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並非最宜居的家園?

2020-11-23 中國新聞網

  太陽系並非最宜居的家園?
  「金鳳花恆星」或是尋找外星生命最佳地點

  這張圖片比較了銀河系中G型恆星、M型紅矮星和K型矮星的不同特徵。圖片來源:NASA官網

  今日視點

  本報記者 劉 霞

  天文學家通常在位於恆星「宜居帶」內的行星上搜尋地外生命的「蛛絲馬跡」。「宜居帶」指恆星周圍一定距離範圍,在此範圍內,行星表面溫度適中,水能以液態形式存在於行星表面,生命得以孕育。

  但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近日報導,經過30年恆星調查,一種新興觀點浮出水面。該觀點認為,宇宙中存在「金鳳花恆星」(金鳳花姑娘是美國傳統的童話角色,她喜歡不冷不熱的粥、不軟不硬的椅子等一切「剛剛好」的東西,所以,美國人常用「金鳳花姑娘」形容「剛剛好」。),其表面既不太熱也不太冷,最重要的是,擁有環境適宜、「性情溫和」、適合生命生存的行星。這些「金鳳花恆星」其實才是搜尋生命的最佳地點。

  銀河系主要存在三類恆星

  鑑於太陽已哺育滋養地球生命近40億年,因此,傳統觀點認為,像太陽這樣的恆星是尋找其他潛在宜居星球的主要候選者。但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維拉諾瓦大學的愛德華·吉南認為,溫度和亮度比太陽稍低的K型矮星才是真正的「應許之地」,是最適合孕育高級生命的「宜居恆星」。

  銀河系主要存在三類恆星:G型類日恆星;質量比太陽小、溫度比太陽低的K型矮星;比K型矮星更暗、溫度更低的M型紅矮星。銀河系恆星中,M型紅矮星數量最多,約佔73%;G型恆星最少,約佔6%;K型矮星居中,約佔13%。

  吉南說:「這三種恆星中,K型矮星佔據『最好位置』,其特性介於更罕見、更明亮、但壽命更短的G型恆星和更常見的M型紅矮星之間。K型矮星,尤其是表面溫度較高的K型矮星,擁有最好的恆星環境。」

  K型矮星相對更「溫柔」

  對於尋找系外生命而言,為什麼K型矮星才是最佳之選呢?吉南解釋說,K型矮星是銀河系中的「金鳳花恆星」,其數量、壽命及輻射量相對來說都「剛剛好」。

  首先,K型矮星的數量是G型恆星的3倍,距太陽100光年範圍內約有1000顆K型矮星,是探索系外生命的主要對象。

  此外,K型矮星的壽命從150億年到450億年不等。相較之下,太陽的壽命只有100億年,而太陽目前已走過「前半生」。鑑於太陽的演化速度相對較快,再過10億或20億年,地球基本將不再宜居。因為約10億年後,地球將處於太陽宜居帶內溫度更高的邊緣,隨著太陽變得越來越熱、越來越亮,其宜居帶會逐漸外移。最終,地球將失去大氣和海洋,變得乾燥無比。在地球90億歲時,太陽將膨脹成一顆紅巨星,吞噬地球。

  M型紅矮星儘管體積較小,卻勝在數量眾多,壽命更長。遺憾的是,我們知道它們似乎不適宜孕育生命。主要原因在於,M型紅矮星表面溫度更低,宜居帶相對較窄,位於宜居帶內的行星距恆星很近,受到的X射線和紫外線輻射極強,強度可能是地球受到太陽輻射強度的上萬倍。持續不斷的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會拋出大量等離子體和高能粒子,轟擊其行星。這樣一來,紅矮星「宜居帶」內行星會被「烤乾」,在其生命早期就失去大氣層,無法演化成宜居星球。

