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我們有了新線索

2020-11-26 人民網

原標題:尋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我們有了新線索

  圖中的帶狀區域為恆星的宜居帶,只有位於宜居帶內的固態行星才擁有合適的表面溫度,使得液態水可以長期存在,並支持類地球生命的存在。

  對於類太陽恆星,宜居帶位於1個天文單位附近(地球的位置),對於紅矮星(其輻射強度比太陽低得多),宜居帶位於大約0.1個天文單位附近。海洋熱量輸送的氣候效應將使得該宜居帶變窄,也就是說,如果超級地球類的宜居行星確實是海洋世界,那麼只有當這些行星位於較狹窄的宜居帶範圍內,它們才是宜居的,因為如果它們離恆星太近,海洋熱量輸送將使得行星很容易進入溫室逃逸狀態,如果太遠,則很容易進入冰封狀態,均不適宜生命存在。換句話說,海洋的氣候效應將導致找到宜居行星的機率將比以前估計的要低一些。

  Gliese 581是一顆紅矮恆星,Gliese 581g 為此項研究的對象,這一研究結論也適合其他類似行星。

  地球生命是否是唯一的?太陽系外是否存在適宜生命存在的星球?一直以來,人類不停地在探尋著這些問題的確切答案。

  雖然到目前為止,太陽系除地球之外,還沒有在其他行星發現有生命存在的跡象。但人類卻從沒有停下尋找的腳步。自1995年第一顆太陽系外行星被發現,到2013年12月20日,已有1056顆系外行星被確認,其中12顆被認為是有可能適宜生命存在的。

  這些行星上的氣候、環境如何?它們的變化受哪些因素影響?關於這些問題,目前科學家們有了新的發現。透過這些發現,或許能夠使我們在尋找地球「同伴」道路上向前再邁進一步。

  核心閱讀

  海洋熱量輸送能夠改變宜居行星氣候

  2013年12月30日,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了北大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授胡永雲與其研究生楊軍博士關於太陽系外行星適宜生命存在的研究成果。

  這篇題目為「The role of ocean heat transport in climates of tidally locked exoplanets around M-dwarf Stars」(海洋在決定紅矮星附近宜居行星氣候狀態中的作用)的論文中,作者指出,海洋熱量輸送將能夠有效地改變圍繞紅矮星恆星運行的宜居行星的氣候環境,並能夠極大地改變太陽系外行星適宜生命存在的空間模態。

  「之前沒有人考慮過海洋及其海洋熱量輸送對宜居行星氣候的影響,我們是第一個研究這一問題的。」胡永雲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海洋作為一種流體,其流動帶來的熱量輸送對氣候環境的影響非常重要。

  目前一般認為,行星的質量越大其含水量也越多,而且由於質量較大的行星重力作用也大,其表面山峰較低,所以這類行星的表面很可能被海洋覆蓋,沒有陸地或僅有一些小島。胡永雲的研究結果顯示,在「一片汪洋」的行星上,不僅海洋熱量輸送會影響行星氣候,海洋運動還帶來海冰的運動,他認為,海冰對恆星輻射的反照率較高,能夠有效地改變行星接收恆星的輻射能量,從而改變行星的宜居性和氣候環境。

  這項研究的目標選中的是紅矮星附近的宜居行星,這類行星距離紅矮星較近,由於強烈的引力所用,行星很可能是潮汐鎖相的,也就是行星的一面永遠面對恆星,而另一面永遠背對恆星。胡永雲表示,對於潮汐鎖相行星來說,我們關心的熱量輸送主要是自朝陽面向背陽面的。他指出,在溫室氣體的作用下,這種熱量輸送的作用會更明顯,從而改變背陽面的宜居條件。

  關鍵詞解析

  宜居行星:宇宙中的超級地球

  宜居行星,顧名思義是指適宜類地球生命存在的行星。這類行星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其質量需大於地球質量的五分之一,但小於地球質量的10倍。胡永雲解釋,質量太小,不足於吸引氣體分子,沒有大氣層;質量太大的話,一般是類似海王星、木星等的氣態星球,也不適宜生命存在。

  對於宜居行星的另一個條件限制是表面溫

  度,這裡也有一個區間,大於0攝氏度小於70攝氏度。胡永雲說,表面溫度小於0攝氏度,行星會完全結冰,沒有液態水,例如太陽系的火星;大於70攝氏度,行星進入溫室逃逸狀態,液態水完全蒸發進入大氣層並被光解,使氫原子逃逸到太空,例如太陽系的金星。這兩種狀態都不適宜生命存在,所以宜居行星的表面溫度要處在0攝氏度到70攝氏度這個區間中。上圖所示的藍色帶狀區域大致是由這一溫度範圍確定的。

