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億顆宜居行星?銀河系中,生命真的有這麼普遍嗎?

2020-11-01 姿勢分子knowledge

1960年,美國科學家弗蘭克·德雷克提出了著名的德雷克方程,告訴我們該如何推測銀河系中智慧生命存在的概率和數量。

這個方程分為兩部分,其中前半部分可以推算出銀河系中宜居行星的數量,而後半部分計算的則是宜居行星上出現像人類一樣的智慧生命的概率。

但是,雖然這個方程已經足夠明確了,對於我們來說依然存在著很多的未知。受限於目前的科技水平,我們也很難確定每一個參數的數值應該是多少。因此,銀河系中智慧生命的數量,目前仍然是一個十分遙遠的答案。

最近,科學家們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憑藉著已經退役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所遺留下來的數據,得到了一個驚人的答案:銀河系中大約有3億顆恆星有機會幫助它周圍的行星孕育生命!

那麼,如此驚人的數據,到底是從何而來的呢?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是美國宇航局在2009年發射升空的一架專門用於尋找系外行星的設備。在它9年半的生涯中,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對10萬顆恆星進行了觀測,收集了大量的數據,幫助人類找到了許多系外行星。2018年10月,它正式退役,但留下的數據卻仍然足夠讓科學家分析許多年。

美國宇航局埃姆斯研究中心的天文學家Steve Bryson指出:「克卜勒告訴我們,銀河系中有數十億顆行星,如今我們知道,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巖石的宜居行星。雖然這個數字不是最終的結果,並且液態水也只是支持生命的許多因素中的一種,但是我們能夠以如此高的置信度和精確度計算出這樣的世界非常普遍,也足夠讓我們興奮不已。」

目前來說,科學家們在尋找系外宜居行星時,仍然不得不以地球為主要參照。即使忽略掉大衛星、氣體巨星等小因素,但有三點是判斷行星宜居性所必須考慮的:

  1. 巖石行星,擁有固體表面支持生命穩定發展;
  2. 繞著類似於太陽的宿主恆星公轉,其溫度不高不低,也不會有強烈的輻射傷害生物甚至剝離行星的大氣層;
  3. 行星位於宜居帶,保證水能夠以液態的形式存在,作為溶劑支持各種和生命相關的化學反應。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幫助我們尋找符合這三條要求的系外行星。Bryson和他的團隊正是利用克卜勒在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這四年間的所有數據,對符合要求的系外行星數量做了迄今為止最深入的一次估算。

第一步,就是確定系外行星的數量。在這段期間,克卜勒一共發現了4034顆候選系外行星,其中2300顆最終得到了確認。不過,由於巖石行星比氣體行星要小得多,因此相對也更難被發現。

克卜勒尋找系外行星的方法就是我們常說的凌日法,也就是根據系外行星運行到宿主恆星和地球之間是對宿主恆星亮度產生的影響來發現它們的一種方法。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有的行星太小,產生的亮度影響也比較小,以至於很難和宿主恆星本身的常規變化區分,導致被我們錯過;另一方面,有的時候又會出現假陽性,讓我們以為發現了系外行星,其實根本沒有。

好在,藉助一個名叫Robovetter的軟體的力量,他們能夠對一些問題進行修正。針對於軌道周期不足500天的系外行星,它可以明顯提高精確度,但是許多宜居行星的軌道可能比這更遠,它就愛莫能助了。

因此,他們選擇了另外兩個參數作為參考,那就是行星半徑光子通量。所謂的通量,指的是某種物理屬性在單位面積通過的量,它可以描述這種物理屬性的強弱。以光子通量為例,通量越高,單位面積上接收到的光子(也就是恆星輻射的能量)更多,溫度也就越高。如果光子通量相對適中,那麼行星也就更有可能處於宜居帶內。

