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發現一個地球2.0?宜居帶上並非都宜居

2020-11-23 新華網客戶端

  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發現了一顆系外行星,編號為TOI 700d,並宣稱這顆行星可能存在液態水。消息一出,「首個可能宜居的地球大小行星被發現」這一話題便迅速登上微博熱搜榜。

  一時間,行星TOI 700d佔盡了風頭。令人好奇的是,它究竟有哪些「資本」可與地球相提並論?

  坐高鐵至少需要3億年

  TOI 700d繞著恆星TOI 700轉,公轉周期為37天。「公轉周期會影響行星的環境。試想,地球一年365天如果變成37天,生物演化一定與現在的不同,因為地球生物成長節律與季節變化有關。」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周禮勇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根據NASA公布的數據,恆星TOI 700的質量和大小約是太陽的40%,表面溫度約為太陽表面溫度的一半。「由於宿主恆星TOI 700輻射能量比太陽少,它周圍的行星若要保持和地球相當的溫度,就得距離宿主恆星更近。」周禮勇說。

  此外,恆星TOI 700是一顆紅矮星。「紅矮星紫外輻射很強,會使得行星大氣中的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發生光致離解,也有可能侵蝕和剝離行星大氣。紅矮星的壽命也很長,能長時間保持較強的活動性,因此並不利於生命的長期演化。」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副研究員陳果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被潮汐鎖定也是TOI 700d引人關注的又一個特徵,而這對行星的宜居性來說,似乎並無益處。首先,被潮汐鎖定後,行星只有一面對著宿主恆星,就像月亮永遠只有一面對著地球。「這意味著在TOI 700d上生活,就沒有白天和黑夜之分。」周禮勇說。

  「其次,被潮汐鎖定的行星可能沒有大氣循環,即便有,大氣活動也會比地球弱很多。」周禮勇強調,被潮汐鎖定後行星很難產生劇烈的內部活動,這會阻礙行星形成整體磁場。

  這是因為,依據學界公認的「磁流體發電機」理論,行星磁場與行星內部活動有關。「而對行星環境來說,磁場的作用非同小可。磁場能避免太陽風直接打到行星表面,還能『鎖住』大氣和水分。」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宗秋剛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曾表示。

  據悉,行星TOI 700d的體積比地球大20%左右,距離地球大約100光年。有人說,從天文學的尺度看,100光年並不遙遠。

  但對人類來說是難以企及的目標。「100光年就是光走100年的距離,大約是9500千億公裡,若用350公裡時速的高鐵,大約要3億年才能到達。」陳果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並非「首個可能宜居的地球大小行星」

  這一次,把行星TOI 700d帶入大眾視野的是赫赫有名的「行星獵人」——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

  「要注意,TOI-700d不是『首個可能宜居的地球大小行星』,而是首個由TESS發現的位於宜居帶內的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許多媒體在報導時忽視了很重要的關鍵限定詞。」陳果直言。

  有數據顯示,克卜勒望遠鏡已發現4000多顆候選行星,其中處於宜居帶的行星超過200顆,包括系外行星克卜勒(Kepler)-452b,以及去年9月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宣布發現的K2-18b等。

  「寬泛來說,與地球類似的宜居帶系外行星可能有十幾個。但嚴格來講,沒有一個真正與地球相似。」周禮勇告訴記者,此前甚至有人懷疑Kepler-452b這顆行星的存在。「因為恆星自身的活動會導致亮度變化,這一現象有時會與行星凌星時的現象類似,如果數據處理不好,就可能將二者混淆。」

  陳果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近期有研究對於發現Kepler-452b這顆行星的文章有所質疑,認為並不排除相關信號來自儀器效應。也就是說,很可能並不存在Kepler-452b。

  一般來說,發現可能宜居的行星後,科學家接下來要做什麼呢?

  陳果表示,做理論研究的科學家,會根據可能宜居的行星的物理參數進行建模,分析其氣候,給出更為具體的宜居性指標,預測可能觀測到的光譜特徵,研究其形成演化歷史等。

  而做觀測研究的科學家,會嘗試通過凌星、視向速度、直接成像等手段,去獲取這顆行星的光譜,通過分析特定的光譜特徵,來判斷是否存在對應的原子、分子,並測量這些成分的豐度,綜合給出宜居性的觀測依據。「不過,現有的觀測設備仍難以開展針對宜居帶行星大氣的觀測研究。」陳果說。

  如果真的發現宜居系外行星,人類會移居過去嗎?