  目前所發現的12顆可能的宜居行星大致滿足這兩個條件。胡永雲介紹,但估計其質量都比地球質量大,所以被稱為超級地球。由於目前的天文觀測技術無法很好地確定行星的質量,也無法確定其大氣成分,是否有海洋存在,因此,我們還無法完全確認它們是否是宜居的。

  潮汐相鎖:白天不懂夜的黑

  「我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紅矮星附近的宜居行星。」胡永雲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主要是因為紅矮星大約佔宇宙總恆星數量的80%,是數量最多的一類恆星,而且該類恆星的輻射溫度為3500K左右,遠低於太陽的輻射溫度6000 K,其宜居行星距離紅矮星較近,易於被探測到。因此,人類很可能首先在紅矮星附近發現適宜生命存在的行星。

  由於圍繞紅矮星運行的宜居行星距離母星較近,這就帶來了另一個問題——潮汐相鎖。胡永雲解釋說,恆星與行星之間的引力較大,行星很可能是潮汐鎖相的,也就是行星的一面永遠面對恆星,為白天,而另一面永遠背對恆星,為黑夜。他舉例說,就如同月球被地球潮汐相鎖,我們永遠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而看不到其另外一面。這一行星與其恆星之間特殊的運行方式勢必造成行星的朝陽面和背陽面之間的加熱不均勻。

  由此產生的一個嚴重的問題是,儘管該類行星的朝陽面溫度適於液態水存在,但其背陽面由於得不到恆星輻射而太寒冷,以至於所有的大氣和水分都被凍結在背陽面,從而不適宜生命存在。

  海洋熱量輸送:用我的熱度溫暖你

  海洋是一種流體,其流動可以把熱量從行星較熱的地方到較冷的地方,這就被稱為海洋熱量輸送。胡永雲解釋,以地球為例,海洋和大氣一起把熱帶的熱量輸送到兩極地區,使得熱帶不至於太熱,而兩極地區不至於太冷。在地球上,海洋向兩極地區的熱量輸送與大氣的熱量輸送作用相當,都很重要。他指出,對於潮汐鎖相行星來說,我們關心的熱量輸送主要是自朝陽面向背陽面的熱量輸送。

  從研究中建立的模型來看,潮汐相鎖的行星上,如果在海洋靜止的情況下,朝陽面只有部分區域有液態水存在,其他均為海冰覆蓋,即使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濃度從355 ppmv (ppmv代表每百萬體積單位中CO2的體積含量,相當於現在地球大氣中的CO2含量)增加到0.2個大氣壓,開放海洋區域也沒有增加太多,背陽面地表溫度仍然在零下60攝氏度以下。

  但如果考慮動力海洋的作用,背陽面溫度顯著增加,開放海域則可以一直延伸到背陽面。當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到0.2個大氣壓時,行星表面海冰全部融化,溫度高於0攝氏度。這說明海洋環流和熱量輸送能夠極大地改變宜居行星的氣候環境和氣候模態的空間分布。

  研究者說

  為識別系外宜居行星提供新的線索

  在胡永雲看來,研究海洋的氣候效應是認識宜居行星氣候狀態非常重要的一步,他們的結果對認識系外行星適宜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以及未來探測宜居行星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雖然目前的天文探測技術還很難捕捉遙遠的宜居行星上不同的氣候狀態及其空間模態分布,但胡永雲相信,隨著探測技術的發展,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還是很有希望分辨出這些氣候模態的空間分布,並根據這些不同的氣候空間模態來識別系外宜居行星。

  延伸閱讀

  漫畫家筆下那些潛在的「我們的鄰居」

  系外行星調查目前已經進入了規模化發現階段,前不久美國宇航局披露了最新的數百顆系外行星,但是其中並沒有發現可宜居的行星,近日美國網絡漫畫人士蘭德爾·門羅繪製了太陽系周圍天體系統系外行星圖表,他將現有的數據通過可視化的途徑表達出來,可以很直觀地看出潛在宜居行星的大小和數量。他的圖表表明,在60光年的宇宙空間內可能存在超過2000顆的潛在可居住系外行星。

