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星系統行星可擁有適合生命存在的衛星?

2020-12-04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求贊 求關注

巨大行星周圍的冰和巖石構成了地球和太陽系中一些最可能適宜居住的區域。到目前為止,人們只發現了一顆繞著遙遠恆星運行的行星運行著潛在衛星,但考慮到圍繞地球太陽運行的衛星數量眾多,似乎仍有更多的外衛星未被發現。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正如著名的《星球大戰》星球塔圖因所描繪的那樣,圍繞著雙星運行的行星可以抓住它們的衛星,為生命的進化創造場所。然而雙星系統可以在穩定性方面帶來挑戰,而它們的單星系統卻可以避免這種挑戰。在這兩種系統中,恆星都有輕微的移動,可能會干擾任何繞軌道運行的行星及其衛星。

博科園-科學科普:當兩顆恆星在一起跳舞時,就增加了恆星撞擊行星和月亮的機率。澤西州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的行星理論家阿德裡安?哈默斯(Adrian Hamers)說:穩定性是宜居性的首要條件。哈默斯和他的同事們對美國宇航局斯凱普勒太空望遠鏡(skepler Space Telescope)發現繞雙星運行的10顆確認系外行星的穩定性進行了建模。研究人員計算出使用未來儀器可以探測到外衛星的穩定區域。如果外周衛星的軌道不穩定,那麼在極端情況下,它就會被拋出系統。

穩定的衛星

在近十年的研究中,克卜勒望遠鏡發現了10顆圍繞9對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這些行星離它們的恆星很近,在不超過7個地球日的時間內快速旋轉。每一對恆星都是緊密排列的,它們之間的距離僅為地球到太陽距離的十分之一,這一數字被稱為一個天文單位(AU)。這些行星本身圍繞其恆星的質心運行,距離約為一個天文單位,使這些行星環繞雙星運行。(行星也可以圍繞雙星對中的一顆恆星運行;如果這兩顆行星之間的距離足夠遠,那麼這顆行星的行為可能更像是在圍繞一顆恆星旋轉。雖然圍繞一顆恆星運行的行星的外衛星是一種經過深入研究的現象,但在雙星系統中,對外衛星所做的工作較少。

一個圍繞著克卜勒- 35a和克卜勒- b雙星系統運行的有水行星藝術圖,像這樣的世界可以容納可能適宜居住的衛星。圖片:NASA/JPL-Caltech使用其他望遠鏡已經發現了一些環繞雙星的行星,但這項新研究的研究人員對新發現的克卜勒行星特別感興趣。很好奇,圍繞這些雙星運行的系外衛星的軌道中,哪些是動態穩定的?科學家們對圍繞著恆星對的行星的衛星進行了多次模擬。結果表明,穩定的模擬衛星仍然離它們的行星很近,相距約0.01 AU,因此這些衛星受恆星對引力的影響較小。衛星在環繞更大的行星時也更穩定。事實證明,月球繞行星運行的角度與行星繞太陽運行的角度相比也很重要。當月球與行星軌道形成90度角時,月球在變得不穩定、撞到行星或偶爾撞到恆星之前,會大範圍振蕩。站在繞著一顆有兩顆星星的行星運行的月球上,會是什麼樣子?

這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月球的方位和自轉周期。如果月球與木星的衛星相似,那麼它的「一天」可能會跨越好幾天。這些系外衛星的緊密軌道意味著它們應該在大約10個地球日的時間裡繞著它們的巨行星旋轉。在月外衛星的『白天』期間,天空中會出現兩顆星星,它們之間的距離約為40度,在『白天』期間會明顯移動。此外,有時這兩顆雙星會相互遮擋,在有限的時間內只能看到一顆恆星。如果這三個物體在同一平面上運動,行星本身大約每10天就會遮住這些恆星。然而,如果它們相互傾斜,日食是可以避免的。儘管這項新研究並沒有直接尋找系外衛星,但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未來對這些誘人物體的搜尋。

克卜勒-16b的構想圖,克卜勒-16b是圍繞兩顆恆星運行的氣態巨星。位於較溫暖地區、離恆星較近的氣態巨行星可能擁有可居住的系外衛星。然而克卜勒-16b太冷了,任何衛星都不能擁有液態水。圖片:T. Pyle/NASA/JPL-Caltech通過確定環繞雙星的外系衛星無法生存的區域,這項研究可以幫助科學家們排除模糊的信號。這種誤導信號可能是由恆星活動或恆星黑子造成。新發現還揭示了雙星周圍外圓穩定性的限制,這取決於行星的質量與其恆星的質量之比。這種關係可能適用於任何外雙星系統。不過也提出了一個警告,即該團隊專注於克卜勒雙星;研究人員並沒有徹底調查外部雙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最近發射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等望遠鏡,以及即將發射的歐洲契普斯(CHEOPS)和柏拉圖(PLATO)探測器,可能都適合搜尋系外衛星,這項研究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博科園-科學科普|文:Nola Taylor Redd/Space參考期刊文獻:《皇家天文學會月刊》DOI:doi.org/10.1093/mnras/sty2117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相關焦點