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行星科學家Ravi Kopparapu介紹說:「我們一直都知道如何定義宜居帶,那就是簡單地以行星到宿主恆星之間的距離作為考量,可以確保它不會太熱也不會太冷。為此,我們做了許多的假設,而蓋亞衛星的恆星數據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這些行星和它們的恆星。」

憑藉著這些先進設備的數據,研究人員對可能孕育生命的行星進行了相關參數的設定:

  1. 質量在地球0.5-1.5倍之間,這可以保證它是巖石行星;
  2. 宿主恆星有效溫度在4800-6300開爾文之間(4530-6025攝氏度),比如我們的太陽就是5780開爾文(5507攝氏度)。

至於距離,要根據宿主恆星的溫度等信息來進行調整,才能保證行星位於宜居帶內。

最後的結果表明,這個溫度範圍內的恆星大約有一半都擁有巖石行星,而他們統計到的這些恆星數量,大概是3億顆。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真的審視整個銀河系內1000億-4000億顆恆星的話,得到的這個數字恐怕要大得多得多。

雖然這樣的恆星周圍處於宜居帶的巖石行星並非一定就能夠孕育生命,但是這至少已經滿足了生命所需要的基礎條件。至少在未來,我們可以更多地在這樣的系外行星上尋找地外生命。

當然,除了這些條件之外,我們還希望行星有氧氣、有較大的衛星、所在的系統內最好還有木星這樣的氣體巨星,這些因素都沒有在本次研究中被考慮。這也是類似的研究所要繼續探討的問題,它會將宜居行星的數量限制掉一部分,但是也可以讓我們更加精確地判斷哪顆行星更適合我們這樣的碳基生物生存。

除此之外,宇宙中佔據大多數的還是紅矮星,它們的溫度比這次研究的最低溫度還要低。它們的壽命更長,可以給自己的行星提供更多的時間來孕育生命。儘管它們的輻射讓科學家望而卻步,但如果紅矮星周圍被發現有輻射和溫度的雙重宜居帶,那麼銀河系超級地球的數量將會大幅增加。

至此,德雷克方程前半部分的計算,我們已經有了一些系統的嘗試。雖然它並不是最終結果,但是我們已經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至於後半部分,還有待於科學家進一步計算,才能確定銀河系中智慧生命的數量。至少從這項研究的結果來看,我們可以有一個樂觀的看法了。