  「人類現有的科技是沒法實現的。」陳果解釋道,最近的比鄰星離我們也有4.22光年,以人造飛行器「帕克號」為例,若能一直保持其近日點時的最大速度(約70萬公裡每小時),那也要6500年才能到達離我們最近的比鄰星。(實習記者 代小佩)

相關焦點

  • 宜居帶上的行星都是宜居行星嗎?二者之間有什麼差別?
    恆星是會發光發熱的天體,在恆星周圍的一定距離範圍內,水有機會以液態水的形式存在,所以每一顆恆星都有屬於它自己的行星宜居帶。自1995年開始發現第一顆系外行星後,截止至去年的10月,科學家已經確認了4118顆系外行星。
  • 在附近恆星的宜居帶上發現了地球大小的行星
    行星d與地球同等大小,位於該恆星的宜居帶上,每37天繞TOI-700運行一周。我的同事們希望我能利用恆星和行星已知的特性為恆星d建立一個氣候模型。行星b和c的大小分別為地球大小和迷你海王星大小。然而,它們的軌道離主星更近,接收到的星光是我們地球從太陽接收到的星光的5倍和2.6倍。作為對照,表面乾熱、溫度約為860華氏度的金星,接收到的太陽光是地球的兩倍。
  • 研究發現24顆超級宜居系外行星或比地球更宜居
    馬庫赫教授(小圖)的團隊發現有比地球更宜居的系外行星。(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東網:地球資源消耗殆盡的情況愈見嚴峻,尋找另一個宜居星球成為人類當前任務。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早前發表一項研究發現,與地球相比,最少24顆系外行星及系外候選行星,擁有可能存在液態水等更適合生命居住的條件。不過這些星球都距地球最少100多光年外,但今次發現意味可能存在比地球更適合生命存在的地方。舒爾策?
  • 太陽系並非最宜居的家園?
    太陽系並非最宜居的家園?  「金鳳花恆星」或是尋找外星生命最佳地點  這張圖片比較了銀河系中G型恆星、M型紅矮星和K型矮星的不同特徵。圖片來源:NASA官網   今日視點  本報記者 劉 霞  天文學家通常在位於恆星「宜居帶」內的行星上搜尋地外生命的「蛛絲馬跡」。
  • NASA最新研究發現,一顆地球大小的行星,位於宜居帶
    科學家也相繼發現了「克卜勒-452b」、「克卜勒-22b」、「克卜勒-186f」...現在,美國NASA又發布說,科學家再次發現一顆與地球非常相似的內地行星,並且還在宜居帶上。發現一顆位於宜居帶的行星就在昨天4號16日,美國NASA在官網發布了一個「發現一顆與地球最相似行星的消息」。
  • 比地球更宜居,科學家們發現24顆「超宜居」的星球
    近日,美德兩國的科學研究人宣布了一件令人振奮的消息,他們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適宜居住的星球,他們發現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要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篩選出了24顆宜居行星。這些科研人員是根據「超宜居」的標準,從4500顆已知的地外行星中篩選出了24顆認為是「超宜居」的行星。但實際上,並沒有一顆行星是真正能夠滿足所有的「超宜居」條件。但是一般情況下,只要能夠滿足四個條件,那麼就意味著生命體可能在那裡生活的要比在地球上更加舒適。
  • 銀河系可能有600億顆宜居星球?目前為止至少發現4顆「新地球」
    科學家一直都在致力於尋找宜居的星球,天文學家對宜居星球的概念是:指適合生命存在的星球,即使這個生命只是一個單細胞生物,藉助於美國發射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很多太陽系外的行星被發現,並發現了不少類似地球的行星,科學家推測上面可能存在著生命。
  • 太陽系宜居帶內的行星都不宜居,為什麼還要搜索系外行星?
    這確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甚至無需用系外行星來舉例,太陽系內就讓這個夢破滅了!因為八大行星中,地球和火星是肯定處於宜居帶內的,金星也許有些爭議,不過一般認為金星處於宜居帶的熱邊緣,假如地球處在和金星同樣的位置,理論上來看應該也能保持液態水的條件!
  • 盤點距離地球最近的宜居星球!看看你想去哪個?
    根據天文學家們近年來的發現,在數以千計被發現的系外行星中,至少能找出13位地球「大表哥」。地球2.0不斷被發現,你開始考慮未來星際移民了嗎?它是已知離地球最近的宜居系外行星。  比鄰星b的質量為地球的1.3倍,距離比鄰星700萬公裡,公轉周期為11.2天。該行星位於比鄰星的宜居帶以內,目前不排除該行星表面有液態水的存在。
  • 地球相似度指數最高的宜居星球,最近被發現了
    仰望星空,尋覓第二個地球,總是一部分人類的黃金夢想。這個夢想正在不斷逼近——天文學家最新發現迄今為止最像地球的系外行星,就在12.5光年外,而且處在宜居帶。6月18日,PHL行星宜居實驗室發布最新成果:距離我們地球12.5光年外一顆紅矮星,圍繞著兩顆類地行星,不僅都處在宜居帶上,而且其中一顆ESI地球相似度指數高達0.94,這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像地球的行星。
