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新線索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中國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新線索

  記者今天從北京大學了解到,北大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授胡永雲研究團隊日前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成果,證明了海洋熱量的輸送能有效改變圍繞「紅矮星」運行的宜居行星的氣候環境和宜居性,並能極大改變太陽系外行星適宜生命存在的空間模態。這一新結論,對認識系外行星適宜生命存在的可能性與未來探測適宜生命存在的行星,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地球生命在宇宙中是否惟一,太陽系外是否存在適宜生命存在的星球,始終是人類不斷探索的問題。自1995年發現首顆太陽系外行星到2013年12月28日為止,已有1056顆系外行星被確認,其中12顆被認為有可能適宜生命存在。這12顆行星均為質量略大於地球的固態星球,通常稱為「超級地球」。針對這些行星上氣候、環境如何,其變化受哪些因素影響的問題,目前科學界公認:適宜類似地球生命存在的最關鍵條件是液態水的存在,因此行星適宜生命存在的關鍵在於表面溫度能否保證液態水長期存在——表溫介於約0至70攝氏度間。

  此次胡永雲教授團隊將研究目標定為「紅矮星」附近的宜居行星,緣於「紅矮星」是宇宙中數量最多的恆星(佔宇宙恆星總量約80%),且該類恆星輻射溫度較低,較易探測。但同時,由於「紅矮星」與其宜居行星距離太近,恆星與行星間較強的引力導致行星的一面永遠面對「紅矮星」(永久白天),另一面永遠背對「紅矮星」(永久黑夜)。該類行星朝陽面溫度適於液態水存在,背陽面得不到恆星輻射而極端寒冷,所有大氣和水分都被凍結於背陽面,不適宜生命存在。

  對此,我國科學家首次強調了海洋熱量輸送對鎖相行星氣候的影響,進行了兩種不同數值模擬試驗,一為不考慮海洋熱量輸送,二為考慮海洋熱量輸送、海冰運動以及海冰-反照率反饋等物理和動力過程;而此前,所有關於系外行星宜居性的研究均未關注海洋氣候效應。

  胡永雲教授團隊依據地球氣候中海洋熱量輸送對氣候重要性與大氣熱量輸送同等重要,同時依據行星質量愈大、包含水分愈多,且超級地球重力較大、山峰較低,行星表面極可能完全被海洋覆蓋,假定「超級地球」是一個「水世界」。最終的試驗結果證明:在大氣和海洋自朝陽面向背陽面輸送熱量的情況下,不僅大氣層不會在背陽面坍塌,水分也不會凍結在背陽面。相反,海洋熱量輸送能有效擴大開放海域面積,極大改變宜居行星的氣候空間模態。科學家進一步論證,如果「紅矮星」附近的超級地球確為海洋世界,那麼這類行星將只能位於紅矮星附近相對狹窄的範圍內——如距離母星太近,海洋熱量輸送將使行星進入溫室逃逸狀態,如太遠,又會使其進入全冰封狀態。換言之,海洋的存在將使傳統上所認為的恆星周圍的宜居帶變窄。

  科學家表示,這一關於太陽系外行星適宜生命存在的新結論,或為未來識別系外行星宜居性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 (駐京記者王樂)

