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荷聯手探測到「失敗恆星」有助尋找宜居行星

2020-12-08 美國僑報網

【僑報網綜合訊】美國和荷蘭科學家攜手,首次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寒冷且黯淡的「超級行星」(藉助傳統紅外觀測方法無法探測到這顆行星),這一發現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尋找宜居系外行星

「失敗行星」Elegast示意圖,藍色為磁場線。(圖片來源:荷蘭射電天文研究所官網)

綜合「太空」(Space)網站、福克斯新聞報導,研究人員藉助位於荷蘭的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探測到了這顆褐矮星,並將其命名為BDR J1750+3809,暱稱「Elegast」,位於212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

褐矮星也被稱為「失敗恆星」(Failed Star)或「超級行星」(Super-Planet),因為它們的大小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太小而不能被視為恆星,太大又無法被視為行星。褐矮星的大氣成分與太陽系中的氣態巨行星類似,但質量要大得多(最高可達木星的80倍)。

由於褐矮星太小而無法成為恆星,因此它們不會像太陽等恆星那樣經歷核聚變反應,這就使它們比普通恆星更小、更暗、更冷,因此科學家們很難通過常規方法(如紅外儀器)找到。但褐矮星可以發出無線電波長的光,因此,藉助射電望遠鏡,或許可以將它們「逮個正著」。

在最新研究中,科學家首先使用位於荷蘭的LOFAR射電望遠鏡發現了「Elegast」,隨後,藉助位於夏威夷和智利的國際雙子座天文臺以及由夏威夷大學負責運營的美國航天局(NASA)的紅外望遠鏡設施確認了這一研究結論。夏威夷大學方面表示,「Elegast」是首個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的「失敗恆星」。

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天文學會(AAS)主辦的期刊《天體物理學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該論文由夏威夷大學天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麥可·劉(Michael C.Liu)與研究生張周健(Zhoujian Zhang,音譯)共同撰寫。麥可·劉表示:「藉助過去25年來的傳統方法,很難發現這些天體,這項工作為科學家們尋找漂浮於太陽邊緣的最冷天體開闢了一條新路。」

夏威夷大學天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麥可·劉。(圖片來源:夏威夷大學官網)

夏威夷大學天文學研究所研究生張周健本科畢業於南京大學。(圖片來源:夏威夷大學官網)

論文作者之一、荷蘭射電天文研究所(ASTRON)的天文學家Harish Vedantham說,希望製作一幅天文大圖,直接通過射電望遠鏡來發現這些天體。同時,這項發現有助於尋找太陽系外的宜居行星。

NASA預計,宇宙中有3億顆可居住的行星存在。迄今為止,已發現了4500多顆系外行星,只有一小部分被認為具有容納生命的特性。今年10月,另一組研究人員發現了24個可能適宜居住的「超適應」(superhabitable)行星。(完)

