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行星真的能「宜居生命」嗎,是否可以產生類似地球的生物?

2020-12-05 騰訊網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生命與地球上的生命相似。

哥白尼理論告訴我們,我們的地球只是典型行星系中的一顆典型行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因此,要找到外星生命,第一步就是找到一顆與地球相似的「宜居行星」。科學家們正在使用克卜勒望遠鏡尋找與我們地球世界差不多大小,並圍繞著與地球相似的恆星運行的「可居住行星」。這樣一來,這些行星上的溫度變化將與地球相似。

在克卜勒望遠鏡的幫助下,美國宇航局已經確定了太陽系外宜居最熱門的行星。這顆行星名為克卜勒-22b,體積約為地球的2.4倍,表面溫度約為華氏70度(相當於21攝氏度),適合生物生存。此外,這顆星球上也可能有液態水。在大小和軌道上,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行星,它每隔290天就環繞「太陽」一周。你可能會問,「克卜勒-22b」是「宜居星球」?如果你找到了一顆「可居住的星球」,離在宇宙中找到另一顆「地球」還有多遠呢?

「宜居行星」要滿足哪些條件呢?

首先,一個可居住的行星必須是類似地球的行星。太陽系中有兩種類型的行星:類地行星和類木行星。地球表面有巖石表面,而類木行星表面是氣體表面。對於地球上的生命來說,類木行星不適合居住,因為它是氣態的,生命沒有立足點。科學家們不確定克卜勒-22b是否主要由巖石、氣體或液體組成,因此無法確定它是一顆陸地行星。如果它不是一顆陸地行星,它就不是一顆「可居住的星球」。

其次,這顆行星的大小必須與地球相似。如果行星太小,不僅重力太小,使大氣分散逃逸,而且無法留住足夠的水。同樣,太大的行星也不能,因為太大的行星會留下太多的氫、甲烷和氨,使生命無法誕生或存在。第三,它必須是一顆靠近宜居帶的行星。

我們知道決定地球表面溫度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如果距離太近,水會立即蒸發;否則,如果距離太遠,水會再次結冰。太陽系中有八顆行星,只有地球溫度宜人,所以水才能以液態形式長期存在於地表。根本原因是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既不太近也不太遠,接收到的太陽輻射正好合適,所以地球表面會有液態水。在行星科學中,這一距離範圍被稱為「宜居帶」。

天文學家的計算結果表明,如果地球軌道只比當前實際軌道小5%,那麼在地球形成的早期,就會出現不可控的溫室效應。就像在金星上一樣,地球的溫度會蒸發掉所有的海洋。如果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再擴大1%,那麼早在20億年前,地球上就會出現不可控的冰川作用。就像現在的火星一樣,所有的海洋都將被凍結,地球上的溫度將是-50℃。在這樣的環境中,任何生物都不可能進化。

「宜居帶」是指行星離恆星近或遠的區域。在這個區域,從恆星到行星的熱量是中等的,而且行星既不太熱也不太冷。在這個溫度下,可能有液態水。克卜勒-22b圍繞一顆類似太陽的母恆星旋轉,它發出的光比太陽少25%,因此那裡的宜居帶比太陽系中的宜居帶離恆星更近。另一方面,克卜勒-22b距離母恆星的距離比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要近15%,這使得它可以舒服地落在宜居區。因此,如果這顆新行星的性質與地球相似,液態水可以在該行星的表面長期存在。

「宜居行星」不一定「宜居生命」

但是,只有滿足上述條件,所謂的「宜居星球」才會滿足生命存在的條件?答案是否定的,即使人類找到了一個可居住的行星,這個行星的自轉角是多少?你有什麼樣的氛圍?表面是由什麼構成的?你有像地球一樣的陸地和海洋嗎?還是沒辦法知道。一些科學家認為,我們地球上生命存在的環境是由許多偶然的巧合所形成的,而且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所以生命將是一種極其不尋常的現象。如果發生下列任何一件事,地球上就沒有生命了。

地球為什麼得天獨厚?