  • 雙星系統也可以擁有行星
    一個太陽,就是你所在的行星繞著它轉的恆星;另外一個太陽,則是前者的雙星伴侶,在你的天空中光彩奪目熠熠生輝。有了這第二個太陽,在你這顆行星上面,夜幕降臨可能會成為一種罕見的天象,每年只在特定的季節裡才會出現。最近,一項新研究表明,這樣的外星行星可能遠比我們所預料的要更加常見得多。
  • 雙星系統中行星很可能宜居:溫度適宜擁有水源
    【PConline資訊】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發現了一處類似《星球大戰》中「塔圖因」的雙星系統,但與電影中貧瘠、荒蕪的景象不同,圍繞該雙星旋轉的行星也許不僅宜居,甚至還儲有液態水。受此啟發,研究人員稱在搜尋外星生命時「值得對雙星系統予以關注」,若有行星處於宜居帶中,便很有可能宜居。
  • 低質量雙星系統適合宜居 或孕育宇宙生命
    10月10日消息,據媒體報導,傳統觀點認為雙星系統演化出生命的概率要低於單恆星系統,因為複雜的引力環境可能對系外行星構成威脅,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低質量的雙星系統可能是最佳的選擇,該系統中的可居住區可以延伸至較遠的外側軌道,比單恆星系統的可居住區更遠。
  • 研究稱「雙星系統」周圍或可孕育眾多宇宙生命
    「密集雙星」也能夠像單顆恆星那樣,為圍繞它們運行的行星提供生命發展的條件。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圍繞兩顆恆星運動的行星會承受更多的惡劣條件,無法支持生命的存在。然而,新的一項研究表明,密集雙星也能夠像單顆恆星那樣為行星提供適宜生命存在的優良條件。低質量雙星是最佳的選擇,因為它們的能量輻射疊加在一起可以把「宜居帶」推向更遠、更安全的距離。
  • 科學家又發現雙星系統的行星
    騰訊太空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宇航局「克卜勒」行星狩獵望遠鏡目前進入了K2任務,由於反作用輪的故障導致該望遠鏡被迫切換了觀測任務。不過「克卜勒」望遠鏡仍然取得了一些發現成果,在第29屆國際天文學大會上,天文學家公布了最新的凌日行星的觀測結果,這是一顆存在於兩顆恆星系統中的行星,科學家稱之為「塔圖因」行星。
  • 適合生命存在的行星需要擁有的條件,克卜勒452b不存在生命
    目前為止一直都以行星是否處於宜居帶這個條件來尋找適合生命存在的行星,而實際上僅僅處在宜居帶這樣一個條件是遠遠不夠的。適合生命存在的行星還需要擁有什麼樣的條件從生命的產生到進化,再到文明的出現需要幾十億年的時間,這需要恆星的壽命也要跟得上,而不是在文明產生之前就將它們扼殺在搖籃中,宇宙中只要是太陽質量1.4倍以上的恆星,其附近都不太可能產生文明,太陽質量過小的也不行,小質量的恆星(紅矮星)它附近的行星是目前找到最多的行星,但是因為潮汐鎖向恆星的活動比較劇烈,它的宜居帶會向內收縮,因此以比鄰星b為代表的紅矮星附近的行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似乎還是低了那麼一些
  • 紅矮星如何從食雙星獲取關鍵信息,其周圍是否存在可居住行星?
    通過它們對總光量輸出的影響,以盡力地從這樣的系統中得到恆星相對準確的預估。同樣,這樣的技術還用於系外行星的尋找,以及食雙星的研究,雖然,這樣的結果並不是那麼明確,會涉及到一些不太容易的建模來處理恆星的一些本身屬性。根據我們目前最有說服力的理論模型和紅矮星食雙星的實際觀察來看,紅矮星的真實半徑要比理論上應該擁有的半徑更大。
  • 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形成機制揭示
    電影《阿凡達》描述了距離太陽系最近的雙星系統中的一顆S型大行星的衛星(潘多拉星球)上發生的故事。21日,《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季江徽課題組對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行星環繞雙星中的一顆來運行)形成機制的研究。
  • 雙星系統或存在宜居星球,溫度平穩且含液態水,或是人類移居首選
    《星際大戰》一片中曾提到了一個名為「塔圖因」的雙星系統,該雙星系統留給人們最直觀的印象便是荒涼而貧瘠,並不適合生物生存與居住。星際謎或會據此認為,雙星系統中內的星體的環境或都不太友好。但事實並非如此,據外媒報導,近期,科學家在宇宙內發現了一顆與《星際大戰》所描述的雙星系統完全不同的雙星系統,新發現的雙星系統內或可孕育生命。為了進一步確認該雙星系統內星體的宜居性,科學家對這個名為「克卜勒—35」的雙星系統內假想行星的氣候進行了研究。「克卜勒—35」雙星系統位於天鵝座內,其內含有一個巨行星。
