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矮星能阻止恆星演化?

2020-12-05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重疊雙星系統在我們的宇宙中是比較常見的。對於漫不經心的觀察者來說,這些系統看起來像一顆恆星,但實際上是由兩顆圍繞在一起的恆星組成的。對這些系統的研究為天文學家提供了一個直接測量這些系統的基本屬性(即質量和半徑)的機會。

一組巴西科學家觀察到一個由白矮星和褐矮星伴星組成的雙星系統。圖片版權:FAPESP

最近,一組巴西天文學家在銀河系中觀察到一種罕見的景象,一種由白矮星和一顆低質量的褐矮星組成的黃道雙星。更不尋常的是,白矮星的生命周期似乎過早地由它的棕矮星同伴縮短了,這導致了它的早期死亡,它慢慢地將物質和「飢餓」的物質吞噬掉。

這項研究的詳細內容名為「HS 2231+ 2441:一個由低質量的白矮星和褐矮星組成的HW Vir系統」,最近發表了《皇家天文學會月報》。該研究小組由來自聖保羅大學天文研究所、地球物理學和大氣科學研究所(iagususp)的博士後研究員萊昂納多·安德拉德·德·阿爾梅達(Leonardo Andrade de Almeida)領導,他和國家空間研究所(MCTIC)以及州立大學(Feira de Santana)的成員一起。

Pico dos Dias觀測天文臺,圖片:IAC

研究小組使用巴西的Pico dos Dias天文臺在2005年至2013年間對雙星系統進行了觀測。然後這些數據與來自威廉·赫歇爾望遠鏡(William Herschel望遠鏡)的信息結合在一起,後者位於拉帕爾馬島(La Palma)的觀測臺上。這個系統被稱為「HS 2231+ 2441」,由一顆白矮星和一顆褐矮星組成

白矮星,是中間或低質量恆星的最後階段,本質上是恆星耗盡了氫和氦燃料,並將其外層吹散後剩下的部分。另一方面,褐矮星是一顆恆星的天體,它的質量介於恆星和行星之間。在同一系統中發現由兩個物體組成的二元系統,是天文學家們每天都看不到的東西。

正如Leonardo Andrade de Almeida在FAPESP新聞稿中解釋的那樣,「這種低質量的雙星相對少見。到目前為止,只有幾十人被觀察到。這個特殊的一對由百分之三十到二十的白矮星太陽的質量- 28500 K(28227°C;50840°F)- - -在棕矮星34-36倍木星。這使得HS 2231+ 2441是迄今為止研究的最小的雙星系統。

一個重疊的雙星系統概念圖,圖片:ESO/L. Calada.

在過去,主要的(白矮星)是一顆正常的恆星,它比它的同伴進化得更快,因為它更大。一旦它耗盡了氫燃料,它就形成了一個燃燒的核心。在這一點上,這顆恆星正在成為一顆紅巨星,這就是當類太陽恆星離開主序列階段所發生的事情。這將以大規模的擴張為特徵,其直徑超過1.5億公裡(9320萬英裡)。

在這一點上,Almeida和他的同事得出結論,它開始與次級(棕矮星)進行引力作用。與此同時,棕矮星開始被主要的大氣層所吸引和吞噬(即它的包膜),這導致它失去了軌道角動量。最終引力的強大力量超過了將這個包膜固定在它的恆星上的引力。

一旦發生這種情況,主恆星的外層開始被剝離,暴露它的氦核,並向褐矮星發送大量物質。由於這種質量的喪失,殘餘物實際上已經死亡,成為白矮星。然後這個棕矮星開始繞白矮星的主軌道運行,軌道周期只有3個小時。

阿爾梅達解釋說:這轉移的質量更大質量恆星,主要的對象,其伴侶這是二次對象,非常暴力和不穩定,它持續了很短的時間內…現在是一個棕矮星,還必須獲得一些物質共享其包絡的主要對象,但不足以成為一顆新星。