相關焦點

  • 尋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我們有了新線索
    原標題:尋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我們有了新線索   圖中的帶狀區域為恆星的宜居帶,只有位於宜居帶內的固態行星才擁有合適的表面溫度,使得液態水可以長期存在,並支持類地球生命的存在。   Gliese 581是一顆紅矮恆星,Gliese 581g 為此項研究的對象,這一研究結論也適合其他類似行星。   地球生命是否是唯一的?太陽系外是否存在適宜生命存在的星球?一直以來,人類不停地在探尋著這些問題的確切答案。   雖然到目前為止,太陽系除地球之外,還沒有在其他行星發現有生命存在的跡象。但人類卻從沒有停下尋找的腳步。
  • 天文學家在太陽系外發現潛在宜居行星(組圖)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新華社北京8月25日電 一個國際團隊24日在英國《自然》雜誌網絡版上發表報告說,他們通過長期觀測發現,一顆環繞比鄰星運行的行星可能具有適合生命繁衍的環境。比鄰星是距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人類能夠發射探測器到這顆潛在宜居行星上探索生命痕跡。比鄰星位於半人馬座,是一顆紅矮星,距離太陽系約4.2光年。
  • 比地球更宜居?美國科學家在太陽系外發現24顆「超宜居」行星
    據英國《太陽報》當地時間10月5日報導,美國科學家們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了24顆行星,他們認為這些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更加宜居。在華盛頓州立大學(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領導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詳細描述了這些潛在的「超宜居」行星的特徵。這些行星距離我們超過100光年,但可能是我們在地球以外發現生命的最大希望。
  • 12.5光年外的不易發現的恆星系發現了兩顆宜居帶行星
    我們目前同樣也對地外生命有著難以言語的著迷與探索進程,但是終究還是一場空,我們再利用可用的手段後並麼有發現哪裡擁有地外生命。但我們依然堅信著地球生命絕非唯一。我們一直都在探索,並且會一直探索下去。在我們的視界以內,生命的可發展性太過於狹隘,以上的介紹在我們對於宇宙行星的檢索與觀察後,顯得太過於苛刻而又不失為絕對擁有概率的存在。
  • 21顆行星成太陽系外宜居行星 10顆最有可能存生命
    21顆行星成太陽系外宜居行星 10顆最有可能存生命 2014-07-01 08:23:54來源:錢江晚報作者:責任編輯:唐云云
  • 科學家:超級太陽系或擁有7顆宜居帶行星,地外生命概率大大增加
    到目前為止,不論是太陽系還是整個宇宙,人類都沒有在地球以外的世界發現生命的痕跡。比如在太陽系,雖然孕育生命的行星只有地球,但這絕不意味著只有地球適合生物存在。我們在尋找地外生命的時候,參考的一個最重要指標就是宜居帶。
  • NASA發現太陽系外類地行星
    原標題:太陽系外類地行星   《每日郵報》4月18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日前宣布首次在太陽系外發現與地球差不多大的行星,其表面溫度適合水以液態形式存在,這為生命體在太陽系外的存在提供了可能。
  • 星空新發現!121顆可能擁有宜居衛星的系外巨行星什麼樣
    自從美國航天航空局(NASA)2009年發射克卜勒望遠鏡以來,科學家們已經在太陽系外發現了數千顆行星,這些行星被稱為系外行星。克卜勒計劃的一個主要目標是尋找並確定位於其恆星周圍可居住範圍內的行星,這意味著這些行星既不太熱也不太冷,因此可能存在液態水和潛在生命體。
  • 在附近恆星的宜居帶上發現了地球大小的行星
    這是令人振奮的消息,因為這個新行星離地球相對較近,通過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或地面大型望遠鏡或將觀測到它的大氣層。因此,天文學家的目標是找到與地球差不多大小,循著某一軌道繞恆星運行,且其表面上有液態水存在的行星。這些行星將成為我們探索太陽系外宜居世界和生命特徵的主要目標。
  • 美德研究人員: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宜居
    視覺中國 資料圖新華社10月6日消息,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同時就職於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和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的教授德克·舒爾策-馬庫赫牽頭這項研究,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和美國維拉諾瓦大學天文學家合作,確定「超宜居」標準,例如行星年齡、質量、體積、表面溫度、是否有水、與恆星距離等。
  • 科學家又在太陽系外發現一個"新地球" 或有生命存在