  本項研究結果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數據分析結果也是基於克卜勒系外行星探測器的觀測資料庫,隸屬於美國宇航局的克卜勒望遠鏡在軌運行4年間每隔30分鐘對15萬顆恆星進行觀測,通過微小的亮等變化發現系外行星世界,科學家發現大約22%類太陽恆星周圍的可居住帶上存在適合生命演化的行星。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新線索
    中國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新線索   記者今天從北京大學了解到,北大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授胡永雲研究團隊日前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成果,證明了海洋熱量的輸送能有效改變圍繞「紅矮星」運行的宜居行星的氣候環境和宜居性,並能極大改變太陽系外行星適宜生命存在的空間模態。
  • 美德研究人員: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宜居
    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同時就職於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和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的教授德克·舒爾策—馬庫赫牽頭這項研究,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和美國維拉諾瓦大學天文學家合作,確定「超宜居」標準,例如行星年齡、質量、體積、表面溫度、是否有水、與恆星距離等。他們最終從4500顆已知地外行星中篩選出24顆「超宜居」行星。
  • 美德研究人員: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宜居
    視覺中國 資料圖新華社10月6日消息,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同時就職於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和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的教授德克·舒爾策-馬庫赫牽頭這項研究,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和美國維拉諾瓦大學天文學家合作,確定「超宜居」標準,例如行星年齡、質量、體積、表面溫度、是否有水、與恆星距離等。
  • 宜居帶行星≠宜居行星!二者之間有何差別?科學家的重點在哪?
    在這些系外行星裡,有大量的行星位於宜居帶,被人們認為是孕育系外生命的最佳候選者。 可是,即便各種「超級地球「被發現的新聞不斷傳出,儘管各種系外行星有可能存在液態水、氧氣的報告被公布,科學家們對於宜居星球這個概念卻始終非常謹慎。宜居帶行星和宜居行星,究竟有哪些不同呢?
  • 美德研究人員: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宜居
    新華社10月6日消息,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同時就職於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和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的教授德克·舒爾策—馬庫赫牽頭這項研究,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和美國維拉諾瓦大學天文學家合作,確定「超宜居」標準,例如行星年齡、質量、體積、表面溫度、是否有水、與恆星距離等。
  • 科學家:超級太陽系或擁有7顆宜居帶行星,地外生命概率大大增加
    比如在太陽系,雖然孕育生命的行星只有地球,但這絕不意味著只有地球適合生物存在。我們在尋找地外生命的時候,參考的一個最重要指標就是宜居帶。)僅僅在太陽系內,就有三顆行星位於宜居帶內:金星,地球和火星。但或許,就像天文學上有超級地球的說法一樣,宇宙中還有「超級太陽系」。更驚人的是,以前所謂的超級地球是超級像地球,但或許宇宙中真的有那種超越了地球的宜居行星存在,而我們只是「普通地球」。換句話說,地外生物甚至是地外文明,出現的可能性或許超過了我們的想像。
  • 天文學家在太陽系外發現潛在宜居行星(組圖)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新華社北京8月25日電 一個國際團隊24日在英國《自然》雜誌網絡版上發表報告說,他們通過長期觀測發現,一顆環繞比鄰星運行的行星可能具有適合生命繁衍的環境。比鄰星是距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人類能夠發射探測器到這顆潛在宜居行星上探索生命痕跡。比鄰星位於半人馬座,是一顆紅矮星,距離太陽系約4.2光年。
  • 星空新發現!121顆可能擁有宜居衛星的系外巨行星什麼樣
    克卜勒計劃的一個主要目標是尋找並確定位於其恆星周圍可居住範圍內的行星,這意味著這些行星既不太熱也不太冷,因此可能存在液態水和潛在生命體。之所以類地(巖石)行星是尋找生命體的主要目標,是因為它們中的一部分可能有與地球相似的地質構成和大氣環境。