顆褐矮星繞著白矮星旋轉的概念圖?圖片:ESO

這種情況與天文學家在研究雙星系統WD 1202- 024時所注意到的類似。在這裡,一個褐矮星的同伴被發現繞著白矮星的主軌道運行。更重要的是,負責這一發現的研究小組指出,當這顆褐矮星進入它的紅巨星分支(RGB)階段時,它很可能會靠近白矮星。

在這一點上,褐矮星剝離了其大氣的主要部分,露出了白矮星的殘核。同樣主恆星與棕矮星的相互作用導致過早的恆星死亡。事實上,兩項這樣的發現在短時間內就發生了,這是相當偶然的。考慮到宇宙的年齡大約有138億年的歷史),死亡的天體只能在雙星系統中形成。

在銀河系中,大約有50%的低質量恆星是二元系統的一部分,而高質量恆星幾乎只存在於二元雙星系中。在這些情況下,大約四分之三的人會以某種方式與伴侶進行交流——交換質量,加速他們的旋轉,最終合併。

正如阿爾梅達指出的那樣,對這種二元系統的研究和類似的研究可以幫助天文學家了解像白矮星這樣的熱、緻密的物體是如何形成的。「雙星系統提供了一種直接測量恆星主要參數的方法,即它的質量,這就是為什麼雙星系統對我們理解恆星生命周期至關重要。

直到最近幾年,才發現了低質量的白矮星。找到與棕矮星共存的雙星系統——本質上是失敗的恆星——是另一個罕見的發現。但是隨著每一個新的發現,研究宇宙的可能性範圍的機會增加了。

