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宜居有多寬?位於宜居帶的地球距離太陽遠一點和近一點會怎樣

2020-11-26 兔斯基聊科學

太陽系宜居帶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了解一下。

記得以前上學的時候條件沒有現在這麼好。每到寒冷的冬天帶來的時候,教室裡面就會支起一個燒爐來取暖的。這時候的我最羨慕的就是座位靠近火爐的同學了。整個冬天都被火爐烤得暖洋洋的,舒服極了。

同時我們又會發現烤火取暖的時候,太靠近火爐會太熱,離火爐遠的時候又會太冷。因此最好的位置還是距離火爐不遠不近,這樣既不太冷又不會太熱。太陽就像一個大火爐,溫暖著周圍的行星。水星和金星就距離太陽太近了,因此它們表面溫度太高了。火星和火星以外的四顆行星就距離太陽太遠了。這些星球又太寒冷了。特別是海王星已經絲毫感受不到太陽的溫暖了。

地球就是太陽系中的幸運兒。它到太陽的距離不遠不近剛剛好。這樣地球上的溫度適宜,表面的水剛好以液態的形式存在著。因此我們說地球位於太陽的宜居帶上。

太陽系的宜居帶基本上位於地球軌道附近。太陽系的宜居帶有多寬呢?科學家對此有不同的看法。有的科學家經過計算認為,如果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再遠150萬公裡,地球就會進入到不可逆轉的冰河時代;如果日地平均距離再近750萬公裡,那麼地球就會出現不可逆轉的溫室狀態。那麼太陽系的宜居帶寬度也就是900萬公裡。不過也有的科學家認為太陽系的宜居帶的寬度可能在1.4億到1.7億公裡之間。

即便是太陽系宜居帶的寬度有1.7億公裡寬,也只能容得下一個地球。太陽系的宜居帶還是很窄的。那麼在宜居帶範圍內,地球距離太陽遠一點和近一點有關係嗎?多少移動一些應該影響不到,因為地球在近日點和在遠日點時,距離就相差了500萬公裡。

但是如果地球移動到了到宜居帶的邊緣地帶,肯定會有影響的。地球上的環境就要發生劇烈變化了。地球會變得不是太冷就是太熱,地球氣溫就處在地球生命能夠忍受的溫度範圍極限了。

