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宜居帶正向外遷移,地球何時會走向滅亡?

2020-12-05 古今奇聞雜談

地球何時走向滅亡的終點呢?在這個直徑20萬光年,有著2000億顆恆星,130億歲的銀河系中,也許有很多來自其它世界的飛船,正在探索著這個世界,往返於星際之間,尋找著適合生命紮根的新世界。去近距離地觀察生命是如何誕生的,以及那些即便是它們,也無法知曉的神奇。

也許,46億年前,太陽系剛剛形成的時候,這些外星文明就來過我們的星球,但那個時候的地球,剛剛形成,如同地獄一般,到處都是熔巖,你絕對想像不到,在未來的幾億年後,這個煉獄一般的星球,會變得如此生機盎然。

相反,距離地球不遠的太陽系的另一顆行星——金星,更有可能稱為「生命的天堂」,那時的金星,很可能有陸地、有海洋,甚至有生命。

在金星最繁榮的時期,它正位於宜居帶,「宜居帶」也叫「適合居住帶」。「宜居帶」也叫「適合居住帶」。對於任何動物、植物、以至於微生物來說,都會有一個最合適其生存的地帶。

如果把地球上所有生物以及它們在不同演化階段所需要的不同條件加以總結,將這些條件擴展到所需行星的條件、太陽的條件甚至是恆星系的條件等,就有了「宇宙宜居帶」的概念。

對於行星來說,宜居帶是一個與恆星距離剛好合適,既不會太冷,也不會太熱的地帶,這是一個可以誕生,和維持生命的世界。可是,和行星的一生相比,宜居帶總是很短暫的,並且,對於任何星球來說,都是一樣的。

現在,我們正生活在太陽的宜居帶上,但據外媒報導,地球正向太陽系的「宜居帶」邊緣移動,其移動速度比預先認為的還要快。如果地球移出該宜居區域,則會引起「潮溼溫室效應」氣候,並使大氣層產生劇烈的變化。

而隨著宜居帶的外移,可能會發生更多不利於生命存在的奇怪事情。比如,密集的恆星風將破壞行星的大氣層。此外,由於紅巨星質量變輕,行星也將逐漸向外層空間移動。

不過對於比較樂觀的小夥伴來說,他們認為,人們不需要太擔心宜居帶向外遷移這件事,雖然宜居帶正遠離我們,地球將不再是生命的花園,但是我們還有數億年的時間,來醞釀我們的「逃跑計劃」。或許在幾百萬年之後,人類就能實現星際移民,並且找到另一顆如同地球一般適合生存的系外行星。到那時,地球就不再是人類的唯一選擇。