1.如果太陽的壽命不夠長

太陽誕生至今已有46億年。這麼長的時間足夠生命的誕生和進化。在接下來的50億年裡,太陽仍然能夠穩定地發光。如果太陽的壽命不夠長,就會出現「超新星爆炸」和毀滅,那麼圍繞太陽的行星上就沒有足夠的時間孕育生命。

2.如果地球自轉軸的傾角不是23.4度

地球具有溫和的季節變化,這得益於其旋轉軸23.4°的奇妙角度,這確保了地球即使在最冷的極地地區和最熱的沙漠之間也不會有太大的溫差。如果地球自轉軸沒有傾角或傾角小於50,赤道地區將首當其衝地受到來自恆星的強烈陽光的衝擊。由於缺乏光照,極地地區變得更冷,溫度沒有季節性波動。這種情況將使地球陷入世界末日:赤道軌道非常炎熱,而兩極卻處於冰凍狀態。

3.沒有木星的保護

在地球的外側,有一顆巨大的木星,它的質量是地球的300多倍,體積是地球的1300多倍。如果你把太陽系其他行星的質量加起來,它還不到木星質量的一半。與地球相比,它確實是個巨人。正是這個巨大的,像一道天然屏障,以其巨大的吸引力,吸走了許多本該撞擊地球的大小天體。有人的計算結果表明,如果沒有木星的保護,地球被異物撞擊的次數將大大增加。據科學研究,數億年前,許多來自太陽系邊緣四面八方的大型彗星向地球移動,但它們被木星阻擋,使地球上的生命依然活著。

4.如果地球自轉太慢

如果地球自轉比現在慢,會發生什麼?我們假設地球每年只自轉一次,也就是說,地球繞太陽自轉一次,地球自轉一次。在這種情況下,地球總是以其特定的半球面向太陽,總是白天,而另一個半球總是背對著太陽,總是晚上。它總是白天的半球。液態水迅速蒸發,很快就會完全消失。蒸發的水隨空氣流向暗半球。因為這裡溫度低,這裡的水蒸氣會變成雪,落到地上。雪不會融化,很快就會變成冰川。因此,白天的半球是沙漠,而黑暗的半球則充滿了巨大的冰川。

5.如果沒有月亮

原來,地球自轉軸的傾角也有很大的變化。然而,地球有點特殊。它附近有一顆異常大的月亮。月球的半徑是地球半徑的27%(1738公裡)。與太陽系其他行星的衛星相比,地球的這顆衛星的大小與它的母行星的大小比例確實非常大。由於有這麼大的衛星,地球自轉軸傾斜角的變化被限制在正負1度。地球自轉軸的不穩定傾斜會使其氣候變化頻繁,自然環境比現在的地球惡劣得多。

6.如果地球大氣中沒有氧氣

金星大氣中的氧氣非常少,大約佔地球大氣的20%。地球大氣中氧氣的存在是植物、藻類和其他生物光合作用的結果。據推測,最早的產氧生物是被稱為藍藻的原始細菌。不知道藍藻是什麼時候出現的,但我們知道22億年前,大氣中的氧氣濃度開始急劇上升。22億年前,地球從一個完全被冰雪覆蓋的「雪球地球」狀態中解放出來。一旦這種狀態結束,地球大氣中的氧氣濃度就會迅速上升。科學家解釋原因:當地球被冰川完全包圍時,陽光無法到達冰層底部,基本上沒有光合作用。但在這段時間內,深海熱液噴口會釋放出一類營養物質,因此海水中應該富含營養物質。因此,一旦冰層融化,零星生活的藻類可以獲得豐富的營養,迅速繁殖,積極進行光合作用,導致氧氣濃度迅速增加。就這樣,地球變成了一個富氧的星球。有了氧氣,生命可以延長到陸地。大氣中的氧氣產生臭氧層,保護生命免受紫外線輻射。

