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發現的7顆「戀母」行星有3個宜居,或有生命存在

2021-01-09 央視網

在北京時間23日凌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NASA又宣布了一個令人吃驚又興奮的新發現:科學家們通過斯皮策紅外太空望遠鏡,在距離地球39光年的地方,首次發現了7個地球大小的行星圍繞一顆恆星運行的行星系統,更重要的是,其中3顆恆星位於母恆星TRAPPIST-1的宜居帶內。(圖1)

這一發現刷新了太陽系外圍繞一顆恆星運行的宜居行星數量。在此前發現的30多個宜居系統中,每個系統中都只有一顆宜居行星。這一次,在一個系統當中找到三顆宜居行星,賺到了!麻省理工學院教授Sarah Seager在發布會上說:「從無到有(指此次在一個恆星周圍存在多個類地系統的發現)通常困難重重,但從1到更多會相對更容易。」此次多個類地行星系統的發現,或許會為地外生命的探尋開闢一個新的方向。

在2015年發現「地球大表哥」克卜勒452B和2016年發現「地球孿生哥哥」比鄰星b之後(圖2),「地球兄弟團隊」也在不斷擴充之中。

圖2:地球分別和克卜勒452B(左)、比鄰星b(右)大小比較圖。

7顆「戀母」行星:距離恆星較近,科學家20天看遍

這是人類首次發現如此多的類地行星在一個恆星周圍繞轉,甚至比圍繞太陽轉動的類地行星還要多(太陽系中只有4個巖質的類地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自從人類在90年代初探測到第一個地外行星以來,截至2017年2月15日,天文學家們已經在2687顆恆星周圍發現了5000多顆地外行星。儘管和地球尺寸大小差不多的行星有可能佔到了20%左右,但是根據地球相似指數判斷,只有2個(Kepler 438b和KOI-4878.01)和地球相似,所以類地行星是及其稀少的。

確認行星本身的存在和數量比較容易,而確定行星的構成則相對比較困難,需要我們對行星的質量和半徑進行測量之後,才有可能做出估計。對於目前探測到的絕大多數地外行星而言,因為質量和半徑不易測量,我們很難最終確定行星的構成。

在這次新發現的七星系統中,7顆行星距離恆星TRAPPIST-1都非常近,行星運行的軌道平面又非常適於觀測,天文學家們才有機會確定這些行星的性質。

這7兄弟距離它們的母星究竟有多近呢?如果以太陽系做類比的話,這7個地球大小的行星都被壓縮在水星的軌道之內。最近的一顆行星TRAPPIST-1b,差不多只有地球到太陽距離的1/100(參見圖3),水星到太陽距離的1/30;最遠的行星TRAPPIST-1h,也只有水星到太陽距離的1/6。正是因為距離甚近,七顆行星的公轉周期很短——最短的1.5天,最長的也只有20天,於是,天文學家們在利用美國斯皮策紅外望遠鏡對這一系統進行了持續20天的觀測之後,就幾乎很好地了解了所有這些行星的基本性質。當然,因為老七最遠,觀測時長和它的轉動周期差不多,所以我們在這20天裡對它的了解是最少的。

圖3:此系統各個行星參數和太陽系巖質行星參數比較。

TRAPPIST-1(中譯名為「特拉比斯特-1」)——這個中心恆星的名字聽起來十分古怪,其實,它源自一個叫做「TRAnsiting Planets and PlanetesImals Small Telescope–South」(TRAPPIST;行星和星子凌星的小望遠鏡系統)的望遠鏡項目。該項目利用位於智利拉息拉天文臺(La Silla observatory)一個口徑60釐米的小型望遠鏡,在紅外波段對太陽系附近的超冷褐矮星光變曲線進行監測(之所以利用紅外波段是因為母星溫度比較低,主要輻射在紅外波段),試圖探測到其周圍的行星。

我們如何尋找近40光年之外地球的兄弟呢?行星探測方式有許多種,常用的有視向速度法、凌日法、微引力透鏡法,還有直接成像法等,全都介紹一遍得用上幾節課的時間。對於TRAPPIST項目來說,顧名思義,它所使用是凌星法——當行星從恆星前方經過時,由於行星的遮擋效應,會使恆星星光在一定程度上變暗(其實變化極其微小,最大只有百分之一),我們從而可以推斷行星的存在。

此次新聞發布會的主角TRAPPIST-1是該項目所發現的第一個超冷矮星系統(註:超冷矮星,指質量通常只有幾十個木星質量的恆星)。2016年5月的時候,歐洲和美國的科學家們曾聯合利用此望遠鏡和更大口徑的甚大望遠鏡(Very LargeTelescopes)對此系統進行觀測,發現了三顆行星。而這一次,他們更進一步,利用口徑0.85米的斯皮策太空紅外望遠鏡,不僅對原已發現的行星做出了進一步確認,而且又發現了另外四顆類似行星(圖4)。

