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學習的天體物理學知識匯總,恆星是會發光發熱的天體,而行星則是繞著恆星做著圓周運動的天體,二者可謂有著本質的區別,按照理論來看,二者形成的原因也毫不相同,就以類似的太陽和地球相比,太陽是因為內部發生核聚變,使得恆星發光發熱,他在早期應該是一團氫元素的星雲,逐漸的探坍縮演變成為恆星,當然恆星也不是永恆存在的,他裡面核聚變的氫元素遲早有一天會被消耗。
類似於太陽的壽命大致在110億年左右,裡面元素的變化也並不是可逆的,遲早有一天太陽也會因為內部物質消耗逐漸的日暮窮途,當然這個過程相對很漫長,大約幾十億年的時間,相比之下行星的構成則分為很多種,無論是類木行星、還是類地行星,他們本身所蘊含的物質不足以使其發光發熱,當然局限於規模和質量,他們也只能環繞比他們大的恆星運動。
由於他們二者的不同屬性,所以也被分為不同的種類,但是在科學家的研究當中,天體的認知本來就是不斷地變化的,早年的行星中並沒有很多的種類,所有的繞恆星運動的星球都被認為是行星,但是在後來發現的過程中,由於彼此的大小質量的不同,行星劃分也越來越清楚,冥王星歸屬到了矮行星當中,此外目前我們所認知的天體當中,也會因為未來的認知不斷的改變而發生變化。
其中一直認為的恆星和行星之間沒有通道,但似乎在二者之間還存在一種天體,他們本身也能夠發光發熱,但是因為本身質量很小,所以進化不完全,內部沒有形成大規模的核變,因此他們的可能不發光,或者說本身就很暗淡,同樣他們也會散發熱量,但是相比真正的恆星,還略顯不足,因此被稱為是進化失敗的恆星。
雖然理論上存在這樣一種天體,但是實際上科學家真正發現他們的存在,還是要在12年以後,科學家用了300多年的時間,經過1600次的試驗,發現了位於獵戶座的兩顆雙星系統,他們距離地球大約有1500光年,兩顆星球都是屬於褐矮星,他們對比起太陽系最大的行星木星,分別都是在50倍和70倍左右,但是相比於真正的恆星太陽,他們最大的也只有一半左右。
這樣失敗的恆星雖然被發現,但是想要研究他們並不容易,如果是獨立存在的褐矮星,相對而言不容易被發現,而且想要測定他的質量和體積大小,也不容易,獵戶座的雙星系統是因為相互對比之下,才能夠測算出他們的數據,如果是單獨存在的話,除非他本身內部有行星系統,否則單靠看,是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的,但隨著科學的進步,科學家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觀測到更多的星系。
在位於處女座的第十一級K2-99恆星,這是一顆富含鐵元素的恆星,他的大小應該是太陽的1.6倍,而且在成長上,相對於太陽,此時的K2-99恆星已經快要走到了紅巨星的時期,當然最讓人在意的並不是這顆恆星,而是在他的軌道外面發現了一顆行星和一顆褐矮星繞著恆星做運動,其中一顆是類似木星的氣態巨行星,當然他的速度也很快,基本上環繞恆星一周只需要十八天,比木星環繞太陽一周要快的多。
當然最讓人在意的是那一顆褐矮星,他的軌道周期是比較長的,大約要幾百天的時間,但是根據一些特徵來判斷,他應該是一個褐矮星,要知道單獨褐矮星的測定相對很不容易,可能還需要更多相關的數據來說明,但是重要的就是能夠找到一顆單獨的褐矮星,對於行星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甚至可以填補行星與恆星之間的空白,使他成為一個真正確定的事情。
不過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褐矮星被發現,他們表面的溫度有一些在數百上前攝氏度,但是也有一些溫度相對較低,甚至有可能還低於零下,但是從體積和質量上來推斷,他們要比一般的行星大很多,尤其是對比項木星這樣的氣態巨行星,當然褐矮星的劃分現如今依然十分的模糊,總體說來他比一般的行星要大,但是大到什麼程度,並不清楚,很有可能在劃分為一些類木行星的星球,從分類上應該屬於褐矮星,究竟如何區別,還是要看科學家如何給出相關的定義說明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