  而K型矮星相對來說更「溫柔」一點,沒有活躍的磁場產生強X射線和紫外線輻射以及高能爆發,因此,它們爆發耀斑的頻率很低,其行星受到的致命X射線輻射也弱得多。

  「金鳳花計劃」得出結論

  吉南和同事斯科特·恩格爾等人攜手開展了名為「金鳳花計劃」的研究項目。在該項目中,吉南團隊使用哈勃太空望遠鏡、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和XMM-牛頓衛星觀測了各種類型的恆星。依據這些觀測數據,他們確定了這些恆星的年齡、自轉速度、X射線—紫外線輻射和耀斑活動之間的關係。

  他們抽樣觀測了一些溫度較低的G型恆星和K型矮星。哈勃望遠鏡對氫氣產生的紫外線極為敏感,他們據此評估了約20顆K型矮星產生的輻射。吉南表示:「哈勃望遠鏡是目前唯一能進行此類觀測的望遠鏡。」

  在觀測的K型矮星中,包括克卜勒-442、鯨魚座的天侖五和波江座的天苑四。後兩顆恆星是「奧茲瑪計劃」的探索目標,奧茲瑪計劃始於20世紀50年代,是首個嘗試探測外星文明無線電信號的計劃。

  吉南表示:「值得注意的是,克卜勒-442非常重要,因為它擁有最好的『金鳳花』行星Kepler-442b,這顆巖石行星的質量超過地球的兩倍。」

相關焦點

  • 「金鳳花」,可能成為人類在太陽系外的理想家園
    那麼,金鳳花恆星為人類尋找新家園帶來了哪些希望?人類到底能否在其他行星系發現宜居的家園呢?圖為太陽系外金鳳花區域行星與地球對照圖尋找宜居系外行星地球是人類的家園,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地球有大小適中的質量,既不至於因引力太小而導致大氣逸散殆盡,又不至於大氣過於濃密;地球和太陽的距離也遠近適中,讓地球保持著適當的溫度,表面有液態水存在,為生命的出現和繁衍提供了可能。
  • 「第二家園」出現了?大小與木星形似,就位於宜居帶上
    如今地球的環境形勢面臨嚴峻考驗,為了人類文明的延續,科學家也一直在尋找第二家園的路上。前幾天就有一位天文學家在宜居帶中發現了一顆行星,或許適合人類居住。太陽系中存在著數以萬計的星體,按目前的科技水平說,人類尋找第二家園都是從宜居的行星帶進行探索。
  • 同樣處於太陽系宜居帶,為什麼金星和火星卻成了人間煉獄?
    在太陽系的幾大行星中,處在宜居帶中的行星就有三顆,分別是地球、火星和金星,而在這幾顆行星當中,目前只有地球適合人類生存和居住。很多朋友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既然都處於宜居帶中,為什麼只有地球上有海洋和生命,而金星和火星上面卻是一片荒蕪呢?
  • 太陽系外五大最有可能的宜居星球
    據美國太空網一則文章報導,波多黎各大學阿雷西博行星宜居實驗室(PHL)最近發表的研究報告,列出了五個最有可能成為地球之外人類宜居地的行星。其中,自發現以來始終備受爭議的格利澤581g行星,在天文學家的堅持下,仍位列榜單之首。
  • 銀河系內至少存在3億顆宜居行星,人類第二家園真的存在嗎?
    位於宜居帶是宜居的必要不充分條件。但這確實是一個尋找適合人類生存的第二家園的方法。人類從來沒有停止對地外文明和除地球外第二家園的探索,雖然這個過程充滿了挫折而且經常是一無所獲。三十年前,「旅行者一號」 飛抵太陽系邊緣,在永久關閉攝像頭之前,NASA 操控它回頭為太陽系拍攝了一張 「全家福」。在照片中,地球是一個 「暗淡藍點」,只佔 0.12 個像素。
  • 銀河系內至少存在3億顆宜居行星,人類第二家園真的存在嗎?
    位於宜居帶是宜居的必要不充分條件。但這確實是一個尋找適合人類生存的第二家園的方法。克卜勒計劃的使命這次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基於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在 2009-2018 年之間收集的系外行星數據得出的。
  • 太陽系中還有三顆行星有望打造成人類的新家園,它們都有誰?