圖4:斯皮策望遠鏡(左)所觀測到的7個行星的光變曲線示意圖(右),凹陷的地方是因為行星的遮擋效應。

3顆宜居星球:雖有生命希望,然而危機重重

更重要的是,在新發現的4顆行星中,竟然有3顆行星位於我們一直在努力探索的宜居帶中,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金髮姑娘區」(Goldilocks Zone)。按照我們目前對於生命的理解,液態水是生命存在的最基本要求。所以一顆恆星既不能距離恆星太近,也不能距離恆星太遠——太近,行星表面就會太熱;太遠,行星表面又太冷——都無法產生液態水存在的條件。當然,對於不同大小和溫度的恆星而言,宜居帶的位置和寬度會又差別。在我們的太陽系中,金星、地球和火星位於宜居帶中。和業已50億歲的太陽相比,TRAPPIST-1系統中心的恆星TRAPPIST年齡只有5億年,尺寸要比太陽小很多,直徑只有太陽的1/10,僅比木星稍微大一點點(圖5)。與此同時,它的溫度也很低,表面溫度大約為2550開爾文,所對應的亮度只有太陽的1/2000。由此我們不難想見,它的宜居帶也比太陽系裡的宜居帶更加靠近中心恆星。

在這七兄弟當中,1e、1f 和1g三顆行星被認為是最有可能存在液態水的(圖6)。儘管中心恆星的亮度相比太陽而言十分微弱,但因為它們距離恆星很近,所以接收到的中心輻射也不算弱——1e接收到的光和地球所接收的太陽光差不多,1f上的光和火星上的相似。

圖5:TRAPPIST系統和木星衛星大小比較圖。

圖6:綠色區域代表宜居帶。

圖7:1f上的想像圖。

地球究竟是不是宇宙中孤獨的生命載體?這是天文學家們一直以來在努力解答的問題,也是人類尋找宜居星球的初衷。儘管單從距離的角度判斷,這幾個行星都比較適合於生命的發展,但是生命是否真正存在,還取決於很多其他因素。

至少對於1e、1f和1g三顆宜居行星而言,生命存在並不樂觀。這主要因為它們距離中心恆星比較近,很有可能已經被潮汐鎖定——就像月球總是把自己的正面對著地球一樣——這些行星有可能總是以固定某一面對著中心恆星,這對於生命的發展是很不友好的。

但宇宙又往往給我們以驚喜,生命也時常存在於我們意想不到的環境之中。生命的活動通常會在行星的大氣中留下一些特徵,所以關於這些行星中究竟有無生命存在,還需要我們對它們的大氣展開進一步觀測分析。

明年即將發射的韋伯紅外望遠鏡,憑藉著其巨大的口徑和強大的觀測能力,或許會告訴人類這些行星上有無生命的答案。讓我們在為努力探索的科學家們歡呼加油的同時,一同期盼宇宙深處生命信號的到來。

文章由科普中國出品,並授權央視網《跟著小編學科學》欄目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製作:黑洞來客團隊 苟利軍 黃月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相關焦點