相關焦點

  • 美荷借射電望遠鏡探測到「失敗恆星」
    據美國太空網日前報導,美國和荷蘭科學家攜手,首次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寒冷且黯淡的「超級行星」(藉助傳統紅外觀測方法無法探測到這顆行星),這一發現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尋找宜居系外行星。研究人員藉助位於荷蘭的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探測到了這顆褐矮星,並將其命名為BDR J1750+3809,暱稱「埃萊格斯特」,位於212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
  • 尋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我們有了新線索
    原標題:尋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我們有了新線索   圖中的帶狀區域為恆星的宜居帶,只有位於宜居帶內的固態行星才擁有合適的表面溫度,使得液態水可以長期存在,並支持類地球生命的存在。   Gliese 581是一顆紅矮恆星,Gliese 581g 為此項研究的對象,這一研究結論也適合其他類似行星。   地球生命是否是唯一的?太陽系外是否存在適宜生命存在的星球?一直以來,人類不停地在探尋著這些問題的確切答案。   雖然到目前為止,太陽系除地球之外,還沒有在其他行星發現有生命存在的跡象。但人類卻從沒有停下尋找的腳步。
  • 在附近恆星的宜居帶上發現了地球大小的行星
    行星d與地球同等大小,位於該恆星的宜居帶上,每37天繞TOI-700運行一周。我的同事們希望我能利用恆星和行星已知的特性為恆星d建立一個氣候模型。行星b和c的大小分別為地球大小和迷你海王星大小。然而,它們的軌道離主星更近,接收到的星光是我們地球從太陽接收到的星光的5倍和2.6倍。作為對照,表面乾熱、溫度約為860華氏度的金星,接收到的太陽光是地球的兩倍。
  • 有些恆星可能有多達7顆宜居行星
    例如,他們已經更清楚地認識到宜居行星到底有多普遍(至少以我們的標準來看是這樣)。事實證明,有相當多的行星可以維持生命的存在。這是一組天文學家和行星科學家得出的結論,他們進行了基於恆星分類的宜居帶大小的研究。在意識到宜居帶內部可以有很多行星穩定運行後,他們得出了結論:那些沒有木星那般大小的氣態巨星的星系,可以有多達7顆宜居行星!
  • 有些恆星可能有多達7顆宜居行星
    事實證明,有相當多的行星可以維持生命的存在。這是一組天文學家和行星科學家得出的結論,他們進行了基於恆星分類的宜居帶大小的研究。在意識到宜居帶內部可以有很多行星穩定運行後,他們得出了結論:那些沒有木星那般大小的氣態巨星的星系,可以有多達7顆宜居行星!
  • 銀河系中類地行星有萬億顆,美發射衛星尋找,宜居星球或將被發現
    類似地球一樣的星球,天文學上被稱為類地行星。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水星、金星和火星以及地球都被叫做類地行星,這類行星跟類木行星相比有較大的分別,類木行星都是氣態行星,沒有固態的表面,類地行星卻都是有固態表面的。
  • 首次借射電望遠鏡發現「失敗恆星」
    據美國太空網23日報導,美國和荷蘭科學家攜手,首次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寒冷且黯淡的「超級行星」——藉助傳統的紅外觀測方法無法探測到這顆行星,最新研究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尋找宜居系外行星。研究人員藉助位於荷蘭的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探測到了這顆褐矮星,並將其命名為BDR J1750+3809,綽號為「埃萊格斯特」位於212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褐矮星也被稱為「失敗恆星」或「超級行星」,因為它們的大小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太小而不能被視為恆星,太大又無法被視為行星。
  • 科學家尋找恆星中的磷來尋找潛在宜居的系外行星
    她已經開發出一些技術,根據已知有行星的恆星的組成來識別可能承載系外行星的恆星,並建議即將進行的研究以恆星磷為目標,以找到我們了解的承載生命的可能性最大的系統。科學家可以通過光譜法測量恆星中元素的豐度,研究光如何與恆星上層中的元素相互作用。利用這些數據,科學家可以使用恆星組成作為行星的代理來推斷恆星繞行行星的構成。在地球上,生物學的關鍵元素是碳、氫、氮、氧、磷和硫。在當今的海洋中,磷被認為是生命的終極限制營養素,因為它是生化反應所需的最少可用化學物質。
  • 研究人員發現了數百顆位於恆星宜居帶內的行星
    10月29日,據國外媒體報導,一項根據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數據進行的新研究,估算出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可能有多達3億顆潛在的宜居行星。它們中有些可能離我們非常近,有些可能離太陽不到30光年。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天文學雜誌》,是由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研究所和世界各地其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