    太陽系中,地球是人類生存了數百萬年的家園,同時也是太陽系中唯一有智慧生命的星球。人類當然希望能夠一直居住在地球,但是隨著人類科技的快速發展,地球的環境破壞日益嚴重,溫室效應導致的各種自然災害也越來越多,再加上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科技的快速發展也會加快地球資源的消耗速度,一旦地球資源消耗完了,環境破壞的無法生存的時候,人類將不得不進行移民,去其它的星球生活。
  • 科學家:超級太陽系或擁有7顆宜居帶行星,地外生命概率大大增加
    比如在太陽系,雖然孕育生命的行星只有地球,但這絕不意味著只有地球適合生物存在。我們在尋找地外生命的時候,參考的一個最重要指標就是宜居帶。)僅僅在太陽系內,就有三顆行星位於宜居帶內:金星,地球和火星。遺憾的是,雖然位於宜居帶內,但金星和火星自己不爭氣,金星表面幾乎就是我們心中地獄的模樣,而火星則有望成為人類的下一個家園,但是憑藉它自己的能力想孕育生命還有些困難,或許在幾億年前,它的表面環境還有望勉強孕育一些微生物。對於太陽系的行星來說,我們還能通過探測器來實際觀察其表面環境,甚至帶回巖石樣本檢測生命跡象。而對於系外行星,我們不可能直接觀測它們是否有生命存在。
  • 太陽系中的宜居星球已找到,存在海洋和大氣層,或許有生命!
    如今人類已經進入了科技時代,在科技的支持下,人類逐漸走出了地球,走出地球後,人類才意識到原來宇宙竟然是如此龐大,可是人類想要成功走出太陽系非常艱難,人類已經成功實現了走出地球。科技的進步影響著地球上的生態環境,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在不久的將來人類文明巨大突破,地球很有可能不再適宜人類生存下去,如果人類想要延續自己的文明,必定要去到其他星球上,而探索宇宙的首要任務,要尋找人類的新家園,那麼在太陽系內能否有人類的新家園嗎?經過人類半個世紀的努力,終於成功找到了一顆適宜人類居住的衛星土衛六和木衛二。土衛六有何特殊?
  • 太陽系不再完美?科學家:銀河系中最常見的恆星或比想像中更宜居
    銀河系中最常見的恆星或比想像中更宜居 我們夜空中看到的小星星主要是那些和太陽相似可以發光的恆星,由於這些恆星離我們非常遙遠在我們太陽系中,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通過發光發熱溫暖著世間萬物。地球能夠成為一顆生命星球,除了地球自身的條件比較優越外,太陽的作用也不可忽視,如果沒有太陽,地球的生命也將不復存在;如果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更近,地球的溫度可能會很高,也不可能出現生命;如果地球離太陽足夠遠,地球的溫度可能會非常低,也不可能出現生命。
  • 後地球時代: 太陽系家園
    太陽系這麼大,太陽系移民也是一回生二回熟了,走起。新的家園可能不會是水星或金星,水星的溫差比火星更大,白天的溫度高達430℃,而夜間的溫度可以下降到-180℃,在金星生活,需要承受400℃以上的高溫和約等於千米深海的壓力的大氣壓。
  • 宜居帶中的克卜勒22b,最接近地球形態,會成為人類的新家園嗎?
    2009年,NASA克卜勒任務正式啟動,主要用來在太空中尋找類地行星,從而尋找地外生命、可移居家園和地球以及生命的起源。轉眼之間10年過去了,如今,克卜勒任務一共為人類找到了2700候選行星,其中與地球大小相仿的行星數量超過200顆,超級地球行星數量達到了680顆,而處於宜居帶中的行星數量有54顆,這也說明生命,極有可能在宇宙中是非常普遍的一種存在。
  • 月球也在太陽系宜居帶中,為什麼沒有生命?
    在太陽系核心一點五億公裡處,有兩顆特殊而又普通的天體正在圍繞太陽旋轉,它們被稱作地球和月球。這是兩顆極為特殊的天體,他們在宇宙中,甚至在太陽系中都毫不起眼。然而在那顆蔚藍色的星球之上,卻有著其他天體上難以擁有的景色,那就是生命。地球是我們已知宇宙中唯一擁有著生命的星球,它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中,在漫長的四十六億年地球演化史中,生命已經誕生了至少三十億年。
  • 太陽系3顆行星處於宜居帶,卻只有地球有生命,或與地底世界有關