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來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太陽系外的宜居星球,距地球僅有4光年,我們何時才能前往?
    自從人類在科技的幫助下,走出地球開始探索宇宙的時候,向外星球移民的夢想就出現了。可能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否能夠向外星球移民並不重要,可是在科學家的心裡,人類的未來在宇宙,人類想要延續發展,成為更強大的文明,走向宇宙,殖民外星球是必然要走的一條路。
  • 科學家:超級太陽系或擁有7顆宜居帶行星,地外生命概率大大增加
    到目前為止,不論是太陽系還是整個宇宙,人類都沒有在地球以外的世界發現生命的痕跡。比如在太陽系,雖然孕育生命的行星只有地球,但這絕不意味著只有地球適合生物存在。我們在尋找地外生命的時候,參考的一個最重要指標就是宜居帶。
  • 地球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但如果沒有水會怎麼樣?
    如果在某個母恆星附近存在這樣一個區域,它擁有滿足以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那麼我們可以說,這顆母恆星擁有一個宜居帶或宜居區。在這個宜居帶裡滿足以上條件的行星是宜居行星,它擁有產生生命的最基本前提。太陽系的宜居帶我們都說地球處於太陽系的宜居帶內,這個宜居帶是以地球以及太陽的特徵為條件來進行基本判斷的。能量來源是對生命的絕對要求,在此基礎上,一顆行星的可居住性意味著它在產生生命之前,必須滿足許多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天體物理學標準。
  • 科學家:要麼走向滅亡,要麼走向宇宙
    科學家們預測,人類未來的結局只有兩種,要麼走向滅亡,要麼走向宇宙,開啟「星際移民」。地球曾經經歷過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主要跟地球環境變化因素有關係。在地球過去的數十億年的時間裡,不管是地球大陸的分裂,或者是地球氧含量的變化,又或者是太陽活動改變了地球溫度,都會讓地球環境發生惡化。地球為什麼會出現生命?
  • 科學家:要麼走向滅亡,要麼走向宇宙
    科學家們預測,人類未來的結局只有兩種,要麼走向滅亡,要麼走向宇宙,開啟「星際移民」。在地球過去的數十億年的時間裡,不管是地球大陸的分裂,或者是地球氧含量的變化,又或者是太陽活動改變了地球溫度,都會讓地球環境發生惡化。地球為什麼會出現生命?因為地球處於太陽系的「宜居帶」,所以地球就會生命並且延續至今。但是地球的環境不可能永遠適宜,隨著地球溫度和環境的變化,未來很可能就會出現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事件。
  • 中國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新線索
    中國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新線索   記者今天從北京大學了解到,北大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授胡永雲研究團隊日前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成果,證明了海洋熱量的輸送能有效改變圍繞「紅矮星」運行的宜居行星的氣候環境和宜居性,並能極大改變太陽系外行星適宜生命存在的空間模態。
  • 比地球更宜居?美國科學家在太陽系外發現24顆「超宜居」行星
    據英國《太陽報》當地時間10月5日報導,美國科學家們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了24顆行星,他們認為這些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更加宜居。在華盛頓州立大學(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領導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詳細描述了這些潛在的「超宜居」行星的特徵。這些行星距離我們超過100光年,但可能是我們在地球以外發現生命的最大希望。
  • 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外行星,身處宜居帶,或許適合人類移居
    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外行星,身處宜居帶,或許適合人類移居 2020-10-10 13:24:57 來源 : 科學星
  • 科學家在太陽系外發現了 24 顆比地球更適合繁衍生命的行星
    有些星球可能比地球更適宜生命繁衍!科學家一下發現24顆候選者在太陽系中處於宜居帶,溫度適宜,擁有大量的水和氧氣,地球一直以來都是人類已知宇宙中最適宜生命繁衍的星球。但科學家的最新發現,有可能讓地球的這一光輝頭銜易主。
  • 太陽變為紅巨星 宜居帶將外移