相關焦點

  • 新研究發現生命在銀河系中或普遍存在,估測宜居行星至少有20億顆
    所謂「宜居行星」,指的是適宜人類等地球生命生存的行星。我們所在的地球當然是一顆宜居行星,那麼在地球之外還有宜居行星嗎?,行星的表面才能不冷不熱,這樣才有形成生命的可能。
  • NASA:銀河系中有3億顆宜居星球,生命很普遍
    這就人類堅信有外星人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我們知道了宇宙的範圍之後,我們就在想宇宙中肯定存在著外星生命,而且它們存在的非常普遍,並且我們認為這些生命在很大概率上要比人類更加的先進。原因很簡單,因為宇宙現在已經有138億歲了,相比於人類20萬年前從非洲走出來的時間非常古老,如果按照宇宙的年齡來看的話,人類在宇宙的歷史中存在了不過1分鐘,人類發展科技也只有短短的幾秒鐘。
  • NASA:銀河系中有3億顆宜居星球,生命很普遍
    這就人類堅信有外星人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我們知道了宇宙的範圍之後,我們就在想宇宙中肯定存在著外星生命,而且它們存在的非常普遍,並且我們認為這些生命在很大概率上要比人類更加的先進。;目前這些探測器都已經飛出了太陽圈層,正在向銀河系中心進發,如果這些探測器最終被外星人捕獲的話,它們就會知道在銀河系距離中心大約3萬光年的地方,有人類的存在。
  • 新研究發現生命在銀河系中或普遍存在,估測宜居行星至少20億顆
    所謂「宜居行星」,指的是適宜人類等地球生命生存的行星。我們所在的地球當然是一顆宜居行星,那麼在地球之外還有宜居行星嗎?,也就是位於恆星的宜居帶中,行星的表面才能不冷不熱,這樣才有形成生命的可能。該研究團隊對美國宇航局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收集的數據進行了新的分析,認為銀河系中有41億顆類似太陽的恆星,而每兩顆類太陽恆星中就有一顆可能有宜居行星,這表明銀河系中宜居行星可能多達20億顆以上。
  • 銀河系有3億顆宜居行星,卻找不到外星文明?科學家是這麼解釋的
    雖然銀河系只是宇宙中中等規模的螺旋星系,但這個星系中卻有2500億到4000億顆恆星,被人類稱為生命之源的太陽也是這數千億顆恆星中的其中一員,科學家一直在通過太空望遠鏡在銀河系裡尋找地外文明,然而在數十年的時間裡共發現了上千顆類地行星,卻沒有找到任何地外文明的痕跡,然而科學團隊從克卜勒太空望遠鏡
  • 銀河系中或有3億多顆宜居行星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司洋)10月29日,據國外媒體報導,一項根據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數據進行的新研究,估算出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可能有多達3億顆潛在的宜居行星。它們中有些可能離我們非常近,有些可能離太陽不到30光年。
  • NASA:銀河系中至少有3億顆宜居的類地行星
    根據近日發表在《天文期刊》(The Astronomical Journal)上的研究論文,銀河系中大約有 3 億顆潛在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這項研究是 2009 年至 2018 年期間對系外行星調查收集分析的結果,表示在這些潛在的宜居星球上存在液態水。美國宇航局發布的新聞稿中也表示,這只是保守估計,實際數量可能會更多。
  • 銀河系內至少存在3億顆宜居行星,人類第二家園真的存在嗎?
    在銀河系內,至少有 3 億顆宜居行星在圍繞著類日恆星公轉。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天文學雜誌》,是由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研究所和世界各地其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搜尋宜居行星的思路是,按照地球和太陽的參數,在銀河系內尋找類似的恆星系統,找到那些位於宜居帶上的 「宜居行星」。
  • 銀河系內至少存在3億顆宜居行星,人類第二家園真的存在嗎?
    在銀河系內,至少有 3 億顆宜居行星在圍繞著類日恆星公轉。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天文學雜誌》,是由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研究所和世界各地其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搜尋宜居行星的思路是,按照地球和太陽的參數,在銀河系內尋找類似的恆星系統,找到那些位於宜居帶上的 「宜居行星」。
  • 41億顆恆星與太陽相似,3億顆宜居星球藏身銀河系,這說明什麼?
    銀河系內有多少顆類似地球的星球呢?人類對這個問題的感受可謂一波三折,起初科學家發現銀河系內存在不計其數的恆星系,即使每個恆星系中只有一兩顆巖質行星,那類地行星存在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然而在對太陽系及其周圍的恆星系進行探索之後,科學家們發現地球很可能是銀河系中的特例,它的存在並不普遍。
  • 41億顆恆星與太陽相似,3億顆宜居星球藏身銀河系,這說明啥?