  • 科學家發現24顆「超宜居」行星,若存在生命,將比地球上更舒適
    人類太空探索已經半個多世紀,但沒有發現過任何地外生命存在,目前來看地球生命就是宇宙中的唯一。但仔細來想這個結論又太過於絕對,因為從時間和空間上來講,宇宙中不可能僅僅存在地球生命。首先溫度上必須要適宜,這就要求行星應該位於其母星周圍的適宜位置,既不能太過於寒冷,同時溫度也不能太高,這是碳基生命的基本要求。例如太陽這類恆星它的宜居帶就是在金星和火星軌道之間,地球正好處在宜居帶的中心位置。
  • TESS望遠鏡發現首顆宜居帶中、大小與地球相仿的行星
    據外媒報導,近日,NASA的TESS望遠鏡在一顆恆星周邊的宜居帶中發現了一顆大小與地球相仿的行星。該行星被稱作TOI 700d,距離地球101.5光年,也就是以光的速度要走101.5年。光速有多快?1秒繞地球7.5圈,從地球表面到月球表面需1.255秒,101.5光年有多遠?
  • 美國宇航局發現了地球大小的宜居地帶
    )在其恆星的宜居帶發現了第一顆地球大小的行星。宜居帶是指在適宜的距離範圍內,適宜液態水存在的星球。科學家們利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確認了這一名為TOI 700d的發現,並模擬了這顆行星的潛在環境,以幫助未來的觀測.到目前為止,TOI 700d是在一顆恆星的宜居地帶發現的為數不多的地球大小的行星之一。
  • 天成宜居:打造鄉村建築2.0時代的「獨角獸」
    瞄準鄉村住房市場「空擋」和行業風口 在人們的印象中,農村住房大多都是千篇一律的盒子房。大部分農房整體建造水準,無論從外觀還是質量上,都與城市的建築工程相差甚遠。
  • 太陽宜居有多寬?位於宜居帶的地球距離太陽遠一點和近一點會怎樣
    整個冬天都被火爐烤得暖洋洋的,舒服極了。同時我們又會發現烤火取暖的時候,太靠近火爐會太熱,離火爐遠的時候又會太冷。因此最好的位置還是距離火爐不遠不近,這樣既不太冷又不會太熱。太陽就像一個大火爐,溫暖著周圍的行星。水星和金星就距離太陽太近了,因此它們表面溫度太高了。火星和火星以外的四顆行星就距離太陽太遠了。這些星球又太寒冷了。
  • 宜居帶行星≠宜居行星!二者之間有何差別?科學家的重點在哪?
    在這些系外行星裡,有大量的行星位於宜居帶,被人們認為是孕育系外生命的最佳候選者。 可是,即便各種「超級地球「被發現的新聞不斷傳出,儘管各種系外行星有可能存在液態水、氧氣的報告被公布,科學家們對於宜居星球這個概念卻始終非常謹慎。宜居帶行星和宜居行星,究竟有哪些不同呢?
  • NASA在31光年外,發現了一顆宜居帶的「新地球」
    對於神秘莫測的宇宙,大家一直都抱有無限的幻想,而這些幻想之中,爭議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除了地球之外,宇宙中是否存在著第二顆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呢?最近,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為我們帶來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 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宜居帶正向外遷移,地球何時會走向滅亡?
    也許,46億年前,太陽系剛剛形成的時候,這些外星文明就來過我們的星球,但那個時候的地球,剛剛形成,如同地獄一般,到處都是熔巖,你絕對想像不到,在未來的幾億年後,這個煉獄一般的星球,會變得如此生機盎然。相反,距離地球不遠的太陽系的另一顆行星——金星,更有可能稱為「生命的天堂」,那時的金星,很可能有陸地、有海洋,甚至有生命。在金星最繁榮的時期,它正位於宜居帶,「宜居帶」也叫「適合居住帶」。「宜居帶」也叫「適合居住帶」。對於任何動物、植物、以至於微生物來說,都會有一個最合適其生存的地帶。
  • 高中生幫NASA發現宜居帶行星
    高中生幫NASA發現宜居帶行星 2020-01-17 11: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4顆「超宜居」行星被發現,地球不是生命「最宜居」的行星?
    科學家發現24顆超宜居行星,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這是最近很多媒體報導的消息,初看消息時我有些震驚,這是真的嗎?於是我點開一看。在文中用了一個「may」。果然,媒體報導科學消息還是一個套路,任何嚴謹的消息到了他們那裡都能被製造出噱頭來。比如在封閉期間火過一把的xxx口服液,在經過官微首發後,在眾多平臺被瘋狂傳播,甚至上了熱搜!當時大家的標題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