7.如果地球沒有磁場

太陽不僅發出光,而且不斷向外輻射粒子(主要是質子)。這種由太陽發射的粒子流被稱為「太陽風」。太陽風對生命有害,可以吹走行星的大氣層。如果太陽風直接吹向地球,地球可能無法維持目前適合生命活動的環境。地球磁場為生命提供安全保障。如果沒有地磁場,太陽發出的強烈「太陽風」就不會被地磁場偏轉,直接撞擊地球。在這種高能粒子的轟擊下,地球大氣層的組成可能不是現在的樣子,生命也將不復存在。

8.如果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太多或太少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不僅保存了太陽通過溫室效應向地球輻射的熱量,還作為一種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參與光合作用,為所有生命的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但二氧化碳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過多,會導致溫室效應過強,使地球表面溫度過高,破壞一切生命的基礎。二氧化碳太少會導致太陽熱量大量流失到地球表面。結果,溫度會降到冰點以下。液態水會變成固體冰,也會殺死所有的生命。

9.假如地球地殼太薄或太厚

地球如何保持適當水平的二氧化碳?這種機制之所以起作用,是因為覆蓋地球表面的「板塊」運動緩慢。地球上有持續不斷的火山活動,火山活動發生在板塊俯衝、海底脊等多處。正是這些不斷的火山活動為大氣提供了二氧化碳。如果火山活動停止,切斷二氧化碳的來源,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將在幾十萬年內被徹底消除,地球將完全凍結。因此,地殼的厚度非常重要。如果太厚,地殼會聚集大量氧氣,以氧化物的形式固定在地球表面之下,從而使地球大氣缺氧。但是,如果地殼太薄,過多的火山活動和構造運動會破壞生命的物質基礎。

如果我們的地球不滿足上述任何一個,就沒有生命。如此多的偶然因素加在一起,使地球具備了生命進化和生存的條件。地球的獨特性質是偶然的嗎?我們相信,在宇宙中,生命可能出現在任何具備生命誕生和繁殖條件的天體上。因此,生命不是地球獨有的。但是當我們觀察地球時,我們發現在另一個星球上有生命是多麼的困難。

