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棄的褐矮星的一生:只因為它恆星行星傻傻分不清|錚錚有聲

2020-11-11 中國科普博覽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王錚(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我們聽那些宇宙科學的講座、課程時,經常聽到恆星、行星、衛星這樣的字眼。頭頂星空當中的一顆顆閃閃發光的星星,竟有各種各樣的不同!

那麼,恆星是什麼呢?恆星是那些能自己發光發熱的星星,咱們的太陽就是一顆恆星。學者們認為恆星的主要組成是等離子體,通過其自身重力保持在一起。它們內部進行著核反應,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布滿星辰的銀河(來源:Veer 圖庫)

而天空中明亮的金星、水星、火星、木星等等,雖然比大多數的星星要亮,但它們其實並不發光,都是反射的太陽光——它們離我們太近了,就好比夜間路邊玻璃窗反射的路燈倒影,也比10公裡外的路燈看起來更加明亮。通常我們指那些體積較大並且自己不發光發熱的天體為「行星」。

行星在科學上比較新也比較嚴格的定義是:

(1)必須是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

(2)質量必須足夠大,來克服固體引力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近於球體);

(3)必須清除軌道附近區域,公轉軌道範圍內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體。

衛星則是圍繞行星運轉的天體。

△藝術圖:太陽系的行星圍繞恆星太陽運行(來源:Veer 圖庫)

因此,區分恆星和行星,一來是它們誰繞著誰轉,二來是是否發光發熱。恆星通常遠遠大於行星,因此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基本是行星圍繞恆星轉。

那麼有個有趣的問題:恆星有沒有可能變成行星呢?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恆星的演化過程。

恆星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

我們以太陽為例:太陽屬於一類被稱為主星序的恆星。這種恆星通過氫的核聚變在核心內形成氦並產生能量,且以光和熱的形式釋放出來。釋放的能量也能維持球形星球所需的壓力,所以太陽的物質不會向內塌陷。一般來說,恆星在這個階段可以停留大約100億年

恆星核心所含的氫是有限的,一旦太陽耗盡了核心中的所有氫,核心的核聚變反應就會停止。核心開始向內塌陷,溫度升高。隨著核心變熱,恆星失去較外的一層,並開始膨脹,外層變冷,並呈現出微紅色的光芒。這種恆星現在被稱為紅巨星。紅巨星階段可以持續大約10億年

△紅巨星藝術圖(來源:https://www.scienceabc.com/wp-content/uploads/2019/09/Burning-atmosphere-of-red-giant-star-Imageyurchaks.jpg)

在紅巨星階段,恆星經過各種複雜的核反應,產生更多的能量來維持「壽命」,這些反應會逐漸耗盡它所含的氦,且只能暫時支撐住這樣一顆恆星。漸漸地,這些反應開始變得不穩定,因此恆星開始失去更多的外層。像太陽這樣的恆星會繼續這個過程,直到外層不斷脫落,暴露出核心,並進入被稱為白矮星的階段,最終慢慢冷卻並逐漸消失。

對於一顆質量大於太陽1.4倍的恆星來說,它核心向內坍縮後可能會爆發出巨大的爆炸,也就是所謂的超新星爆炸。這樣的爆炸會留下中子星或黑洞。

行星如何形成的?

恆星形成時,周圍通常伴隨產生一個由氣體、塵埃和碎片組成的圓盤。這個圓盤中的塵埃粒子是巖石行星的組成部分。

由於重力和其他力的作用,這些粒子相互碰撞。如果碰撞很輕微(沒有反彈),這些粒子就會粘在一起。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形成質量稍大的巖石為止。在重力的幫助下,這些稍大的巖石可以把更多的粒子拉向它們。通過反覆進行這些過程,巖石可以成長成行星體,並繼續碰撞和融合形成行星。

如果一顆行星距離它圍繞飛行的恆星非常遠,那麼它的核心就會有很多冰凍的物質,形成的核心比較大,能夠吸引更多的氣體,最終會發展成一個氣態行星

△形成行星過程的藝術圖(來源:https://www.scienceabc.com/wp-content/uploads/2020/03/Protoplanetary-disk-Jurik-Peters.jpg)

從我們剛才講解的兩種過程中,大家可以認識到,當一顆恆星死亡時,它留下的碎片完全有可能再次聚集並形成新的恆星和行星。物質循環不息,恆星確實「變」成了行星。不過,多問一句,恆星能直接變成行星嗎?

