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揭示山楊三大物種形成機制

2020-12-05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山楊包括中國山楊、歐洲山楊和美洲山楊3個物種,是北半球森林群落中最為重要的建群樹種。但關於3個物種的起源機制及其分類學界定卻一直沒有解決。對此,中國林科院林業所張建國課題組通過對全球山楊分布區大範圍居群採樣,揭示了山楊三大物種形成機制。相關成果發布於《分子生態》。

山楊3個物種的遺傳多態性均比較高,但差異不明顯。大約總變異的10%來源於種內居群間,大部分變異來源於居群內,顯示出山楊物種超強的長距離基因流特點。3個物種間遺傳分化達到極顯著水平,且互不共享葉綠體DNA單倍型,屬於典型的地理隔離物種形成模式。

基於葉綠體片段構建的系統發育樹顯示,美洲山楊最早分化出來,與中國山楊和歐洲山楊形成姐妹關係。通過深入研究,科研人員進一步發現:美洲山楊最先在美洲大陸形成,然後經白令陸橋擴散至亞歐大陸,大約在晚中新世時白令陸橋消失,阻斷了美洲山楊和歐亞大陸山楊的基因交流。隨後大約在上新世早期,青藏高原隆升,將歐亞山楊區系進一步隔離分化形成歐洲山楊區系和中國山楊區系。白令陸橋的斷裂和青藏高原的隆升這兩個地質歷史事件直接驅動了3個山楊物種的形成。

《中國科學報》 (2015-09-08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高山竹類演化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在此基礎上,結合分子鐘的推斷,研究團隊重建了該類群的演化歷史及其與橫斷山隆升的關係,並討論了影響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可能的因素。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於《生物地理學期刊》。 高山竹類是竹亞科青籬竹族一個獨特的分支,包括8屬約210種,主要分布於中國西南地區的橫斷山區,少數物種分布至東亞其它山地、南亞南部和非洲山地。
  • 科學家揭示地球大洋巖石圈形成於25億年前—新聞—科學網
    板塊構造為我們認識地球內部運作機制,特別是大洋的產生和消亡歷史,提供了合理的理論框架。 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地球的外殼是由地殼與巖石圈地幔組成的,屬弱構造變形的剛性塊體。地球的巖石圈被許多大型斷裂或構造帶分割成若干塊體,即巖石圈板塊。剛性的巖石圈板塊位於軟流圈之上,並以大規模水平運動為主。
  • 新研究揭示進化衰變時鐘對物種形成和物種滅絕的影響
    新研究揭示進化衰變時鐘對物種形成和物種滅絕的影響(CREDIT:J. Hoyal Cuthill and N. Guttenberg.)(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學網(小柯機器人):英國埃塞克斯大學Jennifer F. Hoyal Cuthill小組揭示了進化衰變時鐘對物種形成和物種滅絕的影響。相關論文於2020年12月10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 科學家揭示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產力模擬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夏建陽團隊在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產力模擬方向的研究中又獲新進展,進一步揭示了植物葉片功能性狀的權衡關係對全球環境變化的響應規律及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預測的重要意義
  • 新研究助力破譯植物細胞壁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來自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Yingqi Cai的最新研究,揭示了木聚糖特異性氧乙醯轉移酶(XOAT1)的結構信息和工作機制,為破譯植物細胞壁形成機制邁出了重要一步。相關成果4月30日在線發表於《植物細胞》雜誌。 植物細胞壁為植物細胞提供機械支持,決定其大小和形狀,並影響植物的發育和應力反應。
  • 揭示細胞表觀信息穩定遺傳的相關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 稀土滲氮催滲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安徽工業大學現代表界面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張世宏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通過第一性原理研究稀土元素對氮原子在體心立方鐵表面吸附和擴散的影響,揭示了稀土滲氮的催滲機制
  • 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海底峽谷是重力流侵蝕大陸邊緣形成的狹長型地貌,也是沉積物從淺水區運移到深海平原的重要通道。深水重力流能夠不斷改造海底峽谷的地貌形態並在峽谷內部及周緣形成多種海底地形。然而,目前關於海底峽谷周緣地貌形成機制及重力流流性演化過程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
  • 科學家揭示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機制—新聞—科學網
    豆科植物根瘤發育機制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團隊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獲重大發現,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有趣的是,能夠與固氮細菌進行共生固氮的物種只分布於豆目、薔薇目、葫蘆目和殼鬥目中,其中以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研究較多。 100多年來,對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研究一直是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前沿領域。其中,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該領域的研究者。 「SHR-SCR是植物發育的幹細胞程序關鍵模塊,在植物幹細胞區域和內皮層表達。」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入侵的共生細菌沃爾巴克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 洪曉月介紹,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社會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 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豆科植物進化出與根瘤菌的共生關係,形成一種特殊的器官—共生根瘤,根瘤菌在其中將空氣中的氮氣固定為氨,供植物利用。
  • 復旦大學揭示DNAzyme剪切RNA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12月11日上海訊(記者黃辛通訊員李沁園)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日前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 分子振動對氫鍵體系紅外光譜的作用機制被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副研究員張兆軍和張東輝院士團隊,與臺灣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郭哲來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發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揭示了分子振動對氫鍵體系紅外光譜的作用機制
  • 科學家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教授李勝團隊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相關研究4月11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科學家揭示植物地理間斷分布形成可能新機制
    9月7日,上海辰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蕨類植物多樣性與進化研究組商輝等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盧金梅等在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雜誌合作發表論文。
  • 科學網—揭示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形成機制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
  • 環狀RNA促進骨修復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研究表明circRNAs參與決定幹細胞/祖細胞的命運,但其在幹細胞/祖細胞成骨中的作用與機制仍未可知。 該研究發現,起源於vgll3基因座的circRNA-vgll3顯著促進ADSCs成骨分化,沉默circRNA-vgll3則顯著降低ADSCs的成骨能力。
  • 中華白海豚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物種演化是動物對生存環境的適應性進化。海洋哺乳動物是哺乳動物中重返海洋的一個特殊類群,是海中霸主。其中鯨類起源於陸生偶蹄目動物,形成於約55Mya的古新世——始新世過渡期,是陸生脊椎動物形成以來地球氣溫最高的時候。然而鯨類是如何演化入海並輻射出多個物種,其分子機制尚不清楚。近幾年,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為分析它們的演化、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提供了新的方法。
  • 中外團隊揭示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新聞—科學網
    段巧紅供圖 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種子形成的關鍵環節。防止多個精細胞與卵細胞結合,即多精受精,對於維持後代基因組的穩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最新成果。經過多年努力,他們發現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
  • 揭示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