  • 巨大恆星的超級耀斑發出的紫外線可以破壞行星的宜居性
    巨大恆星的超級耀斑發出的紫外線可以破壞行星的宜居性(Credit: © Skórzewiak / stock.adobe.com)(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報(馮麗妃):巨大恆星耀斑發出的紫外線可以破壞行星的宜居性。
  • 科學家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探測到了褐矮星
    歐洲和夏威夷的科學家們,已經通過射電望遠鏡探測到了一枚「超級行星」(Super-Planet)—— 又稱「冷棕矮星」(Cold Brown Dwarf)或「失敗恆星」(Failed Star)。這顆被命名為 Elegast(BDR J1750+3809)的天體,位於 212 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相關研究或有助於科學家們尋找宜居的外星行星。
  • 銀河系中應該有多少顆宜居行星?
    Clarke)克卜勒衛星是人類首顆探測系外類地行星的探測器,於2009年發射升空,2018年結束生命,其一生對銀河系內近15萬顆恆星進行了探測,隨後一項新的NASA任務,苔絲2018年發射,接替克卜勒正在繼續尋找系外行星。今天我們回顧下克卜勒服役9年的成就,並且估計下我們銀河系內有多少顆宜居行星?
  • 每五個類太陽恆星,就會有一個類地行星,位於它的宜居帶內
    根據一項基於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收集的數據的研究結果顯示,在我們的銀河系裡,大約有五分之一的類太陽恆星擁有與地球大小相當的行星,並且這些行星能夠孕育生命。「這意味著,當我們抬起頭仰望夜空中成千上萬的星星時,最近的,並且在宜居帶中有擁有一顆地球大小行星的類太陽恆星距離我們可能只有12光年遠,我們甚至能通過肉眼看見它,這太神奇了!」
  • 美俄天文學家隔空論戰「超宜居」行星是否真的宜居?
    美國科學家宣布找到24個「超宜居」行星最近,美國教授德克·舒爾策·馬庫赫,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以及美國維拉諾瓦大學天文學家合作確定了行星「超宜居」的標準。這個標準涵蓋了:行星年齡、質量、體積、表面溫度、是否存在水還有與恆星的距離等等方面。最終在人類目前已經發現的4500地外行星中,它們篩選出了24顆「超宜居」星球。這24顆「超宜居」星球,按理說是非常適合生命體生存的,可惜他們都距離地球超過100光年?既然「超宜居」的星球有了,憑我們現在的科技能不能確定那些星球上存在生命呢?
  • 美航天局發現「宜居」行星「克卜勒-22b」
    溫度宜居美國航天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一顆行星與地球表面環境相似,可能適宜人類生存。「克卜勒」太空望遠鏡項目科學家道格拉斯·赫金斯評價,認知「克卜勒-22b」是尋找地外宜居星球的「裡程碑」。命名為「克卜勒-22b」的這顆行星位於「宜居帶」內,距地球大約600光年。
  • 天文學家首次在宜居系外行星上探測到水!
    到目前為止,發現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看起來似乎正處於發現我們是否在宇宙中孤立無援的邊緣。遺憾的是,對這些行星知之甚少,在大多數情況下,只知道它們的質量和半徑。了解一顆行星是否可以容納生命需要更多的信息。目前,一個極其重要的信息缺失是它們大氣的存在、組成和結構。大氣中的水、氧和甲烷的跡象都是行星可能存在生命的跡象。
  • 天文學家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在大力神星座探測到褐矮星Elegast
    Elegast(BDR J1750+3809)(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歐洲和夏威夷的科學家們,已經通過射電望遠鏡探測到了一枚「超級行星」(Super-Planet)—— 又稱「冷棕矮星」(Cold Brown Dwarf)或「失敗恆星」(Failed Star)。
  • 12光年外發現兩顆宜居行星,科學家:外星人可能已經發現地球
    其實除了尋找技術籤名之外,許多科學家還將探索的目光放到了宜居行星上,畢竟相比其他未知行星,適宜人類居住的行星顯然更可能孕育生命甚至是智慧生命,人類就是一個最有說服力的例子。  近段時間,一個研究團隊在經過3年的持續觀測之後,意外注意到蒂加登星附近至少有著兩個宜居行星。
  • 美航天局發現「宜居」行星「克卜勒-22b」(全文)
    新華社發地球以外,何處宜居?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5日說,一顆被命名為「克卜勒-22b」的太陽系外行星或與地球環境相似。  溫度宜居美國航天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一顆行星與地球表面環境相似,可能適宜人類生存。
  • 宜居帶行星≠宜居行星!二者之間有何差別?科學家的重點在哪?
    波多黎各阿雷西博大學的天體生物學家阿貝爾-門德斯(Abel Méndez)從生態學中獲得了靈感,提出宜居性指數中最需要重點考量的5個因素分別是:行星接受到宿主恆星光照的量、行星的半徑、行星的反射率、表面被海洋覆蓋的比例和大氣密度。在這5個因素裡,除了前兩條,其餘都不太可能在地球上觀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