有一種說法認為,有一種名為「褐矮星」的天體就是恆星變成的行星。

什麼是褐矮星?

褐矮星有時被稱為「失敗的恆星」。它們是體積太小不能成為恆星,但又太大而不能成為行星的天體,具有恆星和行星的混合特徵。與普通恆星一樣,它們常常位於一個恆星星系(就好像太陽系)的中心,並有行星圍繞著它們運行。

許多理論認為,褐矮星沒有足夠的引力來支持氫的核聚變。不過,它可以支持重氫(氘)的核聚變。

因此,一種理論認為,在褐矮星生命的早期,它從氘的核聚變反應中獲得能量,並發出熱量和光,就像一顆普通的恆星一樣。然而,氘在宇宙中的含量是有限的,所以褐矮星的氘燃料消耗得非常快。

在這之後,所有的反應都停止了,褐矮星完全停止了光和熱的發射,開始變暗,變冷,看上去更像一顆「行星」。最終結果會是一組行星圍繞著一顆巨大的中心「行星」運行。

△褐矮星藝術圖(來源:https://www.scienceabc.com/wp-content/uploads/2020/03/Brown-Dwarf-starDiego-Baruccos.jpg)

這就回到我們一開始說的,如果只考慮是否發光發熱,那麼褐矮星與行星非常相近。但從嚴格的定義來說,行星的「行」包含了圍繞恆星「運動」的意思,褐矮星就並不是一顆真正的「行星」。

也許經過一些天災地變,這顆星球轉而圍繞另一顆恆星轉動運行了,那我們就可以很確切地說,它從一顆曾經發光發熱的恆星,變成了確確實實的行星。不過,褐矮星的觀測較少,我們並沒有關於這方面的觀測記錄。