知識:科學無國界,博科園-科學科普

參考:So Paulo Research Foundation, MNRAS

作者:Matt Williams

來自:Universe Today

編譯:中子星

審校:博科園

相關焦點

  • 褐矮星是恆星或者行星?還是兩者都不是?
    一項最新研究表明,最近探測到的兩顆褐矮星的質量超過了已知的分類質量極限,這使得科研人員重新猜測了它們目前的理論模型。他們的發現使目前關於恆星和褐矮星之間質量、光度和溫度差異的爭論更加複雜化。
  • 褐矮星被稱為「失敗的恆星」,質量介於恆星和行星之間的一種存在
    赫羅圖是由丹麥天文學家赫茨普龍和美國天文學家羅素,在1911年和1913年各自獨立提出的,這張圖研究恆星演化的重要工具。赫羅圖是反映恆星的光譜類型與光度之間的關係圖,其縱坐標是光度與絕對星等,而橫坐標是光譜類型和恆星表面溫度。
  • 失敗的恆星?宇宙「棄兒」?沒錯,這些都是不發光褐矮星
    在行星與恆星之間,存在著一種特殊的天體,那就是「褐矮星」。褐矮星被認為是一種失敗的恆星。由於褐矮星的構成類似於太陽,是一顆氣態天體,但質量不夠大,中心溫度不夠高,不足以產生核聚變反應,於是被認為是演化恆星過程中失敗的宇宙「棄兒」。
  • 科學家在太陽系附近發現95顆褐矮星,比行星大但比恆星輕!
    結果發現了1500多顆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的天體,已初步識別出了95顆是褐矮星。 其中新發現的褐矮星中最接近地球的距離僅23光年,其他都在30-60光年之間。此外部分褐矮星的溫度接近地球,可能會存在水雲。
  • 褐矮星是失敗的恆星還是超級行星?
    他們發現恆星ν蛇夫座在銀河系中被兩個棕矮星,環繞在所有概率隨著恆星的氣體和塵埃形成磁碟,就像行星一樣。   褐矮星要麼圍繞一顆恆星運行,要麼在浩瀚的銀河系中獨自運行。它們的質量——至少是木星的13倍——足以通過核聚變在其核心產生能量,至少暫時如此。然而,它們的質量還不夠大,不足以點燃內核中的氫,從而產生它們自己的光。
  • 被嫌棄的褐矮星的一生:只因為它恆星行星傻傻分不清|錚錚有聲
    那麼,恆星是什麼呢?恆星是那些能自己發光發熱的星星,咱們的太陽就是一顆恆星。學者們認為恆星的主要組成是等離子體,通過其自身重力保持在一起。它們內部進行著核反應,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恆星通常遠遠大於行星,因此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基本是行星圍繞恆星轉。那麼有個有趣的問題:恆星有沒有可能變成行星呢?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恆星的演化過程。
  • 被嫌棄的褐矮星的一生:只因為它恆星行星傻傻分不清|錚錚有聲
    那麼,恆星是什麼呢?恆星是那些能自己發光發熱的星星,咱們的太陽就是一顆恆星。學者們認為恆星的主要組成是等離子體,通過其自身重力保持在一起。它們內部進行著核反應,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 「失敗」的恆星褐矮星:和恆星的性質完全一樣,只是不會「燃燒」
    「失敗」的恆星褐矮星:和恆星的性質完全一樣,只是不會「燃燒」我們知道宇宙當中的星球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恆星,而另外一種是行星。至於恆星和行星的區別,那就是恆星能夠發光放熱,向外釋放能量,但是行星卻不行。
  • 恆星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
    然而,我們通常看不到這些原恆星,因為它們通常被灰塵覆蓋,只能發出遠紅外光譜中的肉眼不可見光,光學望遠鏡難以探測,尋找原恆星成為紅外天文學的重要任務。當原型恆星在引力作用下繼續收縮,它會變得越來越熱,在光譜光度圖中向左移動。質量不到太陽百分之一「恆星」最終因氣體壓力而停止收縮。這些恆星被稱作「褐矮星」或「巨行星」,就像木星一樣。
  • 低調神秘的褐矮星
    比如在繪架座中,一顆褐矮星就圍繞著兩顆紅色的小型恆星轉動褐矮星的質量達到的恆星的十分之一,還比如在天鷹座中的一顆褐矮星,它圍繞著中央的黃巨星旋轉,但其質量之龐大,超出了我們對於行星的認識。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此一來褐矮星究竟是行星還是恆星呢,如果褐矮星是行星,那麼我們就發現了行星圍繞中心行星運轉的星系,而如果褐矮星是恆星的話,那麼就說明,恆星也並不一定就位於星系的中心。而是也可以像行星一樣,圍繞著一顆恆星進行著公轉,這些都對我們現今的星系模型構成了極大的挑戰。因為我們實在沒有描述這樣星系狀態的模型,那麼褐矮星究竟是恆星還是行星呢?
  • 一次「巧合」,科學家發現第三例罕見褐矮星系統
