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伴隨著「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正在太空中一路飛馳,地面上的科學家們,也在為「改造火星」進行著努力。前段時間,有地球科學家指出,之所以地球成為太陽系中唯一的一顆宜居行星,原因或許並不在地球表面,而是在地球的內部,這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地球的「內秀」竟然是宜居的關鍵
在太陽系之中,處於宜居帶的一共有3顆行星,其中孕育出生命的,卻只有地球一顆。地球為何會脫穎而出呢?在過去的科學研究中,科研人員認為,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適中,才是地球孕育出生命的關鍵,不過,近年來伴隨著系外行星的研究,這個觀點其實也並不完全正確。
在最新的觀點中,研究者認為,地球之所以成為生命星球,關鍵在於地球的「內秀」,這是什麼意思呢?地球內部的演化機制,是地球變成宜居行星的基礎。
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地球的內部,從地幔層開始,一直到地球內核的最深處,科學家們相信,通過對地球內部的層層剖析,終有一天會揭開地球的宜居密碼。
如果有地球的內部有哪些特點,那就是地球一直處於不斷運動之中。在過去的數十億年時間裡,在地球誕生早期,它上面的氣候環境也是非常惡劣的,甚至要比如今的金星還要恐怖,不過,由於地球內部的運動,導致地球逐漸演變成一顆宜居星球。
由此可見,「動」才是地球生機勃勃的關鍵。拿火星來說,火星是一片荒涼又死寂的,通過對火星的探測,研究者發現,火星至少在10億年前,就已經變得不再活躍了,當火星靜了下來,自然 火星也就「死掉了」。
通過對太陽系宜居行星的研究,科學家們表示,大約從35億年前開始,地球和火星、金星正式分道揚鑣,此後,地球變得越來越好,而另外兩顆星球,則是變得越來越糟糕。
所以,研究者表示,人類想要真正實現太空移民,就需要搞清楚地球的「前世今生」,特別是地球內部的演化機制,從而將地球的成功複製到其它星球上,才能真正意義上的擁有多顆適合人類的宜居星球。
中國科學家又有新發現
想要徹底揭開地球之謎並不容易,因為地球內部對於目前的人類來說,仍然是大片的空白區域,否則也不會至今仍然有很多人相信,在地球內部還有著一個「世界」,認為「地心人」生活在其中。
我國科學家也一直從事地球內部的研究工作,在2012年,來自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們,發現海底的沉積碳酸鹽巖和地幔巖石中,存在著較大的鎂同位素差異,研究者認為,或許通過對鎂同位素的探測,可以揭開地球內部的一些謎團。
通過持續多年的追蹤,前段時間,科學家們在我國東部再次發現了鎂同位素異常的情況。在這裡,科學家們找到了大量的碳酸鹽巖,這為地球早期大氣層中的原始二氧化碳去處,提供了新的幫助,在地球改善大氣層狀態的過程中,或許這些碳酸鹽沉積,才是關鍵。
我們都知道,在地球早期,大氣層中是沒有氧氣的,一直到藍細菌的出現,通過光合作用,氧氣才逐漸改變了原始地球大氣的環境,讓地球正式進入宜居期。
不過,在地球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地球上的氣候環境並不是一直都和現在一樣,一直到大約2000多萬年之前,地球的大氣層才逐漸接近現代,當時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也第一次降到了500ppm(適合人類的濃度值,如果太高,人類就會時刻感到睏倦)。
但是奇怪的是,當時的地球消失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可是地球的氣溫卻並沒有發生變化,反而變得更加宜居。這是怎麼回事呢?通過鎂同位素追蹤,研究者表示,是海洋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並最終通過運動,將沉積的碳酸鹽一點點送入地幔層之中。
之後通過地球內部的演化機制,地球變得越來越宜居,人類也有機會出現在地球上,變成如今的模樣。
所以,當未來人類搞清楚地球的內部機制後,在改造火星的問題上,就可以如法炮製,這樣,火星就可以完美變成第二地球,從而徹底成為人類太空中的「第二家園」。
資料來源
《科技日報》10月12日文章《火星變地球, 解鎖地球宜居之謎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