  • 這個星系很可能存在生命,有7顆「超級地球」,其中3顆在宜居帶
    銀河系中這個星系很可能存在生命,7顆超級地球,有3顆在宜居帶宇宙中像太陽一樣的恆星非常多,宇宙中的恆星數量難以計數的多,銀河系都有幾千億的恆星,更不用說整個宇宙了,宇宙中連銀河這樣的星系都有無數個。現在科學家們為了尋找到宇宙中是否存在外星生命,一直在對系外行星進行尋找和觀測,而現在的技術手段有限難以觀測到很遠,不過科學家們發現一個非常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的星系,其擁有多達7顆行星。科學家們在尋找外星生命以證明人類在宇宙中並不孤單的同時,也是在尋找人類未來能夠移民的最佳星球,像太陽系這樣擁有眾多行星的星系比較少見,也可能是受限於目前的觀星技術不足。
  • 科學家發現22光年外有個7顆行星的恆星系統,有3顆位於宜居帶中
    迄今為止,我們人類仍然只知道我們所在的地球上有生命,然而地球只是太空中的一顆普通星球,地球所在的太陽系也只是銀河係數千億顆恆星系統中的一個,很難說其他地方就沒有生命存在。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在進行著關於地外生命的探索,其探尋的參考對象,就是類似於我們地球這樣的星球——位於某個行星系統中的宜居帶,有了適宜的溫度,有大氣層和液態水存在等等,迄今為止,天文學家們已經找到了數百顆類似地球條件的類地行星,雖然還不敢確定這些星球上面是否有生命存在,但是其可能性是相當大的。
  • NASA宣布發現7顆類地行星 3個或有生命存在
    【環球網綜合報導 記者 趙衍龍】美國航天局22日宣布,40光年外發現酷似太陽系的行星系。據美國航天局消息,荷蘭牽頭的科研團隊宣布發現類地行星,至少三顆行星的表面可能存在液態水。七顆地球大小的行星圍繞距離地球40光年的恆星運行。香港東網2月23日報導稱,在距離地球僅40光年的水瓶座之中,發現一個行星系中竟有7個類似地球的行星,其中3個更可能有生命存在,成為迄今在太陽系之外,科學家最有可能找到生命的地方。
  • 【熱點】7顆類地行星被發現,可能會有新的生命!
    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首次在一顆恆星周圍,發現了七個地球大小的行星,這七顆行星都可能有液態水的存在,其中三顆確定位於宜居帶,可能有生命存在。  驚喜!尋找第二個地球指日可待!此次發現尚屬歷史首次!   這個行星系統以位於智利的TRAPPIST望遠鏡命名,2016年5月天文學家宣布在這個行星系統發現了3顆行星,之後在7個陸基望遠鏡的幫助下,斯皮策望遠鏡證實了兩顆行星的存在,又額外發現了五顆行星。這些行星彼此靠近,如果我們站在其中一顆行星的表面,在天空中很容易會看到其他行星。
  • 新研究發現生命在銀河系中或普遍存在,估測宜居行星至少有20億顆
    ,因為如果以地球生命的存在與發展形式來判斷,生命需要在有巖質表面的行星上生存,那麼質量在地球的0.1~5倍之間的行星基本都是巖質行星。,行星的表面才能不冷不熱,這樣才有形成生命的可能。,而且這個行星的大部分地方的溫度也都比較適宜,如果這個星球上有水,那麼它就會以液態水的形式存在,這些條件其實已經基本滿足了宜居行星的要求。
  • 科學家推測星系最多有7顆類地行星,或存在生命
    參照我們的地球來說,它必須是顆類地行星,而且行星的位置在星系的「宜居帶」範圍以及所屬恆星需要有夠長的壽命。  宜居帶是圍繞一顆恆星的特定區域,在這區域內恆星提供的能量適中,讓行星表面有機會維持液態水的存在。簡單來說,就是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遠。
  • 有些恆星可能有多達7顆宜居行星
    例如,他們已經更清楚地認識到宜居行星到底有多普遍(至少以我們的標準來看是這樣)。事實證明,有相當多的行星可以維持生命的存在。這是一組天文學家和行星科學家得出的結論,他們進行了基於恆星分類的宜居帶大小的研究。在意識到宜居帶內部可以有很多行星穩定運行後,他們得出了結論:那些沒有木星那般大小的氣態巨星的星系,可以有多達7顆宜居行星!
  • 有些恆星可能有多達7顆宜居行星
    事實證明,有相當多的行星可以維持生命的存在。這是一組天文學家和行星科學家得出的結論,他們進行了基於恆星分類的宜居帶大小的研究。在意識到宜居帶內部可以有很多行星穩定運行後,他們得出了結論:那些沒有木星那般大小的氣態巨星的星系,可以有多達7顆宜居行星!
  • 3億顆宜居行星?銀河系中,生命真的有這麼普遍嗎?
    憑藉著已經退役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所遺留下來的數據,得到了一個驚人的答案:銀河系中大約有3億顆恆星有機會幫助它周圍的行星孕育生命!美國宇航局埃姆斯研究中心的天文學家Steve Bryson指出:「克卜勒告訴我們,銀河系中有數十億顆行星,如今我們知道,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巖石的宜居行星。雖然這個數字不是最終的結果,並且液態水也只是支持生命的許多因素中的一種,但是我們能夠以如此高的置信度和精確度計算出這樣的世界非常普遍,也足夠讓我們興奮不已。」
  • 24顆「超宜居」行星被發現,地球不是生命「最宜居」的行星?
    科學家發現24顆超宜居行星,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這是最近很多媒體報導的消息,初看消息時我有些震驚,這是真的嗎?於是我點開一看。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科學家從4500顆已知地外行星中篩選出24顆「超宜居」行星,近期在美國《天體生物學》雜誌發表文章,詳細介紹這些距離地球超過100光年的「超宜居」星球。
