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3顆行星處於宜居帶,卻只有地球有生命,或與地底世界有關

2020-11-02 三體使者

據報導,伴隨著「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正在太空中一路飛馳,地面上的科學家們,也在為「改造火星」進行著努力。前段時間,有地球科學家指出,之所以地球成為太陽系中唯一的一顆宜居行星,原因或許並不在地球表面,而是在地球的內部,這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地球的「內秀」竟然是宜居的關鍵

在太陽系之中,處於宜居帶的一共有3顆行星,其中孕育出生命的,卻只有地球一顆。地球為何會脫穎而出呢?在過去的科學研究中,科研人員認為,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適中,才是地球孕育出生命的關鍵,不過,近年來伴隨著系外行星的研究,這個觀點其實也並不完全正確。

在最新的觀點中,研究者認為,地球之所以成為生命星球,關鍵在於地球的「內秀」,這是什麼意思呢?地球內部的演化機制,是地球變成宜居行星的基礎。



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地球的內部,從地幔層開始,一直到地球內核的最深處,科學家們相信,通過對地球內部的層層剖析,終有一天會揭開地球的宜居密碼。

如果有地球的內部有哪些特點,那就是地球一直處於不斷運動之中。在過去的數十億年時間裡,在地球誕生早期,它上面的氣候環境也是非常惡劣的,甚至要比如今的金星還要恐怖,不過,由於地球內部的運動,導致地球逐漸演變成一顆宜居星球。

由此可見,「動」才是地球生機勃勃的關鍵。拿火星來說,火星是一片荒涼又死寂的,通過對火星的探測,研究者發現,火星至少在10億年前,就已經變得不再活躍了,當火星靜了下來,自然 火星也就「死掉了」。



通過對太陽系宜居行星的研究,科學家們表示,大約從35億年前開始,地球和火星、金星正式分道揚鑣,此後,地球變得越來越好,而另外兩顆星球,則是變得越來越糟糕。

所以,研究者表示,人類想要真正實現太空移民,就需要搞清楚地球的「前世今生」,特別是地球內部的演化機制,從而將地球的成功複製到其它星球上,才能真正意義上的擁有多顆適合人類的宜居星球。



中國科學家又有新發現

想要徹底揭開地球之謎並不容易,因為地球內部對於目前的人類來說,仍然是大片的空白區域,否則也不會至今仍然有很多人相信,在地球內部還有著一個「世界」,認為「地心人」生活在其中。

我國科學家也一直從事地球內部的研究工作,在2012年,來自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們,發現海底的沉積碳酸鹽巖和地幔巖石中,存在著較大的鎂同位素差異,研究者認為,或許通過對鎂同位素的探測,可以揭開地球內部的一些謎團。



通過持續多年的追蹤,前段時間,科學家們在我國東部再次發現了鎂同位素異常的情況。在這裡,科學家們找到了大量的碳酸鹽巖,這為地球早期大氣層中的原始二氧化碳去處,提供了新的幫助,在地球改善大氣層狀態的過程中,或許這些碳酸鹽沉積,才是關鍵。

我們都知道,在地球早期,大氣層中是沒有氧氣的,一直到藍細菌的出現,通過光合作用,氧氣才逐漸改變了原始地球大氣的環境,讓地球正式進入宜居期。



不過,在地球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地球上的氣候環境並不是一直都和現在一樣,一直到大約2000多萬年之前,地球的大氣層才逐漸接近現代,當時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也第一次降到了500ppm(適合人類的濃度值,如果太高,人類就會時刻感到睏倦)。

但是奇怪的是,當時的地球消失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可是地球的氣溫卻並沒有發生變化,反而變得更加宜居。這是怎麼回事呢?通過鎂同位素追蹤,研究者表示,是海洋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並最終通過運動,將沉積的碳酸鹽一點點送入地幔層之中。