相關焦點

  • 24顆「超宜居」行星被發現,地球不是生命「最宜居」的行星?
    科學家發現24顆超宜居行星,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這是最近很多媒體報導的消息,初看消息時我有些震驚,這是真的嗎?於是我點開一看。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科學家從4500顆已知地外行星中篩選出24顆「超宜居」行星,近期在美國《天體生物學》雜誌發表文章,詳細介紹這些距離地球超過100光年的「超宜居」星球。
  • 美俄天文學家隔空論戰「超宜居」行星是否真的宜居?
    美國科學家宣布找到24個「超宜居」行星最近,美國教授德克·舒爾策·馬庫赫,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以及美國維拉諾瓦大學天文學家合作確定了行星「超宜居」的標準。這個標準涵蓋了:行星年齡、質量、體積、表面溫度、是否存在水還有與恆星的距離等等方面。最終在人類目前已經發現的4500地外行星中,它們篩選出了24顆「超宜居」星球。這24顆「超宜居」星球,按理說是非常適合生命體生存的,可惜他們都距離地球超過100光年?既然「超宜居」的星球有了,憑我們現在的科技能不能確定那些星球上存在生命呢?
  • 宜居帶行星≠宜居行星!二者之間有何差別?科學家的重點在哪?
    跳出宜居帶 看到這裡,你可能也像天文學家一樣,有點悲觀了:明明那麼多宜居帶行星,卻被砍掉一大半。難道系外生命的孕育,真的就那麼難嗎?雖然很多宜居帶行星未必是宜居行星,但是宜居行星也未必就在宜居帶啊! 還是以太陽係為例,科學家已經在地球之外發現了許多有希望適合地球生物存在的星球,雖然月球和火星是位於宜居帶,但還有很多星球並不在通常所說的宜居帶內,比如木衛二和土衛六。 這兩顆天體,甚至宜居性都超過了火星和月球。
  • 比地球更宜居!科學家找到24顆「超宜居星球」,上面會有生命嗎?
    人類搜尋地外宜居星球已經長達70年的時間,之所以要花如此長的時間去尋找宜居星球,是因為人類始終相信茫茫宇宙中應該還存在著和地球擁有類似自然環境的星球,科學家們將這類行星稱為「類地行星」。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在太陽系外發現了超過一千顆行星,那麼這些行星有哪些是適合居住的呢?
  • 3億顆宜居行星?銀河系中,生命真的有這麼普遍嗎?
    這個方程分為兩部分,其中前半部分可以推算出銀河系中宜居行星的數量,而後半部分計算的則是宜居行星上出現像人類一樣的智慧生命的概率。即使忽略掉大衛星、氣體巨星等小因素,但有三點是判斷行星宜居性所必須考慮的:巖石行星,擁有固體表面支持生命穩定發展;繞著類似於太陽的宿主恆星公轉,其溫度不高不低,也不會有強烈的輻射傷害生物甚至剝離行星的大氣層;行星位於宜居帶
  • 地球擁有生命,而相鄰的兩顆行星卻並不宜居,因為它們沒有月球
    在地球之上,已知的陸地生物種類達到了100萬種以上,而海洋生物也達到了20萬種,但這絕不是地球生物種類的全部,根據生物學家們的估計,地球陸地生物應該在650萬種左右,而海洋生物應該也可以達到220萬種。可見,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多種多樣,生機盎然。
  • 比地球更宜居!科學家找到24顆「超宜居星球」,上面會有生命?
    人類搜尋地外宜居星球已經長達70年的時間,之所以要花如此長的時間去尋找宜居星球,是因為人類始終相信茫茫宇宙中應該還存在著和地球擁有類似自然環境的星球,科學家們將這類行星稱為「類地行星」。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在太陽系外發現了超過一千顆行星,那麼這些行星有哪些是適合居住的呢?
  • 宜居帶上的行星都是宜居行星嗎?二者之間有什麼差別?
    在這些系外行星裡,存在大量位於宜居帶上的行星,這些行星很有可能存在生命。但儘管系外行星可能存在能夠孕育生命的液態水、氧氣等物質,但科學家們還是很謹慎,因為宜居帶行星和可宜居行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宜居帶行星VS宜居行星位於宜居帶的行星是分種類的。
  • 又發現一個地球2.0?宜居帶上並非都宜居
    「公轉周期會影響行星的環境。試想,地球一年365天如果變成37天,生物演化一定與現在的不同,因為地球生物成長節律與季節變化有關。」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周禮勇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根據NASA公布的數據,恆星TOI 700的質量和大小約是太陽的40%,表面溫度約為太陽表面溫度的一半。
  • 研究發現銀河系可能遍布類似地球的宜居行星
