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揭示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形成機制

2020-11-22 科學網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
揭示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形成機制

 

本報訊(記者倪思潔)8月21日,《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季江徽課題組對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形成機制的研究。該工作揭示環雙星的多行星系統內部發生的散射過程和恆星與行星之間的潮汐作用,可在近距雙星(間距為0.5~3 au,au為天文單位)內部形成S型行星。該項成果對深入了解雙星系統中行星形成與演化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S型行星是雙星系統中的一種衛星型行星,它環繞雙星中一顆恆星運行,雙星之間的距離對內部行星形成有決定性影響。電影《阿凡達》裡潘多拉星球就是虛構的、離太陽系最近的雙星系統Alpha Centauri(AB)中的一顆S型行星的衛星。

據介紹,由於伴星的強烈攝動,在近距雙星內部「本地」形成行星極為困難。而在近距雙星外圍形成行星則相對容易,這類行星被稱為環雙星行星(CBP)。

科研人員發現CBP之間的散射和恆星的潮汐俘獲可在近距雙星(間距為0.5~3 au)內部形成S型行星,而潮汐俘獲行星的機率與雙星的質量比、偏心率有關。雙星的質量比和偏心率越小,形成該類行星的機率越大。有趣的是,這種機制可以在系統中形成逆行行星,即行星軌道方向和宿主恆星自轉方向相反。若這類型行星能被探測到,將會是對該機制的一個有力的佐證,因為通常「本地」形成的行星出現在順行的軌道上,即原行星盤的運行方向上。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3/mnras/sty1300