之後通過地球內部的演化機制,地球變得越來越宜居,人類也有機會出現在地球上,變成如今的模樣。

所以,當未來人類搞清楚地球的內部機制後,在改造火星的問題上,就可以如法炮製,這樣,火星就可以完美變成第二地球,從而徹底成為人類太空中的「第二家園」。

資料來源

《科技日報》10月12日文章《火星變地球, 解鎖地球宜居之謎是關鍵》

相關焦點

  • 這個星系很可能存在生命,有7顆「超級地球」,其中3顆在宜居帶
    銀河系中這個星系很可能存在生命,7顆超級地球,有3顆在宜居帶宇宙中像太陽一樣的恆星非常多,宇宙中的恆星數量難以計數的多,銀河系都有幾千億的恆星,更不用說整個宇宙了,宇宙中連銀河這樣的星系都有無數個。現在科學家們為了尋找到宇宙中是否存在外星生命,一直在對系外行星進行尋找和觀測,而現在的技術手段有限難以觀測到很遠,不過科學家們發現一個非常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的星系,其擁有多達7顆行星。科學家們在尋找外星生命以證明人類在宇宙中並不孤單的同時,也是在尋找人類未來能夠移民的最佳星球,像太陽系這樣擁有眾多行星的星系比較少見,也可能是受限於目前的觀星技術不足。
  • 科學家:超級太陽系或擁有7顆宜居帶行星,地外生命概率大大增加
    生命是宇宙的奇蹟,它的出現不僅對星球的各個屬性要求極高。到目前為止,不論是太陽系還是整個宇宙,人類都沒有在地球以外的世界發現生命的痕跡。比如在太陽系,雖然孕育生命的行星只有地球,但這絕不意味著只有地球適合生物存在。我們在尋找地外生命的時候,參考的一個最重要指標就是宜居帶。
  • 21顆行星成太陽系外宜居行星 10顆最有可能存生命
    21顆行星成太陽系外宜居行星 10顆最有可能存生命 2014-07-01 08:23:54來源:錢江晚報作者:責任編輯:唐云云
  • 首次發現的7顆「戀母」行星有3個宜居,或有生命存在
    在北京時間23日凌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NASA又宣布了一個令人吃驚又興奮的新發現:科學家們通過斯皮策紅外太空望遠鏡,在距離地球39光年的地方,首次發現了7個地球大小的行星圍繞一顆恆星運行的行星系統,更重要的是,其中3顆恆星位於母恆星TRAPPIST-1的宜居帶內。
  • 同樣處於太陽系宜居帶,為什麼金星和火星卻成了人間煉獄?
    在太陽系的幾大行星中,處在宜居帶中的行星就有三顆,分別是地球、火星和金星,而在這幾顆行星當中,目前只有地球適合人類生存和居住。很多朋友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既然都處於宜居帶中,為什麼只有地球上有海洋和生命,而金星和火星上面卻是一片荒蕪呢?
  • 月球也在太陽系宜居帶中,為什麼沒有生命?
    在太陽系核心一點五億公裡處,有兩顆特殊而又普通的天體正在圍繞太陽旋轉,它們被稱作地球和月球。這是兩顆極為特殊的天體,他們在宇宙中,甚至在太陽系中都毫不起眼。然而在那顆蔚藍色的星球之上,卻有著其他天體上難以擁有的景色,那就是生命。地球是我們已知宇宙中唯一擁有著生命的星球,它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中,在漫長的四十六億年地球演化史中,生命已經誕生了至少三十億年。
  • 每顆恆星都有宜居帶,其中的行星都有生命存在嗎?還要看行星條件
    每一顆恆星幾乎都有屬於它的行星宜居帶,因為恆星都是可以發光發熱的星體,那麼在它周圍黃道面上一定的區域中,行星的表面溫度將會處於液態水可以存在的狀態,這一片區域就屬於恆星的宜居帶。恆星周圍常有行星位於恆星的宜居帶中,這樣的行星也通常會被叫做宜居帶行星,比如在我們太陽系,地球和火星就位於太陽的宜居帶中。我們地球上有著萬萬千千的生命物種,其首要的條件也是因為地球位於太陽的宜居帶中。但是火星卻不是這樣,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在火星上發現任何生命體,所以很顯然宜居帶行星也未必就一定宜居,它也很可能會是一顆毫無生機的星球。
  • 宜居帶上的行星都是宜居行星嗎?二者之間有什麼差別?
    在這些系外行星裡,存在大量位於宜居帶上的行星,這些行星很有可能存在生命。但儘管系外行星可能存在能夠孕育生命的液態水、氧氣等物質,但科學家們還是很謹慎,因為宜居帶行星和可宜居行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宜居帶行星VS宜居行星位於宜居帶的行星是分種類的。
  • 科學家發現22光年外有個7顆行星的恆星系統,有3顆位於宜居帶中
    迄今為止,我們人類仍然只知道我們所在的地球上有生命,然而地球只是太空中的一顆普通星球,地球所在的太陽系也只是銀河係數千億顆恆星系統中的一個,很難說其他地方就沒有生命存在。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在進行著關於地外生命的探索,其探尋的參考對象,就是類似於我們地球這樣的星球——位於某個行星系統中的宜居帶,有了適宜的溫度,有大氣層和液態水存在等等,迄今為止,天文學家們已經找到了數百顆類似地球條件的類地行星,雖然還不敢確定這些星球上面是否有生命存在,但是其可能性是相當大的。
  • 宜居帶行星≠宜居行星!二者之間有何差別?科學家的重點在哪?
    截至2019年10月1日,人類已經確認了4118顆系外行星。在這些系外行星裡,有大量的行星位於宜居帶,被人們認為是孕育系外生命的最佳候選者。 可是,即便各種「超級地球「被發現的新聞不斷傳出,儘管各種系外行星有可能存在液態水、氧氣的報告被公布,科學家們對於宜居星球這個概念卻始終非常謹慎。
