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創作的插圖,描繪了一個遙遠的「太陽系」中一顆圍繞巨行星運行、的可能適合生命居住的「系外月球」(exomoon)。
據美國物理學網6月1日消息稱,在《天體物理學雜誌》(Astrophysical Journal)即將刊發的一篇論文中,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簡稱UCR)和澳大利亞南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Queensland)的研究人員稱他們已經發現了超過100顆可能承載著能夠維持生命衛星的巨行星。他們的研究工作將引領未來天文望遠鏡的設計,讓它們不僅可以探測到這些潛在的衛星,而且可以在它們的大氣層中尋找生命的跡象,即所謂的「生物特徵籤名」(biosignature)。
自從美國航天航空局(NASA)2009年發射克卜勒望遠鏡以來,科學家們已經在太陽系外發現了數千顆行星,這些行星被稱為系外行星。克卜勒計劃的一個主要目標是尋找並確定位於其恆星周圍可居住範圍內的行星,這意味著這些行星既不太熱也不太冷,因此可能存在液態水和潛在生命體。之所以類地(巖石)行星是尋找生命體的主要目標,是因為它們中的一部分可能有與地球相似的地質構成和大氣環境。另外,克卜勒任務中發現的許多氣態巨行星也是尋找生命的目標——雖然它們本身不可能有生命生存,但是那些位於恆星周圍宜居區域內的類木星行星可能擁有巖石衛星,而這類被稱為「系外衛星」(exomoon)的天體則有適宜生命生存的潛力。
UCR行星天體物理學副教授史蒂芬·凱恩(Stephen Kane)也是UCR系外地球天體生物學中心(Alternative Earths Astrobiology Center)的成員,他介紹道:「目前在我們的太陽系中,已知有175顆衛星圍繞著8大行星運行。由於這些衛星中大多都是圍繞土星和木星運行的,所以它們都離太陽太遠——位於生命可生存的區域之外——然而在其它「太陽系」中,情況卻可能並非如此。所以,我們把系外巖石衛星納入到我們尋找外太空生命的過程中,將大大擴展我們的搜尋範圍。」目前研究人員一共發現了121顆其軌道位於恆星宜居帶內的巨行星,這些氣態巨行星的半徑是地球的三倍多。雖然它們沒有類地行星那麼常見,但是它們每一顆都預計會承載幾個大型的衛星。
據科學家推測,系外衛星可能會為生命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甚至可能比地球還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它們不僅能從恆星吸收能量,還能從行星反射的輻射中獲取能量。不過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系外衛星被證實。凱恩教授的助手、南昆士蘭大學的本科生米歇爾·希爾(Michelle Hill)展望道:「既然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個其它恆星宜居區域內已知巨行星的資料庫,那麼我們可以對最有可能擁有系外衛星的行星進行觀察,以幫助完善對系外衛星性質的預判。我們的後續研究將協助未來望遠鏡的設計,從而讓我們可以觀測到這些衛星,研究它們的屬性以及尋找其中生命的跡象。」
編譯:朱明逸 審稿:阿淼
責編:南熙
來源:http://h5.scimall.net.cn/register?from=xh005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