    近日,天文學家偶然發現了一個罕見的褐矮星食雙星系統,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天文學》期刊上。 失敗的恆星 「褐矮星也被稱作『失敗的恆星』,它們內部沒有像恆星那樣穩定的氫核聚變反應,所以它們的光度和溫度會隨著時間不斷降低,是一種非常獨特的天體。」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學院副教授張曾華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 何為褐矮星?本文為你揭秘
    褐矮星的質量比行星大,但是比恆星小。那具體是多大呢?質量大小是區分行星、褐矮星和恆星的關鍵。這張圖片展示了這些天體質量的對比關係。圖片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與加州理工學院共同建立的紅外數據處理分析中心的R. Hurt。恆星誕生時的質量決定了它的命運。
  • 被稱為失敗的恆星!公民科學家新發現95個褐矮星
    這些公民科學家團隊利用廣域紅外線巡天望遠鏡、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等,在太陽系附近發現了95個之前未發現的天體,它們被稱為褐矮星。褐矮星是構成類似恆星,但質量沒達到0.08倍太陽質量,不足以在核心點燃聚變反應的氣態天體。褐矮星是質量介於最小恆星與最大行星之間的天體,由於這一原因褐矮星非常黯淡,要發現它們十分困難和複雜。
  • 被稱為失敗的恆星!公民科學家新發現95個褐矮星
    8月19日,據外媒報導,一個由公民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在太陽附近新發現了95個褐矮星。報導稱,宇宙是十分廣闊的,由於研究人員有限,因此會有許多東西都會被忽略。為此,科學家們成立了由業餘愛好者組成的公民科學家團隊,幫助發現宇宙中的新事物。
  • 褐矮星閃亮登場,開創除恆星、行星外新形式存在體!
    褐矮星閃亮登場,開創除恆星、行星外新形式存在體!我們對太陽系和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止過,正如我們以前所知道的那樣,火星是除地球之外的可居住行星,木星有一個天然的保護罩。那不是真的。現在,另一種新的恆星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除了恆星和行星之外,創造了一種新的存在形式,它是褐矮星。雖然這個物體被稱為棕矮星,但它的物體不一定是棕矮星。
  • 利用引力透鏡效應,發現褐矮星雙星!
    博科園:本文為天文學類褐矮星是質量小於太陽的恆星它們(至少在質量上)構成了行星和恆星之間的橋梁,天文學家認為它們的形成和演化方式不同於行星或恆星。引力微透鏡是一種很好的探測它們的方法,因為不依賴於它們暗淡的光,而是依賴於它們的質量。當一顆恆星發出的光經過一顆充當透鏡的褐矮星時,它就會被放大成一幅扭曲的圖像,就像透過酒杯柄看到的物體一樣,這樣就可以檢測和表徵透鏡中的物體。到目前為止,已經用引力透鏡探測到32顆棕矮星。
  • 科學新發現,物質形成恆星失敗的褐矮星後與巨型行星並不一樣
    根據國外一組研究小組針對巨型行星和褐矮星的研究發現,巨大的系外行星的形成過程和棕矮星的形成過程不一樣,因為它們並不屬於一個天體類別。褐矮星沒有足夠的氫氦物質來點燃劇烈的核聚變讓其成為恆星,所以宇宙中所存在的褐矮星的規模比巨行星的規模更大。
  • 宇宙耗盡氫以後,還會有新恆星出現嗎?褐矮星或將逆襲成功
    未來我們能看到的恆星和星系會越來越少今天,我們利用現有最好的設備去觀察宇宙,很容易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宇宙中的「物質」貌似是無限的。因為我們看得越久、看的越遠,就會看到越來越多的星系!當然,這些發光物體中要麼是單個恆星、要麼是恆星的集合、要麼是星系或星系團。但是,儘管我們星系中大約有4000億顆恆星,可觀測宇宙中至少有2000億個星系(這是個下限值),但在未來我們所能看到的星光會越來越少,而不是越來越多。為什麼會這樣呢?
  • 1萬光年外,銀河系最忙碌的「恆星工廠」,看它是怎麼生產恆星的
    原恆星會進化失敗嗎?答案是肯定的,和原行星進化失敗,會變成矮行星、小行星等一樣,原恆星也有可能會進化失敗,從而變成另一種特殊的天體——褐矮星。什麼是褐矮星呢?它們看起來好像是恆星,不過卻不是恆星,一般當原恆星生長的時候,如果它的質量還沒有達到8%的太陽質量就停止進化了,那麼,它也就變成了褐矮星,這個時候,褐矮星的內部是無法進行核聚變反應的,所以,它們就成為了宇宙中的「棄兒」。
  • 信步天庭,大放異彩——恆星的演化
    、低質量恆星、大質量恆星以及褐矮星的誕生歷程。現在讓我們把目光對準類太陽質量恆星,一同觀賞它在誕生之後是如何演化的。M57,指環星雲Credit:Wikipedia類太陽恆星演化最終階段——白矮星行星狀星雲中心恆星的遺物——碳內核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繼續演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