星組成的雙星系統。圖片版權:FAPESP最近,一組巴西天文學家在銀河系中觀察到一種罕見的景象,一種由白矮星和一顆低質量的褐矮星組成的黃道雙星。
-
太陽附近發現165顆褐矮星
該發現有助於天文學家更好地量化褐矮星在太陽鄰域以及太陽系外出現的頻率。相關研究成果將發表在《天文物理期刊》上。 據科學新聞(Sci-News)網站11日報導,褐矮星寒冷而黯淡,很難被發現,也不容易將其進行分類。因為質量太小,褐矮星不能維持內核氫聚變反應,為此有時被稱為「失敗的恆星」,但它們的確具有恆星的屬性。通常情況下,褐矮星是木星質量的13倍—80倍,比行星大,具有類行星的特徵。
-
美荷聯手探測到「失敗恆星」有助尋找宜居行星
褐矮星也被稱為「失敗恆星」(Failed Star)或「超級行星」(Super-Planet),因為它們的大小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太小而不能被視為恆星,太大又無法被視為行星。褐矮星的大氣成分與太陽系中的氣態巨行星類似,但質量要大得多(最高可達木星的8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