    一項新的研究結果已經公布,研究人員研究系外行星數據後表明,銀河系中可能存在至少3億顆潛在的宜居行星。科學家發現,銀河系中大約一半的類太陽恆星可能是類地球行星的家園。研究人員一直認為,發現地球以外生命的最佳機會是找到與地球相似的行星。
  • 科學家們聲稱,比地球更宜居的「超宜居」行星,可能有24個
    (圖註:發現了24個與地球類似的「超宜居」的行星)據稱,這24個「超宜居」的行星及其所在的星系可能擁有比地球及太陽系更適合生命生存的環境。這個項目由華盛頓州立大學主導,這些行星有著比地球更大的年齡、略大的體積以及更暖溼的環境。
  • 如果金星是一顆類似地球的宜居行星,世界將會是什麼樣子?
    金星是一個潛在的居住地,可以讓人類建立殖民地,可能減少人口過剩現象。如何確認除地球以外星球存在生命的可能,複雜的生物最有可能在海洋中存在。火星會得到較少的關注,因為金星現在是人類定居的更可行的選擇。金星上存在的自然現象將被仔細研究,並與地球的現象進行比較。
  • 可能比地球更好的「超宜居」行星正在被發現
    ,但與「超級宜居」的行星相比,它可能不是最適合生命存在的地方。當科學家們在太陽系之外尋找其他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時,像地球這樣的行星可能不是最好的答案。​在新的研究中,科學家們從4500顆外行星中,確定了24顆行星。
  • 科學家:超級太陽系或擁有7顆宜居帶行星,地外生命概率大大增加
    比如在太陽系,雖然孕育生命的行星只有地球,但這絕不意味著只有地球適合生物存在。我們在尋找地外生命的時候,參考的一個最重要指標就是宜居帶。更驚人的是,這7顆行星都是和地球一樣的巖石行星,而且至少有3顆位於宜居帶內,擁有著孕育生命的基本條件,分別是TRAPPIST-1e、f和g。尤其是在發現了其他紅矮星周圍的大量巖石行星後,科學家們不禁陷入了沉思:一顆恆星周圍到底能容納多少顆宜居的行星?
  • 發現了24顆比地球更宜居的行星,這些備胎靠譜嗎?
    ,人們的的期望值開始降低,把目標從「找到外星智慧生命」調整到了「找到外星生物」上面。在這些黑煙囪附近,各種無機物豐富,溫度在數十-數百度之間,在這裡由於海水阻隔了強烈的紫外線,而且能夠提供長期穩定的環境,與此相比,米勒實驗中的還原性大氣中雖然也能形成有機物,但是在地球這樣大氣層較薄的環境中,紫外線極為強烈,對於生命的形成極端不利,因此科學家們越來越開始相信地球上的生命實際上誕生於海底熱泉附近。
  • 24顆「超宜居行星」被發現,比地球更宜居
    ,所以我們在尋找潛在的宜居家園時,也會參考地球的環境,如是否存在大氣層、是否存在磁場、是否位於恆星系的宜居地帶、是否存在液態水等。為了尋找宜居行星,德國、美國的研究人員參考地球的條件制定了「超宜居」行星的標準,如行星的質量、體積、表面溫度、是否存在水、與主恆星的距離等參數,最終從目前已知的4500顆系外行星中選出了24顆「超宜居」行星。
  • 地球生命只是湊合著活,科學家確定24顆超宜居行星,更適合生存
    現在地球物種的多樣性讓人嘆為觀止,複雜的生命適應了各種地球環境。當我們提到要殖民或改造火星這樣的話題時,我們常常會想到在宇宙中還有比地球更適合居住的星球嗎?該研究團隊認為,年齡在50億到80億的行星可以很好地孕育生命。另外,比地球大10%左右的行星也更有機會存在生命,因為這意味著可能擁有更多適宜居住的土地。
  • 銀河系內可以找到「地球2.0」嗎?宜居行星需要滿足哪些苛刻條件
    探索系外宜居行星的任務異常艱難。為什麼「地球2.0」難以尋找呢?宜居行星需要滿足什麼條件呢?2)宜居區域。如果有一個地球大小的行星,且大氣層和地球一樣,那麼它需要和它的母恆星相距多遠,才滿足液態水存在的條件呢?這個答案不是固定的。事實上,距離恆星較遠的行星可能具有較厚的大氣層,從而導致了適宜溫度條件。
  • 在附近恆星的宜居帶上發現了地球大小的行星
    行星d與地球同等大小,位於該恆星的宜居帶上,每37天繞TOI-700運行一周。我的同事們希望我能利用恆星和行星已知的特性為恆星d建立一個氣候模型。行星b和c的大小分別為地球大小和迷你海王星大小。然而,它們的軌道離主星更近,接收到的星光是我們地球從太陽接收到的星光的5倍和2.6倍。作為對照,表面乾熱、溫度約為860華氏度的金星,接收到的太陽光是地球的兩倍。
  • 還有比地球更好的嗎?宇宙中有超級宜居的行星嗎?
    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博科園地球也許是宇宙中最美好的行星,無論我們去哪裡,永遠都找不到比地球更適合地球生命的行星。當然,那是因為我們和所有其他地球生命都是在這種環境下進化的。進化使我們適應了這個星球,我們不太可能找到另一個對我們有好處的星球。然而,它是最好的星球嗎?宇宙中是否有可能有更多生命多樣性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