相關焦點

  • 太陽系宜居帶有上億千米寬,地球遠一點或者近一點有關係嗎?
    如果地球離太陽近了一千公裡會怎麼樣?地球在太陽系中位置是獨一無二的嗎?很多人可能覺得是!其實太陽系的宜居帶挺寬的,內側到金星附近,外側到火星外側,超過1億千米的寬度!但並不代表在宜居帶內的行星都是宜居的,比如火星儘管在宜居帶外緣,但它一片荒涼並不適合生存,宜居帶是恆星給予的,而行星自身條件也要過關!一、假如地球遠一點或者近一點,對地球有什麼影響?
  • 如果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縮短了一點,我們人類會如何?
    今天小編要帶大家了解的是:如果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縮短了一點,我們人類會如何?我們人類賴以生存在地球上,地球是處於太陽系之中的,太陽系的中心太陽為我們提供光跟熱,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有太陽的存在,地球上就不會有我們人類誕生了。
  • 如果地球和太陽的距離近了1000公裡會怎樣?
    在太陽系中,地球剛好運行在宜居帶中。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剛好適中,既不會太近,使地球溫度過高而讓液態水蒸發掉;也不會太遠,使地球溫度過低而讓液態水冰凍住。如果地球離太陽近了或者遠了一千公裡,會讓地球變得不宜居嗎?
  • 每五個類太陽恆星,就會有一個類地行星,位於它的宜居帶內
    類地行星真的有這麼多嗎?每五個類太陽恆星,就會有一個位於它的宜居帶內的類地行星。在宇宙中,地球這樣的行星有多常見呢?這是一個讓天文學家和夢想家們思考了幾十年的問題,不過現在多虧了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助力,他們找到了答案。
  • 太陽變為紅巨星 宜居帶將外移
    但是,由於這兩顆衛星距離太陽太遠,其極端寒冷的表面環境可能難以支撐生命的存在。不過,美國康奈爾大學卡爾-薩根研究所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隨著太陽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熱,就可能會逐個吞噬水星和金星,並將地球和火星變成熾熱的、不可居住的巖石星球,土衛二和木衛二這兩顆冰冷的衛星反而變成了更適宜生命生存的理想家園。
  • 比鄰星是距地球最近的恆星,有行星位於它的宜居帶之上嗎?有
    在銀河系之中,如太陽一般的恆星有多達數千億顆,當然,這些恆星之間的距離以我們熟悉的尺度來看都是十分遙遠的,而距離地球最近的系外恆星就是比鄰星了,它與我們的距離大約為4.22光年。光速約為每秒30萬公裡,4.22光年就是以光速飛行4.22年所經過的距離。
  • 如果地球離太陽再近一萬公裡會怎樣?
    適宜生存的「黃金宜居帶」黃金宜居區指行星系中適合生命存在的區域,關於太陽系宜居區的說法由來已久、說法眾多,關鍵在於大家沒法對「宜居條件」統一起來。目前主流觀點認為太陽的宜居區,位於距太陽0.99AU-1.7AU的範圍(地球處於1AU的位置,如上圖)。
  • 如果地球和太陽距離縮短1000公裡,地球會發生什麼變化?看後大吃一驚!
    如果按這個數值計算,地球離太陽距離再近1000公裡,那對地球的影響應該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就這微乎其微的1000公裡差別,就足以打破地球上的生態平衡。因為地球距離太陽約為1.5億公裡,而在這區域內,則是一個巨大的可宜居帶,因此地球移動了1000萬公裡,仍然位於可宜居帶。並且地球本來就在移動!
  • 太陽每秒虧損6億噸質量!地球會不會因此離開太陽系的宜居帶呢?
    太陽是我們所處的太陽系中心的一顆古老恆星,自古以來人類就一直認為太陽對地球有著巨大的影響,也有許多文人作品將太陽當做神一樣崇拜。 直到後來,科學家才對太陽的物質組成和能量來源有了一點認識。並認為是太陽產生的能量支持著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長,支配了地球的氣候和天氣。
  • 太陽每秒虧損6億噸質量!地球會不會因此離開太陽系的宜居帶呢?
    太陽是我們所處的太陽系中心的一顆古老恆星,自古以來人類就一直認為太陽對地球有著巨大的影響,也有許多文人作品將太陽當做神一樣崇拜。 直到後來,科學家才對太陽的物質組成和能量來源有了一點認識。並認為是太陽產生的能量支持著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長,支配了地球的氣候和天氣。而這些能量就是通過核聚變產生的。
  • 太陽質量變大將對地球致命影響,75億年後宜居帶將移至木星土星!
    與這些恆星相比,太陽算擁有很正常的質量,但這對於它和地球的聯繫並沒有太多的特別之處,許多行星對於維持生命來說,離它們的恆星要麼太近要麼太遠,而恰當遠的距離營造了適宜的溫度使得生命得以存活。科學家們做出預測,等太陽年齡達到125億歲(目前太陽年齡約50億歲)成為紅巨星的時候,太陽系宜居帶將轉移到木星和土星附近!