  • 地球不一定最適合人類居住,科學家發現多顆「超宜居」行星
    地球誕生至今已有45億年,地球上有水、有氧氣、有大氣層,它處於太陽的宜居帶上,光照、氣溫、自轉速度、磁場強度剛好合適,加上在它的衛星月球的作用下,造就了適宜生命繁衍的生態環境,使這個藍色的星球裡奇蹟般地誕生了生命,進而又進化出了智慧生物:人類,然而,人間正道是滄桑,從宏觀上來說,地球上萬物賴以生存的太陽正在衰老
  • 地球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但如果沒有水會怎麼樣?
    如果在某個母恆星附近存在這樣一個區域,它擁有滿足以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那麼我們可以說,這顆母恆星擁有一個宜居帶或宜居區。在這個宜居帶裡滿足以上條件的行星是宜居行星,它擁有產生生命的最基本前提。太陽系的宜居帶我們都說地球處於太陽系的宜居帶內,這個宜居帶是以地球以及太陽的特徵為條件來進行基本判斷的。能量來源是對生命的絕對要求,在此基礎上,一顆行星的可居住性意味著它在產生生命之前,必須滿足許多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天體物理學標準。
  • 太陽系宜居帶內有三顆行星,為何只有地球有生命?這要感謝木星!
    我們知道,宇宙浩如煙海,茫茫無際,類似地球的行星可以說是以萬億計,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在這麼多的星體中,只有地球誕生了生命,並且進化出了人類,這種智慧的生物。到目前為止,這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這也使得地球成了一顆智慧星球,而太陽系也成了一顆有智慧的太陽系。
  • 尋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我們有了新線索
    原標題:尋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我們有了新線索   圖中的帶狀區域為恆星的宜居帶,只有位於宜居帶內的固態行星才擁有合適的表面溫度,使得液態水可以長期存在,並支持類地球生命的存在。海洋熱量輸送的氣候效應將使得該宜居帶變窄,也就是說,如果超級地球類的宜居行星確實是海洋世界,那麼只有當這些行星位於較狹窄的宜居帶範圍內,它們才是宜居的,因為如果它們離恆星太近,海洋熱量輸送將使得行星很容易進入溫室逃逸狀態,如果太遠,則很容易進入冰封狀態,均不適宜生命存在。換句話說,海洋的氣候效應將導致找到宜居行星的機率將比以前估計的要低一些。
  • 宜居行星真的能「宜居生命」嗎,是否可以產生類似地球的生物?
    因此,要找到外星生命,第一步就是找到一顆與地球相似的「宜居行星」。科學家們正在使用克卜勒望遠鏡尋找與我們地球世界差不多大小,並圍繞著與地球相似的恆星運行的「可居住行星」。這樣一來,這些行星上的溫度變化將與地球相似。
  • 科學家在太陽系外發現了 24 顆比地球更適合繁衍生命的行星
    有些星球可能比地球更適宜生命繁衍!科學家一下發現24顆候選者在太陽系中處於宜居帶,溫度適宜,擁有大量的水和氧氣,地球一直以來都是人類已知宇宙中最適宜生命繁衍的星球。但科學家的最新發現,有可能讓地球的這一光輝頭銜易主。
  • 在附近恆星的宜居帶上發現了地球大小的行星
    簡介:本文簡單地介紹了TOI-700恆星及其3顆行星的概況,並解釋了液態水對宜居與否的重要性。科學家通過建立模型來推測此恆星可能存在的氣候。表面的液態水會創造宜居環境,有可能推動生命出現。然後這些生命形式與其上的大氣相互作用,出現地球上的望遠鏡可以遠程探測到的生命特徵。這些特徵可能是類地氣體成分(氧氣、臭氧、甲烷、二氧化碳和水蒸氣),或是27億年前古代地球的氣體成分(主要是甲烷和二氧化碳,沒有氧氣)。 我們知道一個已經發生過這種事情的行星,就是地球。
  • 比地球更宜居!科學家找到24顆「超宜居星球」,上面會有生命?
    人類搜尋地外宜居星球已經長達70年的時間,之所以要花如此長的時間去尋找宜居星球,是因為人類始終相信茫茫宇宙中應該還存在著和地球擁有類似自然環境的星球,科學家們將這類行星稱為「類地行星」。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在太陽系外發現了超過一千顆行星,那麼這些行星有哪些是適合居住的呢?
  • 新研究發現生命在銀河系中或普遍存在,估測宜居行星至少有20億顆
    所謂「宜居行星」,指的是適宜人類等地球生命生存的行星。我們所在的地球當然是一顆宜居行星,那麼在地球之外還有宜居行星嗎?,因為如果以地球生命的存在與發展形式來判斷,生命需要在有巖質表面的行星上生存,那麼質量在地球的0.1~5倍之間的行星基本都是巖質行星。
  • 3億顆宜居行星?銀河系中,生命真的有這麼普遍嗎?
    憑藉著已經退役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所遺留下來的數據,得到了一個驚人的答案:銀河系中大約有3億顆恆星有機會幫助它周圍的行星孕育生命!美國宇航局埃姆斯研究中心的天文學家Steve Bryson指出:「克卜勒告訴我們,銀河系中有數十億顆行星,如今我們知道,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巖石的宜居行星。雖然這個數字不是最終的結果,並且液態水也只是支持生命的許多因素中的一種,但是我們能夠以如此高的置信度和精確度計算出這樣的世界非常普遍,也足夠讓我們興奮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