    一個國際團隊日前在英國《自然》雜誌網絡版上發表報告稱,他們通過長期觀測發現,一顆環繞比鄰星運行的行星可能具有適合生命繁衍的環境。比鄰星是距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人類能夠發射探測器到這顆潛在宜居行星上探索生命痕跡。
  • 天文學家發現110光年外宜居行星上存在水,可能是宜居的大號地球
    即天文學家首次在太陽系外的一顆可能適宜人類居住的行星上發現了水存在的證據。這是第一次發現行星位於我們所認為的宜居帶上。相關研究的兩篇論文一篇發表在《自然天文學》上,一篇上傳在arXiv網站上。來自倫敦大學的系外行星科學家、《自然天文學》論文的第一作者安傑洛斯·齊阿拉斯(Angelos Tsiaras)說:「這是目前我們所知道的太陽系外唯一一顆溫度適宜於支持水存在的行星,它有大氣層,也有水,這使得它成為我們目前所知最適宜居住的行星。」
  • 美德研究人員: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宜居
    新華社10月6日消息,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同時就職於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和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的教授德克·舒爾策—馬庫赫牽頭這項研究,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和美國維拉諾瓦大學天文學家合作,確定「超宜居」標準,例如行星年齡、質量、體積、表面溫度、是否有水、與恆星距離等。
  • 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宜居帶正向外遷移,地球何時會走向滅亡?
    在這個直徑20萬光年,有著2000億顆恆星,130億歲的銀河系中,也許有很多來自其它世界的飛船,正在探索著這個世界,往返於星際之間,尋找著適合生命紮根的新世界。去近距離地觀察生命是如何誕生的,以及那些即便是它們,也無法知曉的神奇。
  • 宜居帶行星≠宜居行星!二者之間有何差別?科學家的重點在哪?
    在這些系外行星裡,有大量的行星位於宜居帶,被人們認為是孕育系外生命的最佳候選者。 可是,即便各種「超級地球「被發現的新聞不斷傳出,儘管各種系外行星有可能存在液態水、氧氣的報告被公布,科學家們對於宜居星球這個概念卻始終非常謹慎。宜居帶行星和宜居行星,究竟有哪些不同呢?
  • 太陽系3顆行星處於宜居帶,卻只有地球有生命,或與地底世界有關
    前段時間,有地球科學家指出,之所以地球成為太陽系中唯一的一顆宜居行星,原因或許並不在地球表面,而是在地球的內部,這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在太陽系之中,處於宜居帶的一共有3顆行星,其中孕育出生命的,卻只有地球一顆。
  • 歐南臺證實,比鄰星發現宜居類地行星!
    這顆巖石星球只比地球略重一點,是離我們最近的系外行星——或許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太陽系外生命可能的居所。描述這一裡程碑式發現的論文,2016年8月25日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比鄰星是一顆紅矮星,距離太陽系只有4光年多一點,是除太陽以外離地球最近的恆星。這顆溫度較低的恆星位於半人馬座,太過黯淡而無法用肉眼看見,附近還有另外兩顆比它明亮得多的恆星——半人馬座α(南門二)A和B。
  • 美德研究人員: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宜居
    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同時就職於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和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的教授德克·舒爾策—馬庫赫牽頭這項研究,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和美國維拉諾瓦大學天文學家合作,確定「超宜居」標準,例如行星年齡、質量、體積、表面溫度、是否有水、與恆星距離等。他們最終從4500顆已知地外行星中篩選出24顆「超宜居」行星。
  • 太陽系外發現兩顆與地球大小近似的行星
    美國航天局12月20日公布的名為「克卜勒-20e」(左一)和「克卜勒-20f」(右一)的兩顆行星與地球(右二)和金星比較的假想圖。新華社發 據《自然》雜誌網站12月20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首次發現了兩顆與地球大小近似的行星,這也是迄今為止在太陽系外發現的最小類地行星。
  • 「第二太陽系」克卜勒1625被發現,其上或存在宜居行星
    今天,我們與大家分享另一個「太陽系」——克卜勒-1625。它位於天鵝座之中,是一顆恆星,距離地球大約8000光年的距離。最早發現它的,是知名天文學家伽利略。作為一顆視星等級為14的恆星,克卜勒-1625和太陽非常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