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 |
揭示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形成機制 |
本報訊(記者倪思潔)8月21日,《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季江徽課題組對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形成機制的研究。該工作揭示環雙星的多行星系統內部發生的散射過程和恆星與行星之間的潮汐作用,可在近距雙星(間距為0.5~3 au,au為天文單位)內部形成S型行星。該項成果對深入了解雙星系統中行星形成與演化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S型行星是雙星系統中的一種衛星型行星,它環繞雙星中一顆恆星運行,雙星之間的距離對內部行星形成有決定性影響。電影《阿凡達》裡潘多拉星球就是虛構的、離太陽系最近的雙星系統Alpha Centauri(AB)中的一顆S型行星的衛星。
據介紹,由於伴星的強烈攝動,在近距雙星內部「本地」形成行星極為困難。而在近距雙星外圍形成行星則相對容易,這類行星被稱為環雙星行星(CBP)。
科研人員發現CBP之間的散射和恆星的潮汐俘獲可在近距雙星(間距為0.5~3 au)內部形成S型行星,而潮汐俘獲行星的機率與雙星的質量比、偏心率有關。雙星的質量比和偏心率越小,形成該類行星的機率越大。有趣的是,這種機制可以在系統中形成逆行行星,即行星軌道方向和宿主恆星自轉方向相反。若這類型行星能被探測到,將會是對該機制的一個有力的佐證,因為通常「本地」形成的行星出現在順行的軌道上,即原行星盤的運行方向上。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3/mnras/sty1300
《中國科學報》 (2018-08-22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