《中國科學報》 (2018-08-22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揭示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
  • 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形成機制揭示
    電影《阿凡達》描述了距離太陽系最近的雙星系統中的一顆S型大行星的衛星(潘多拉星球)上發生的故事。21日,《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季江徽課題組對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行星環繞雙星中的一顆來運行)形成機制的研究。
  • 研究揭示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的形成機制
    S型行星(行星環繞雙星中的一顆運行)形成機制的研究。該工作揭示環雙星的多行星系統內部發生的散射過程和恆星與行星之間的潮汐作用,可在近距雙星(間距為0.5-3 au,au為天文單位)內部形成S型行星。該項成果對深入了解雙星系統中行星形成與演化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電影《阿凡達》描述了距離太陽系最近的雙星系統Alpha Centauri (AB)中的一顆S型大行星的衛星(潘多拉星球)上發生的故事。
  • 科學家觀察到嬰兒期雙星系統中的行星形成
    一個位於150光年處的年輕的行星給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天體物理學家一個難得的機會來研究行星系統的形成。最近發表在《天文雜誌》上的研究結果表明,DS Tuc Ab行星(在雙星系統中繞一顆恆星運行)的形成沒有受到第二顆恆星的引力的嚴重影響。
  • 研究首次揭示一類特殊行星系統形成機制
    > 7月10日,《天體物理學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發表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季江徽研究員的研究團隊與南京大學學者合作的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克卜勒(Kepler)空間望遠鏡發現的一類特殊行星系統構型的形成機制。
  • 三體系統外環行星或形成 解密科幻謎團
    通過結合亞毫米波長(阿塔卡瑪毫米/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和IRAM射電望遠鏡)和紅外波長(歐洲南方 天文臺甚大望遠鏡幹涉儀)的補充觀測,研究人員確定了GG Tau複雜的動態性,他們首次檢測到物質的運動,顯示系外行星不僅可以在三顆年輕恆星組成的系統中的其中一顆恆星附近形成,也可以在環繞這個三星系統更遠 的物質盤附近形成。
  • 你見過雙星系統下的行星嗎,它們是這樣形成的
    HD 142527雙星系統藝術效果圖;圖中兩個點代表著恆星,上面紅色冠狀的位置就是早期行星形成的場所。B.SAXTON (NRAO/AUI/NSF)我們目前發現系外行星的速度已經達到空前的水平,現在發現新的行星沒有過去那麼令人激動了。然而從450光年外的圖像向我們展示了在雙星系統周圍行星以及系外行星系統最開始是怎麼形成的。
  • 雙星系統將行星形成盤翻轉到極點位置
    整個系統呈現出不同尋常的景象,一個厚厚的氣體和塵埃環以與雙星軌道成直角旋轉。到目前為止,這種情況只存在於理論家的頭腦中,但是阿爾瑪的觀察證明了這種類型的極盤存在,甚至可能是相對普遍。這項新研究由英國皇家學會大學研究員、華威大學物理系的格蘭特·m·甘迺迪博士於2014年1月14日在《自然天文學》上發表。
  • 高山竹類演化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李德銖帶領的植物多樣性與基因組學研究團隊利用雙酶切簡化基因組測序的方法,選取167種共178個個體為研究材料,重建了高山竹類的系統發育關係
  • 雙星系統行星可擁有適合生命存在的衛星?
    到目前為止,人們只發現了一顆繞著遙遠恆星運行的行星運行著潛在衛星,但考慮到圍繞地球太陽運行的衛星數量眾多,似乎仍有更多的外衛星未被發現。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正如著名的《星球大戰》星球塔圖因所描繪的那樣,圍繞著雙星運行的行星可以抓住它們的衛星,為生命的進化創造場所。然而雙星系統可以在穩定性方面帶來挑戰,而它們的單星系統卻可以避免這種挑戰。
  • 科學家又發現雙星系統的行星
    騰訊太空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宇航局「克卜勒」行星狩獵望遠鏡目前進入了K2任務,由於反作用輪的故障導致該望遠鏡被迫切換了觀測任務。不過「克卜勒」望遠鏡仍然取得了一些發現成果,在第29屆國際天文學大會上,天文學家公布了最新的凌日行星的觀測結果,這是一顆存在於兩顆恆星系統中的行星,科學家稱之為「塔圖因」行星。
  • 雙星系統也可以擁有行星
    一個太陽,就是你所在的行星繞著它轉的恆星;另外一個太陽,則是前者的雙星伴侶,在你的天空中光彩奪目熠熠生輝。有了這第二個太陽,在你這顆行星上面,夜幕降臨可能會成為一種罕見的天象,每年只在特定的季節裡才會出現。最近,一項新研究表明,這樣的外星行星可能遠比我們所預料的要更加常見得多。
  • 雙星系統中居然也有
    到目前為止,這種天體運行機制只存在於天文理論家們的頭腦中,而這一發現不僅證明了這種類型的直角塵埃盤是現實存在的,而且甚至可能還比較普遍和常見。Kennedy博士介紹道:「幾乎在所有的新生恆星周圍都能觀測到富含氣體和塵埃的圓盤,我們已經知道在圍繞單一恆星運行的塵埃盤中,有三分之一的塵埃盤可以孕育生成行星——其中一部分行星的自轉平面最終會與恆星的自轉平面不一致。
  • 科學網—揭示山楊三大物種形成機制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山楊包括中國山楊、歐洲山楊和美洲山楊3個物種,是北半球森林群落中最為重要的建群樹種。
  • 雙星綠藻基因組揭示陸地植物進化機制
    雙星綠藻基因組揭示陸地植物進化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5 15:19:51 近日,德國科隆大學Michael Melkonian與深圳華大基因Gane Ka-Shu Wong等研究人員合作利用陸地雙星綠藻基因組為陸地植物進化提供了新的見解
  • BHB2007:形成中的雙星系統
    雙星是如何形成的?為了找到答案,歐洲南方天文臺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陣列(ALMA)最近捕捉到形成中的雙星系統影像是迄今為止所拍攝的最高解析度影像之一。大多數恆星並不孤單,它們通常是多星系統的一部分,每個恆星都圍繞著一個共同的重心運行。
  • 科學家首次在宇宙中發現繞雙星原行星盤排列錯誤!
    眾所周知,恆星誕生於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星雲中。每顆恆星的引力將這些物質吸引到它周圍的螺旋軌道中。儘管這些雲團開始以隨機速度向隨機方向移動,但隨著雲的坍縮,這些雲團發生碰撞並合併。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一個被稱為原行星盤的扁平圓盤,它通常與恆星的旋轉方向相同,環繞著恆星的赤道。
  • 一個轉錄因子導致玉米S型細胞質雄性不育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Mol Plant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陳化榜課題組研究揭示一個導致玉米S型細胞質雄性不育的分子機制來源:MolPlant植物科學 製版:光明2020年7月3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報導了一個核編碼的轉錄因子ZmDREB1.7調控玉米S型細胞質雄性不育基因orf355表達並導致不育的分子機制。
  • 揭示人工溼地—微生物燃料電池耦合系統運行機制—新聞—科學網
    河北大學生態與環境治理研究所
  • 深度解析:雙星系統中發現質量是木星13倍的巨行星!
    研究論文主執筆人、天文學家萊昂納多·安德拉德·阿爾梅達表示:「我們成功獲取了非常堅實的證據,證明一個古老雙星系統存在一顆質量相當於木星13倍的巨行星。(木星是太陽系的最大行星。)這是我們第一次在這種雙星系統發現巨行星。」過去30年,科學家發現了近4000顆環繞孤星的系外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