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彭科峰)山楊包括中國山楊、歐洲山楊和美洲山楊3個物種,是北半球森林群落中最為重要的建群樹種。但關於3個物種的起源機制及其分類學界定卻一直沒有解決。對此,中國林科院林業所張建國課題組通過對全球山楊分布區大範圍居群採樣,揭示了山楊三大物種形成機制。相關成果發布於《分子生態》。
山楊3個物種的遺傳多態性均比較高,但差異不明顯。大約總變異的10%來源於種內居群間,大部分變異來源於居群內,顯示出山楊物種超強的長距離基因流特點。3個物種間遺傳分化達到極顯著水平,且互不共享葉綠體DNA單倍型,屬於典型的地理隔離物種形成模式。
基於葉綠體片段構建的系統發育樹顯示,美洲山楊最早分化出來,與中國山楊和歐洲山楊形成姐妹關係。通過深入研究,科研人員進一步發現:美洲山楊最先在美洲大陸形成,然後經白令陸橋擴散至亞歐大陸,大約在晚中新世時白令陸橋消失,阻斷了美洲山楊和歐亞大陸山楊的基因交流。隨後大約在上新世早期,青藏高原隆升,將歐亞山楊區系進一步隔離分化形成歐洲山楊區系和中國山楊區系。白令陸橋的斷裂和青藏高原的隆升這兩個地質歷史事件直接驅動了3個山楊物種的形成。
《中國科學報》 (2015-09-08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