  • 木星大小的行星正圍繞著一個雙星系統旋轉
    據外媒報導,近日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收集的數據發現了一顆圍繞一個雙星系統旋轉的行星
  • 研究揭示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的形成機制
    該工作揭示環雙星的多行星系統內部發生的散射過程和恆星與行星之間的潮汐作用,可在近距雙星(間距為0.5-3 au,au為天文單位)內部形成S型行星。該項成果對深入了解雙星系統中行星形成與演化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電影《阿凡達》描述了距離太陽系最近的雙星系統Alpha Centauri (AB)中的一顆S型大行星的衛星(潘多拉星球)上發生的故事。
  • 2019十大系外行星發現:神秘行星擁有3顆太陽
    該解釋理論在系外行星探索領域是極具挑戰性的,例如:天文學家無法應用凌日法發現此類行星,通常情況下,凌日法是觀察系外行星途經主恆星前後的光線變化,但是這種黑洞會吞噬光線,顯然該方法行不通。存在水蒸汽和雲層的系外行星:2019年9月,科學家首次報告發現系外行星存在水蒸氣,他們發現一顆名為K2-18 b的系外行星存在水蒸氣和雲層,對於尋找外星生命跡象的科學家而言,這是令人興奮的發現。
  • 科學家觀察到嬰兒期雙星系統中的行星形成
    一個位於150光年處的年輕的行星給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天體物理學家一個難得的機會來研究行星系統的形成。最近發表在《天文雜誌》上的研究結果表明,DS Tuc Ab行星(在雙星系統中繞一顆恆星運行)的形成沒有受到第二顆恆星的引力的嚴重影響。
  • 雙星系統宜居帶更大 或有宇宙生命誕生的條件
    關鍵詞:雙星系統;宇宙生命;誕生;恆星;太陽質量 作者簡介:   【科技訊】6月1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根據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低質量的雙星系統可能是最佳的選擇,該系統中的可居住區可以延伸至較遠的外側軌道,比單恆星系統的可居住區更遠。
  • 科學網—揭示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形成機制
    本報訊(記者倪思潔)
  • 一些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的存在
    我們必須專注於某些行星,這些行星具有複雜生命的最有希望的條件。然而,我們必須小心,不要陷入尋找第二個地球的困境,因為可能有一些星球可能比我們的星球更適合生命。適居性並不意味著這些行星一定有生命,只是指有利於生命的條件。研究人員從系外行星檔案中中選擇了可能在宿主星的液態水宜居區內運行的行星-恆星系統。雖然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但它的壽命相對較短,只有不到100億年。由於在地球上出現任何形式的複雜生命之前花了近40億年的時間,許多與我們的太陽相似的恆星(被稱為G星),可能在複雜生命發展之前就耗盡了燃料。
  • 揭示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倪思潔)
  • 一個擁有黑洞,雙星系統,變星和類地行星的神奇星座——天鵝座
    在夏末初秋的晚上,北半球天空中從東方會冉冉升起一個星座,這個星座非常神奇,一個星座它包含了宇宙間大部分的天體的類型,它就是天鵝座,一個具有黑洞、雙星系統、變星、類地行星和存在於一個長得像北美洲的星雲裡面。
  • 我們應該已經發現了和地球一樣適合生命存在的行星
    太陽系外至少有二十多顆行星可能和地球一樣適合生命存在。所有這些因素都可能意味著其中一些行星是尋找外星生命的最佳地點。「我們必須把重點放在某些行星上,這些行星最有希望產生複雜的生命。華盛頓大學天體生物學家德克·舒爾茨·馬庫奇在一份報告中說。
  • 雙星系統是否可以孕育生命?科學家綜合分析,需要滿足這幾個條件
    令人驚訝的是,行星克卜勒 47c被認為處於宜居帶。據觀測,它的表面溫度約為-28攝氏度,雖然比地球冷,但對於地球生物來說還可以接受。而且,據推測,它的大氣裡,很有可能有少量的水蒸氣。這讓天文學家紛紛好奇:它的表面是否可以孕育生命?系外生命是否可以在雙星系統中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