  • 在附近恆星的宜居帶上發現了地球大小的行星
    與太陽相比,他是個既渺小又黯淡的恆星,是太陽40%的大小,大約僅有太陽1/50的亮度,位於劍魚星座裡距地球100光年的位置,在我們南半球可以觀測到。相對而言,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比鄰星距離地球4.2光年。要了解這些距離,如果你搭乘最快的宇宙飛船(帕克太陽探測器)抵達比鄰星需要將近2萬年的時間。
  • 日地距離如果改變會發生什麼?近一萬公裡會怎樣?
    但是當地球在近日點的時候北半球是冬天,差不多最冷的時候,而南半球是夏天。每年的7月初地球會運行到距離太陽最遠的點,和地球距離達到1.52億公裡,因此可以稱之為遠日點。當太陽在遠日點的時候,北半球正好迎來了夏季,一年中的最高溫度時刻,而南半球就是冬季了。這樣的結果其實給人一種誤區,距離太陽越遠,地球上的溫度竟然越高,當然這是針對北半球來說。
  • 月球離地球這麼近,也在太陽系宜居地帶,為什麼沒有出現生命?
    地球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中,與太陽的距離不近也不遠,這使地球接收到合適的太陽輻射,從而使表面溫度剛好能維持液態水的存在,這讓地球成為了生命的天堂。雖然距離地球僅38萬公裡的月球也是在太陽系的宜居帶中,但月球上卻是另一番景象,那裡一片死寂,毫無生機。之所以會有如此巨大的差異,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月球太小了。
  • 「宜居星球」「超級地球」到底是什麼?
    這裡的「太陽」,是一顆紅矮星。來源:NASA/Ames Research Center/Daniel Rutter [1]且不說是不是真的「最像」,「像地球」這點到底有多重要?說白了,宜居行星(habitable planets)只不過一個理論溫度上的限制,這個限制條件由兩個因素決定:恆星的輻射能量和行星距離恆星的距離——恆星溫度越高,行星距離恆星越近,溫度就越高;反之則越低,所以不同類型的恆星,匹配的「宜居行星帶」位置和範圍是不一樣的。
  • 如果用織女星替換太陽,地球會怎樣?
    根據牛頓力學,地球的公轉速度要從原來的30公裡/秒增加到43.5公裡/秒。在這種情況下,地球環繞織女星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只要251天,比原來縮短了100多天。這些改變對於我們不會產生什麼影響,真正會影響到我們的是織女星太熱了。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剛好不近不遠,處在宜居帶中,表面溫度適宜,液態水可以存在,生命能夠繁衍生息。但如果換成織女星,結果大相逕庭,地球將會變成「大火爐」。
  • 如果用織女星替換太陽,地球會怎樣?
    在北半球夏季的夜空中,銀河橫跨天空,織女星和牛郎星遙相呼應。這兩顆亮星和天津四又組成了夏季大三角,其中最亮的是織女星。同時,織女星也是夜空中肉眼可見最為明亮的恆星之一,位列全天第五,北半球第二(除太陽之外)。過去很長時間以來,天文學家進行過最多研究的恆星無疑是離地球最近的恆星——太陽,而第二多的則是織女星。
  • 又發現一個地球2.0?宜居帶上並非都宜居
    試想,地球一年365天如果變成37天,生物演化一定與現在的不同,因為地球生物成長節律與季節變化有關。」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周禮勇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根據NASA公布的數據,恆星TOI 700的質量和大小約是太陽的40%,表面溫度約為太陽表面溫度的一半。「由於宿主恆星TOI 700輻射能量比太陽少,它周圍的行星若要保持和地球相當的溫度,就得距離宿主恆星更近。」周禮勇說。
  • 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宜居帶正向外遷移,地球何時會走向滅亡?
    地球何時走向滅亡的終點呢?在這個直徑20萬光年,有著2000億顆恆星,130億歲的銀河系中,也許有很多來自其它世界的飛船,正在探索著這個世界,往返於星際之間,尋找著適合生命紮根的新世界。去近距離地觀察生命是如何誕生的,以及那些即便是它們,也無法知曉的神奇。
  • 盤點距離地球最近的宜居星球!看看你想去哪個?
    它雖然公轉軌道比地球繞太陽的軌道近得多,但受到的輻射僅為地球的1.38倍,這使它成為可能發現地外生命的「種子選手」。它是已知離地球最近的宜居系外行星。  比鄰星b的質量為地球的1.3倍,距離比鄰星700萬公裡,公轉周期為11.2天。該行星位於比鄰星的宜居帶以內,目前不排除該行星表面有液態水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