相關焦點

  • 被嫌棄的褐矮星的一生:只因為它恆星行星傻傻分不清|錚錚有聲
    通常我們指那些體積較大並且自己不發光發熱的天體為「行星」。通過反覆進行這些過程,巖石可以成長成行星體,並繼續碰撞和融合形成行星。 如果一顆行星距離它圍繞飛行的恆星非常遠,那麼它的核心就會有很多冰凍的物質,形成的核心比較大,能夠吸引更多的氣體,最終會發展成一個氣態行星。
  • 褐矮星是恆星或者行星?還是兩者都不是?
    宇宙中充滿了無數個巨大的天體,從恆星到行星,從彗星到小行星。但是,當有一些天體處在這些天體分類之間的模糊條件時,我們就不能對這些天體進行明確詳細的歸類,讓他們看起來就像是沒有家族的野孩子。
  • 褐矮星是失敗的恆星還是超級行星?
    褐矮星填補了恆星和小得多的行星之間的「空白」——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天體他們發現恆星ν蛇夫座在銀河系中被兩個棕矮星,環繞在所有概率隨著恆星的氣體和塵埃形成磁碟,就像行星一樣。   褐矮星要麼圍繞一顆恆星運行,要麼在浩瀚的銀河系中獨自運行。它們的質量——至少是木星的13倍——足以通過核聚變在其核心產生能量,至少暫時如此。然而,它們的質量還不夠大,不足以點燃內核中的氫,從而產生它們自己的光。
  • 科學新發現,物質形成恆星失敗的褐矮星後與巨型行星並不一樣
    根據國外一組研究小組針對巨型行星和褐矮星的研究發現,巨大的系外行星的形成過程和棕矮星的形成過程不一樣,因為它們並不屬於一個天體類別。褐矮星沒有足夠的氫氦物質來點燃劇烈的核聚變讓其成為恆星,所以宇宙中所存在的褐矮星的規模比巨行星的規模更大。
  • 褐矮星被稱為「失敗的恆星」,質量介於恆星和行星之間的一種存在
    恆星和行星之間的褐矮星恆星之間的光度差別很大,光度是指恆星每秒鐘輻射出的總能量,科學家把光度大的恆星稱為「巨星」,光度比巨星還要強的稱為「超巨星」,光度較小的稱為「矮星」。赫羅圖還有一種矮星叫「褐矮星」,也可以叫做「棕矮星」,褐矮星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存在,褐矮星的質量介於恆星和行星之間。
  • 科學家在太陽系附近發現95顆褐矮星,比行星大但比恆星輕!
    宇宙浩瀚無垠,如果僅靠科學家去探索的話,估計會有很多東西被忽略掉。比如太陽系邊緣是否有一顆大行星等待發現?為此美國宇航局(NASA)在2017年資助一個由公民科學家組成的「後院世界(Backyard Worlds:Planet 9)」的項目計劃,讓他們也去探索太陽系尋找「第九大行星」和褐矮星(brown dwarf)等天體。
  • 褐矮星閃亮登場,開創除恆星、行星外新形式存在體!
    褐矮星閃亮登場,開創除恆星、行星外新形式存在體!我們對太陽系和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止過,正如我們以前所知道的那樣,火星是除地球之外的可居住行星,木星有一個天然的保護罩。那不是真的。現在,另一種新的恆星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除了恆星和行星之外,創造了一種新的存在形式,它是褐矮星。雖然這個物體被稱為棕矮星,但它的物體不一定是棕矮星。
  • 失敗的恆星?宇宙「棄兒」?沒錯,這些都是不發光褐矮星
    對於褐矮星的質量問題,我們要引入木星質量這個概念。木星的質量一般被認為是氣態行星所能達到的最大質量;形成一顆恆星所要的最低質量為70個木星質量;質量在13個木星質量至70個木星質量直接的氣態天體被歸類為褐矮星範圍。褐矮星是一種既不屬於恆星也不屬於行星的天體,是介於恆星與行星之間的天體,具有兩者共同的特徵,整個構成類似於太陽,卻於木星一樣有著厚厚的大氣層。
  • 既不是行星也不是褐矮星 它到底是什麼?
    既不是行星也不是褐矮星 它到底是什麼?  Frieza77 • 2018-08-08 17:49:32 來源:前瞻網 E522G0
  • 「失敗」的恆星褐矮星:和恆星的性質完全一樣,只是不會「燃燒」
    「失敗」的恆星褐矮星:和恆星的性質完全一樣,只是不會「燃燒」我們知道宇宙當中的星球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恆星,而另外一種是行星。至於恆星和行星的區別,那就是恆星能夠發光放熱,向外釋放能量,但是行星卻不行。
  • 褐矮星能阻止恆星演化?
    更不尋常的是,白矮星的生命周期似乎過早地由它的棕矮星同伴縮短了,這導致了它的早期死亡,它慢慢地將物質和「飢餓」的物質吞噬掉。這項研究的詳細內容名為「HS 2231+ 2441:一個由低質量的白矮星和褐矮星組成的HW Vir系統」,最近發表了《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 大質量行星和褐矮星的界線是什麼?