  • NASA行星獵人發現首個宜居行星:被潮汐鎖定,可能有外星生命
    由於位於宜居地帶,TOI 700 d能夠吸收大約86%的恆星光芒,這足以使得其表面存在穩定的液態水,從而支持生命的誕生。TOI 700 d概念圖科學家通過對這個宜居行星連續11個月的觀測發現,這顆行星似乎被其宿主恆星潮汐鎖定,這預示著其一半的面積始終朝向恆星
  • 每顆恆星都有宜居帶,其中的行星都有生命存在嗎?還要看行星條件
    每一顆恆星幾乎都有屬於它的行星宜居帶,因為恆星都是可以發光發熱的星體,那麼在它周圍黃道面上一定的區域中,行星的表面溫度將會處於液態水可以存在的狀態,這一片區域就屬於恆星的宜居帶。恆星周圍常有行星位於恆星的宜居帶中,這樣的行星也通常會被叫做宜居帶行星,比如在我們太陽系,地球和火星就位於太陽的宜居帶中。我們地球上有著萬萬千千的生命物種,其首要的條件也是因為地球位於太陽的宜居帶中。但是火星卻不是這樣,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在火星上發現任何生命體,所以很顯然宜居帶行星也未必就一定宜居,它也很可能會是一顆毫無生機的星球。
  • 新研究發現生命在銀河系中或普遍存在,估測宜居行星至少20億顆
    類地行星,因為如果以地球生命的存在與發展形式來判斷,生命需要在有巖質表面的行星上生存,那麼質量在地球的0.1~5倍之間的行星基本都是巖質行星。,也就是位於恆星的宜居帶中,行星的表面才能不冷不熱,這樣才有形成生命的可能。
  • 科學家:超級太陽系或擁有7顆宜居帶行星,地外生命概率大大增加
    比如在太陽系,雖然孕育生命的行星只有地球,但這絕不意味著只有地球適合生物存在。我們在尋找地外生命的時候,參考的一個最重要指標就是宜居帶。如果條件足夠合適,甚至一顆恆星周圍就有7顆宜居帶內的行星,比太陽系多了一倍還不止!這個推測來自於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天體生物學教授Stephen Kane,他和來自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SETI研究所的卡爾·薩根宇宙生命研究中心等8個高校、機構的同事們共同進行了這次研究。
  • 科學家發現24顆「超宜居」行星,若存在生命,將比地球上更舒適
    人類太空探索已經半個多世紀,但沒有發現過任何地外生命存在,目前來看地球生命就是宇宙中的唯一。但仔細來想這個結論又太過於絕對,因為從時間和空間上來講,宇宙中不可能僅僅存在地球生命。除此之外的空氣和液態水都是碳基生命必需的條件。滿足以上條件的行星,科學家習慣把它稱之為宜居行星。
  • 銀河系內至少存在3億顆宜居行星,人類第二家園真的存在嗎?
    在銀河系內,至少有 3 億顆宜居行星在圍繞著類日恆星公轉。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天文學雜誌》,是由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研究所和世界各地其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搜尋宜居行星的思路是,按照地球和太陽的參數,在銀河系內尋找類似的恆星系統,找到那些位於宜居帶上的 「宜居行星」。
  • 銀河系內至少存在3億顆宜居行星,人類第二家園真的存在嗎?
    在銀河系內,至少有 3 億顆宜居行星在圍繞著類日恆星公轉。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天文學雜誌》,是由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研究所和世界各地其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搜尋宜居行星的思路是,按照地球和太陽的參數,在銀河系內尋找類似的恆星系統,找到那些位於宜居帶上的 「宜居行星」。
  • 目前已經發現的宜居行星有哪些?
    迄今為止,天文學家發現的宜居行星只有一顆,那就是我們的地球,這也是人類目前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由於觀測技術的進步,人類目前已經能夠找到太陽系之外環繞其他恆星運動的行星。目前已確認的系外行星數量為3976顆,但天文學家無法確定哪些系外行星是存在生命的宜居行星。因為系外行星離我們實在太遠了,目前的天文望遠鏡無法對它們的表面直接進行觀測。系外行星大多數都是通過間接的方法發現的,即便是能夠直接觀測到系外行星,它們看起來也只是沒有任何細節的亮點。儘管如此,天文學家可以知道系外行星的質量以及它們與其主恆星的距離。
  • 重大發現!地球附近有24個宜居行星,其中一個比地球更適合生命
    地球可能是我們所知道的唯一支持生命的行星,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是最適合生命的行星。發表在科學雜誌《天體生物學》上的一項新研究確定了24個潛在的「超宜居」行星,它們的條件可能更適合宿主生活。它們可能比地球(45億年歷史)稍大,「稍大一些,稍溫暖甚至可能更溼」。
  • 21顆行星成太陽系外宜居行星 10顆最有可能存生命
    21顆行星成太陽系外宜居行星 10顆最有可能存生命 2014-07-01 08:23:54來源:錢江晚報作者:責任編輯:唐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