    前段時間,有地球科學家指出,之所以地球成為太陽系中唯一的一顆宜居行星,原因或許並不在地球表面,而是在地球的內部,這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在太陽系之中,處於宜居帶的一共有3顆行星,其中孕育出生命的,卻只有地球一顆。
  • 比地球更適合宜居的星球,一共有24顆,生命會更加舒服!
    我們理所應當的認為地球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而美國和德國的研究專家卻認為,在宇宙中最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是這24顆星星,而並非是地球,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質量,水和恆星的距離溫度等等,都有相應的準則,最終他們在地球之外4500顆類地行星當中篩選出了24顆宜居星球,它們都是巖石行星。
  • 地球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但如果沒有水會怎麼樣?
    什麼是宜居帶?判斷一個星球是否宜居,通常要看是這個星球是否適合最目前已知最簡單形式生命(並不僅是指人或其它高級生命形式)的存在。如果在某個母恆星附近存在這樣一個區域,它擁有滿足以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那麼我們可以說,這顆母恆星擁有一個宜居帶或宜居區。在這個宜居帶裡滿足以上條件的行星是宜居行星,它擁有產生生命的最基本前提。
  • 人類星際移民的目標,十大最宜居星球。
    很多人覺得光年不可跨越,太陽系移民2030年代就將上演,但是太陽系外是出不去的,我不這麼認為。1814年,人類發明了火車,速度比步行快了要十幾倍,150年後,火車已經變成了新幹線,天上也飛滿了速度更快的飛機,土星5號更是達到了第二宇宙速度,把人類送上了月亮,又過了50年,人類的探測器已經飛出了太陽系,飛進了前往比鄰星的奧爾特雲中....我們是智慧的人類,雖然力量比恐龍小了千萬倍,但是我們現在的武器足以輕鬆滅殺恐龍,在不遠的將來,人類一定能走出太陽系的。
  • 月球也在太陽系的宜居地帶,為什麼沒有生命?
    月球是地球的一顆天然衛星,和地球又是相互依存的存在,距離地球還比較近,而且更很幸運的是月球與地球一樣都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地帶。地球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內,是太陽系唯一一顆宜居行星,但宇宙中的天體數量驚人,其中有大量的行星就和地球一樣,位於它們所在恆星系的宜居帶上,因此在太陽系之外,位於宜居帶上的行星有很多,但並不是所有位於宜居帶上的行星就都可以孕育出生命。
  • 中國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新線索
    中國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新線索   記者今天從北京大學了解到,北大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授胡永雲研究團隊日前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成果,證明了海洋熱量的輸送能有效改變圍繞「紅矮星」運行的宜居行星的氣候環境和宜居性,並能極大改變太陽系外行星適宜生命存在的空間模態。
  • 人類星際移民最理想的地方,「金鳳花」星系,或是最理想的家園
    人類探索宇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尋找類似地球的星系,為我們找到一個新的家園,居安思危或許有一天太陽系就不適合人類生存了,那麼一個候選目標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金鳳花」星系一個全新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