    不過,美國康奈爾大學卡爾-薩根研究所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隨著太陽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熱,就可能會逐個吞噬水星和金星,並將地球和火星變成熾熱的、不可居住的巖石星球,土衛二和木衛二這兩顆冰冷的衛星反而變成了更適宜生命生存的理想家園。天文學家在搜索系外行星時,如果發現可能適宜生命存在的星球時,經常會使用「宜居帶」(綠色)這個詞彙。
  • 科學家發現太陽系早期有三個宜居星球,為啥現在只剩下地球一個?
    ),科學家在研究探索太陽系的過程中發現,早期的太陽系存在三個「地球」,為什麼現在只剩下了一個,另外三個去哪了? 早期的太陽系 科學家在太陽系中的一些古老隕石上發現了一些同位素存在的痕跡,並且太陽內部的化學成分組成也有一些重元素的存在,通常情況下這些元素只會在壽命較短的大質量恆星中產生,因為這些恆星的壽命較短,會快速地釋放自己的能量,導致核心的氫元素被大量消耗,產生一次「超新星爆發」,在這個過程中會形成大量的重元素。
  • 比地球更宜居!科學家找到24顆「超宜居星球」,上面會有生命?
    人類搜尋地外宜居星球已經長達70年的時間,之所以要花如此長的時間去尋找宜居星球,是因為人類始終相信茫茫宇宙中應該還存在著和地球擁有類似自然環境的星球,科學家們將這類行星稱為「類地行星」。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在太陽系外發現了超過一千顆行星,那麼這些行星有哪些是適合居住的呢?
  • 尋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我們有了新線索
    原標題:尋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我們有了新線索   圖中的帶狀區域為恆星的宜居帶,只有位於宜居帶內的固態行星才擁有合適的表面溫度,使得液態水可以長期存在,並支持類地球生命的存在。   對於類太陽恆星,宜居帶位於1個天文單位附近(地球的位置),對於紅矮星(其輻射強度比太陽低得多),宜居帶位於大約0.1個天文單位附近。
  • 天文學家在太陽系外發現潛在宜居行星(組圖)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新華社北京8月25日電 一個國際團隊24日在英國《自然》雜誌網絡版上發表報告說,他們通過長期觀測發現,一顆環繞比鄰星運行的行星可能具有適合生命繁衍的環境。比鄰星是距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人類能夠發射探測器到這顆潛在宜居行星上探索生命痕跡。比鄰星位於半人馬座,是一顆紅矮星,距離太陽系約4.2光年。
  • 地球會不會因此離開太陽系的宜居帶呢?
    雖然隨著太陽質量的損失,引力的束縛將會減小,地球越跑越遠。但是隨著太陽往紅巨星時期過渡,地球也有被吞沒化為灰燼的風險。現在我們回答標題中的問題,假設地球不會被吞沒反而被越甩越遠,那麼它會離開太陽系的宜居帶嗎?這裡我們就要了解什麼是宜居帶?
  • 地球會不會因此離開太陽系的宜居帶呢?
    太陽是我們所處的太陽系中心的一顆古老恆星,自古以來人類就一直認為太陽對地球有著巨大的影響,也有許多文人作品將太陽當做神一樣崇拜。 直到後來,科學家才對太陽的物質組成和能量來源有了一點認識。並認為是太陽產生的能量支持著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長,支配了地球的氣候和天氣。而這些能量就是通過核聚變產生的。
  • 「第二個太陽系」被發現,距地球2545光年,何時能夠實現移民?
    並將目標選擇在火星,可是後來對火星的一系列探測研究發現,這是一顆非常荒涼的星球,雖然也是類地行星,跟地球在地質結構等方面也有不少的相似之處,但是火星的天然環境並不適宜人類的生存。我們想要移民到火星上,首先就需要對火星的生態環境進行大改造,讓它成為一顆宜居行星。
  • 12光年外發現兩顆宜居行星,科學家:外星人可能已經發現地球
    為了在茫茫宇宙中找到可以交流的同伴,人類幾乎使出了渾身解數,比如向宇宙深處發射規律的信號、向太陽系外發射各種探測器等等。  目前,大多數宜居行星都距離地球100光年以外,比如去年十月來自美國和德國的研究團隊就曾在《天體生物學》雜誌中詳細介紹了24顆這樣的超宜居行星。
  • 比地球更宜居!科學家找到24顆「超宜居星球」,上面會有生命嗎?
    人類搜尋地外宜居星球已經長達70年的時間,之所以要花如此長的時間去尋找宜居星球,是因為人類始終相信茫茫宇宙中應該還存在著和地球擁有類似自然環境的星球,科學家們將這類行星稱為「類地行星」。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在太陽系外發現了超過一千顆行星,那麼這些行星有哪些是適合居住的呢?
  • 若用比鄰星替換太陽,地球會變成怎樣?科學家:太陽系或面目全非
    如題,假如用比鄰星替換了太陽,地球會變成什麼樣?看到這一問題,很多人或許想問,比鄰星是什麼,它與太陽有何區別?比鄰星與太陽相似,也是一顆恆星。但此恆星非彼恆星,比鄰星屬於紅矮星,而太陽屬於黃矮星,紅矮星的質量通常要比黃矮星的質量小許多,比鄰星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