    他為所謂的行星設定了一個極限,這個極限是我們太陽系最大行星木星的4到10倍。在那上面有一顆褐矮星(褐矮星也被稱為亞恆星或失敗的恆星,因為它們的質量從未足夠大到足以成為恆星),行星質量的上邊界是缺失的最重要的細節之一。對其他太陽系的觀測的改進導致了這個新的定義。以前我們只有自己的太陽系作為參考,現在可以觀察其他的太陽系並提高效率。
  • 為什麼說木星不是「褐矮星」?
    在天文學上,木星是被明確的劃歸為行星的,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也是太陽系中的行星,細分的話屬於氣態巨行星,因為它並沒有固態的表面,數千公裡厚的大氣層下是液態氫的海洋,液態氫的海洋之下又是金屬氫,它的內部壓力也是非常大的,這是因為它的質量較大的原因,因為它的質量相當於330個地球那麼大,然而體積卻相當於1300個地球。
  • 流浪行星真實存在!不依附於任何恆星或者恆星系統
    如果一顆流浪行星闖入太陽系,將導致地球進入一條不具有宜居性的致命軌道。如果它的體積足夠大,距離足夠近,甚至會把地球驅逐出太陽系,讓地球也淪為一個流浪兒。此外,闖入太陽系的流浪行星還可能與地球相撞,給地球上的生命帶來滅頂之災。銀河系可能存在數十億顆尚未被發現的「流浪行星」我們往往認為恆星系統中的行星有序運行,就像我們的太陽系一樣。
  • 宇宙耗盡氫以後,還會有新恆星出現嗎?褐矮星或將逆襲成功
    ——唐納德·L·希克斯在白天,地球上的萬物有太陽的滋養;在夜晚,天空也並非一片黑暗,而是掛滿了繁星。在宇宙中,無論我們朝哪個方向看,最終都會看到一絲光明。但是宇宙中的恆星最終都會熄滅,只會留下不發出任何可見光的黑矮星(宇宙目前不存在)。雖然黑暗最終會佔據上風,但這至少需要數萬億年的時間。
  • 行星和恆星有無進化的空間,二者之間還存在一種「失敗的恆星」
    類似於太陽的壽命大致在110億年左右,裡面元素的變化也並不是可逆的,遲早有一天太陽也會因為內部物質消耗逐漸的日暮窮途,當然這個過程相對很漫長,大約幾十億年的時間,相比之下行星的構成則分為很多種,無論是類木行星、還是類地行星,他們本身所蘊含的物質不足以使其發光發熱,當然局限於規模和質量,他們也只能環繞比他們大的恆星運動。
  • 恆星一定比行星大嗎?研究表明:有的大行星圍繞小恆星周轉
    放眼整個宇宙,最為常見的兩種天體應該是行星和恆星了。無論是在體積還是質量上,恆星一般都要比行星大。尤其是在質量方面,恆星毋庸置疑會比行星重,這樣它才能夠產生足夠的引力將周圍的行星束縛住,從而形成恆星系統。以我們的太陽係為例,太陽位於星系的中心位置,因為它自身就擁有了整個太陽系99%以上的質量。
  • 低調神秘的褐矮星
    它似乎被包裹在了濃濃的甲烷和水蒸汽中,也就是說那裡甚至有水的存在褐矮星大氣(假想)另外還有一些星系,則是褐矮星與行星一起,圍繞著中心恆星進行著公轉。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此一來褐矮星究竟是行星還是恆星呢,如果褐矮星是行星,那麼我們就發現了行星圍繞中心行星運轉的星系,而如果褐矮星是恆星的話,那麼就說明,恆星也並不一定就位於星系的中心。而是也可以像行星一樣,圍繞著一顆恆星進行著公轉,這些都對我們現今的星系模型構成了極大的挑戰。因為我們實在沒有描述這樣星系狀態的模型,那麼褐矮星究竟是恆星還是行星呢?
  • 科學家發現最「冷酷」褐矮星(圖)
    350度,在已發現的恆星中溫度最低。(圖片來自:網易探索)科技日報4月14日報導  美國《每日科學》4月10日說,一個由法國和加拿大天文學家組成的國際天文小組最近觀測到了最冷的褐矮星,這一發現為填補恆星與行星之間的空白邁出了新的一步。 這顆褐矮星被命名為CFBDS0059,它的溫度大約為350攝氏度,體積大約是木星的15倍—30倍,而木星是太陽系裡最大的行星。
  • 如何將褐矮星與行星準確區分,其拓展活動蘊藏了哪些信息?
    作者:石蘭(抄襲必究)數十年以前,在宇宙的行星和恆星這兩種天體之間,一直存在著一個未被發現的中間世界,它的質量處於這兩者之間。直到時間來到1995年,科學家們才終於發現了褐矮星的蹤跡,並將其形象地比喻為「失敗的恆星」。雖然過去我們對它知之甚少,但通過後期探測技術的進步,被發現的褐矮星數量正在迅速增加。並且,科學家們認為,銀河系中褐矮星的數量和普通恆星的數量理論上應該大致相同。然而,這些彌合差距的星體,為什麼會被稱為失敗的恆星?本身質量較小的褐矮星,易與質量較大的行星混淆,我們又應該如何將它們進行準確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