    然而在對太陽系及其周圍的恆星系進行探索之後,科學家們發現地球很可能是銀河系中的特例,它的存在並不普遍。,研究人員通過對系外行星數據進行研究,認為銀河系內可能存在不少於3億顆宜居行星。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是美國宇航局眾多探測外太空的天文設備中最重要的設備之一,在這次的研究中科學家利用的就是它從2009年到2018年期間所獲得的數據。在對這些數據進行長期的分析後,科學家發現銀河系應該有41億顆恆星和太陽一樣擁有類似的溫度和年齡。
  • 銀河系中或有3億多顆宜居行星 有些可能離我們非常近
    近日,據國外媒體報導,一項根據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數據進行的新研究,估算出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可能有多達3億顆潛在的宜居行星。它們中有些可能離我們非常近,有些可能離太陽不到30光年。此外,研究人員還計算了行星是否具備支持液態水的必要條件。之前對於銀河系中潛在宜居系外行星數量的估算,很大程度上是基於該行星與寄主星的距離。然而在此次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還考慮了行星能夠受到多少光照。
  • 銀河系中應該有多少顆宜居行星?
    Clarke)克卜勒衛星是人類首顆探測系外類地行星的探測器,於2009年發射升空,2018年結束生命,其一生對銀河系內近15萬顆恆星進行了探測,隨後一項新的NASA任務,苔絲2018年發射,接替克卜勒正在繼續尋找系外行星。今天我們回顧下克卜勒服役9年的成就,並且估計下我們銀河系內有多少顆宜居行星?
  • 科學家研究發現,銀河系有數億顆潛在宜居星球,上面會有生命嗎?
    那麼,探索到今天,科學家們都有哪些新發現呢?研究者稱銀河系中有數億顆潛在宜居星球前段時間,來自美國《天文學雜誌》上的一篇研究報導,讓很多人都深感意外,因為根據研究顯示,在銀河系中,至少存在著3億顆潛在的宜居星球,這些星球中至少有4顆,和地球之間的距離不足30光年。
  • 到底有沒有地外生命?科學家發現僅銀河系中的類地行星就有60億顆
    對生命來說,地球是一顆宜居行星,那麼按照地球上的生命形成和發展的標準來看,宇宙中只要是擁有地球生態環境條件的星球上,就有可能存在生命,只要時間足夠,生命就有可能進化到高級階段。那麼在地球之外,宇宙中有宜居行星嗎?其實我們人類目前的觀測能力還不足以判斷太陽系之外的星球是否宜居行星?
  • 銀河系中有110億顆宜居行星?為何我們仍然沒有找到地外文明
    圖片解讀:在銀河系內,大約有4000至5000億顆恆星,每年新生的恆星質量接近3個太陽目前發現的4000多顆太陽系周圍的系外行星,幾乎沒有一顆能夠讓人類直接過去生活,地球算是它們中的另類,因此也有了一個全新的理論:稀有地球假說,認為地球在銀河系中是罕見般存在,生命的出現是地質條件、運氣、天體物理要求都達到一個完美的點上才能出現的。舉個例子,前不久有項研究指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源於8億年前一顆富含磷元素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為地球帶來了1000億噸的磷元素。
  • 宇宙中有3億顆行星可以支持生命
    美國宇航局(NASA)的研究指出:宇宙有3億顆行星可以支持生命。如果你厭倦了氣候變化,總統選舉和核戰爭的威脅無時不在,可能有大約3億個其他可以支持生命的星球供你選擇建立一個新的家園。NASA對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捕獲的圖像數據的研究指出了這種可能性。
  • 銀河系至少70億顆行星上可能有生命
    NASA Ames / SETI Institute / JPL-Caltech地外智慧搜尋研究所(SETI)的科學家最近表示,銀河系每一顆G級矮星周圍宜居行星的數量是銀河系有大約2000億恆星,而與太陽同類型的G級矮星佔其中的7%。以阿姆斯研究中心Steve Bryson為首的一批研究人員根據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和蓋婭探測器的觀測數據,對銀河系類日恆星周圍宜居行星的數量進行了估算。
  • 《天文期刊》:銀河系中大約有3億顆潛在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
    《天文期刊》:銀河系中大約有3億顆潛在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根據近日發表在《天文期刊》(The Astronomical Journal)上的研究論文,銀河系中大約有3億顆潛在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
  • 在銀河系有多少可居住的行星呢?科學家說有超3億顆可宜居行星
    得益於使用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數據進行的新研究,據估計,我們的星系中可能有超3億顆潛在可宜居的行星。有些系外可宜居行星甚至可能非常靠近我們,距離我們的太陽系只有30光年。研究結果將發表在《天文雜誌》上,研究是來自NASA,SETI研究所和全球其他組織的科學家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