  • 比地球更宜居?美國科學家在太陽系外發現24顆「超宜居」行星
    據英國《太陽報》當地時間10月5日報導,美國科學家們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了24顆行星,他們認為這些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更加宜居。在華盛頓州立大學(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領導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詳細描述了這些潛在的「超宜居」行星的特徵。這些行星距離我們超過100光年,但可能是我們在地球以外發現生命的最大希望。
  • 12.5光年外的不易發現的恆星系發現了兩顆宜居帶行星
    但目前我們同樣也認為生命一旦產生,便會儘可能的延續下去,而非坎坷中斷。我們目前同樣也對地外生命有著難以言語的著迷與探索進程,但是終究還是一場空,我們再利用可用的手段後並麼有發現哪裡擁有地外生命。但我們依然堅信著地球生命絕非唯一。我們一直都在探索,並且會一直探索下去。
  • 太陽系外的宜居星球,距地球僅有4光年,我們何時才能前往?
    可是我們都明白,火星其實並不是一顆天然適宜人類生存的星球。事實上,在整個太陽系,除了地球再也沒有第二顆天然宜居行星。我們想要在其它的星球上生活,只能通過各種環境改造,可是想要改造一顆星球的環境 ,讓它成為像地球一樣的宜居行星,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 銀河系中類地行星有萬億顆,美發射衛星尋找,宜居星球或將被發現
    類似地球一樣的星球,天文學上被稱為類地行星。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水星、金星和火星以及地球都被叫做類地行星,這類行星跟類木行星相比有較大的分別,類木行星都是氣態行星,沒有固態的表面,類地行星卻都是有固態表面的。
  • 宜居帶上的行星都是宜居行星嗎?二者之間有什麼差別?
    但這192顆看似有生命希望的行星裡,又有24顆是巖石行星。我們都知道,生物是無法生存在巖石行星或像木星這種氣態行星裡的。跳出宜居帶看到這裡是不是很失望,明明有這麼多宜居帶行星,但因為各種原因就排除掉了一大半,難道系外要孕育生命就這麼難嗎?
  • 尋找人類的知音?我國籌備「覓音計劃」,尋覓宜居星球和地外生命
    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的宜居行星,所有已知的生命物種全部位於地球上。科學家們已經將太陽系中的行星探索了個遍,包括一些矮行星和衛星等,沒有其它任何一顆星球具備我們地球這樣的生態環境。
  • 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宜居帶正向外遷移,地球何時會走向滅亡?
    在這個直徑20萬光年,有著2000億顆恆星,130億歲的銀河系中,也許有很多來自其它世界的飛船,正在探索著這個世界,往返於星際之間,尋找著適合生命紮根的新世界。去近距離地觀察生命是如何誕生的,以及那些即便是它們,也無法知曉的神奇。
  • 21顆行星成太陽系外宜居行星 10顆最有可能存生命
    21顆行星成太陽系外宜居行星 10顆最有可能存生命 2014-07-01 08:23:54來源:錢江晚報作者:責任編輯:唐云云
  • 在附近恆星的宜居帶上發現了地球大小的行星
    因此,天文學家的目標是找到與地球差不多大小,循著某一軌道繞恆星運行,且其表面上有液態水存在的行星。這些行星將成為我們探索太陽系外宜居世界和生命特徵的主要目標。 基於我們的模型,我們發現如果行星TOI-700d的大氣中含有甲烷、二氧化碳或水蒸氣,那就可能是宜居行星。現在我們團隊需要通過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來證實這些假設。
  • 用亮度差來尋找大氣層:對付系外類地行星的新方法
    一種新方法可能能夠告訴科學家,系外巖石行星——與地球最相似的系外行星——是否擁有大氣層。圖源:syfy 紅矮星系統想像圖「我們從未分析過太陽系外巖石行星的大氣層特徵,」馬裡蘭大學助理教授,研究報告作者伊萊扎·肯普頓告訴小發明網站。「這是分析宜居帶中巖石行星特徵的第一塊鋪路石。」
  • 美俄天文學家隔空論戰「超宜居」行星是否真的宜居?
    美國科學家宣布找到24個「超宜居」行星最近,美國教授德克·舒爾策·馬庫赫,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以及美國維拉諾瓦大學天文學家合作確定了行星「超宜居」的標準。這個標準涵蓋了:行星年齡、質量、體積、表面溫度、是否存在水還有與恆星的距離等等方面。最終在人類目前已經發現的4500地外行星中,它們篩選出了24顆「超宜居」星球。這24顆「超宜居」星球,按理說是非常適合生命體生存的,可惜他們都距離地球超過100光年?既然「超宜居」的星球有了,憑我們現在的科技能不能確定那些星球上存在生命呢?
  • 行星宜居意味著什麼沒有標準答案,但新工具會讓我們走得更遠
    新的工具和建模軟體正在提供線索。不到一個月前,科學家們宣布,在距地球110光年的一顆系外行星K2-18b的大氣層中發現了水蒸氣。至關重要的是,這顆行星位於其恆星的「適居帶」(該恆星周圍的區域溫度適宜,適宜液態水存在)。但是這個短語的使用是有爭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